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00年纪念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00年纪念

谢谢观看



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 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 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 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 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 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 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 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 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 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 武昌起义战斗照片(19张),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 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 “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 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 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 “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 “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 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 “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 《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 1921年10月梁启超以《 武昌起义油画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 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 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 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 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 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 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背景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爆发之前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爆发之前

2、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1894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 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 1905年 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1905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中国同盟会 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 年 月 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 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 等多个组织参加。 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 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孙中山为其总理, 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 黄兴为副总理。 黄兴为副总理。
资产阶级民权, 资产阶级民权,不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 问题,平均地权。 补充和发展) 问题,平均地权。(补充和发展)
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资产阶级土地纲领,没有完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3、组织与保皇派论战和武装起义
(1)组织与保皇派论战 ) (2)组织武装起义 )
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 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 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 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 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 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 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 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 欧洲其能匹哉! 欧洲其能匹哉!
民族、民权、 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 国的专制统治。 前提) 国的专制统治。(前提)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

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

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

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100年。

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

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让我们一同把目光拉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秋天。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下面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

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军阀政府。

后来随着袁世凯打击异己,牟求称帝,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掀起了多次反袁战争。

袁世凯称帝后,旗下北洋军阀众叛亲离,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解体,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军阀,各派军阀互相争权夺利,掀起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军阀混战的高潮。

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变化。

制度方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引领革命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5]初创法治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武昌起义。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

众人推宋教仁起草。

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

[6]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

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

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

[7]《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

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

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8]开启共和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9]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提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各位一定不会陌生,其历史意义与国际影响早已为海内外学者所共识。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功地举行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因这年为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一系列武装斗争失败后,首次取得胜利的伟大事件。

它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变的序幕,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1912年2月15年,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在《祭明太祖文》和《谒明太祖陵文》中,反复肯定了武昌起义的不朽功勋。

他明确指出:“武汉军兴,建立民国。

义声所播,天下响应”。

“武汉首义,天人合同,四方向风,海隅景从”。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前方,这座红色砖木两层的建筑就是纪念馆,因整个建筑为红色,所以我们武汉人通常称它为“红楼”。

在大家看来红楼有点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建筑,也许大家要问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建筑要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呢?这要从修建此楼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

最初的“红楼”,是清朝政府为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咨议局旧址。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经过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等一系列彪炳史册的反抗与斗争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展开了民主革命的斗争。

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迫于内外压力,也为了应付愈演愈烈的革命运动,做出了立宪的姿态,进行“改弦更张”的政治调整以苟延残喘腐朽的统治。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在北京设资政院,各省设咨议局,作为中央和地方的咨询、议事机构。

湖北省咨议局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筹建,1909年12月破土动工,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耗银十余万两。

它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占地28亩,房屋有11栋,主楼直接采用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行政大厦和会堂的建筑形式。

1911年,这里成为摧毁封建王朝的战斗司令部。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请听我慢慢道来。。。。
失败体现在
革命果实被夺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有限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改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对中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思想成为历史潮流, 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开辟道路。但是劳动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轰轰 烈烈的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从革命政党内部来说,成分复杂、派系繁多、矛盾尖 锐。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还有的 自建党派,另立山头。如阳夏之役后,江浙联军攻克 南京,革命中心有东移之势,此后,南北议和在上海 举行,临时政府的筹备工作在沪宁一带展开。而这使 得一些自居“首义之功”的湖北党人大为不满,孙武 等人甚至从此屈从黎元洪。而上海方面光复会的章太 炎等人早与同盟会交恶,所以也对黎元洪大加赞助。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资产阶级革民派虽然也曾联合过新军,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力量,但 在推翻清政府之后便抛弃了群众。而且他们不但不去领导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 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镇压。这就使得革命根基显得淡薄。 而且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加上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当时世界上 的先进思想全被挡住,民众素质自然上不去,当然也不可能与民主思想挂钩。 民众不知民主政治为何物, 只是混混沌沌地站在革命的旗帜之下。对他们来说, “ 所谓‘ 民主共和’ , 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孙中山在辛亥举义后回到上海时, 到站欢迎者仅寥寥数十人, 民众对革命领袖如 此的淡漠与不加注意, 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民众的政治觉悟程度。 辛亥革命是没有明确的思想准备作为基础的。当时武装斗争是抓得紧, 而思想 建设就比较松了。 在全国多数民众看来, 都督与总督, 民主与君主, 只要不滋扰人民, 便与他们无关, “ 故当时民众心理,俱祝福于和议”。

辛亥革命导火线——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导火线——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演变成辛亥革命,这是因为1911年5月,清政府的皇族内阁成立,不久即宣布实行“铁路国有”,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定了粤汉、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把两条铁路的路权重新出卖。

“铁路国有”方案是根据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建议制定的,规定铁路干线国有,取消了粤汉、川汉铁路允诺民办的成案,而对于有关地区已经筹集的铁路股金的归还办法,则严重损害了广大持股人的权益,实际上是一种掠夺。

人们本已对“皇族内阁”深恶痛绝,而他们一上任就为了600万英镑出卖路权,更是激起民愤。

四川、广东、湖北、湖南的群众立即发起保路运动。

1911年5月15日,长沙举行了万人大会,成为保路运动的先声。

湖北商民提出“存路救国”的口号。

广东则以收回粤路、拒用官银票以示抗议。

受害最大的四川反抗得最为激烈。

1911年6月,四川铁路公司股东与省咨议局常驻议员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四川省保路同志会。

稍后,成都罢市,获各州县响应,掀起了“废约保路”的请愿运动,声势浩大。

同盟会会员利用这个时机组织保路同志军,策动武装起义。

9月,在四川总督赵尔丰制造了镇压请愿运动的成都血案后,龙剑鸣等革命党人立即在荣县举义,号召全省响应。

督办川汉铁路的端方从武汉带走部分新军入四川查办,为武昌起义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远在美国的孙中山极为关注事件的发展,指出:“近日祖国风云日急,四川已动,若能得手,则两广、云贵、三江、闽浙不得不急起而为之援应。

”并且加紧在海外筹集革命经费。

保路运动演变成武昌起义,而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义发展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

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

3.查找有关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
2.难点:辛亥革命的
三、教学策略
采用合作探究和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
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走向共和》主题曲
色》,并出示歌词。

引导学生重
“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刀
砍过,列强分割过。

” “走夜,走过
坎坷,走进曙色。

” 2.设问:(1)歌
词中“风吹过,雨过”是指中国哪段
历史?(
代中国是如何走过长夜,走过坎坷,
走进曙色?出示课题
《曙

火烧过

r 打
2)近
1?生欣赏歌曲,齐诵间
精彩片段
2?生思考回答:感受中
国近代屈辱的月。

面对
民族危机,多少仁人志
士,救国民,上下求索




1. 创设情境,有利于激生
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了解
那个时代的历史
2. 问题设计有助于合理
入新课,提问能感怀历桑
感和脉络
发学
匚渴


史沧
1.出示图1-22 ,还记得“川汉铁路股 1 ?有识之士为了“收回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中学过票”是怎么产生的吗?为什么各地民权利”“振兴实业”的“面对列强的掠夺,有识众要掀起保路运动?保护民族经济。

清政府之士纷纷要求清政府米取保
2.四川保路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以铁路国有的名义把铁护民族经济。


(为镇压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
军队入川,使得湖北防御空虚,革命 2 .引起全国局势动荡,
形势十分有利)湖北的革命形势迅速进
3. 湖北有哪些革命团体?(出示资入高潮
讲解背景产阶级革命团体图
初识成因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要求学1?学生欣赏视频,并以 1 .运用视频能对武昌起义
生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教材内容为素材自主学有一个更生动直观的了解;
素概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最好列成习。

遵照时间、地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培养学
年代尺或列成表格),指导学生自主人物、事件等要素要求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
学习教材内容,学习图册(武昌起义在教材中寻找辛亥革命整理信息的能
形势图)的过程力
2?请学生概述武昌起义的过程PPT展 2 ?回答武昌起义的过 2 .学生合作探究(同桌)
自主梳理示武昌起义的过程,与学生校对自主程,(1)打响第一枪共冋完成,以培养学生从历再识成因
性学习结果(2)成立军政府(3)史地图中获取信息,整合信
结果:各省纷纷响应! 息的能力。

并理解辛亥革命
的成功是大势所
3 ?资产阶级革命趋,人心所向,为下步学
叙述讲解比较约法进入第二个阶段一一创立民国
1.设问:“中华民国”是如何创建
的?
PPT展示“中华民国”创建的过程,
(1)孙中山回国(2)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解释临时大总统含义)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
成立!(4)颁布《临时约法》。

与学生校
对自主性学习结果
2?超链接:孙中山回国。

出示材料:
孙中山答记者问:“予不名一钱也,
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
无和议之可言也!”请一生朗读。

设问:
孙中山这句话可以
解读出哪些信息?
3. 超链接:临时大总统誓言。

出示
简体子版誓言。

请一生朗读。

设冋:临时大
总统誓言是如何体现孙中山的
革命主张的?
4. 超链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出示材
料:《临时大总统誓词》简体字版。

设问:
临时大总统誓言是如
何体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的?
5南北议和。

设问:辛亥革命汹涌而
来,清政府甘愿退出历史舞台吗?它是
如何应对的?(补充)
6.出示材料:2月12日,清帝溥仪
卜诏退位,清朝覆火。

弟二大袁世
通电赞成共和。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
待袁时大总统。

设为:如何看辛亥
革命最终会出现这种结果?给我们
什么启示?
1.学生在前面已经自
学,回答问题
2.生阅读教材,分析孙
中山的话
3.生阅读材料,分析
临时大总统誓言。

思考
回答问题(从三民主义
的角度)
4.生阅读材料,分析孙
中山的建国思想
5.生阅读材料,分析临
时约法内容。

思考回
答问题:(1)人民主
&;
气2)天赋人权;(3)
三权分立;(4)启蒙运
动,资产阶级
6.学生阅读教材P16, 思
考回答:启用袁世
凯,寻求列强的支持。

反对中
1 .检查自主学习的成果,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
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
力。

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
能力。

为下面学习打下基

4. 分析临时大总统誓词,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孙
中山的革命主张
5. 分析临时约法的内容有
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6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独
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

养成一定的历史思维
能力。

知道列强是不希望中国通
过革命走向资本主义道
1.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1?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取,疋不疋意味着辛亥革叩失败了?(各自说出理由)明确论从史出的方法了
说看法,讲理由?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各抒己见
探索影响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读辛 2 ?结合史实分析辛亥义
亥革命的积极意义(P16最后一段)革命的积极意义提升小结。

前后呼应
3.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 3 .辛亥革命过去了一百
曙色。

”进行小结多年。

回首往昔,有许多借鉴
的地方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1)成功补充了史料。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

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德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讲话等史料。


过史学资料(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教学较为成功。

(2)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本课导入环节,在教授《武昌起义》时播放了视频,也是十分有效的。

最后总结同样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前后呼应。

2?不足之处
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本想采用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但视频内容较长
最终没有选择,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能整合进教学,效果会不错。

3.改进思考
100 周年设计方案需要进一步改进。

如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对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
的讲话》进行处理,把视频整合到教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