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解答共34页文档
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doc 5页)

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doc 5页)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一、东北区(黑、吉、辽)1、自然条件分析(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甜菜物生长旺盛,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所以抗旱任务很重。
(2)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2、农业特色:(1)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
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等。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和杭州湾沿岸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植棉条件:热量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商品率高。
不利条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风袭击,秋季有连阴雨)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是著名的“丝绸之府”。
(3)江南丘陵的红壤区,适宜茶叶、油菜、杉木生长,产量很大。
四、南部沿海地区(闽、台、粤、桂、琼及香港、澳门特区)1、自然条件分析:(1)我国纬度最低的一个区,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和两广;濒临海洋,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造成这里丰沛的降水,雨季从4、5月份开始,延续到9、10月份。
中国农业的分布和特征

【解析】图中显示,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逐年 向我国东北移动,说明东北地区在未来将成为我国水稻产 量重心所在地,所以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看,贡 献最大的地区是东北地区。
3、(2013安徽)图13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 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 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 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 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 问题。(10分) 解析“指出”简单点明即可.种粮可 能破坏植被,引水灌溉;产生水土流 失、水源短缺。 【答案】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 水 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 粮食增产快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 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 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 (3分)
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 (任答三点)
(3)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林业 渔业 牧业
1、(2017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15为“2012年中 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 16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14分)
解析 优势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光、热、水、水热组合、昼 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效益可从生态 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
我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全)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地域类型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一、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绿洲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水稻等。
棉花分布广泛、质量优良,南疆地区是世界长绒棉的重要产有利条件: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区,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3。
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油料作物以向日葵和油菜为主,还有胡麻、芝麻、花生等品种。
由于光照充足和日温差大,西北区还富主要制约因素: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产甜而多汁的优质瓜果。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二、回归线以南(海南岛等)----热带种植园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热带,光、热、水资源丰富;②生物资源丰富;③水资源丰富;④夏秋季节多台风影响三、东北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北国营农场)------最大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1、商品率高(60%以上)。
2、产量大(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啤酒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80%~90%,绝大部分产于新疆,河西走廊也少量生产。
枸杞也是西北区的一大特色产品,主产于中卫平原和银川平原。
九、内蒙古高原----牧场畜牧业(或游牧畜牧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和,草原面积广;②气候干旱,水源不足。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地势平坦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少耕、免(休)耕,退耕还草;③控制草场的载畜开阔;④土壤肥沃;⑤灌溉水源较丰富;⑥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量;④加强牧场生态管理,划区轮牧(或围栏放牧);⑤建设人工草场;⑥合理开采地下水(或加强水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
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一、东北区(黑、吉、辽)1、自然条件分析(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二、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1、自然条件分析:(1)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和初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是个普遍问题。
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多数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许多地方,盐碱危害很严重。
(3)黄土高原的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不少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
2、农业特色:(1)冬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doc 5页)

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doc 5页)物生长旺盛,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所以抗旱任务很重。
(2)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2、农业特色:(1)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
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等。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和杭州湾沿岸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植棉条件:热量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商品率高。
不利条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风袭击,秋季有连阴雨)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是著名的“丝绸之府”。
(3)江南丘陵的红壤区,适宜茶叶、油菜、杉木生长,产量很大。
四、南部沿海地区(闽、台、粤、桂、琼及香港、澳门特区)1、自然条件分析:(1)我国纬度最低的一个区,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和两广;濒临海洋,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造成这里丰沛的降水,雨季从4、5月份开始,延续到9、10月份。
本区气候炎热多雨,无霜期长,作物几乎可以全年生长,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2)台风活动频繁,侵入我国的台风约80%在本区登陆。
台风形成狂风暴雨,带来一定灾害,有时也可缓解沿海地区的旱情。
(3)地形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原面积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湾的西部平原是本区最大的两个冲积平原。
2、农业特色(1)水稻在本区普遍种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产区。
甘蔗是本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粤、闽、桂成为全国重要的蔗糖供应地,珠江三角洲的产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上栽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又可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中国农业地理

中国农业地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农业地理因地域广阔和多样化的气候、土地和地形条件而变化多样。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地理的特点和挑战。
中国的农业地理可以分为几个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西南山地地区和西北高原地区。
每个地区有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从而决定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类型和规模。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和蔬菜等作物。
此外,该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土壤质量,使得大规模养殖业得以发展,如养殖鱼类和虾类等。
中部平原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
这片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
农民在这里实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采用机械化作业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西南山地地区地势崎岖,气候多变。
这里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山区内的河谷地带。
农民种植水稻、玉米和茶叶等作物,同时养殖家禽和畜牧动物。
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农产品而闻名,如云南的普洱茶和四川的牛肉干。
西北高原地区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畜牧业的重要地区。
农民在这里以养殖动物为主,如绵羊和牛。
他们依靠草原和人工灌溉系统提供的饲料来维持养殖业。
尽管中国农业地理的多样性和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理条件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限制。
例如,西北高原地区的干旱气候限制了农民种植作物的选择,使其更多地依赖畜牧业。
此外,一些地区的气候不稳定,易遭受自然灾害,如洪水和干旱,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土地资源有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然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农田转为城市和工业用地,农民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第三,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均衡。
虽然中国农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采用了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化农业技术,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面临人力资源短缺和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我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全)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一、青藏高原-----河谷农业有利条件: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二、回归线以南(海南岛等)----热带种植园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热带,光、热、水资源丰富;②生物资源丰富;③水资源丰富;④夏秋季节多台风影响三、东北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北国营农场)------最大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1、商品率高(60%以上)。
2、产量大(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地势平坦开阔;④土壤肥沃;⑤灌溉水源较丰富;⑥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⑤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四、南方低山丘陵区------立体农业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②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③生物资源丰富;④水资源丰富;⑤红壤分布面积广。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
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五、南方地区-------水稻种植业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或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②地势较为低平;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较丰富;⑤旱、涝灾害频繁。
初三中考地理考点:我国的农业的地区分布

初三中考地理考点:我国的农业的地区分布【】2021年中考早已终止,相信专门多同学都在备战2021年中考。
为了关心大伙儿更好的复习,查字典地理网中考频道为大伙儿预备了我国的农业的地区分布,期望对大伙儿有所关心!
我国的农业
●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西部差异:
西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东部
种植业畜牧业种植业林业渔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区东部半潮湿和潮湿的平原地区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异:
地区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一年几熟) 要紧作物
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小麦花生甜菜秦岭-淮河以南水田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
●三大棉区: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进展农业的必要性:(P102图4.16填充图册P32五)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进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进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生产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进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我国的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我们精心为大伙儿预备的,期望大伙儿认真复习,同时预祝大伙儿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