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量度形容词_陆俭明

合集下载

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

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1期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杨惠芬“没有”或“没”(为叙述方便,下文只写作“没有”)用于比较,其语用规律目前研究得尚不够,有些问题在语言学界还缺乏共识。

本文拟从分析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入手,对其语义及语用规律进行探讨,以期对汉语教学有所裨益。

“没有”用于比较,主要词义有二:一是表示“不如”“不及”,二是表示“没达到”“不够”。

下面分别按词义及用法的不同列出句型,并进行分析。

一 表示“不如”“不及”基本句型是“A没有B+比较语”。

这种句型的比较语有六种情况,按比较语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以下六种句型。

句型(一) A没有B+形容词(1)他还没有我的孙子大呢!(老舍《张自忠》)句型(二) A没有B+动词+得+形容词(2)船没有人跑得快。

(黄新庭《喧啸的柴林》)这种句型可变化为A+动词+得+没有B+形容词。

例(2)也可说成:船跑得没有人快。

句型(三) A没有B+主谓结构(形容词谓语)121(3)该花销的,男子汉没有她气魄大。

(王润滋《内当家》)这种句型可变化为A+小主语+没有B+小谓语(形容词)。

例(3)也可说成:男子汉气魄没有她大。

句型(四) A没有B+“有+名”结构(如:有意思、有水平、有魄力、有精神等)(4)这本书没有那本书有意思。

句型(五) A没有B+动宾结构(5)神仙都没有我享福。

(老舍《四世同堂》)句型(六) A没有B+助动词+动词/动宾结构(6)他没有他哥哥会算计。

(7)他妻子还没有他会烧饭呢!在这6种句型中,最常用的句型是(一)(二)(三),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比较语中都有形容词。

其类别包括:量度形容词、单音节或双音节形容词以及一些中性形容词。

下面按不同类别对其使用范围和语用规律进行具体探讨。

1.量度形容词所谓量度形容词,按照陆俭明先生的观点,是指能用来说明大小、多少、长度、高度、宽度等量度的形容词,①大都是成对的。

常用的有15对,即:大小、多少、长短、宽窄、高矮(低)、厚薄、重轻、深浅、快慢、早晚、粗细、远近、贵贱(便宜)、胖(肥)瘦、硬软。

陆俭明:语文课程所担负的任务与责任——兼说提升国民个人语言能力的意义

陆俭明:语文课程所担负的任务与责任——兼说提升国民个人语言能力的意义

陆俭明:语文课程所担负的任务与责任——兼说提升国民个人语言能力的意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各类所需之人才,每门课程都要为达到此教育终极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各门课程有各门课程所担负的任务与责任。

语文课程承担的任务与责任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得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将孩子送进学校?孩子进学校首要的任务是识字,学文化,学习掌握好母语书面语;同时能学习掌握好一到两门外语。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断地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才能用娴熟的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世界公民,才能为国家办更多的事情。

让孩子识字、学习掌握好汉语书面语,这个任务、这个责任就落在语文课身上。

语文课程的任务大致有三:第一,“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以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第二,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能逐步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第三,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具体说即不断接受中华文明、世界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述三个任务中,语文课程首先需要完成的是第一个任务,这一任务完成好才能确保第二、第三项任务的完成。

而这个任务,即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只能由语文课程来承担和完成。

因此,语文课程的定位就应该落在“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上。

这种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语言理解方面,无论是读或听,都要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

这是第一步的要求;再进一步,能品鉴一篇文章、一席讲话,好在哪里或者不好在哪里。

二是语言表达方面,无论是说或写,都要做到文从字顺。

这是起码的要求;再进一步,要在语言表达上做到得体、到位。

具体说,要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选用什么样的词语,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

三是有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具体体现在无论是看别人的或是自己的文字,能凭语感初步判断一个句子的正误与好坏,一个词语、一种句式在使用上恰当与否,并能有改正的能力。

陆俭明_配价语法理论

陆俭明_配价语法理论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配价分析的实际应用陆俭明零、引言一提到配价理论、配价分析,有的老师还可能压根儿不知道;有的老师虽然知道,但总觉得那是语法学家用的术语,我们从事基础语法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用不上。

其实不然。

譬如说,如果有学生问: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大家可能会很快作出回答:那是因为“老师”和“教师”意思不一样呗。

那学生可能又要问:“导师”和“老师”的意思也不一样,那为什么“他是王刚的导师”、“他是王刚的老师”又都能说呢?可见这里边并不只是“意思不一样”的问题,这里边还有些微妙的问题。

要解释、回答上面学生所说的现象与问题,就用得上配价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就想通过实例来说明配价理论与配价分析在基础语法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用。

在具体论述之前,还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

大家在中学里都学过化学。

化学里在讲元素时,都讲列“价”(英文valence,法文valence,德文Valenz)的问题。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就是从化学中借用来的,就是借用的化学中“价”的概念。

化学中提出“价”(亦称“原子价”,或称“化合价”)的概念为的是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

取氢原子为一价,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多少个氢原子相化合,或者能置换多少个氢原子,那么该元素就是多少价。

如水分子式(H20)中一个氧原子总是跟两个氢原子化合,所以氧的原子价是二价。

最早把化学中的“价”明确引入语法研究中的是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ère,亦翻译为特尼耶尔、泰尼耶尔、特斯尼埃)。

①当初特思尼耶尔在语法学中引进“价”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NP。

动词的价就决定于它所支配的不同性质的NP的数目。

动词可比作带钩的原子,它能钩住(即支配)几种性质的NP,那它就是几价动词。

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_陆俭明

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_陆俭明

提要我们要继承陈望道先生研究上的探索创新精神,其中就包括望老所说“研究修辞要注意新的修辞现象”、“要搜集新材料”,这也就是要重视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

挖掘语言事实一般出于三种需要———或是为了证实,或是为了证伪,或是为了探究有意思的语言现象。

文章举实例说明在运用和挖掘语言事实时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要炒冷饭,要尽量运用新的语言事实;二是要注意挖掘和运用很有说服力的语言事实;三是要注意挖掘和发现有价值的语言事实,包括前人从未注意到的语言现象、隐性的语言事实、最简单和最带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以及有特殊语法价值的词语。

关键词语言研究语言事实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陆俭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北京100871)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1期(总175期)*本文根据本人在“第四届望道修辞学论坛”(2012年12月1日,复旦大学)上的报告改写成稿。

(编者按:作者2007年曾发表《要重视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一文,见参考文献(陆俭明2007a )。

)一、引言陈望道先生是我们前辈学者中的学术大家之一,他在汉语修辞学、汉语语法学等多个语言学分支学科中都有奠基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修辞研究中,望老可谓是我国现代修辞学之父,其研究特点是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

望老生前在谈到修辞研究也好,语法研究也好,都一再提醒我们“要搜集新材料”。

望老指出:“学问是从实际来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变动的。

”“要搜集新材料,要有新的概括,最好不要‘炒冷饭’。

”(陈望道2011:378)望老又说:“研究修辞要注意新的修辞现象。

”(陈望道2011:376)“我们的憧憬原本不是在守成,而是在创新。

……总之,不当注意空谈,而当注意实际;不当偏重过去,而当偏重将来;不当单看固定,而当留心进展。

”(陈望道2001:255-256)望老的研究充满了这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我们要继承望老研究上的这种探索、创新精神,其中就包括望老所说“研究修辞要注意新的修辞现象”、“要搜集新材料”,这也就是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

从认知角度看空间维度词“宽”的语义演变

从认知角度看空间维度词“宽”的语义演变

从认知角度看空间维度词“宽”的语义演变本文以空间维度词“宽”为研究对象,从历时层面考察“宽”的语义演变机制。

首先分析“宽”的原始义与原型义,然后确定“宽”语义发展的两条途径——直线型与辐射型,最后在明确“宽”语义发展途径的基础上,探索“宽”的隐喻义及其演变机制。

标签:空间维度词“宽” 认知理论隐喻一、引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一条重要原则:语言的结构受人类认知特点的制约。

人们总是用在自己身体与外界事物的互动中获得的经验去理解客观世界,人类的身体是人认识其他事物的出发点。

语言中的意义“并非植根于客观的真值条件或严格、精密、符合科学认识的知识,而是某个言语社团(或整个人类)共有的日常经验[1]”。

时间和空间领域是所有事物包括人类存在的两个基本领域,在人类认知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二十多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都注意到,人们往往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范畴出发去认识其他抽象的事物,许多表示抽象或复杂概念的词语都由空间和时间的词义引申而来。

许多研究还表明,几乎在所有的语言中,表示时间的词语都来自空间。

[2]可以说对空间领域的研究在人类认知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

空间维度词是对具有一定形状的事物的特定部位或部分所占据的空间的量进行说明的词语,现代汉语中的空间维度词主要包括“大、小”“长、短”“宽、窄”“高、低”“粗、细”“厚、薄”“深、浅”等。

本文选取“宽”加以讨论,试图说明“宽”字的语义演变与隐喻机制的联系。

任永军简单列出了“宽”的隐喻义,但没有阐述隐喻义产生的具体过程,伍莹分析了“宽”的空间义与隐喻机制的关系,但更多研究“宽”的空间义,二者的研究都集中在共时平面。

本文重点探析“宽”字的语义演变过程,从而更清晰地勾勒出其隐喻义演变的具体过程。

二、“宽”的原始义与原型义叶蜚声、徐通锵(1997)认为“一个词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词的这种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作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这些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作派生义。

时间表达的语法差异及其认知解释_从_年_月_日_的同类性谈起(1)

时间表达的语法差异及其认知解释_从_年_月_日_的同类性谈起(1)
马庆株继承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和陆俭明的处理 ,把“年 、日 ”看作量词 ,但没有把 “月 ”收入量词 。不过 ,他把“月份 ”收入了序量词 。其实 ,不妨把表月份的“月 ”看作“月份 ” 的一个变体 。实际使用中 ,恐怕还是“月 ”的频率比“月份 ”高些 ,特别是在“哪年哪月哪号 ” 的表达中 ,几乎不用“月份 ”。
陆丙甫 屈正林
提要 语法学界一般把“年 、日 ”和“月 ”分别看作量词和名词 。这跟人们的语感很不一 致 。本文根据马庆株 (1990)提出的 “序量词 、基量词 ”概念指出 :作为序量词 ,“年 、月 、日 ” 之间并没有区别 ,这样可解释一般人把三者看作同类词的语言直觉 。在此基础上 ,本文以序 量词为参照点 ,对时间表达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 ,从大时间单位“世纪 ”到小时间单 位“秒 ”,相应词语的语法性质呈现出连续性的渐变 。这些单位都有序量词形式 ,但大单位 同时具有名词形式而没有相应基量词 ,小单位同时具有基量词形式而没有相应名词 。本文 也对此现象从认知角度作了尝试性解释 。
关键词 时间表达 序量词 词类 语言直觉 语言临摹性
一 导言 :何谓“准量词 ”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丁声树等 , 1961)把“年 、日 、天 、号 ”看作准量词 ,而把表时间的 “月 ”看作名词 。陆俭明 (1987) 对这一结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主要理由是“月 ”不能 直接后置于数词构成数量结构 (“三月 ”是表月份的名词而不是数量结构 ) 。陆俭明 ( 2001) 后来改变看法 ,认为这个“月 ”是名词兼量词 ,但是这个观点尚未被广泛认同 ,如标注词性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2004)中仍把表时间的“月 ”标为“名词 ,计量单位 ”。 虽然陆俭明 (1987)跟《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一样把表时间的“月 ”处理为名词 ,但没有把 “年 、日 、天 、号 ”看作“准量词 ”,而是直接看作量词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把“年 、日 、天 、 号 ”处理成准量词的原因是它们跟数词之间不能“补上 ”一个量词 ,并且两者结合所构成的 数量结构通常后面不需要带名词 。 朱德熙 (1982: 50) 把不需要量词就能跟数词直接结合的名词 ,如“两县 、三站 、一世纪 ” 中的“县 、站 、世纪 ”看作“准量词 ”。朱德熙认为准量词和典型量词一起出现时 (如“两个

英语空间维度形容词习得的量化研究

英语空间维度形容词习得的量化研究

英语空间维度形容词习得的量化研究作者:***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2期摘要:通过两种不同任务类型的测试,从理解和输出两方面来考查中国学生空间维度形容词的习得情况,并结合二语习得和认知语义学对数据结论进行解释。

实验表明:只有约60%的受试掌握空间维度形容词并能熟练运用NA表量构式;在NA表量构式中,学生多使用积极维度形容词,同时在句子翻译中,消极维度形容词几乎没有出现;部分学生在短语与句子测试部分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构式。

关键词:空间维度形容词;NA表量构式;二语习得;认知语义空间维度形容词(spatial dimensional adjec-tives)是具有空间表达意义的形容词(李宇明,1999),它可以计量事物的一维或二维平面属性(如长短、高低、深浅、宽窄、厚薄等)、三维立体属性(如大小、粗细等)以及事物间距离。

人类通过度量事物的空间属性,了解其空间特征及与其他事物的位置关系,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把我们感知的客观世界具像化。

空间量度的描述离不开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由数词和量词构成。

在现代汉语中,要表达事物的空间量时,存在两种表量构式:“AN表量构式”与“NA表量构式”(罗思民,2014)。

其中,A代表空间维度形容词,N代表数量结构或名词短语,相较而言,AN构式出现频率低,用法有限制;NA构式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自由(邢福义,1965;陆俭明,1989;李宇明,1999;智红霞,2007)。

在世界语言中,有的语言有“NA表量构式”,有的无“NA表量构式”,且“NA 表量构式”所表意义存在“绝对量”和“相对量”差异(罗思民,2014;Schwarzschild 2005;Sawada & Grano,2011)。

因此,笔者选取在各语言中普遍存在的“NA表量构式”为重点。

不难发现,虽然国内外有众多研究者从结构、语义、认知、类型学等方面对数量形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从二语习得角度来分析表量构式的论著还不多见。

“名词+量度形容词”结构研究

“名词+量度形容词”结构研究

“名词+量度形容词”结构研究作者:张菲霏张黎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8期摘要:本文对“名词+量度形容词”结构进行了基于语料的分析,认为结构中的形容词通常是表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极少数情玩是表消极意叉的形容词,有时候是=者对举;结构中的名词主要包括器具、生物构件、消费物、创造物、植物、动物等语义类别,且各种语义类别进入该结构的频率不均等:名词N和量度形容词A存在一定的选择限制条件;偏正式NA结构和主谓式NA结构在句法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量度形容词偏正结构选择限制差异比较引言“名词+量度形容词”结构存在两种结构类型,一种是主谓结构,如“老李胳膊粗”,意为“老李胳膊很粗”;另一种是偏正结构,如“巴掌大”,是指“像巴掌那么大”,这里的名词N用作状语修饰后面的量度形容词A。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第二种情况的NA结构。

本文以北大语料库中检索到的相关语料为基础,对该结构中的语义及句法特征进行分析。

论文还对NA偏正结构和NA主谓结构的差异做了比较。

一、NA结构中的形容词A能进入NA短语的形容词是个封闭的类,限于含有[+量度]语义特征的量度形容词。

据陆俭明(1989),量度形容词是描述事物体积、面积、长度、宽度、厚度、高度、深度、距离、重量、速度、时间、价格、数量等的形容词,也就是就是表示量度的形容词。

量度形容词基本都是单音节的、成对的,可分为相对的两组,一组是往大里说的,一组是往小里说的。

前者如大、粗、长、宽、高、厚、深,我们暂且称其为积极形容词;后者如小、细、短、窄、低(矮)、薄、浅,暂且称其为消极形容词。

通过对语料的搜集整理我们发现,可进入此类NA结构的A主要由积极形容词充当,极少情况是由消极形容词充当,有时候还可以两者成对出现,如“大小、粗细、长短、宽窄”等。

下面分别对这三类NA结构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1]董晓敏,“名词+形容词”估量短语,北京:世界汉语教学,2005,(3)[2]黄国营,石毓智,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中国语文,1993,(6)[3]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4]邢福义,测估词语+反义AA,北京:世界汉语教学,2009,(1)[5]邢福义,谈“数量结构+形容词”,中国语文,1965,(1)[6]张国宪,略谈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淮北煤师院学报,1983,(1)[7]张云秋,现代汉语的语境选择限制对其后“X”的词性及语义选择的影响,哈尔滨:求是学刊,199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