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1)电子教案
穴位幼儿园教案

穴位幼儿园教案教案标题:穴位幼儿园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什么是穴位,以及穴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学习一些常用的穴位名称和位置。
3. 培养幼儿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穴位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身体健康。
2. 常用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例如,合谷穴位于手背的第一、二掌骨之间,太冲穴位于脚背的第一、二脚趾之间等。
3. 穴位按摩的方法:简单介绍穴位按摩的方法,例如用拇指轻轻按压穴位,或者用指腹旋转按摩等。
4. 常见疾病与相应穴位的关联:例如,学习头痛时可以按摩太阳穴,学习感冒时可以按摩风池穴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穴位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简单明了地介绍穴位的定义和作用,让幼儿了解穴位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 学习穴位名称和位置:通过图片、模型或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学习一些常用穴位的名称和位置。
4. 按摩示范:老师向幼儿展示如何按摩一些常用穴位,同时解释按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 分组练习:将幼儿分为小组,互相练习按摩一些穴位,老师在旁边指导和纠正。
6. 讨论与总结:引导幼儿讨论穴位按摩的感受和效果,总结穴位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穴位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穴位的名称和位置。
2. 按摩示范视频或图片:用于向幼儿展示按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分组练习材料:包括按摩穴位的指导手册和按摩工具。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对穴位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对穴位名称和位置的准确性。
2. 观察幼儿按摩穴位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是否正确。
3. 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幼儿对穴位按摩的感受和效果的理解程度。
扩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医生到幼儿园进行穴位按摩的讲解和实践。
2. 组织幼儿观察和记录自己按摩穴位后的感受和效果,形成小结论。
3. 带领幼儿进行身体放松操或简单的按摩活动,加强对穴位按摩的实践。
教案撰写要点:1. 教案目标明确,与幼儿园教育阶段的要求相匹配。
人体穴位教案

人体穴位教案教案标题:人体穴位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人体穴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常用的人体穴位名称、位置和功能。
3. 培养学生运用人体穴位进行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穴位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2. 如何正确运用人体穴位进行自我保健。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人体穴位的记忆和理解。
2. 学生能否正确运用人体穴位进行自我保健。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投影仪。
2. 人体穴位图。
3. 模型或实物示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人体穴位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人体穴位的好奇心。
可以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人体穴位,以及他们对人体穴位的了解程度。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人体穴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穴位是人体上特定的点位,按其功能可分为经络穴位和特殊穴位。
2. 分别讲解经络穴位和特殊穴位的定义和特点。
3.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示范,介绍常用的人体穴位名称、位置和功能。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几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如头痛、失眠等,让他们尝试根据所学的人体穴位知识,推测对应的穴位。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自己的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实践操作(20分钟)1. 分发人体穴位图给学生,让他们自行选择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并找出对应的穴位。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练习按摩或按压穴位,注意操作的正确性和力度的适中。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五、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人体穴位知识,强调人体穴位的重要性和正确运用的注意事项。
六、拓展延伸(5分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人体穴位知识,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或网站推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人体穴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可以考虑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掌握人体穴位的运用技巧。
同时,教师应注意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和力度的适中,避免可能的伤害。
常用穴位家庭课件

中脘穴、足三里穴、梁 丘穴,按摩这些穴位能 够缓解胃痛的不适感。
眼睛疲劳
睛明穴、攒竹穴、鱼腰 穴,通过按摩这些穴位 可以缓解眼部疲劳,改
善视力。
日常保健的穴位按摩方法
01
02
03
04
提神醒脑
百会穴、神庭穴、太阳穴,经 常按摩这些穴位能够提神醒脑,
提高工作效率。
养心安神
内关穴、心俞穴、厥阴穴,按 摩这些穴位有助于调节心脏功
《中医基础理论》
02
《针灸学》
03
《穴位图解》
04
《家庭中医养生手册》
资料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 中医协会网站
各大中医药大学官网
THANKS
互动环节设计
设计问答环节
学习者可以随时提问,由专业教师或专家进 行解答。
设计实操演示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实操演示,并指导学习者 进行实践操作。
设计小组讨论
学习者可以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 得。
设计反馈评价
鼓励学习者对课程内容和教师进行评价,以 改进后续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01
详细描述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三 寸的位置。按摩三阴交穴可以调理妇 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同时 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腿部水肿 等症状。
穴位按摩实践与应用
缓解常见病症的穴位按摩
头痛
失眠
胃痛
太阳穴、印堂穴、风池 穴,通过按摩这些穴位
可以缓解头痛症状。
神门穴、安眠穴、三阴 交穴,经常按摩这些穴 位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能,缓解焦虑和压力。
调理脾胃
足三里穴、中脘穴、章门穴, 经常按摩这些穴位能够调理脾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教材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1、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
【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
(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3)精神分裂症,癔病。
(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操作】向后横刺0.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
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
(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髎【定位】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
(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
4、太阳【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
(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3)目疾。
【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
【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2)急性腰扭伤。
(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6、承浆【定位】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
(2)面瘫的口角歪斜,面痉挛的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
(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
【操作】微向上斜刺0.3~0.5寸。
7、廉泉【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效】开窍利舌,清音。
【主治】(1)中风舌强不语,暴哑。
(2)流涎,舌下肿痛。
(3)扁桃体炎,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部斜刺0.5~1寸,或再分别向两旁斜刺0.5~1寸。
8、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中。
最新常用穴位教学讲义ppt课件

寻找方法: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 取穴姿势,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 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临床运用
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 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
主治病症编辑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 不尽 ,贫血;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风疹,瘾疹,湿疹、 皮肤瘙痒;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腹痛,体倦无力,便溏腹泻等。
/picture/389509/389509/0/8343 44af7d3048bafbed50a5.html?fr=lemma&ct=sin gle、曲池穴
(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 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 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 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 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遵医嘱执行。一般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 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中药注射液的常 用量为1-2ml。
(4)疗程:遵医嘱执行。
(一般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 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 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1、定喘穴
〖标准定位〗定喘穴 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 下,旁开0.5寸。
简易取穴方法: 取穴位的时候应采用
坐位,治喘穴位于肩颈部, 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 凹洼中。
因手阳明大肠经经过下牙龈,因此下牙疼痛时按合谷5分钟,疼痛会 减轻。如果患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 谷也有效果。合谷还是一个急救穴。如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 晕厥时,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 续2~3分钟,晕厥一般可缓解。 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按人中,醒脑回苏的效果更好。痔疮发作、便血 时,可以按摩或搓揉合谷,也可用指尖、笔芯刺激,以有酸胀感为 佳。此外,它还可以治疗湿疹,在合谷周围刮痧5分钟。一般痧一出, 湿疹就会减轻,再连续刮2次,不太严重的湿疹就会基本痊愈。合谷 为全身反应的最大刺激点,可 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常用拇指指 腹垂直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还有健脾胃的作用,对头痛、耳 聋、视力模糊、失眠、神经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4]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53
1/16/2021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54
14、膀胱俞
▪ 14、膀胱俞—定位:俯卧。在骶部,当骶 正中脊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 主治:腰脊强痛,腹痛,泄泻,便秘,癃 闭,遗尿。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55
1/16/2021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 点,往下 推三个椎体,旁开1.5寸。
▪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 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 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 免长短失度。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16
1/16/2021
4.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 行的取穴法,又称“经验取穴法”。 例如: 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而立,于股外侧中指 尖到达处就是风市穴。 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4
1/16/2021
⑴近治作用:
▪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 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 位的共同点。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5
1/16/2021
⑵远治作用:
▪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 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 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8
1/16/2021
1/16/2021
1、前两额发角之间为9寸。
2、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9 寸。
3、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 4、两乳头之间为8寸。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6、腋前、后纹头到肘横纹为9寸 7、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 为12寸。 8.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
常用穴位专题知识讲座
中医经络穴位掌握教案幼儿园

中医经络穴位掌握教案幼儿园中医经络穴位掌握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中医经络的知识;2.学生能够找到自己身上一些常见的穴位;3.学生能够知道穴位的触摸方法和保健作用;4.学生能够配合老师练习按摩手法。
二、教学内容:1.中医经络的概念、作用;2.穴位的定位和触摸方法;3.穴位的保健作用;4.小儿按摩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对中医的了解: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中医,他们对中医有什么印象?2.讲解中医经络的概念和作用教师通过展示中医经络的图像,向学生简单地解释中医经络的概念和作用,使学生对中医整体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3.讲解穴位的定位和触摸方法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穴位,并详细讲解它们的位置和触摸方法。
例如:“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骨头上的凹陷处,用手按在这个位置上,能够缓解月经痛、多尿等症状。
4.穴位的保健作用教师讲解每个穴位的保健作用,例如按摩“列缺穴”能够帮助消化,按摩“风池穴”则可以缓解头痛等症状。
5.练习按摩手法教师为学生演示小儿按摩手法,让学生配合老师一起练习按摩,共同掌握按摩技巧。
6.导出环节老师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健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四、课堂小结本课程通过图像、文字、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为孩子们介绍了中医经络学知识,让孩子们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通过练习按摩技巧,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穴位的理解,为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打下基础。
五、拓展延伸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医药的其他知识,例如中草药的分类、功效等方面,让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的意识。
可以通过实际体验、课件展示、实验室实践等多个方面来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教学评价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方式,通过展示、讲解、演示等方面来引导学生掌握穴位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们积极配合老师练习按摩技巧,加深了他们对穴位的理解。
教学效果良好,授课过程丰富有趣。
穴位幼儿园教案

穴位幼儿园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穴位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穴位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刺激人体特定部位来调节身体机能。
在幼儿园教育中,穴位可以帮助幼儿增强体质、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1.了解穴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
3.能够正确地使用穴位为幼儿调理身体。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穴位保健习惯。
教学内容1. 穴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穴位是人体表面上的一些特定点位,通过按压、推拿、针刺等方式进行刺激,可以调节人体机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穴位按照作用和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经穴、络穴、奇穴等多种不同类型。
2. 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2.1 站髋穴站髋穴位于下腹部,是消化系统穴位之一。
按压站髋穴可以促进消化,缓解便秘,改善食欲不振等症状。
2.2 孔最穴孔最穴位于两侧乳头之下,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穴位之一。
按压孔最穴可以缓解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2.3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头部两侧的太阳神经的分支处,是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的穴位之一。
按压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不适症状。
2.4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肚肌肚上,是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的穴位之一。
按压足三里穴可以缓解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3. 穴位的使用方法3.1 确定穴位位置使用穴位前首先要确定穴位的具体位置,为幼儿按摩或按压提供依据。
穴位的定位可以通过参考穴位的手绘图或视频等资料,同时需要确保按摩或按压的力度适宜。
3.2 按摩穴位按摩穴位是最常用的穴位应用方式之一,适合于幼儿的日常保健。
按摩时需要注意肢体的放松,尽量缓慢有节奏地进行按摩,避免打扰幼儿的休息。
3.3 按压穴位按压穴位是治疗疾病的穴位应用方式之一,需要按照具体疾病情况和幼儿的个体差异来选择相应的穴位,并注意按压的时间和力度,避免对幼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 穴位保健的注意事项4.1 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穴位对于一些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应该慎重使用穴位,尤其是按压穴位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
简便取穴法
患者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 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 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 就是血海穴。
正坐屈膝位,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 股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或正坐屈 膝,医生面对病人,用手掌按住病人 膝盖骨上,掌心对准膝盖骨顶端,拇 指向内侧,当拇指指尖所到之处是血 海穴。
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 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 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常用穴位定位方法
1、定喘穴
〖标准定位〗定喘穴 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 下,旁开0.5寸。
简易取穴方法: 取穴位的时候应采用
坐位,治喘穴位于肩颈部, 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 凹洼中。
足三里穴位准确位置: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外膝眼下3寸),
胫骨边缘(距胫骨前嵴1横指),
当胫骨前肌上。
足三里位置如图:
足三里简易取穴方法:
1、简单找可以用一只手的掌 心按准膝盖的顶部,中指下伸的 顶端,向外一横指即是。
2、准确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 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 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4)疗程:遵医嘱执行。
(一般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 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 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 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 期药。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 即应停止使用。
常用穴位(1)
(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 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 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 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 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遵医嘱执行。一般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 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中药注射液的常 用量为1-2ml。
针刺
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 面部;
腧穴操作示意图(4张)
或深刺2.0~3.0寸,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 酸麻并向指端放散。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 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此 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 孕妇禁针。[1]
4、血海穴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 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 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 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 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 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链霉素, 盐酸普鲁卡因等)必须先作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 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 应谨慎使用。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 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如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应; 如误入脊髓腔,会损害脊髓,切须注意。
因手阳明大肠经经过下牙龈,因此下牙疼痛时按合谷5分钟,疼痛会 减轻。如果患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 谷也有效果。合谷还是一个急救穴。如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 晕厥时,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 续2~3分钟,晕厥一般可缓解。 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按人中,醒脑回苏的效果更好。痔疮发作、便血 时,可以按摩或搓揉合谷,也可用指尖、笔芯刺激,以有酸胀感为 佳。此外,它还可以治疗湿疹,在合谷周围刮痧5分钟。一般痧一出, 湿疹就会减轻,再连续刮2次,不太严重的湿疹就会基本痊愈。合谷 为全身反应的最大刺激点,可 以降低血压、镇静神经,常用拇指指 腹垂直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还有健脾胃的作用,对头痛、耳 聋、视力模糊、失眠、神经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4]
找足三里如图所示:
3、合谷穴
简便定位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 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
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 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 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 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 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 最高处即是。[1]
功效机制
清泻阳明,祛风解表,通经止痛,通调肠腑,熄风开 窍 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长于清泻阳明之郁热, 疏解面齿之风邪,通调头面之经络,是治疗热病发热及 头面五官各种疾患之要穴
〖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主治疾病〗
1、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2、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
〖刺灸法〗直刺或针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
2、足三里
足三里是中医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有强壮作用, 为养生保健重要穴位,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 说法。"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 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主治病症
身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 齿痛面肿、耳聋、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 发热、恶寒、咳嗽、无汗或多汗、疟疾;脘腹疼痛、呕 吐、便秘、痢疾;小儿惊风、抽搐、癫狂、癫痫;痛经、 闭经、滞产;瘾疹、皮肤瘙痒、疔疮、丹毒;肩臂疼痛、 手指肿痛、麻木、半身不遂
保健养生
主治病症编辑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 不尽 ,贫血;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风疹,瘾疹,湿疹、 皮肤瘙痒;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腹痛,体倦无力,便溏腹泻等。
5、曲池穴
位置: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 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寻找方法: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 取穴姿势,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 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