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如何赏析记叙文重要句段》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如何赏析句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如何赏析句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如何赏析句子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能够掌握赏析句子的方法和常见的修辞和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和常见的修辞和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全面、充分地回答赏析句子的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一、导入在记叙文阅读中,正确理解句意对于文意的把握、作品思想、学生听讲、感情和主题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句子赏析成为了中考语文重要的题型之一。
二、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研究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课堂导学总结归纳赏析句子的方法和答题格式,包括出示赏析句子的答题步骤和角度,以及常见的修辞和描写手法。
同时,通过积累例句,引导学生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对偶等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在赏析中,需要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化,例如运用了某种角度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某种内容,表现出某种效果等。
常见的修辞方法也需要了解其作用,如比喻、拟人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某种形态,夸张可以增强幽默或讽刺意味,排比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或节奏感等。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中考语文的考试打下基础。
学生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专心地倾听着老师讲课。
他们认真思考着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时地做笔记,积累知识。
在田间地头,一位农民站在XXX之上,稳稳地掌控着拖耙水牛。
他身体略微后倾,手牵缰绳,镇定自如地控制着牛的方向。
等到一切就绪,他一甩鞭子,朝远方吆喝一声,牛、人和耙就开始在田里劈波斩浪。
水田一面平整如镜,转眼间就在群蛙的鼓噪和加油声中跃然眼前。
蛙声里的记忆》这篇文章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描述了父亲XXX时的身姿潇洒和技术娴熟。
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提高学生分析、评价记叙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2)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记叙文阅读方法与技巧4.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与分析5. 记叙文中的情节安排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记叙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难点:(1)记叙文中人物描写与分析;(2)记叙文中情节安排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记叙文的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记叙文,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讲解: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4. 实例分析:分析一篇记叙文,讲解人物描写与情节安排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评价记叙文的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记叙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一篇记叙文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
4.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记叙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记叙文的结构和特点。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篇一】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指导课题:品析语言课时:1课时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目的:通过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品析语言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记叙文的有关知识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记叙文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记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
包括:通讯、特写、游记、回忆录、访问记等。
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
又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
二、记叙文考点中的常考考点:1.把握中心。
2.品析语言。
3.分析人物形象。
三、出示目标:品析语言。
四、指导与训练(一)、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一种类型: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1、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再举例,再让学生了解中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考题的常见类型。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课改实验区)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15小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
(2分)(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2)一个关于”寓”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湖南省长沙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母亲的贺卡》23小题: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4分)(1)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2)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2006年广东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词典的故事》(阿来)17小题: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分)(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
2、教师举例引导。
3、练习《母亲的贺卡》23小题。
(二)、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二种类型: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1、先举例眉山市2006年课改实验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坐在最后一排》(乔叶)18小题:请从第⑨⑩加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从修辞运用方面来说说表达作用(2分)。
‘教案’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交代及主题的突出。
2. 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如抓取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情节发展等。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记叙文。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速度和答题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记叙文,并准确答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记叙文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结构和特点。
2.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阅读心得和分析方法。
3. 采用练习法,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和模拟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2. 收集一些典型的记叙文文章,用于分析和讲解。
3. 准备教学PPT,包括记叙文的特点、阅读方法等要点。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交代,以及主题的突出。
3. 阅读方法指导:教授抓取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情节发展等阅读方法。
4. 案例分析:通过对典型记叙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阅读一篇记叙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6. 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分析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提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价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3.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记叙文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广度。
2. 推荐一些优秀的记叙文阅读平台或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记叙文中的重要信息提取与筛选4. 记叙文阅读策略分享5. 经典记叙文阅读练习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单的故事引入记叙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结构,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练习分析记叙文的结构,提取、筛选关键信息。
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记叙文时使用的策略。
5. 练习:提供经典记叙文供学生练习阅读,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程度。
3.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一篇课外记叙文,运用所学策略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记叙文案例,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结构。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策略。
3. 练习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拓展阅读:推荐优秀记叙文作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提升素养。
七、记叙文阅读技巧1. 快速浏览:整体把握记叙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主题。
2. 细致阅读:关注记叙文中的细节,理解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
3. 分析人物:关注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4. 解读通过预判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的针对性。
八、课堂练习1. 片段阅读:让学生阅读记叙文片段,回答相关问题。
2.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2. 学会分析记叙文中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描写,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答题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引子、发展、高潮、结局3. 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4.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
2. 难点:如何运用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深入理解记叙文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特点和结构,分析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记叙文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
3. 讲解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题,教授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一篇记叙文,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测试: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答题能力。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和辅导。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问和解答问题,提高课堂氛围。
八、教学拓展1. 推荐优秀记叙文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2. 组织记叙文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 结合语文学科其他教学内容,如诗歌、散文等,进行跨学科教学。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复习《如何赏析记叙文重要句段》教学设计

《如何赏析记叙文重要句段》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学习目标:1、理解重要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掌握重要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作用的规律导学目标:教师帮助学生解析记叙文阅读之句段内涵与作用的题型分布,帮助学生掌握做题技巧,提高得分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温故而知新,提升举一反三的悟性。
【过程与方法】紧扣考纲和课标,讲练结合,课内得法,课外迁移。
教学重点:梳理记叙文重点句段的呈现类型,品赏它们的思想内涵及其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复习教材中的典型案例,感悟记叙文重点语句的形式与效果。
第二教时实战演练,迁移作答能力,提高准确率和得分率。
【教学要点】1、借助U盘,呈现课文重点语句,师生一起赏析领悟它们的分布与作用,提炼规律。
2、以本为本,学生独立理解感悟,实现迁移。
【教学过程】一、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找出课文个关键句或关键段落,并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
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3、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学生互动交流后,教师展示预设的参考答案第1处:【含义】因为阿长能讲长毛的故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于是,“我”渐渐对她刮目相看了,原谅了她先前不雅的睡相。
【作用】这是情节上对阿长“扬”的部分,照应前面“抑”的部分,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第2处:【含义】阿长帮我买来让我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终于原谅她谋害隐鼠的过失了。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段(句)的作用教案设计

把握记叙文段(句)的作用逻辑顺序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中招考点:
综合近几年河南中考“记叙文阅读【段(句)作用考点】”试题来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首段(句)、中间段(句)、结尾段(句)、景物描写段(句)的作用。
分值2--4分。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段(句)的作用已有所了解,能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问题,但是往往顾此失彼,对此类题的答题格式掌握的也不太好。
二、复习目标:
1、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记叙文开头段落(句)的作用,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记叙文中间段落(句)的作用,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记叙文结尾段落(句)的作用,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4、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记叙文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句)的作用,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正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赏析记叙文重要句段》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学习目标:1、理解重要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掌握重要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作用的规律导学目标:教师帮助学生解析记叙文阅读之句段内涵与作用的题型分布,帮助学生掌握做题技巧,提高得分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温故而知新,提升举一反三的悟性。
【过程与方法】紧扣考纲和课标,讲练结合,课内得法,课外迁移。
教学重点:梳理记叙文重点句段的呈现类型,品赏它们的思想内涵及其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复习教材中的典型案例,感悟记叙文重点语句的形式与效果。
第二教时实战演练,迁移作答能力,提高准确率和得分率。
【教学要点】1、借助U盘,呈现课文重点语句,师生一起赏析领悟它们的分布与作用,提炼规律。
2、以本为本,学生独立理解感悟,实现迁移。
【教学过程】一、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找出课文个关键句或关键段落,并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
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3、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学生互动交流后,教师展示预设的参考答案第1处:【含义】因为阿长能讲长毛的故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于是,“我”渐渐对她刮目相看了,原谅了她先前不雅的睡相。
【作用】这是情节上对阿长“扬”的部分,照应前面“抑”的部分,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第2处:【含义】阿长帮我买来让我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终于原谅她谋害隐鼠的过失了。
【作用】对阿长的扬比之前更进一步,突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更进一步了。
第3处:【含义】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由衷的祝愿和深切的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作用】突出文章的中心。
二、阅读八(下)《我的母亲》,找出文章关键句段,并分析它们的含义与作用。
1、第1处:课文第四段。
【含义】在前三段交代九年童年生活的主要收获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水到渠成地点明题意,将“母亲”推到文章的中心。
【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写母亲的主体部分。
2、第2处:第6段第1句和第7段最后一句。
【含义】两句话,从母亲待“我”的言行中概括出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点明文章第一个重点内容的主要意思。
【作用】前后呼应,使课文第6、7段浑然一体,结构完整。
3、第3处:第12段第1句。
【含义】高度概括了母亲与亲人相处中体现出来的刚柔相济性格特点,点明文章第二个重点内容的主要意思。
【作用】行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至此,母亲的高大形象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
4、第4处:文章末段的最后一句。
【含义】表达对母亲深谢感恩的思想感情。
【作用】篇末点题,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阅读《我的第一本书》,找出文章关键句段,并赏析它们的含义与作用。
第1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含义】我的童年生活是辛酸艰苦而沉重的,只能在大自然当中寻求一点天真浪漫。
【作用】充满诗意,还有点玄妙,为下文写童年时代拥有第一本书的故事作铺垫。
第2处: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含义】小结第一本书的由来和意义,突出这本书凝聚着童年时代珍贵的同学情和朋友情。
【作用】情节上总结上文,情感上起线索作用,呼应开头和结尾。
第3处: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含义】“我”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中的抗争,如果不写它,等于忘记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因为忘记过去等于忘本。
【作用】交代写作目的,呼应开头,深化文章的中心。
四、归纳总结:(一)理解记叙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段的把握。
(二)常见题型:1.某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文章某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某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考点例析1、句段在文章开头的作用首段常见的作用是统摄全篇,总领下文;照应标题,点明题意;引出下文,行文巧妙;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等。
2、文章中间句段的作用文章中间句段的作用一般有: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等。
3、结尾语段的作用结尾句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卒章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省,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充满哲理,委婉含蓄等。
(四)解题方法解答重要句段的作用,应重点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内容,二是结构。
1.从内容角度答题时:①写这句话(段落、情节、内容)都写了些什么;②体现了什么人物的什么情感;③需要再扣住本文的中心去点明它与中心的关系。
2.从结构有角度答题时:①总领全文;②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③引出了下文;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⑥与上下文相呼(照)应;⑦总结上文;⑧篇末点题等角度考虑。
七、例文引路(一)《背影》1、《背影》开头【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分析】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结构);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内容)2、《背影》中间【原文】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分析】交代事情起因,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内容)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作铺垫。
(结构)【原文】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分析】照应开头,(结构);表现父亲爱怜儿子和作者感念父亲,刻画出慈父的形象。
(内容)3、《背影》结尾【原文】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分析】回扣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结构);点明中心,表达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内容)(二)《口技》1、《口技》开头【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分析】“善”字总领全文(结构);交代演出的环境背景,渲染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精彩表演做铺垫。
(内容)2、《口技》结尾【原文】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分析】呼应开头,使结构严谨完整(结构);点明中心,表现口技艺人高超技艺。
(内容)(三)《羚羊木雕》1、《羚羊木雕》开头【原文】“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分析】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结构);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写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内容)2、《羚羊木雕》结尾【原文】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分析】照应前文,(结构);含蓄的点明中心,引人思考,揭示出大人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之间真挚的友谊,严重伤害了孩子美好的心灵。
(内容)(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原文】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分析】承上启下(结构);表现出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依恋之情和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无奈。
(内容)九、布置作业:完成记叙文课堂练习(一)中打钩的题目。
第二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在昨天的基础上记叙探究并实战演练记叙文阅读之句段作用分析题型做题技巧。
二、呈现导学要点:(一)结构上的作用1. 前后呼应(照应)A、前后一致B、应句用不同的形式提起呼句的内容C、呼句是因,应句是果。
呼应的作用:强调……的主题、突出……的中心、结构完整、加深读者印象2. 点明中心(主旨句)3. 承上启下,过渡4. 引出下文5. 总领全文(二)内容上的作用1.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 奠定感情基调3. 渲染……气氛、氛围4. 衬托(正衬和反衬)衬托了……5. 对比(包括欲扬先抑的写法),把……和……做对比,突出了……6. 铺垫 A、为后文的某事发展做铺垫。
B、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起铺垫作用的句段和被铺垫的内容属于因果关系。
(三)其他的写法的作用1. 埋伏笔2. 充当文章线索3. 推动情节的发展4. 突出、深化、强调中心/主题5. 象征(四)常见题型:1、某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2.文章某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某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五)考点例析1、句段在文章开头的作用首段常见的作用:【内容】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等。
【结构】统摄全篇,总领下文;照应标题,点明题意;引出下文,行文巧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2、文章中间句段的作用文章中间句段的作用一般有:【内容】扩展思路,丰富内涵,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等。
【结构】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3、结尾语段的作用结尾句段的作用是:【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省,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充满哲理,委婉含蓄等。
【结构】总结全文、卒章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六)解题方法一般词句的作用,此类题应重点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内容,二是结构。
1.从内容角度答题时:①写这句话(段落、情节、内容)都写了些什么;②体现了什么人物的什么情感;③需要再扣住本文的中心去点明它与中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