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孟子对于“为师”、“教育”的观点态度
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构思指导及范文:孟子之思继往开来

四、写作(60分)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
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认则认为主要强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二)写作点拨话题1作文的写作范围很明确,就是谈谈孟子“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的“可资借鉴之处”和“不足”。
因此,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孟子的设想,既要肯定其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意义,又要指出其历史局限性。
话题2作文的写作范围也很明确,就是对“庖丁解牛”的“顺应自然”“保全天性”这两种寓意是否赞同:是赞同其中一种,还是两种都赞同,或是有自己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论点。
在确定观点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论证,阐述道理时要学会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溯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摆事实讲道理。
理充据足,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三)例文展示孟子之思继往开来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是其仁政思想的深刻体现。
孟子的眼光,立足于时代,洞察春秋;孟子的思考,穿越了千年,启发现世。
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下,仁政思想都极具意义,但也兼有不足。
仁政思想是战国乱世的产物,也是孟子对时代的思考。
《孟子·离娄上》有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争霸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孟子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的观点,提出了“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的“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的政治主张代表了人民的基本诉求,勾画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美好蓝图,是孔子“天下大同”理想的延续。
高三孟子语文作文5篇

高三孟子语文作文5篇高三孟子语文作文1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着述。
——题记他,一个平凡至极的人。
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创举,他没有商鞅范彝的谋略,他更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没有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没有指点__山的霸气。
与他们相比他只是繁星中的点点火星,如此的微不足道。
但他演绎出了他的史诗,平凡中的不平凡,他便是孟子。
他,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__的精神体,他认为哲学的思想中最高的范畴是天。
他,在那个战火的年代了,在那民贱君贵的不平?o的时代中。
他傲然站出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藐视王权的思想。
他将所有人无论贫贱,无论高低平等看待,在他的眼中人人平等,“圣人与我同类者”他的傲然如此。
他,一个身如草芥之人却心系天下。
走访四海,关心民生,面对王权,他无所畏惧,直谏而言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王权至上的年代中依旧无法动摇他的思想。
面对高位的诱惑,生死的威迫他依旧保持着本心。
与人乐乐而非独乐乐,这便是他的乐。
他,如大海包纳以为。
他始终相信“人之初,__本善”人__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不善,水无有不下。
面对不善,他用善去感化,面对不仁,他直言请柬“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他提倡仁政,而仁者无敌正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一介平凡书生,却成为了使人眼中的胜任圣人:他,一位平凡的老百姓,却无视金钱名利的威诱:他,一个平凡的子民,却舍生于直言进谏的艰苦道路上。
他,一个平凡的人,却在我们每个人之上,他拥有着天一般的胸怀,一样的淡然。
他,瞰破了天道,看透了红尘,他所为的,只是保持本心。
高三孟子语文作文2他说斯人背负大任,历经拂乱,方能成大事。
他说自己善养浩然之气,大气之势,尽显言谈。
他说王应先百姓苦以为苦,后百姓乐以为乐。
他说人和首当其要,失民心者必毁其德。
他还说王何必曰利。
浅谈孟子教育教学思想的论文

浅谈孟子教育教学思想的论文在孟子的众多教育思想中,孟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克服恶发展人性的善端。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孟子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孟子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孟子教育思想探微》【内容摘要】孟子认为人性善生而有之,但由于后天的作用,使人舍弃良心本心,从而沦为恶。
克服恶发展人性的善端乃是孟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贡献力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是现代都具有借鉴和影响作用。
【关键词】孟子性善扩充善端综观孟子的思想,不难发现孟子的教育学说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
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良知”、“良能”。
人不待学习便可做到,这是良能;不待思考便会知道,这是良知。
但在实际生活中,孟子又认识到,环境和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
他觉得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就是由于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性的善的缘故。
由于“不能尽其才者也”[1]。
所以,他认为若不重视后天教育,人们就会“放心而不知求“[1]。
也就是说,会丢失善良的本心。
他曾经感慨说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丰收年成和灾荒年成,少年子弟的不同表现,孟子认为不是天生的资质不同,而是由于环境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了的缘故。
为此,他强调要把人放在环境中锻炼,客服自身的不足。
孟子关于通过环境和教育来发掘人性之善的思想是其教育构想的内在逻辑前提。
所以,要全面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内容,必须先对其人性学说进行探索。
一、解读“人性”孟子所言的“性”,指的不是生而即有的全部内容,仅指的是生而即有的内容的一部分。
而这一部分,乃指的是人的心的作用。
心的概念比较复杂,既包括认知,又包括道德。
孟子把心的概念限定在道德方面,定义这种心为良心,是人本固有的,并以此作为性善论的基础。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以孟子为主写一篇800字作文高中

以孟子为主写一篇800字作文高中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以孟子为主写一篇800字作文高中篇1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
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
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
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
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
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
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
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
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
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
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以孟子为主写一篇800字作文高中篇2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
在那一句句连珠妙语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
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孟子》议论文作文高中范文5篇最新

《孟子》议论文作文高中范文5篇最新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带在孟子头上那些名誉的光环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孟子将会是个十足的空想家。
他的政治理论,“民贵君轻”毕竟不是什么真正的民主思想。
他的政治体系的出发点是“君”而不是“民”,得到的利益最终获益者是统治者所代表的“君”而不是普天之下的“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孟子》议论文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议论文作文1孟子顶多只是从道德礼义方面对制度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修补与改善,而不是彻底地废除那种畸形的君主制,没有勇力也没有先见之明,将这种制度完全否定。
所以即使他认为作为君王,那必须是“天与人”,并且提出了“天视自我而视,天听自我而民听”,这种似乎将君主的地位就托负给“民”一样,其实不然。
因为我们而尔后就看到,当有人问起孟子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君时,他自己说是没有经过君王的推荐,即便是民心所向,也是不可能成为君王。
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大的漏洞,孟子虽然有意愿让君“民与之”,但这种形式下的君王并不是“民众”选举的结果,而是君主“禅让”移交的结果,仍然是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游戏。
因此即便是孟子高呼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人民仍然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限制,他的民贵君轻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而已。
正如拍拉图眼中由金,银,铜铁组成的理想国,莫尔假想中那个人人平等的事有最初社会主义思想的乌托邦一样,孟子的那个淳正风俗,天下皆尧舜的国家不免带有了人类特有的梦幻气息,而作为这个梦想的主宰者,便当之无愧称之为“空想家”。
空想家的志向是伟大的,超越其所在地在的时代;他们的言行是怪异的,甚至被当时世人所误解,迫害的。
他们的奇异的思想却在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后,人类思想进一步扩充与发展后,他们的思想却成功之路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伟大预言,无可厚非,这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空想家不是一无是处的,对于本身所处的时代而言,空想家这一词看似荒谬,因为他的远见性是同一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
2019年高考名校模拟作文及范文,附审题立意!

2019高考名校模拟作文及范文,附审题立意!题目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突然就不想睁眼了,觉得一切都随意了,我也就这样了。
——“佛系青年”语录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评分说明本题总分:60分,参照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意见评分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准确入等。
(2)缺标题扣2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标点符号酌情扣分,扣满3分为止;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3)是否符合题意,阅卷现场确定样卷进行讨论,阅卷过程中判为“偏离题意”的试卷请与阅卷组长沟通。
(4)文章在200字左右而又未完篇者,总分不超过10分,发展等级不再评分。
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题目解析】这个作文题目是多则材料作文,与2018年全国卷作文相似。
这类作文的开放度较大,梳理三句话间的不同关系,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立意,这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发挥。
本次作文所选三句话句,与人生态度相关,前两句为古人所言,后一句为当下的流行生活方式,这贴近生活,也可引导学生借古思今,探讨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立意提示】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先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梳理句子间的关系,最后确定立意。
在这三句话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句讲的是“君子必须要宽宏坚毅。
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这句话要求君子应抱负远大,意志坚强,重点是“弘毅”,“任重而道远”是“弘毅”的原因。
“位卑未敢忘忧国”表达了陆游强烈的爱国责任感:职位、地位虽然卑微,但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
这一则材料可以当成是对前一材料的具体阐述:心系国家,忧念国事,是重要的责任,哪怕地位再低,也要如此。
孟子的教师观

孟子的教师观
孟子的教师观体现了其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在孟子看来,教
师是传承与发扬道德智慧的重要角色,是培育学生德才兼备的关键人物。
首先,孟子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教师应当有高尚的品
德和深厚的学识,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只有通过教师
的言传身教,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善良和真诚,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
道路。
其次,孟子主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
他认
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
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孟子强调教师
要有耐心和关爱,倾心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为
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
再者,孟子强调教师应该具备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能力。
教师不仅
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引路人。
孟子认为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学习,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与创造力。
最后,孟子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
他认为教师应该坚持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愿,与学生保持平等和
谐的关系。
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共同探索知
识的奥秘,一同成长进步。
总之,孟子的教师观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平等互动,旨在培养德智兼备的学生。
这种
教师观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孟子为师作文

孟子为师作文
孟子为师
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崇敬孟子,他拥有一种可以感染许多人的魅力力量,受到众多人的崇拜和跟随。
孟子是古代华夏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儒家的典籍,由他编撰及唐太宗审定而成,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也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意义。
孟子的思想以仁爱为中心,以节俭守正、慎独道者无咎、尊贤爱民、舍生取义、行有道有常、言有中庸等为准则,强调仁、义、礼、智等仁爱的品质,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带动当时的文化繁荣昌盛。
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也努力去向孟子学习,追求完善自己。
总之,孟子永远是我心目中最敬仰的一位贤者,我将参照他的思想去学习,去做一个有礼貌、有原则、有责任心的好人,以报答社会,回馈父母,感谢他对我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孟子对于“为师”、“教育”的观点态度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孟子说君子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尽心上》)
孟子也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
你认为孟子对于“为师”、“教育”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少于800字。
解读:
君子:有修养有学识的人。
英才:不应仅理解为人才的初始水平,还可以理解为教育的成果。
人(第二句话头一个):普通人,未必达到为师标准的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隐含的情感态度:责任与担当。
隐含的教育对象特点:学习的主动者、受益者。
“好为人师”隐含的情感态度:自以为是、自我炫耀、自大虚荣、倨傲邀功。
隐含的教育对象特点:“被”教育者、教育的受损方。
立意示例:
1.教育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快乐,而不会被人讥为“好为人师”。
2.教育者要自信而不自大。
3.为国育才是责任担当而不是为自我炫耀。
4.教育者应确立这样的目标:与人为善,而不是一味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5.教育要分清对象,才能有益有效。
6.注重教育方法,更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评判标准:
两者兼谈,就合乎题意。
按融合得好不好来辨别高下。
回避一者,只谈一者,可算基本合乎题意。
谈谈孟子的“为师”观
孟子说,君子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所谓英才,就是极佳人才。
能够招纳天下的极佳人才,教育这些极佳人才,这是人生的快乐。
孟子的这句话,表明了他作为老师在教授优等生时的一种快乐状态。
孟子是春秋时代的大儒,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大知识分子。
那时候,群雄逐鹿,民不聊生。
“春秋无义战”,讲的就是那个时代战争频仍的现实。
打仗,老百姓自然没什么好日子过。
孟子希望通过儒家思想的教化,培训出一些治国理政的高级人才来治理社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因此,在他的眼中,所谓英才,除了
具有基本的聪明才智之外,恐怕还是要有儒家品质的人。
即一个英才,应该是一个“仁义礼智信”的人,应该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应该是“忠孝悌廉耻”的人。
具有这种道德品质的人,如果不傻不蠢的话,再稍加雕琢润色,自然能够成为国家之栋梁,为社会谋幸福。
作为一个老师,能有这样的极佳人才来教,自然有成就感,所以当然就很快乐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和贪婪的一面。
其实,在春秋那个丛林法则盛行的时代,弱肉强食,杀伐攻略,依然是大行其道的现实。
英才难得,仁政难行,孟子也只能对着长天喟叹。
英才好教,容易教,容易出成果,这是天下为师者的普遍心声。
孔子曾说“朽木不可雕也”,说的就是蠢人难教的意思。
能匠难用枯木铸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于是乎,放眼现在,一些航空母舰级别的学校,掐苗拔尖,招的尽是优等生。
优等生好教啊,老师教起来那是快乐无限啊。
三年中考和高考后,向社会放榜喜报,尽是一些压倒同类型学校的哄哄喜讯。
隐藏拙点猛吹亮点,把自己吹得那真是牛逼闪闪的。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说,把患有各种疑难杂症和重症的病人治好,那样的医生和医院是有本事的;把最优的学生招来教,然后宣称如何牛气冲天,那是要打问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勘验孟子的教育观,孟子未能免俗,他也喜欢教好学生。
不过,孟子只是说出了自己的一种教育英才的快乐心态,他没有晒朋友圈,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孟子还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人最怕的是好为人师。
在这里,孟子丝毫没有贬低老师的作用,他批评的是那些其实是“略懂”而要显示出“很懂”的人。
这种人,谈天说地,总要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来。
在他的本行内,他牛得不行;在他的外行里,他也能把清水搅得出泡沫来。
这种人常常好为人师,久而久之就成了杠精。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孟子的两句话,彰显了教英才能获得快乐和不要好为人师的教育观。
虽隔时空,仍能震烁古今,在当代依然焕发熠熠的光彩。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师德师风,简单理解就是教师从教的道德作风。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倡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育行风,关系教育形象,关系受教育者健康成长。
从教育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的品德素养也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为基本准则,以十条《规范》为行为要求,以终身学习、无私奉献为理想追求,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关键
环节和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
教师要模范践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自觉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称号。
其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学校要重视把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的尊师重教同要求教师教书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积极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
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
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才能保证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参加学习和活动,以受到教育和启迪,实现全面发展。
教师。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因此,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师者之幸”吗?
近日,有学校拉出横幅“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乐也,亦师者之幸也。
”此标语前半段出自《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在孟子眼中,如果能够得到天下英才而教育,使得君子之道传播天下,造福乡里,确实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
但是标语中后半句“亦师者之幸”着实让人费解。
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怎么看都是学生获益,遇到明师应该是学生的“幸事”,为何演变至今“得英才而教”却成为了“师者之幸”呢?
这个道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如果某教师教授一“重点班”,班内皆精英,升学考试皆重点大学,教师则名利双收。
如此看来,得英才而教岂不是教师之幸?如果教一普通班,学生平平无奇,高考升学重点甚寡,该教师奖金、职称皆无,一不小心还面临着被辞职的风险,遇不到“英才而教”岂不是教师一大晦气之事?所以不少教师常抱怨“生源差”,没法教好他们,也难有成就感,职业价值无法得到体现,终日郁郁寡欢。
可见“得天下英才而教,是君子之乐也,亦师者之幸”同时存在着“不得英才而教,是君子之哀,亦师者之晦”。
根据统计原理,人才分布亦服从正态分布,普通人是大多数,英才仅仅是少数而已。
如此看来,岂不是只有少数教师是幸运的得到“英才而教”,大部分教师只能教普通学生。
那就意味着只
有少部分教师才能“得英才教育之”,只有少部分教师“亦师者之幸”了,绝大部分教师只能自认倒霉,惆怅终生了!
孟子时期,教育还没有普及,还是“精英教育”,能得到天下英才教育之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如今教育普及了,受教育者除了那些天资纵横的英才之外,更多的是资质普通的人。
大多数无法教授重点班的教师“不得英才而教”难道就不能快乐了?难道就非“师者之幸”了?
即使我们当前的教育生态之下可以不考虑教师的心情,但“得天下英才而教,是君子之乐”也不符合当前学校教育所承担的教育公平的责任要求。
教师都喜欢教“英才”,那教授普通学生的时候教师喜悦的程度岂不是就会差上不少了。
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非常的不公平的。
从教育伦理的角度来说,起点低的学生更应该得到教师的关注才是,教师更应当在“差生”身上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够使得这些学生不至于脱离社会主流教育。
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改变“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乐,亦师者之幸”的教育生态,让教师乐于教授任何的学生。
当然要想教师教授普通学生也能够开开心心的,那就需要改变当前短期的功利主义的教育评价方式了。
(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