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文本解读消息的六要素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消息二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消息二则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产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第一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 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 又写了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必不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 可少 心内容。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 的进一步扩大和阐释。 (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 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4、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可读性
1.《消息二则》
毛泽东
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产生的有社会价值的 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解析版)

01.消息二则——群文阅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熟悉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尝试撰写新闻。

【考点解读】在了解新闻体裁这一基本常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为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从新闻中提取主要信息。

3.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字)【技法点拨】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了解新闻的结构一、标题01.主标题(正题):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交代新闻要素。

02.引题(眉题、肩题):放在主标题的前面,揭示新闻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归纳成果、烘托气氛等。

03.副标题(辅题、子题):放在主标题的后面,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呈现最主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

三、主体新闻的主干,承接导语,用典型、具体的材料对导语做进一步的阐述。

四、背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有时还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

五、结语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或事件发展的趋势,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

把握新闻的六要素新闻作为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近,可概括为“5W+1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故(Why)、如何(How)。

概括新闻内容的主要方法01.看新闻标题——提取标题中表时间、事件等的关键词,增删个别词语,使语句通顺,即为所要概括的内容。

02.压缩导语——从导语中提炼关键词,根据字数限制对导语进行压缩。

03.概括新闻主体——理清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主体。

答题模板:(时间+地点+背景+)人物(或对象)+事件。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消息二则》解析

《消息二则》解析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芜湖 wú ③溃退kuì ⑤泄气 xiè ⑦摧枯拉朽 cuī xiǔ ②荻港 dí ④要塞 sài ⑥督战 dū ⑧锐不可当 dāng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军队)被打垮 而后退。 溃退: 督 战 :监督作战。 锐不可当: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摧枯拉朽: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
1、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简洁,富有气势。
总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 军的渡江战役及其成果,用简洁的语言介绍 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结果,饱含了作者对 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也充满了作者 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作业布置
1、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完成练习册上“知识积累与整合”
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整体感知
1、全体起立,大声朗读课文。 2、快速默读课文。
3、请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 分;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胜我 利 三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南十 渡 万 主体:渡江战役于二十日……诸城进击中。 长大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江军
时代背景
1949 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 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 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 3 个月后,于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 月 21 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并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4 月 22 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则消息,全面报 道前线最新战况。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 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2.26. -1976.9.9.),字润之 (原作咏芝,后改润芝), 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 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 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 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 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 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 家。诗词方面的代表作品 有《沁园春·长沙》《沁 园春·雪》《七律·长征》 等。

消息二则

消息二则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 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 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 组成部分。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拓展延伸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 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 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 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导语: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②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 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 斗力,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 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 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 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 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 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 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 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 确精练,铿锵有力。

消息二则中的六要素

消息二则中的六要素

消息二则中的六要素
消息二则中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些要素是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点,缺一不可。

具体来说:
1.人物:新闻报道中的主人公或主要参与者,是新闻事件的主体。

2.时间: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时间点或时间段,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时刻。

3.地点: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地点或区域,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所。

4.起因: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是新闻事件的起始点。

5.经过: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新闻事件的经过或发展过程,是新闻事件的详细描述。

6.结果: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新闻事件的结果或影响,是新闻事件的终点。

以上是消息二则中的六要素,这些要素是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框架,也是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信息来源。

1、消息二则解析

1、消息二则解析
通常人们把六个W叫做新闻的六要素,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何故, How ——经过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
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 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 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 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 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 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 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 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 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 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 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 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9、拓展:读新闻,分析新闻的结构
宁波一甲流患者治愈2天后因基础性疾病恶化死亡
中新网杭州11月3日电 (记者 江耘 通讯员 俞欣) 11月3日, 浙江宁波1例60岁男性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在甲流治愈2天后, 因基础性疾病恶化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经全力救治无效于11月 3日死亡。 今天,记者从浙江省卫生厅了解到,截至11月3日15时,该 省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共计3625例,已治愈2972例。 目前仍住院治疗32例、居家治疗621例。浙江共报告重症病例5人, 其中2例治愈出院,2例尚在住院治疗中。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于10月18日收治的1例60岁男性甲型H1N1 流感重症患者,该名患者在甲流治愈2天后,因基础性疾病恶化 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经全力救治无效于11月3日死亡,患者有3年 原发性高血压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疾患病史。 另悉,今天下午,浙江省卫生厅组织开展全省医疗卫生单位 甲型H1N1流感诊疗视频培训。2000余名骨干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 培训。

1.《消息二则》(最新版本)

1.《消息二则》(最新版本)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一、标题(主要部分,必不可少)
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
以是多行标题。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
澳门今回祖国怀抱
——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揣摩语言
请比较下面每组中的句子,看哪句好,说说理由。 (提示:第一组注意红色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第二组注 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 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 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 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Ⅰ组的②句好。“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 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 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 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5.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 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表明时间短,“既已”表明速度快,两个词 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1.导语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 什么?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 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 不是准确数。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 被我军突破了。 Ⅱ组的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 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 那一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教学片段标题:《消息二则》——如何概括新闻内容学情分析:

教学片段标题:《消息二则》——如何概括新闻内容学情分析:
答案:汪松教授获爱丁堡科学奖
2.用一句话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七、课后练习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晨报讯 (特派记者 王瑜珩) 全运会田径比赛将于今日至26日举行。全运会田径竞委会副主任张克明表示,目前田径比赛门票销售非常火爆,尤其是有刘翔参赛的24日、25日两天的票,已经基本销售完毕,目前达到一票难求的地步。
答案:刘翔比赛日门票一票难求
七、板书:
2.除了标题之外,你还可以从哪一部分迅速把握主要内容?(从导语,齐读该句)
3.这则导语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明确:渡江时间、人物、事件、结果。
四、知识小结:
如何迅速把握消息的内容:①从标题入手;②从导语入手
五、知识运用:
1.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2.学会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交流,由传统的信件交流到手机看世界,导入课题。
二、文体知识填空。
1.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阅读,把握内容
1.你怎样快速地了解到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从标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 )的
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有的新闻较短,可以不加。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消息的定义,六要素、电头这些基
础知识的掌握。
讨论主题: 消息叙事的详 略安排?
讨论内容:两则消息报
道的同一件事为何内容不同? 详略不同?
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
背景简介
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
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 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1日 芜湖、安庆之间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好似摧枯拉朽,我军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占领南线
《消息二则》消息的六要素
主讲:张老师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
政府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 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 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填空: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讲指( 消息 )。 消息的六要素一般包括(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