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
人格心理学,(增加附录条款)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在行为、情感、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性。
本文将简要介绍人格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人格心理学的定义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及这些心理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
人格心理学旨在揭示个体心理的独特性,以期为人类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二、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阶段: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关注个体的心理特征。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气质论”,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此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2.近代阶段:19世纪末,心理学家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格。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创立了“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特质组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戈达德提出了“心理测验”方法,用以测量人格特质。
3.现代阶段:20世纪中叶,人格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等。
研究者们还关注人格的发展、稳定性、遗传和环境等因素。
三、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特质论: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特质组成的。
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等方法,总结出了五大人格特质: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2.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潜意识、本能和冲突等因素的影响。
他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3.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个体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
他们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
观察学习、模仿和强化等因素对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等人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概述: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探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研究趋势。
一、早期研究: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人格特质的概念。
然而,直到20世纪初,人格心理学才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和分类个体的人格特征,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二、行为主义的影响:在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导学派,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
这种观点导致了对人格的行为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兴起,例如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研究。
三、人本主义的崛起: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为人格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式。
人本主义者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的主观体验,关注人的潜能和自我发展。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四、五大人格特质理论:20世纪80年代,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成为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式。
该理论提出了五个基本的人格特质维度,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这一理论在描述和预测人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评估和职业选择等领域。
五、神经科学的发展: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人格心理学也开始关注个体的神经基础。
通过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物学研究,人格心理学家探索人格特质与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六、跨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研究成为人格心理学的新趋势。
研究者开始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特征和心理机制,探索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表现的影响。
这一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塑造作用。
七、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人格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

学年论文题目名称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院(系)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班级应心11301学生姓名夏镇指导教师张艳红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摘要]人格是许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简要叙述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1.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要从上世纪初由 Freud、Jung、Adler 等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开始。
其中,又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为成熟、最有影响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 3 个部分。
这种人格理论的架构划分极大地影响了日后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的发展。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一般认为,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Murray)的《人格研究》(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1]现在看来,这两部著作的内容是各自阐释一种人格理论,而非提出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这也和当时不完善的学科知识储备有关。
无论如何,这些先驱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自二战之后到 1960 年代,先后出现了3种对人格心理学知识整合的初步探索。
第一种是由 Sears 所提出的人格心理学学科架构构想;第二种是由 Jensen 和 Nuttin 等人所倡导的,主张人格心理学应以个人差异为核心线索,以分析个体特质、群体性格和人格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来建构和整合人格心理学;第三种是由 Hall 和 Lindzey 提出的,以理论流派来组织人格心理学。
这三种方式虽然受当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状况的影响,并不完善,却对日后的探索产生重大影响。
人格的发展历程 概述及解释说明

人格的发展历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人格发展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涉及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一系列变化和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着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格发展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引起了许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兴趣。
本文旨在概述和解释人格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影响人格发展的多种因素。
首先,我们将定义并回顾人格发展的背景知识,以建立对这一主题的基本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基因和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对个体人格产生影响。
然后,我们将聚焦于儿童期的人格发展阶段,并介绍其特点和重要性。
此外,还将介绍不同的人格类型理论,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并分析它们在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最后,在对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后,我们将总结讨论关于人格发展历程重要性与影响因素的结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人格发展历程概述,并加深对于人格的理解。
了解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提供基础。
同时,本文也为未来在该领域开展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和应用价值。
2. 人格的发展历程2.1 定义与背景人格是指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组织和行为模式,是影响个体思考、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内部结构。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基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
2.2 基因与环境的影响人格发展受到遗传基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在出生时所具备的潜在性格特征,如倾向于外向还是内向、情感稳定还是不稳定等。
而环境则通过提供机会、塑造经验和提供学习条件来进一步塑造个体的人格。
2.3 儿童期的人格发展儿童期是人格发展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并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以及社交环境的互动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儿童期的早期经历对于后续人格特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和亲子关系质量对自尊心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影响。
人格心理学研究概述

3.其它来源 •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根源外,现代人格心理学的 形成过程中还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与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种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 方法都在逐渐成型、成系统。在这个基础上,美 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进行了大量的归纳总结、研 究与教育工作。他于1924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美 国最早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它的心理与社 会的领域”。在1937年他的名著《人格:心理学 的解释》正式出版,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成为独 立学科的标志。
• 人本主义范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
于 “ 理解一个人的唯一途径是现象学 上的,即通过理解他或她关于现实的 特殊经验来进行”的主张成为日益活 跃的跨文化心理学理论基础。实证研 究方法与主观方法的结合。
2、西方人格心理研究的新范式 生物学范式: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对人格与 神经、生理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之间的关系探索上 取得重大收获。 如多巴胺、荷尔蒙和人格和行为 的关联 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也备受关注,其研究目的 是要分析在人格的全部个体差异中,能够分别用 遗传和环境的差异来解释的程度。 更有新近研究结果显示,人的许多复杂的社会行为 是由基因甚至是简单的基因决定的。 Benjamin 等 (1996) , Ebstein 等 (1996) 已初步发现了与 追求新异刺激相联系的于正统的心理学,因为以冯特 为代表的正统心理学只重视研究一般的、普遍性的心理规 律而不考虑个别差异问题。西方科学史上最早发现心理个 别差异问题的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天文学家。格林威治天 文台的天文学家马斯基林发现其助手金内布鲁克通过天文 望远镜观察星体通过交叉点的时间总是比自己的观察记录 慢十秒,认为助手粗心而将其辞退,几年后另一位天文学 家贝塞尔注意到这件事, 并加以系统研究。 贝塞尔还根据 人们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计算出“人差方程式”,以便 天文工作者之间的差异能在天文计算中消去,使天文观察 记录更加准确。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引起科学界对个别差异 的重视。
心理学发展简史总结

心理学发展简史总结一、什么是心理学?为什么它要花时间学习?1.心理学是关于理解我们所做一切的学科,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人类的行为2.心理学有实用性提供了有力的思考方式3.心理学源于希腊语,灵魂和对事物的研究4.悠久的过去,发展史短暂二、心理学早起发展史1.一门新科学的诞生:冯特和霍尔的贡献●心理学诞生于哲学和生理学的结合●德国冯特让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心理学创始人●里程碑: 1879 莱比锡大学第一个正式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室●1879为心理学诞生年●1881 创办第一份用于发表心理学研究的期刊●冯特的观点对象关注范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主要关注对象是意识(对即刻体验的觉知)心理学重点关注的是对意识经验的科学研究●关注范围,集中于人的心理和心理过程●霍尔●冯特的学生是心理学在美国发展的贡献者开创了发展心理学 1883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887创办美国第一份心理杂志1892美国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2.流派之争: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两个最初的流派●构造主义●1892年英国人铁钦纳领导●基本观点是心理学的任务是将意识分解为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并研究各要素间是如何关联的●认为意识经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感觉情绪和表象只涉及听觉视觉和触觉●使用的方法是内省法,对自身意识经验进行仔细和系统自我观察的方法实验室中●机能主义●威廉詹姆斯美心理学原理成为后代心理学家的标准读物是心理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对于人们如何养成习惯的论述为学习研究奠定基础,自我概念为人格理论提供基础●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或目的,而不是他的结构●受达尔文自然选择(用进废退)影响,指出意识是人类物种的重要特征,他一定具有某种用途,主张研究意识的功能,而非结构●意识是由持续流动的思想组成的。
构造主义者分析意识的要素相当于在观察流动中固定的一点。
机能主义想要了解流动本身ie意识流真实世界的行为●卡特尔和杜威心理测验儿童的成长模式,教学实践及两性行为差异3.弗洛伊德将潜意识纳入研究范畴●奥地利医生源于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工作,创造创新的精神分析疗法●潜意识包括潜藏在意识之下,会对行为产生很大影响的想法,记忆和渴望建立在大量观察之上●认为心理疾病原因是潜意识层面的个人冲突行为受人们如何处理性冲动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试图通过关注行为的潜意识决定因素,解释人格动机与心理疾病●其他重点人物:荣格阿德勒●1909年霍尔邀请弗洛伊德到克拉克大学教学,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获得公开认同4.华生改变心理学的发展进程:行为主义首登历史舞台●与精分冲突●1913年至1920年在心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由华生创建流行心理学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行为前提之上华生是试图重新定义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要研究行为科学●华生认为,科学方法是要有可验证性,然而心理过程不是用来进行研究的合适对象,因为无法验证●行为是指生物体做出的任何外显可观察的反应或活动●华生认为,行为是后天造就的。
人格发展八阶段范文

人格发展八阶段范文人格发展八阶段是由心理学家埃里克·艾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个体的一生中,存在着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自己的特定任务和挑战,个体需要成功地解决这些任务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和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八个阶段及其特点。
1.婴儿期(0-1岁)婴儿期是人生的起点,个体在这个阶段需要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这需要依赖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照料和关注。
如果婴儿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他们会发展出安全感和可依赖感。
相反,如果婴儿被忽视或遭受虐待,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不信任感和疑虑。
2.幼儿期(1-3岁)幼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学习语言和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
他们需要有机会做出选择和决策,以培养自信心。
如果幼儿在此阶段受到过度限制或压抑,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怀疑和羞愧。
3.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性别角色认同的关键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属于哪个性别。
他们开始模仿和学习他们所处环境中的性别行为和价值观。
如果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被贬低或限制,他们可能会内心困惑和不安。
4.小学期(6-12岁)小学期是发展自尊和自尊心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通过成功完成学习和社交任务来建立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同。
如果个体在学业或社交方面遭受失败或受挫,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并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
5.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个人身份和角色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独立思考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他们还面临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关系问题,并开始探索自己的性别身份。
如果个体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失望。
6.青年期(18-35岁)青年期是建立亲密关系的阶段,个体需要建立稳定且健康的恋爱和友谊关系。
在这个阶段,个体还需要开始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做出独立决策。
如果个体在这些领域遭受挫折或失败,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分离。
7.中年期(35-55岁)中年期是个体追求创造力和生产力的阶段。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特质、行为模式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人类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并试图理解和解释这些特征和行为的形成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格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并回顾其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一、人格心理学的源起人格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
在此之前,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外显的行为和可观察的现象,忽视了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和特质。
然而,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人类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逐渐形成,并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二、主要理论与学派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强调潜意识、欲望与冲突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通过解析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层次,这些需求构成了人格的核心特征。
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人格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并使人们对需求和动机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3.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内在的自我驱动力,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他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人类个体的主观经验和自我观念对于心理健康和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基因环境互动理论基因环境互动理论强调个体特质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人格的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个体特质的形成和表现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使人们更加关注遗传和环境交互对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三、研究方法和应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收集和分析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数据,探索不同人格特征和行为的关系。
此外,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心理测量、咨询和治疗等实践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奎那斯人格结构的思想
阿奎那斯关于人格结构的思想与阿卫希 纳非常相似,虽然在一些具体的方面有 所不同,但核心是一样的,他也是把人 的灵魂分成三类:即理性灵魂、感觉灵 魂和植物灵魂。
2020/12/4
2020/12/4
阿奎那斯人格动力的思想
关于人格动机的理论是他的人格思想的 主要内容。他认为人的动机有两类,即 好色的欲望和攻击的欲望。
2020/12/4
柏拉图对灵魂结构的论述(续)
他将灵魂分成三个组成部分:
不死的理智的灵魂。位于头脑部位,其它两 灵魂部分都是可以死的。
可死的、精神的、勇气的灵魂。它倾向于去 获得荣督和赞扬,它位于胸部。
情感的和欲望的灵魂。它主要是获得身体本 身的快乐,它位于腹部。
2020/12/4
柏拉图对灵魂结构的论述(续)
好色的欲望。好色欲望并非仅指好色而言, 它是指与愉快的东西相联系的任何欲望,主 要是要求保存好的东西的欲望;
2020/12/4
阿卫希纳的人格结构理论
灵魂有三种:即理性灵魂、感觉灵魂和 植物灵魂。
理性灵魂是人所特有的,感觉灵魂是动 物特有的,植物灵魂是植物特有的。人 除了有理性灵魂外,还有其他两类灵魂。
此结构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的发展,他将二者的结构思想有机地综 合起来。
2020/12/4
2020/12/4
阿卫希纳的人格动力理论
阿卫希纳把动机力量称为“欲望”。它 有两种形式,一是趋向的动机即趋向于 获得快乐,一是避开的动机,即避开痛 苦。这种心理力量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但人之所以超过动物是因为人有理性, 有理性灵魂的控制。
2020/12/4
阿卫希纳的人格动力理论
他又把理性灵魂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 部分,沉思智力是消极的,是求知的可 能性,它通过实际的智力来实现此可能 性,阿卫希纳又把积极的智力称之调 “动力智力”。
柏拉图仅提出了简单的结构而亚里士多 德已把结构中的因素联系起来。
2020/12/4
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动机理论
运动是动物的特性,是感觉灵魂的机能, 动物有快乐和痛苦的经历。
动物的活动都是由一种形式的欲望所决 定,即由动物对于直接的快乐的想象所 决定,亚里士多德把它称之为“欲望” 。
2020/12/4
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开始于人们对特殊的 东西的感知,结束于获得关于宇宙的一般知 识。人们通过成知获得知识,并且通过一定 的形式贮存起来,然后观点(续)
心灵的理智部分称心理。对于人而言,心理 是独特的,人与人不同,心理能够获得关于 宇宙的抽象知识。
2020/12/4
西方人格心理学发展
古代哲学家对于人格心理学的贡献: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中世纪哲学家的贡献:
阿卫希纳 阿奎那斯
医学家对于人格思想的贡献
希波克拉底
2020/12/4
柏拉图对灵魂结构的论述
柏拉图是第一次论及人的个别差异的人。 他认为:有一个不死的灵魂的存在,它
主宰人的一切。他还接受了诡辩相对论 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感觉都与观察者的 状态相关联。他还认为人的已有的知识 经验,是人的这种差异的决定者。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构想与柏拉图这 种结构非常相似。
柏拉图认为,理智的灵魂与知识和形式 有关,死的灵魂都与身体有关。因此, 理性灵魂的任务就在于去控制其它两个 灵魂的欲望。
2020/12/4
柏拉图对灵魂结构的论述(续)
所有这些观点都被后来的弗洛伊德所运 用,他的“超我”相当于理性灵魂,他 的“自我”相当于精神的、勇气的灵魂, 而本我相当于情感的、欲望的灵魂,而 且弗洛伊德的比喻也与柏拉图相似。
在心理里面又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之分,消极 的心理是可能性,积极的心理是现实性,积 极的心理是纯粹观念的东西,完成对宇宙知 识的获得,它不依赖自身,而依赖于可能性, 依赖于消极心理,积极的心理不变也不死。
2020/12/4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结构观点(续)
死的灵魂仅是它的一种形式,它与其它 所有的死的灵魂不同,它可以说是整个 人类的灵魂。
营养的灵魂是植物具有的灵魂; 运动灵魂是动物具有的灵魂; 理性灵魂只有人才具有。
2020/12/4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结构观点(续)
他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
感觉层,即由五种简单的感觉所组成; 这五种感觉又上升到一般认知如想象、记忆,
这是第二个层次; 心理层是最高层次,他认为,得到知识的过
2020/12/4
柏拉图的人格动机的思想
他认为寻求快乐、避免痛苦是人的最明显的 驱力,这个观点后来被行为主义学者所运用。
他还认为,这种驱力是与理性灵魂相矛盾的, 因为这种驱力与的人的身体相联系,因此柏 拉图认为,人们对所有形式的快乐的追求部 是丑恶的,这又与精神分析动机论一致。
2020/12/4
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动机理论
对于人而言,则很不相同,因为人有理 性,能够分辨是非真伪,人由好的愿望 所引发,此愿望与人的长时利益相联系, 亚里士多德称之 为“愿望” 。动物仅经 历简单的相反欲望的冲突,而入则有道 德的选择,这与弗洛伊德的理论一致, 弗洛伊德也将人的力量活动原则分成天 生的动物快乐原则即暂时快乐原则和人 类的现实性原则。
柏拉图的人格动机的思想
但后来他又对他的观点进行了一些修改, 他认为人的快乐有的是健康的,如人们 对美的事物产生的快乐就是健康的,而 不是丑恶的。弗洛伊德的自我与之非常 相似,可见,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都是 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的。
2020/12/4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结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有三类,即理 性的灵魂、运动的灵魂和营养的灵 魂:
西方人格心理学发展简史
天津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
高磊 讲师
2020/12/4
本章重点
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中世纪人格心理学思想; 当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医学领域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2020/12/4
一个问题引发的思考
题目:请对于其他国家的“粮食短缺” 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反应:
非洲国家的儿童说:“什么叫粮食?” 欧洲国家的儿童说:“什么叫短缺?” 拉美国家的儿童说:“什么叫‘请’?” 亚洲的儿童问:“什么叫‘自己的观点’?” 美国的儿童问:“什么叫‘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