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含译文注释寓意练习】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把成语故事运用到哲学教学中,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的巩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2: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3:士别三日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成语典故文言文加翻译

成语典故文言文加翻译

昔者,愚公年九十有二,居太行、王屋二山之间。

出入山道,出入甚难。

愚公患之,将妻子迁于豫让之墟,以避二山之险。

愚公于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遗男,虽吾老病,宁移之哉?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北山愚公遗以一箧,南函,北裹,曰:“吾将以此遗来者。

”智叟深以为怪,曰:“何苦而不平,以病吾志?”北山愚公应之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于是北山愚公遗以一箧,南函,北裹,曰:“吾将以此遗来者。

”智叟深以为怪,曰:“何苦而不平,以病吾志?”北山愚公应之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亡以应。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其妻怒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其妻怒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于是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翻译:从前,有一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已经九十二岁,他住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之间。

出入山间的小路非常艰难,愚公对此感到非常烦恼,于是决定将妻子和孩子们迁到豫让的废墟,以避开这两座山的险峻。

于是,愚公带领他的三个孙子,每人挑着担子,开始凿石头,挖土,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古代成语故事「附寓意」

古代成语故事「附寓意」

古代成语故事「附寓意」古代成语故事12则「附寓意」导语:中国成语中也有许多的故事,虽然我们可能见过这些成语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事。

通过故事来理解成语的意义更容易学会成语。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虎项金铃】明朝年间,在金陵城的西面,有一座清凉山,山势十分险峻。

清凉山上,有一座清凉寺。

寺里有好几百名和尚。

香火十分兴旺,寺内的方丈叫法眼禅师,道行十分高深,慧眼识人。

当时,寺内有位法灯和尚,性情豪爽洒脱,就是不肯好好念经,和尚们都看不起他。

但法眼禅师却认为法灯和尚很有灵气,对他另眼相看。

有一天,法眼禅师在宣讲佛法以后,和大家一起随便聊天。

他问大家:“如果老虎的颈项上系着一只金铃,你们说谁能解得开?”和尚们听了这个问题,有的瞠目结舌,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相互观望。

沉默了好一会,一个人也回答不出。

这时,法灯正好从外面回来,法眼禅师便问他:“法灯,你说说看,如果老虎的颈项上系着一只金铃,谁能解得开?”法灯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个问题很容易。

这个金铃是谁系上去的,谁就一定能解下来!”法眼禅师听了,面带微笑,说:“对!你回答得不错!”然后他对和尚们说:“法灯是很有才气的,你们可不能小看他呀!”后来,寓言启示:从这则故事还引申出“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样一句成语。

二【虎死撤备】一个名叫若石的人在冥山北面建造了一幢房屋。

这幢房屋四周山林茂密,没有别的人家,所以若石一家住在那里,生活过得安逸清静。

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一只老虎总是蹲在不远的山崖上朝他的住所张望,因此他的生活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顿时起了波澜。

若石全家因为老虎的出现而人心惶惶、坐立不安。

作为应急的措施,他一面带领全家老小日夜监视老虎的动向;一面用日出鸣锣、日落燃火和夜间摇铃的方法驱赶老虎。

为了增强防范能力,减少精力消耗,若石一家把篱笆改成高高的土墙;在墙的四周树起一道用荆棘筑成的屏障;在山谷里挖掘了可供防守用的洞穴。

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了解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1: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文言文成语故事2: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文言文成语故事3: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成语典故作为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智慧的浓缩,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1: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3: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成语故事文言文4: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学生用)

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学生用)

文言文阅读(初). 1孟子少时诵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一、解释文中字词:①喧(xuān):通“”,。

②裂:。

○3引: 4 有所失:5 诵:6 辍然:7 何为:8 自是:9 喧:10 戒:11 .方:启示: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三、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 【舍】【墓间之事】【乃】【嬉】【贾(gǔ)人】【炫卖】.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

“三”字类似的用法如“”等。

3孟母断织教子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文言文常见典故及翻译

文言文常见典故及翻译

1. 卧薪尝胆
原文:越王勾践,栖会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翻译: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居住在会稽山上,他躺在柴草上,尝胆以励志,经过十年的积聚力量,十年的刻苦训练,最终复兴了越国。

2. 完璧归赵
原文:蔺相如持璧归赵,献之赵王。

翻译:蔺相如拿着完整的玉璧回到赵国,将其献给赵王。

3. 指鹿为马
原文:赵高指鹿为马,群臣莫敢言。

翻译:赵高指着鹿说是马,群臣都不敢反驳。

4. 望梅止渴
原文:曹操望梅止渴,军士皆渴。

翻译:曹操望着梅树,以此止渴,士兵们都感到口渴。

5. 掩耳盗铃
原文:盗铃者掩耳,以为无人知。

翻译:偷铃铛的人掩住耳朵,以为这样就没有人能听到。

6. 对牛弹琴
原文:对牛弹琴,牛不知音。

翻译:对着牛弹琴,牛不懂音乐。

7. 画蛇添足
原文:蛇画足,失其自然。

翻译:画蛇时加上脚,反而失去了蛇的自然形态。

8. 悬梁刺股
原文:苏秦悬梁刺股,昼夜不懈。

翻译:苏秦挂起梁来刺自己的股,日夜不懈地勤奋学习。

9. 杯弓蛇影
原文:杯弓蛇影,心疑其有毒。

翻译:杯中弓影,误以为是蛇,心中怀疑其有毒。

10. 程门立雪
原文:程颢立雪程门,以待其师。

翻译:程颢站在程门前,积雪至膝,等待他的老师。

这些典故在文言文中被广泛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也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完整版)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答案

(完整版)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答案

答案(一)孟母戒子1.①…的样子。

②为什么。

③同意,赞同。

④哪里,哪一点。

2.諠是3.D(助词,的。

其余皆为代词。

)(二)铁杵磨针1.成(成功)去:(离开)方:(正)欲(想要)2.她(老妇人)它(学问)它(这幅画)它(这件事)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凿壁偷光1.而(连词,表示转折)大姓(大户人家)偿(报酬)怪(奇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D)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C )4. 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

5.囊萤映雪、悬梁刺骨、不耻下问(四)螳螂捕蝉1.攻打早晨你伸2.螳螂螳螂黄雀黄雀3.蝉螳螂黄雀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

4.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五)郑人买履1.“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2.D3.(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到,)(代词,代尺码。

)4.略5.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六)买椟还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做,制造)缀(装饰,连结)饰(装饰)还(归还)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代词,代楚人)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代词,代郑人)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个)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这)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这可以认为擅长卖匣子的人,未必可以说擅长卖珍珠。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①楚人:擅长卖匣子的人,就不要去买珍珠。

②郑人:不要只求外表,不看本质,不能主次颠倒。

(七)自相矛盾1.D2.A有的人,有时B用C的,到D来,但是(八)鹦鹉灭火1.集:停留辄:总是去:离开遥:远远地足:能够云:说2.翻译划线句: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小力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带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面临这场大火,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3.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 ) 缀( ) 饰( ) 还( )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 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 楚人: ② 郑人: [阅读提示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 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鬻珠也。
[ 注释 ]( 1)[ 木兰 ]一种香木。 [柜 ] 这里指小匣子。 ( 2)[ 桂椒 ]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 3) [ 玫 瑰] 一种美石。( 4)[ 缉] 装饰边沿。( 5)[ 还] 退还。
翻译: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
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有个郑国人把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 给了楚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 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
告诫人们: 凡事须瞻前顾后, 全面权
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
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
我们为人处
事时要近忧远虑,居安思危。 。)
( 五)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郑人且( 1)有置履者,先自度( 2 )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 3)市而忘操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
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 旦(
) 子(
) 延(

2、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 1) [
]欲取蝉,而 [
( 2) [
] 欲啄螳螂,而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
、和
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树上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弯起了前肢,想扑上去捕捉知了,却不
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 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
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吴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九)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 其一人居东郭, 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①相遇于涂, 曰:“姑相饮乎?”
觞数行,曰: “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为?于是
[ 注释 ] (1) [吴王欲伐荆 ]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 [舍人有少孺子 ] 舍人,国王的侍
欢迎下载 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 [ 怀丸操弹 ] 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 [委身曲附 ]弯曲着身体,屈着
前肢。( 5)[ 务欲 ]一心想要。(6) [前利 ] 眼前的利益。
翻译: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 ,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 4 ),市罢( 5),遂不得履。人曰: “何
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学习必备
[ 注释 ] (1) [且 ]将要。 [ 置] 购置。( 2)[ 度( duó)] 量度,动词。下文“宁信度( dù)”的“度” 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 ( 3)[ 至] 等到。 [ 之] 往,到。(4) [ 返 ]同“返”。( 5) [ 罢 ]结束。
翻译: 有个郑国人想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 , 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
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
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
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而置之其坐。 ( )
学习必备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大姓(

偿(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 、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 、以书映光而读之。 B 、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 、以此戒之。
6 年级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
学习必备
(一)孟母戒子( 《韩诗外传》 ) 孟子少时,诵( 1 ),其母方织。孟子辍然( 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 3)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
( 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諠矣。
[ 注释 ] ( 1)[ 诵] 背诵。少( sh4o):小时候。③辍( 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辍:中止。 ④諠( xu1n ):因为分心而遗忘。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织:这里指织的布。⑥戒:警 告。⑦自是:从此。
② 反归取之。 (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先自度其足
B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无自信也
C 郑人有且置履者
D 先自度其足
遂不得履
吾忘其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 1)反归取之( )( 2)何不试之以足(

( 3)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 3 ),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
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 4 )给以书,遂成大学( 5 )。
[ 注释 ] (1)[ 逮 ]及。( 2)[ 穿壁 ] 在墙上找洞。 (3) [文不识 ]姓文名不识。 (4)[ 资] 借。( 5)[ 大学 ]
文家。
(二)铁杵磨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
欢迎下载
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
武氏岩。
[注释 ]( 1) [媪] ǎo,年老的妇女。 ( 2) [卒 ]完成。 翻译: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火焰高耸入天,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
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对鹦鹉的这种行径很不理解,鹦鹉回答说:
「我也
知道我这点小力救不了火, 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 山里的动物们曾带我如兄弟,
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面临这场大火,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
」天神对鹦鹉的话
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阅读提示 ]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 无成。
说明因循守旧, 不思变通, 终将一事
(六)买椟还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1 ),熏以桂椒( 2 ),缀以珠玉,饰以玫瑰
欢迎下载
( 3),缉( 4 )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 5 )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
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
“汝虽有志意,何足云
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
即为灭火。
翻译: 一只鹦鹉从别处来的这座山, 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 鹦鹉在这里的
日子过得相当舒适自在, 但此处虽好, 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 鹦鹉还是离开了这些 给它带来欢乐的伙伴,飞到别处去了。
大学问家。
翻译: 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
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姓文的大户、不识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
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主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
“我希望能把
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
语:
, .
(四)螳螂捕蝉( 《说苑》) 吴王欲伐荆( 1),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 2 )者欲谏不敢, 则怀丸操弹( 3 )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 附( 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 也。此三者皆务欲( 5)得其前利( 6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 其兵。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 1)问之,曰: “欲作针。 ”( )
( 2)学而时习之(

(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三)凿壁偷光( 《西京杂记》 )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1 ),衡乃穿壁( 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