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一篇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一)人格心理学的对象1、人格的定义(识记)2、对人格定义的理解(领会)(二)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识记)(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人格心理学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识记)2、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识记)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人格理论1、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识记)2、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领会)(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识记)2、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领会)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一)、精神分析的起源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识记)(二)以无意识本能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1、无意识(识记)2、前意识(识记)3、无意识的特点(领会)4、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构成的人格结构(领会)5、本我、快乐原则(简单运用)6、自我、现实原则(简单运用)7、超我、道德原则(简单运用)8、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人格结构(领会)9、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与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之间的关系(领会)10、焦虑以及焦虑的分类(简单运用)11、自我防御机制(领会)12、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综合运用)(三)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里比多、动欲区(识记)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领会)俄底浦斯情结、爱莉克拉情结(识记)停滞(简单运用)倒退(简单运用)(四)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1、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识记)2、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领会)3、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体系的评价(领会)第四章新精神分析(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1、补偿和过度补偿(领会)2、自卑感(领会)3、追求优越(运用)4、社会兴趣(领会)5、生活风格及其类型(简单运用)6、领会生活风格的途径(识记)7、创造性自我(领会)8、对个体心理学的简评(领会)(二)自我心理学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识记)2、安娜总结的15种自我防御机制(识记)3、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观点(领会)4、哈特曼的两种自我的自主性(识记)5、爱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领会)6、爱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阶段理论(综合运用)(三)社会文化论1、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观点(领会)2、霍妮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的观点(领会)3、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领会)4、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领会)5、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论(领会)6、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分类(识记)7、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分类(识记)第五章特质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1、奥尔波特的特质概念(识记)2、奥尔波特特质的特点(领会)3、奥尔波特对人格特质的两种研究法(识记)4、奥尔波特的主要特质、次要特质和核心特质(领会)5、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概念(识记)6、奥尔波特的“统我”或“自我认同感”(识记)7、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的六大特点(识记)(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1、卡特尔对特质的三种分类法(识记)2、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个别特质、共同特质(领会)3、卡特尔因素分析方法(领会)4、卡特尔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识记)5、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识记)6、卡特尔的人格发展的三种学习(识记)(三)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1、大五人格因素(简单应用)2、对特质论的评价(识记)第六章交互作用论(一)、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1、人格的文化决定论的相关研究(识记)2、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领会)3、卡丁纳对制度的分类(识记)4、基本人格结构(识记)5、人格投射(领会)6、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的主要观点(领会)7、人格化、好我、坏我、非我(识记)8、沙利文的人格发展六阶段(识记)(二)、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1、心因性需要(领会)2、压力的分类(简单运用)3、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简单运用)4、自我理想(领会)(三)、环境的作用1、关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的研究(识记)(四)、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1、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识记)第七章人格的生物学范型(一)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1、个性化(领会)2、个体潜意识、情结(简单应用)3、集体潜意识(简单应用)4、原型(识记)5、人格面具、阿妮玛、阿妮姆斯、阴影、自性(综合应用)6、心理能(领会)7、荣格的人格动力理论(领会)8、荣格的人格发展论(领会)9、荣格的心理类型学(领会)(二)艾森克的人格理论1、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领会)2、森克的人格维度与气质类型的关系(领会)3、艾森克的三个人格维度(领会)4、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领会)(三)气质研究1、感觉寻求倾向研究(识记)2、害羞或抑制性气质研究(识记)3、EAS气质模型(识记)(四)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1、人格的进化论解释(简单应用)2、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识记)第八章行为学习论(一)、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1、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识记)(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1、斯金纳对反应的分类(识记)2、强化、强化物(领会)3、强化的类型(识记)4、强化物的来源(识记)5、强化的安排(综合应用)6、行为的消退、自然恢复、类化与分化(领会)7、行为的塑造和矫正(领会)(三)、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1、学习的四个要素(识记)2、多拉德和米勒对学习的解释(识记)3、恐惧的实验研究(识记)4、二级泛化(识记)5、冲突的类型(简单运用)6、移置作用的特点(简单运用)7、挫折和攻击(综合运用)8、潜意识、神经症、系统脱敏的精神治疗法(识记)(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观察学习的定义(简单运用)2、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的区别(领会)3、替代强化(综合运用)4、观察学习的过程(识记)6、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强化(领会)第九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识记)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观点(领会)(二)、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论1、需要层次论(综合运用)2、需要层级之间的关系(领会)3、满足需要的条件和后果(识记)4、自我实现的概念(识记)5、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识记)6、高峰体验(领会)7、自我实现的条件和障碍(简单运用)8、自我实现的途径(简单运用)(三)罗杰斯的自我理论1、罗杰斯的自我概念(识记)2、现实自我、理想自我、自我一致(领会)3、自我实现倾向(领会)4、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领会)5、价值的条件(简单运用)6、机能完善者的特征(识记)7、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到恢复正常的阶段(领会)(四)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1、罗洛•梅的存在论(识记)2、罗洛•梅的人格概念(领会)3、人格的特征(领会)4、原始生命力的发展阶段(识记)6、人性善恶并存论(识记)第十章认知论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1、认知方式或认知风格(领会)2、场依存——场独立(运用)3、心理分化论(领会)4、心理分化的三个指标(识记)(二)、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1、人格结构(识记)2、构念(领会)3、CPC循环(识记)4、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识记)5、心理问题的成因(领会)6、固定角色疗法(识记)(三)罗特的行为预测论和控制点理论1、行为预测论的主要观点(综合运用)2、行为潜势、特殊的预期、类化的预期、强化的效价、心理情境等概念(领会)3、控制点理论的主要观点(简单运用)4、控制点、内控、外控等概念(领会)(四)人格的认知因素1、个体的认知变量(识记)2、原型对人格的解释(简单运用)3、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领会)4、图式的概念(简单运用)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一)人格心理学的对象1、人格的定义(识记)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个体心理行为模式2、对人格定义的理解(领会)整体性: 是由内在的心理行为模式和外部行为方式构成的,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统一体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不仅表现在某些个体行为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整个模式上稳定性:表现在时间上具有前后一贯性,空间上具有普遍性社会性:在先天生物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作用相结合而形成的(二)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识记)(1)探讨人格心理学的基础理论(2)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及行为模式和实践情况相结合,并解决这个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人格心理学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识记)心理测量运动;近代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行为主义,文化人类学2、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识记)1937,阿尔伯特《人格:心理学的解释》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人格理论1、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识记)精确性;可检验性;有用性;逻辑一致性;简洁性;概括能力2、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领会)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元素说-整体说;素质论-环境论;可知性-不可知;可改变-不可改变;前动性-主动性;主观性-客观性;稳态-异态(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识记)理论探讨与实力研究;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趋势和现场研究;伦理性原则2、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领会)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方法来广泛地收集资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定量分析,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01 人格心理学概述

01 人格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人格心理学发展简史第三节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中国主要有三个方面使用人格:1.在伦理学中,人格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

该领域将人格区分为道德的和不道德的、高尚的与卑下的,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卑下的人格,弘扬高尚的人格。

2.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叫“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相当于“人的资格”。

它将人格分为自由的和不自由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人格。

3.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眼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

是从人的生存或发展上或是精神上来描述人格,把人格分成正常与异常,并试图纠正异常人格以归于正常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对于“人格”,据张岱年先生考证:“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

”我国最新、最权威的《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2003)也是持这一观点。

那么,“人格”一词从哪里来的呢?“人格”的来源“人格”一词是从日文引入的,是英文personality的译名。

而“personality” 来自拉丁语Persona 一词,是面具的意思,它是个体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

换句话说,向世界显示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

把人格定义为面具等于把人格视为人的社会自我,人正是用这一方面来向社会显露他自己。

这个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人还有隐藏在面具后鲜为人知的一面。

(一)西方心理学的人格定义1.罗列式(或总和式)定义:采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列举出属于人格的东西。

⏹沃伦: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个方面,如气质、德行、智慧、技能等。

⏹普林斯: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包括与生俱来的属性以及由经验获得的属性和倾向。

2.整合式定义:强调各种人格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3、人格的独特性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人格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探讨人格心理学科的一般性理论问题;2、实践任务: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2、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人性论:(1)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2)性可以善可以不善:世硕、宓子贱等(3)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4)性善论:孟子、董仲舒(5)性恶论:询子(6)善恶混论:杨雄2、性习论(有关人的生性与习性关系的理论)3、人格类型《黄帝内经》中五种气质类型: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

《尚书》的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孔子:人的性格分为:中行、狂者、狷者。

人的智力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

《黄帝内经》中的五种气质类型:4、理想人格:《周易》对理想人格的描述:18种心理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中叶提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优良人格人格特征5、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孔子已经认识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因素:(1)先天因素。

(2)环境因素。

提倡:择邻处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3)学习与教育因素。

(4)主观努力因素。

6、人格心理的评估与考察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1、人性论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

柏拉图认为灵魂本身具有善性,并首次提出了人类心理机能与结构的三分法,即理性、意志和欲望。

重视理性对激情和欲望的控制。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比作“蜡板”,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只是由于后天在蜡板上的刻印不同,才有了善、恶之分。

2、人格结构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心理学概论

人格心理学概论

2.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
• 精神病学首先在法国发展起来。在皮奈尔之后, 相继出现了布雷德、沙可、伯恩海姆与让内等一 大批杰出的精神病学家,大大推进了精神病学的 发展。
• 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疾病的进行了大量的科 学研究,探讨了精神疾病的分类、病因,以及催 眠和暗示等心理疗法的运用等等。
• 弗洛伊德是欧洲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与 临床研究方法和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
评价方式
1、 个人自评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自 评。
2、 小组评价方式。小组集体根据学习者在平时小 组课程研究活动中表现进行评价。
3、 教师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 评价。
期末考核材料
1.个人撰写一份《人格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收获与体 会,包括理论知识学习、课程研究、论坛讨论方面的 收获与体会,要求尽可能详细阐述,个人自评分数要
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物 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体系
• 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 • 一是人格心理学学科内部的关系 • 二是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外部关系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 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 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 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格理 论与研究的兴趣。在讲授有关人格理论时,教师要 讲明其哲学思想基础与社会文化背景,注重理论的 系统性,强调从逻辑与历史的角度理解人格心理学 理论,重视理论的分析评价,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 领悟力与评价能力。在讲研究方法时,要结合经典 的研究来讲,并能联系实际问题来分析,提高学生 分析与解决人格心理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 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著名心 理学家高尔顿。

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

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

学年论文题目名称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院(系)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班级应心11301学生姓名夏镇指导教师张艳红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摘要]人格是许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简要叙述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1.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要从上世纪初由 Freud、Jung、Adler 等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开始。

其中,又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为成熟、最有影响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 3 个部分。

这种人格理论的架构划分极大地影响了日后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的发展。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一般认为,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Murray)的《人格研究》(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1]现在看来,这两部著作的内容是各自阐释一种人格理论,而非提出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这也和当时不完善的学科知识储备有关。

无论如何,这些先驱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自二战之后到 1960 年代,先后出现了3种对人格心理学知识整合的初步探索。

第一种是由 Sears 所提出的人格心理学学科架构构想;第二种是由 Jensen 和 Nuttin 等人所倡导的,主张人格心理学应以个人差异为核心线索,以分析个体特质、群体性格和人格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来建构和整合人格心理学;第三种是由 Hall 和 Lindzey 提出的,以理论流派来组织人格心理学。

这三种方式虽然受当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状况的影响,并不完善,却对日后的探索产生重大影响。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第一编:人格心理学导论第一章:人格1:人格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意义的人格,是相对于认知、情绪、意志等而言的一种心理现象,称为个性。

指一个人在一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程序的、有异于与他人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等,气质、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个性:是人格的独特性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性格: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3:人格的特性人格的独特性:不同遗传、生活、教育环境形成独特的心理特点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持续性和人格的情景一致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人格的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在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4:人格成因1:人格的一次生物基础2:人格的环境基础(胎内环境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阶层和文化)3: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反应、唤起、超前的交互作用)第二章,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指心理学家对人的一套看法,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和参照框架五种理论,解释生活现象:1:精神分析流派,人的无意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很大作用2:特质流派,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上,关心如何将人格分类,每个类别的特征3:人本主义流派,关注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研究对象为心理健康的人4: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5:认知流派,从人的观念,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解释人第三章,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现实的人,解释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以及综合影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研究正常和异常的个体,为异常行为改变提供解释和治疗基础)1:人格心理学科特点:研究内容上侧重人的心理差异,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人格心理学任务:寻求和解释差异,综合影响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描绘出人的完整画像3:研究领域:1:人格结构2:人格动力3:人格发展4:人格评估5:人格适应4:人格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

人格心理学1

人格心理学1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P7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于概念的解释: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P7人格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

(2)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持续性、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

(3)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活与教育环境形成独特的心理特点。

(4)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社会化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的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的正式出版,是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59人格心理研究过程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研究者观察与描述有关心理现象和问题,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2、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研究者对观察到现象与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并通过推论做出假设;3、第三阶段为检验,研究者运用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来检验假设,以支持或反证该理论。

P60主要研究途径(一)临床研究又称为个案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临床研究的优点: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

缺点:难以直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而且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结论。

(二)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人格心理学大纲 (1)

人格心理学大纲 (1)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任务。

掌握人格的概念。

本章重点:人格的概念本章难点:人格的概念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一)人格的词源分析(二)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四)本书的人格定义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一)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内部关系(二)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一)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二)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三)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四)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三、考核知识点(一)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人格的定义对人格定义的理解(二)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人格心理学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2、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四、考核要求(一)人格心理学的对象1、人格的定义(识记)2、对人格定义的理解(领会)(二)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识记)(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人格心理学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识记)2、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识记)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

2、熟悉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重点: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难点: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二、课程内容人格理论(一)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二)人格的科学理论(三)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四)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六)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原素说素质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改变——不可改变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般方法论原则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5、伦理性原则(二)人格心理研究过程(三)主要研究途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四)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一)人格理论1、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2、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2、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四、考核要求(一)人格理论1、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识记)2、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领会)(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识记)2、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领会)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精神分析的起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波特归纳总结了 前人对人格概念的探讨,提出了自己对人 格的较为全面的定义。
他认为,人格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 真正是什么?”
更具体地说:“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 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 的独特性。
阿尔波特的定义包括了上面所说的层次性、 整合性、适应性和区别性等定义的基本论 点。因此,这一定义代表现代人格心理学 中的人格习惯用法的综合。
(三)本书的人格定义
•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 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 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 解释: • 第一,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 第二,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 第三,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 第四,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
关于人格的定义
•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 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 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
•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 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 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 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黄希 庭(2002)
但众多定义有一个基本相似的看法, 即认为人格是与人的行为风格或行 为模式有关的概念。
西方人格的定义大致类型:
罗列式定义 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属性的组合,一般只是列 举出属于人格的东西; 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的组织性和整合性; 层次型定义 认为人格不仅是有组织的,而且这种组织是有 层次的; 适应性定义 强调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社 会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适应方式; 区别性定义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即独特性。
南人民出版社,1988
第一章 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 人格的基本特性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的对象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 解释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 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 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 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 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作整体 性的解释。 -------- 黄希庭
2020/8/7
人格心理学
6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范型研究人格的学 科
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观点研究人格的结 构、动力、发展和适应的事实与规律的心 理学分支学科
什么是人格?
“你……你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我这样做对不起我自己的人格。” “嘘,那个人人格不健全啊……”
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 形成起来的。
• 《心理学大词典》(P17):"人格是具有一 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在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理解

有个性与没个性的说法

人格科学术语与日常用语的区别

个性与人格

人格的缺点与人格的缺陷必须予以区别,人 不可能没有缺点,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 人”。而缺陷则是病态,是正常人不应该有
面具(mask)是演戏时应剧情的需要所画 的脸谱,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
“生、旦、净、丑”
面具指义为人格的两层意思
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 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
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 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蕴蓄于中,形诸于外
•一• 般来说,人格不仅指
参考书目:
人格科学, [美] L.A.珀文著,周榕等译,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人格心理学,黄希庭,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人格心理学手册,黄希庭等译,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导论, [美]赫根汉著,何瑾译,海
优选第一篇人格心理学的对 象任务与历史发展
2020/8/7
人格心理学
1
第二篇 本论
第三章 古典精神分析 第四章 新精神分析论 第五章 特质论 第六章 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 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第八章 行为学习论 第九章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第十章 认知论
第三篇 专论
第十一章 智力与人格 第十二章 幸福与人格 第十三章 人格的测量 第十四章 人格障碍及其矫正 第十五章 人格心理
认识你自己 Know Thy Self
2、从字源上看
我国古代汉语:没有“人格”这个词, 但是有“人性”、“人品”、“品格” 等词
最早讲到“人性”的孔子: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2020/8/7
人格心理学
11
英语中
“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 意是指面具.
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 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 我。 •心理学沿用其含义,把一 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 演的角色的种种心理活 动的总体看成是人格.
思考:面具风格的不同是否意味着人格的差异,人们行为的原因 与其面具是一致的吗?
(二)人格的心理学 定义
奥尔波特(G.Allport)列举出50 种不同的定义,足见人格概念中的 分歧,同时还表明人格的复杂性。
……这些“人格”的含义一样吗?
一.什么是人格
(一)人格的词源分析

1、从心理学的源头分析:沿着历史 的隧道回溯心理学的演变历程,展 示一个心理学的本源意义。
• 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之吻,这也是 我们对心理学的一种的普通理解——“人, 认识你自己!”
• Psychology
psycho
• 什么是心理学?
格 的
的病态。

人格缺陷与正常的人格

人格在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理解
• 1、西方社会中基督教会用人格这一词来表示上帝三位 一体的神性 。把人格概念与真实的本质联系起来,从 而削弱了该概念的原来的含义,即外表的、不真实的 假面具 。
• 2、哲学家的定义大都把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作为人存 在的核心、人格的根本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