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课件
合集下载
《食源性疾病》课件

03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与诊断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
恶心、呕吐
食源性疾病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这是最常见 的症状之一。
腹泻
食源性疾病可能导致腹泻,通常伴随着腹痛和 发热等症状。
头痛、乏力
食源性疾病可能引起头痛、乏力等症状,影响 患者的精神状态。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
储存食物要安全
正确储存食物,避免交叉污染和 食物变质。
食源性疾病的控制策略
加强食品安全法规
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确保食品 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符合卫生标准 。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 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战。
实施食品抽检制度
定期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抽检,及时 发现和处理问题食品。
对公共卫生的危害
食源性疾病还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危害,如引发社会恐慌、影响国际贸易等。
02
食源性疾病的病因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 菌等。
详细描述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之一,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常见的症 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时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死亡。预防措施包 括保持食品卫生、煮熟食物、避免交叉污染等。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 病原体包括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 等。
详细描述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与细菌性食 源性疾病相似,但通常更为严重。预 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常见病原体包括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
第三章第二节食源性疾病ppt课件

不接触带病或病死禽类;
饮食方面注意将生熟刀具和刀板分开,食品存放时也要生熟分开, 少吃生食物或半熟食物;
当出现发热、畏寒等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对密切接触者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按中医辨证防治。
-
17
六、食物中毒
1、定义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 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 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急性、 亚急性疾病。是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疾病
➢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
报告制度,且漏报率相当高
-
4
四、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
生物性
化学性
致病因 子
物理性
-
5
四、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
1、生物性致病因子
➢ 细菌及其毒素: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 空肠弯曲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李斯特 菌,以及新发现的阪崎肠杆菌等。
➢ 病毒和立克次体:包括甲型、戊型肝炎病毒、 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诺沃 克病毒、与疯牛病有关的阮病毒等。
68(13.28) 186(36.33) 76(14.84) 512(100)
-
1362(6.79) 3321(16.56) 3248(16.20) 20051(100)
101(25.83) 228(58.31) 31(7.93) 391(100)
23
六、食物中毒
全国发生的情况:
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 化学性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引起死亡人数最多 化学性中毒主要由农药(包括有机磷农药和毒鼠
疾病传播的媒介食物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物临床特征感染和中毒性表现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物过敏人畜共患传染病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影响经济生产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且漏报率相当高细菌及其毒素
饮食方面注意将生熟刀具和刀板分开,食品存放时也要生熟分开, 少吃生食物或半熟食物;
当出现发热、畏寒等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对密切接触者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按中医辨证防治。
-
17
六、食物中毒
1、定义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 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 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急性、 亚急性疾病。是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疾病
➢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
报告制度,且漏报率相当高
-
4
四、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
生物性
化学性
致病因 子
物理性
-
5
四、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
1、生物性致病因子
➢ 细菌及其毒素: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 空肠弯曲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李斯特 菌,以及新发现的阪崎肠杆菌等。
➢ 病毒和立克次体:包括甲型、戊型肝炎病毒、 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诺沃 克病毒、与疯牛病有关的阮病毒等。
68(13.28) 186(36.33) 76(14.84) 512(100)
-
1362(6.79) 3321(16.56) 3248(16.20) 20051(100)
101(25.83) 228(58.31) 31(7.93) 391(100)
23
六、食物中毒
全国发生的情况:
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 化学性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引起死亡人数最多 化学性中毒主要由农药(包括有机磷农药和毒鼠
疾病传播的媒介食物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物临床特征感染和中毒性表现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物过敏人畜共患传染病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影响经济生产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且漏报率相当高细菌及其毒素
食源性疾病医学课件

01
健全法律法规
制定完善的食源性疾病防治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
责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02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
我保护能力。
03
强化监测和预警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风险,
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战,分享经验
和最佳实践,促进全球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THANK YOU.
广泛。
03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传播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医疗资
源的消耗、旅游业的损失等。
社会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与应对
1 2 3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社会公众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了解食品加工 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和有害物质,从而避免 食用不安全食品。
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生食 、减少外出就餐等,有助于预防食源性疾病的 发生。
04
食源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技术与方法
01
微生物学检测
通过培养、分离、鉴定等微生物学方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
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
02
免疫学检测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免疫学检测方法,如ELISA、免疫荧光
等,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或毒素。
03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DNA探针、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或其基
皮肤型
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等 皮肤过敏反应。
《食源性疾病》课件

食源性疾病的治疗和控制
-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 食源性疾病的控制措施
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应急响应
- 食源性疾病预警的意义和标准 - 应急响应机制 - 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结论
- 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食源性Fra bibliotek病》PPT课件
# 食源性疾病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
- 病原体的种类 - 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 病原体的感染方式
食品安全
- 食品安全的概念 -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 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 食品加工和储存的注意事项 - 食品消毒方法
第十章食源性疾病PPT课件

包括:肥胖、冠心病、高血压、 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癌症
.
6
一、肥胖症
1.定义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 分布异常,体重增加。
表现为脂肪组织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 比例的一种状态。
.
7
.
8
.
9
身体测量法: ①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 (公斤)=身高(厘米)-100
适用成年
[实际体重(kg)一标准体重(kg)
肥胖度(%)=
标准体重(kg)
×100%
严重瘦弱 瘦弱 正常 超重 肥胖
<-20%
-20%~-10%
-10%~+10%
+10%~+20%
>+20%
.
10
②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体重(kg) BMI=
[身高(m)]2
判断标准:
单位为kg/m2
.
11
③皮褶厚度(估计体内脂肪含量)
乳糜微粒
0.5~2 1~4 80~95 5~7
(CM)
低密度脂蛋白 20~25 45~50 10
20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5~10 15
50~70 15
(VLDL)
高密度脂蛋白 50
20
5
25
(HDL)
.
功能
转运外源性甘油三脂入血
转运胆固醇到全身组织被 利用 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至全身
80%分布在低中等 收入国家
76%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心血管疾病死亡年龄
发展中国家35岁-55岁为主 发达国家60岁以上为主
.
29
其它
呼吸系统和 肺血管疾病 14.61%
.
6
一、肥胖症
1.定义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 分布异常,体重增加。
表现为脂肪组织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 比例的一种状态。
.
7
.
8
.
9
身体测量法: ①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 (公斤)=身高(厘米)-100
适用成年
[实际体重(kg)一标准体重(kg)
肥胖度(%)=
标准体重(kg)
×100%
严重瘦弱 瘦弱 正常 超重 肥胖
<-20%
-20%~-10%
-10%~+10%
+10%~+20%
>+20%
.
10
②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体重(kg) BMI=
[身高(m)]2
判断标准:
单位为kg/m2
.
11
③皮褶厚度(估计体内脂肪含量)
乳糜微粒
0.5~2 1~4 80~95 5~7
(CM)
低密度脂蛋白 20~25 45~50 10
20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5~10 15
50~70 15
(VLDL)
高密度脂蛋白 50
20
5
25
(HDL)
.
功能
转运外源性甘油三脂入血
转运胆固醇到全身组织被 利用 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至全身
80%分布在低中等 收入国家
76%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心血管疾病死亡年龄
发展中国家35岁-55岁为主 发达国家60岁以上为主
.
29
其它
呼吸系统和 肺血管疾病 14.61%
食源性疾病培训ppt课件完整版

食源性疾病培训ppt 课件完整版
目录
CONTENTS
• 食源性疾病概述 • 常见食源性疾病介绍 • 预防与控制策略 • 应急处置与报告制度 • 实验室检测技术在食源性疾病中
的应用 • 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认识和防
范意识
01
食源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 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 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引导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检查食品标签和保质期,
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加强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食品安全教育工作
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课程 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相关课 程,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们的食品 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食堂和配餐管理 严格规范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的食堂和配餐管理,确 保食品来源可靠、加工过程卫生、食品留样等制度得到有 效执行。
病毒性食物中毒
诺如病毒感染
由诺如病毒引起,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症状。常见于贝类海鲜、 生菜等食品。
轮状病毒感染
由轮状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多发生在 婴幼儿中,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
寄生虫感染
贾第鞭毛虫感染
由贾第鞭毛虫引起,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要症状。多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污 染的饮用水而感染。
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自动化、智能 化的食源性致病菌和毒素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 准确性。
新型疫苗和药物研发
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疫苗和药物研发将成为未 来研究的热点,为预防和治疗食源性疾病提供 新的手段。
06
提高公众对食源性 疾病认识和防范意 识
目录
CONTENTS
• 食源性疾病概述 • 常见食源性疾病介绍 • 预防与控制策略 • 应急处置与报告制度 • 实验室检测技术在食源性疾病中
的应用 • 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认识和防
范意识
01
食源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 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 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引导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检查食品标签和保质期,
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加强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食品安全教育工作
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课程 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相关课 程,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们的食品 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食堂和配餐管理 严格规范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的食堂和配餐管理,确 保食品来源可靠、加工过程卫生、食品留样等制度得到有 效执行。
病毒性食物中毒
诺如病毒感染
由诺如病毒引起,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症状。常见于贝类海鲜、 生菜等食品。
轮状病毒感染
由轮状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多发生在 婴幼儿中,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
寄生虫感染
贾第鞭毛虫感染
由贾第鞭毛虫引起,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要症状。多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污 染的饮用水而感染。
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自动化、智能 化的食源性致病菌和毒素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 准确性。
新型疫苗和药物研发
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疫苗和药物研发将成为未 来研究的热点,为预防和治疗食源性疾病提供 新的手段。
06
提高公众对食源性 疾病认识和防范意 识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ppt课件

1、皮肤炭疽
约占95%~98%,病变多见于手、脚、面、颈、肩等 裸露部位皮肤。
最初为皮肤破损部位出现斑疹或丘疹,第5~7日坏死 区溃破成浅溃疡。
由于局部末梢神经受损而无明显疼感和压痛,有轻微 痒感,无脓肿形成,这是皮肤炭疽的特点。
皮肤炭疽发病同时,多出现发热(38℃~39℃)、头 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中 毒症状和体征。
二、人畜共患传染病
7.猪链球菌病 病原特点: 猪链球菌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于2.0m,一
般呈链状或成双排列,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多数致病菌株具有溶血能力。 猪链球菌分为35个血清型,引起猪发病的链球菌以2型
为主,溶菌酶释放蛋白和细胞外蛋白因子是其毒性因 子。 猪链球菌2型在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敏感,加 热100℃可直接杀灭本菌,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人畜共患传染病
7.猪链球菌病 传播途径和临床特点:
猪链球菌病在临床上常见有猪败血症和猪淋巴 结脓肿两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急性出血性败 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
主要由于食入未煮熟的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病蓄的肉类 食品而引起。
口咽部炭疽:表现为严重的咽喉部疼痛,颌下及颈部 明显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水肿压迫食管引起吞咽 困难,压迫气管时可引起呼吸困难。
胃肠道炭疽: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但便中无血,里急后重不明显,可于数日内恢 复。重者可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血样便等急腹 症症状,易并发败血症和感染中毒性休克。如不及时 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二、人兽共患传染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anthropzoonoses)是指 “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
该类疾病的病原体既可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可 存在于人体内,既可由动物感染给人,也可由 人传染给动物,大多数人畜共患疾病通常由动 物传染给人,由人传染给动物的比较少见。
食源性疾病 PPT课件

2010年度, 共报告学生食物中毒146起,中毒4843人,死亡4人。 其中108起发生于学校集体食堂,中毒3796人,死亡2人
(五)食物中毒分为五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动物性食物中毒 有毒植物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五、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卫 生监督管理是根本措施 •GMP、HACCP进行生产 •也需要接触食品人员加强防范意识。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分类 1. 感染型
通常伴有发热,中毒潜伏期较长 2 .毒素型
很少有发热症状,中毒潜伏期差异较大 3 .混合型
感染型
细菌 食物 肠道生长繁殖,附于肠粘膜上皮或 粘膜下固有层 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等 炎性病理变化
侵入固有层者的病原菌
为区域淋巴组织中巨噬细胞吞噬 ,并在胞
质中继续生长繁殖
3.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
2010年度中国食物中毒情况
起数431, 中毒人数13095 , 死亡154
起数
微生物
172
化学性
79
有毒动植物 125
不明原因 55
中毒人数 7595 1274 2823 1403
死亡 5
57 80 12
4 .病死率特点
以化学性中毒最多,其次为有毒动物、植物
5 .发生场所特点 •集体食堂最多 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和沙门氏菌引起的微生物性中毒 和菜豆加热温度不够引起的有毒动植物中毒, 是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饮食服务单位次之 •家庭第三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疾病
一、食源性疾病概述 (一)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 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2007-2011年沙门菌菌株的地区分布
地区
数量(株)
所占百分比%
广州
358
34.39
东莞
167
16.04
惠州
20
1.92
阳江
48
4.61
揭阳
10
0.96-非丁伏斯沙门菌 – O47(X)群沙门菌--姆瓦林沙门菌 – O38(P)群沙门菌--兰辛沙门菌等
• 两株可能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血清型菌株,抗原式均为 [18:z4z23:1,2]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 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为71.8%
• 对基础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AMP CAZ CIP CHL CTX FEP NAL SMX STR TCY TMP GEN
2007-2011年沙门菌耐药率比较
血清型
株数
鼠伤寒沙门菌
340
肠炎沙门菌
158
4,5,12:i:-沙门菌
113
斯坦利沙门菌
84
德比沙门菌
8
婴儿沙门菌
12
伟太夫登沙门菌
20
卜逊沙门菌
6
阿尔巴尼沙门菌
4
新加坡沙门菌
5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4
阿贡纳沙门菌
7
阿格玛沙门菌
5
合计
766
所占比例%
44.39% 20.63% 14.75% 10.97% 1.04% 1.57% 2.61% 0.78% 0.52% 0.65% 0.52% 0.91% 0.65% 100%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验室工作总结与计划
病原微生物所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2007年-2011年沙门菌监测总结
• 至2011年共收集到引起腹泻的沙门 菌1044株
• 分别来源于广州、东莞、汕头、惠 州、湛江、阳江、揭阳、韶关、佛 山、顺德、珠海、中山、江门、茂 名等15个地区
62.5
64.8
60.9
51.5
48
47.9
54.9
62.6
55.5
62.8
64.1
53.5
21.7
31.1
52
42.4
28.2
12.2
19.8
42.5
34.7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沙门菌菌种的PFGE分子分型特征
分离率(%) 监测医院沙门菌分离率明显提高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2001-2007 2009.9-2010.8 2010.9-2011.8 时间
图1 Salmonella Isolation rate in Guangdong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39.4
50.4
55.5
65.5
63.4
0
1.7
2.2
8
8.6
2.8
0.9
1.7
6.8
4.4
25.4
27
27.5
47.1
41.9
1.4
0.9
4.8
15.7
15
0
0
2.6
7.7
11.1
0
62.6
60.7
70.2
59.5
49.3
79.1
62
66.2
佛山
31
2.97
顺德
4
0.38
茂名
43
4.13
珠海
92
8.84
中山
194
18.63
江门
24
2.31
肇庆
10
0.96
湛江
17
1.63
汕头
8
0.76
合计
1044
100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年份 株数
XbaI谱型数 (株数) 188(340) 56(158) 54(113) 38(84) 8(8) 7(12) 12(20) 6(6) 3(4)
2(5) 2(4) 7(7) 5(5)
BlnI谱型数 (株数) 71(135) 9(26) 23(16) 9(26) 0 3(7) 1(5) 0 1(2)
Salmonella Isolation rate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沙门菌菌种的血清型分布
• 除有少数的沙门菌不能分型外,其余的沙门菌约能分为99 种血清型
• 99种血清型中绝大多数为常见的A-F群沙门菌,同时检出 一些国内较罕见的血清型
007年450
71
008年400
71
009年350
174
419 306
010年300
306
株数
011年250
419
200
174
150
100 71
71
50
0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图1:2007-2011年沙门菌每年的数量
株数 年份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关注4,5,12:i:-沙门菌
2010年 2011年
株数 16 84
排位 第4位 第2位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沙门菌菌种的耐药谱特征
• 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头孢噻肟的 敏感率较高,均达85%以上
菌株数 340 158 113 84 27 21 20 19 15 12
百分率% 32.66% 15.18% 10.85% 8.07% 2.59% 2.02% 1.92% 1.83% 1.44% 1.15%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前10位沙门菌血清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血清型 Typhimurium鼠伤寒沙门菌 Enteritidis肠炎沙门菌
4,5,12:i:Stanley斯坦利沙门菌 Derby德比沙门菌 Infantis婴儿沙门菌 Wltevreden伟太夫登沙门菌 Thompson汤卜逊沙门菌 Rissen罗森沙门菌 Albany阿尔巴尼沙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