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命令陆军部大臣荫昌 率领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北洋新军动作 迟缓,不听指挥。清政府不得不起用已被罢 官的袁世凯。袁以“足疾未愈”故意推迟, 目的是要清政府交出政治和军事的全部权利。 11月初,清政府被迫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 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 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洲贵族的统治 地位。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爆发背景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爆发背景
清末新政: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1901 年初,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内容有奖励实 业、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
预备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 宪政,载泽等考察归国后,上奏宪政有三大好处:一 是可保“皇位永固”;二是能使“外患渐轻”;三是 “内乱可弭”。 1906 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 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 有至高无上的大权。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 立责任内阁,13个阁员中,满蒙贵族9人,皇族占7人。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爆发背景
四川的保路运动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爆发背景
• 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剧,清朝反动卖国本质 日益暴露 • 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 产阶级壮大 •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 实践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思考:
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在 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 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 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 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 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 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00年纪念

谢谢观看
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 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 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 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 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 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 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 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 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 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 武昌起义战斗照片(19张),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 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 “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 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 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 “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 “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 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 “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 《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 1921年10月梁启超以《 武昌起义油画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 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 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 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 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 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 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辛亥革命110周年武昌起义心得体会五篇

辛亥革命110周年武昌起义心得体会五篇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
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
辛亥革命110周年武昌起义心得体会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只有领导人知道辛亥革命是干什么的,而老百姓却不知道,以为就是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别人家拿过来。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
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对经济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
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对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背景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人教1-2-2辛亥革命武昌起义ppt课件

右图是1910年同盟 会广西支部编辑出 版的《南风报》第 一期上的插图。图 中的竹叶是由三民 主义中的某个主义 四字组成。你能看 出是什么主义吗?
民族主义
• 小明问爷爷多大年龄了,爷爷回答说: “我是民国18年出生的。”请你帮助小明 算一算他的爷爷的年龄?
1911+18=1929(年)
2010-1929=81(岁)
穹保。天高高,海滔
滔。”
《清国
歌1911》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 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 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 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临 时政府之民国国歌1912》
你能说出临 时政府“揖 美追欧,旧 邦新造,” 的作法吗?
“部长取名,次长取实”
局限性:
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 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 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 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 土地问题。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2: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 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 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法三章——据人教版整理
材料: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 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 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 起义失败主要原因是什么?
缺乏群众基础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杭州“共和万岁”牌匾
(1911.11.6)
这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爆发之前

2、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1894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 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 1905年 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1905年: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中国同盟会 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 年 月 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 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 等多个组织参加。 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 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孙中山为其总理, 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 黄兴为副总理。 黄兴为副总理。
资产阶级民权, 资产阶级民权,不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 问题,平均地权。 补充和发展) 问题,平均地权。(补充和发展)
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资产阶级土地纲领,没有完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3、组织与保皇派论战和武装起义
(1)组织与保皇派论战 ) (2)组织武装起义 )
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 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 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 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 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 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 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 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 欧洲其能匹哉! 欧洲其能匹哉!
民族、民权、 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 国的专制统治。 前提) 国的专制统治。(前提)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用)

临时大总统:
临时政府地点:
南 京
法律:
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上海南京路上的五色旗迎风招展, 欢庆民国成立
杭州人民张灯结彩庆祝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香港同胞庆祝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 命胜利了。你怎样认为?
革命成果被篡夺 失败
中国人民依然生活苦难 之中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清王朝被推翻 成功 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 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临时约法》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开创了完 全意义上 的近代民 族民主革 命 没有完成 反帝反封 建的任务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形势发展
清帝退位诏书
拓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教训
1)根本:在半殖半封的中国资产阶级共 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主观:A.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命纲领 B.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C.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3)根源: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引领革命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5]初创法治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武昌起义。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
众人推宋教仁起草。
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
[6]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
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
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
[7]《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
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
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8]开启共和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9]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
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
3.查找有关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
2.难点:辛亥革命的
三、教学策略
采用合作探究和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
各抒己见
探索影响
1.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
取,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
了?说看法,讲理由?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读
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P16最后一
段)
3.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
曙色。
”进行小结
1.学生各抒己见
(各自说出理由)
2.结合史实分析辛亥
革命的积极意义
3.辛亥革命过去了一
百多年。
回首往昔,有
许多借鉴的地方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明确论从史出的方法
了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
义
提升小结。
前后呼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成功补充了史料。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
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德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讲话等史料。
通过史学资料(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教学较为成功。
(2)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本课导入环节,在教授《武昌起义》时播放了视频,也是十分有效的。
最后总结同样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前后呼应。
2.不足之处
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本想采用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但视频内容较长,
最终没有选择,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能整合进教学,效果会不错。
3.改进思考
设计方案需要进一步改进。
如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对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进行处理,把视频整合到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