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先秦时期大致同时,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现代科学包括心理学的源头。
从古希腊开始,历经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西方历代哲人都曾论及人格心理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格心理的闪光的思想与理论观点,从而奠定了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格心理的观点集中蕴涵在他们的人性论的思想中,为此,我们着重分析西方思想史上主要的人性论思想,阐述其中所包含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太哥拉提出了一条哲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命题,这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c"①这一命题开创了西方最早的人本主义运动,它反对“神意说”,对提高人的地位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G普罗太哥拉还通过神话指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智慧和创造性。
神以土和水创造生物,令普罗米修斯和艾比米修斯给动物分配属性。
最后好的属性(钢爪、利牙、快跑、飞行、皮毛等)都分完了,忘了给人分配,普罗米修斯 只好偷了神的机械技术和火送给人。
于是人有了维持生活的智慧和技术。
人用智慧创造 文明和社会的一切。
因此,作为人的本质是智慧。
在普罗太哥拉之后,苏格拉底、柏拉 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论上深人地探讨了人性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性论观点。
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不同,苏格拉底不关心自然的知识,而重视人类本身及 社会道德的研究。
他教人要“认识自己”,也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
这个 -“我"是指“我的灵魂”,也就是心灵或理智。
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 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 义语c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来自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就有的。
人格心理学,(增加附录条款)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在行为、情感、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性。
本文将简要介绍人格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人格心理学的定义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及这些心理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
人格心理学旨在揭示个体心理的独特性,以期为人类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二、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阶段: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关注个体的心理特征。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气质论”,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此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2.近代阶段:19世纪末,心理学家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格。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创立了“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特质组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戈达德提出了“心理测验”方法,用以测量人格特质。
3.现代阶段:20世纪中叶,人格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等。
研究者们还关注人格的发展、稳定性、遗传和环境等因素。
三、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特质论: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特质组成的。
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等方法,总结出了五大人格特质: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2.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潜意识、本能和冲突等因素的影响。
他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3.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个体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
他们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
观察学习、模仿和强化等因素对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等人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

张 玮 Z a gW e hn i
( 苏州 大学 教育 学院 , ① 苏州 2 50 ; 阜 宁 高等 师范学 校 , 宁 24 0 ) 100② 阜 24 0 ( uhuU i ri ,oee f d ctn Szo 100C i ; ) nn eces Clg Iui 24 0C ia  ̄S zo n e t C lg ua o ,uhu2 50 ,hn ( F i T ahr o eeF n g24 0 ,hn ) vsy l oE i a ̄ u g l n 摘 要 : 分析 学派 、 质 学派 、 精神 特 生物 学学派 、 本主 义 学派 、 为主 义 学派 以及 认知 学派构 成 了人格 心理 学的 主要 学派 , 人 行 它们 对 于我 们理 解 人 格 的本质作 出 了贡 献 , 至今 仍 以不 同的形 式活 跃在 人格 心理 学 的理论 和 实践 中 。本文在 对 人格 心 理 学研 究传 统 范式 回顾 的基础 上 , 绍 了 且 介 些新 的研 究范 式 , 提 出未来人 格 心理 学研 究 的发展 趋势 , 示人 格 研 究的复 杂性 与 广泛性 。 并 揭
一
Ab ta t co l f sc on ls ,h rceiis booy h ma ii, e air a d o nt e osi t h m jr c ol f p ro ai src:S h os pyh a ayi c aatr t , ilg , u ns c bh voa n c g iv cn tue e ao sh os esn t o s sc t l i t t o ly
关键 词 : 格 ; 格 心理 学; 式 人 人 范
Ke r s e s n ly; e s n l yp y h lg ; r dg y wo d :p ro ai p ro ai s c oo t t y paa im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引言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心理特征。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对人格发展提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探讨其理论基础、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对其影响。
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建立在以下几个理论基础之上:1. 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由性心理的发展所驱动的。
从出生到成年,个体会经历一系列的性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任务和冲突。
2. 力比多理论: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个体心理能量的概念。
他认为,力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集中在不同的身体部位,从而推动个体的心理发展。
3.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冲突和压力,为了应对这些冲突和压力,个体会形成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合理化等。
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1. 婴儿期(0-1岁)婴儿期的心理任务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等。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依靠吮吸、哭泣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口腔期冲突,即婴儿对吸吮、咀嚼等口腔活动的需求与父母对婴儿的照顾之间的冲突。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学会独立。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探索周围世界,学会走路、说话等基本生活技能。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肛门期冲突,即儿童对排泄的控制与父母对儿童排泄习惯的期望之间的冲突。
3.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上幼儿园,接触更多的同伴和社交环境。
此阶段的冲突主要来自于性器期冲突,即儿童对性器官的探索与父母对儿童性行为的禁忌之间的冲突。
4. 学龄期(6-12岁)学龄期的心理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学会承担责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上学,面临学业和社交方面的压力。
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
1.关于人性的问题的讨论
人的本性为理性:普罗太哥拉、苏格拉底、柏 拉图
人的本性为中性:灵魂蜡板说的亚里士多德、 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人的本性为性:伊壁鸠鲁、卢梭 人的本性为恶:基督教神学的“原罪论”、霍
布斯
西方古代对人格分析的特征:
这些思想一般都蕴涵在哲学理论,特别是人 性论之中,尚未分化出来。西方古代与近代 人格心理学思想一般都有其社会阶级的根源, 是为了适应某个阶级政治斗争的需要而提出 来的。
的关系做了观察研究,提出了“颅相学”。认为 脑的各区域是各种心理能力的特殊器官;脑的不 同区域发育不同会导致相应头颅区域凹凸的变化。
三、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西方古代与近代人格心理学思想与观点的
启发 心理测量运动
高尔顿受表兄达尔文进化论影响,对个别差异 与心理遗传的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底、柏拉图、卢梭)
以发展为善性
性恶论(荀子、霍布斯)
本性天生就是恶的
善恶混论(扬雄)
人性是善与恶二者的混合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 2.关于人格结构
柏拉图:
理性、意志、欲望三因素合成说
亚里士多德:
营养的灵魂 感觉的灵魂 理性的灵魂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
3.关于人格分类 柏拉图
第一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人格心理学方法
第一节 人格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人格:一充满争议的概念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
异。
一、人格的词源分析 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自然权利论者弗洛伊德·埃尔莫德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社会-习性发展"理论思想家之一,他提出的孩子形成完整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也被称为埃尔莫德情境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这八个阶段分别是新生婴儿期、摆动期、具体实践期、正式实践期、过度期,反思期、行为表达期和身体发展期。
新生婴儿期,这是孩子的最初状态,新生儿的行为活动受到来自生理的冲动的驱动,不能意识到周围的环境,而未来的行为趋向是能够从环境中选择并完成,也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出生后3—6个月。
摆动期是孩子人格发展的第二阶段,从社会上把这一阶段称为"婴儿发展阶段",这是孩子纠正以及适应环境的重要阶段,孩子开始掌握从而完成任务的技能,有神经活动的发展,也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6—12个月。
紧接着是具体实践期,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可以模仿学习的技能,孩子的经历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趋势,他们开始学习完成任务的步骤,表面上看,他们会制定自己的规则,允许自己进行探究性活动,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1—3岁左右。
紧接着是正式实践期,这一阶段开始发展的社会操作技能,例如说话、说笑、思考、完成日常任务,孩子会开始模仿家庭成员的行为,运用理性分析客观事物,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4—7岁左右。
过度期是孩子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阶段,孩子学习适应社会、服从社会,也可以说是他们成功结束社会化训练的阶段,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7—12岁左右。
反思期,孩子学习思考、分析社会,建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12—19岁左右。
行为表达期,孩子的观点形成了,孩子社会化的程度达到最高,行为表现更加一致,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20—30岁左右。
最后是身体发展期,孩子学会控制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身心健康更加成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 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

学年论文题目名称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院(系)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班级应心11301学生姓名夏镇指导教师张艳红人格心理学发展综述[摘要]人格是许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简要叙述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发展。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1.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要从上世纪初由 Freud、Jung、Adler 等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开始。
其中,又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为成熟、最有影响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 3 个部分。
这种人格理论的架构划分极大地影响了日后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的发展。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一般认为,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Murray)的《人格研究》(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1]现在看来,这两部著作的内容是各自阐释一种人格理论,而非提出人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这也和当时不完善的学科知识储备有关。
无论如何,这些先驱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自二战之后到 1960 年代,先后出现了3种对人格心理学知识整合的初步探索。
第一种是由 Sears 所提出的人格心理学学科架构构想;第二种是由 Jensen 和 Nuttin 等人所倡导的,主张人格心理学应以个人差异为核心线索,以分析个体特质、群体性格和人格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来建构和整合人格心理学;第三种是由 Hall 和 Lindzey 提出的,以理论流派来组织人格心理学。
这三种方式虽然受当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状况的影响,并不完善,却对日后的探索产生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7-12
柏拉图对灵魂结构的论述(续)
他将灵魂分成三个组成部分:
不死的理智的灵魂。位于头脑部位,其它两 灵魂部分都是可以死的。 可死的、精神的、勇气的灵魂。它倾向于去 获得荣督和赞扬,它位于胸部。 情感的和欲望的灵魂。它主要是获得身体本 身的快乐,它位于腹部。
2012-7-12
柏拉图对灵魂结构的论述(续)
好色的欲望。好色欲望并非仅指好色而言, 它是指与愉快的东西相联系的任何欲望,主 要是要求保存好的东西的欲望;
2012-7-12
阿奎那斯人格动力的思想
攻击的欲望。当然攻击的欲望也不是仅指人 们的攻击性而言的,它还是一种要求活动的 欲望,特别是前一欲望受阻时,此欲望表现 得非常明显。 人的理性灵魂有控制这两种欲望的任务。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构想与柏拉图这 种结构非常相似。 柏拉图认为,理智的灵魂与知识和形式 有关,死的灵魂都与身体有关。因此, 理性灵魂的任务就在于去控制其它两个 灵魂的欲望。
2012-7-12
柏拉图对灵魂结构的论述(续)
所有这些观点都被后来的弗洛伊德所运 用,他的“超我”相当于理性灵魂,他 的“自我”相当于精神的、勇气的灵魂, 而本我相当于情感的、欲望的灵魂,而 且弗洛伊德的比喻也与柏拉图相似。
2012-7-12
2012-7-12
2012-7-12
行为遗传学的评价
行为遗传学强调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认为基因、人格特质以及环境因素共同 影响行为表现——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但问题也就在于这众多的因素是如何相 互作用的?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因此未 来的行为遗传学应该集中研究各种因素 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2012-7-12
进化心理学的发展
2012-7-12
希波克拉底的思想
希波克拉底是经典人格类型论的创始人, 西方现代关于人格的划分可以追溯到他 的研究。 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对人格类型进行划 分的人,这种分法至今仍被人们所运用。
2012-7-12
希波克拉底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体液受到土水火风四种元素 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气质:
柏拉图的人格动机的思想
但后来他又对他的观点进行了一些修改, 他认为人的快乐有的是健康的,如人们 对美的事物产生的快乐就是健康的,而 不是丑恶的。弗洛伊德的自我与之非常 相似,可见,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都是 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的。
2012-7-12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结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有三类,即理 性的灵魂、运动的灵魂和营养的灵 魂:
首先,仅使用适应功能和自然选择的观点解释 人的行为模式是过于简单化的。 其次,我们无法寻找历史中确切的证据证明进 化理论的正确性。 再者,它忽视了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文化背 景,只是在较宽泛的范围内对人类的行为模式 进行追溯式的推论。 最后,人类的有些行为表现,如性别差异、配 偶选择同样可以看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将心理学的观点和进化论的 观点结合起来,以考察众多行为表现的 生物根源。它从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 功能来探索人的心理机制,将自然选择 和适应作为核心概念解释人的行为。 研究表明:人类遗传了大量的生物性特 质,如情绪性、攻击性、社会性以及支 配性等。
2012-7-12
进化心理学的评价
2012-7-12
阿卫希纳的人格结构理论
灵魂有三种:即理性灵魂、感觉灵魂和 植物灵魂。 理性灵魂是人所特有的,感觉灵魂是动 物特有的,植物灵魂是植物特有的。人 除了有理性灵魂外,还有其他两类灵魂。 此结构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的发展,他将二者的结构思想有机地综 合起来。
2012-7-12
非洲国家的儿童说:“什么叫粮食?” 欧洲国家的儿童说:“什么叫短缺?” 拉美国家的儿童说:“什么叫‘请’?” 亚洲的儿童问:“什么叫‘自己的观点’?” 美国的儿童问:“什么叫‘其他国家’?”
2012-7-12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理想人格:《周易》对于理想人格的 描述:
2012-7-12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结构观点(续)
心灵的理智部分称心理。对于人而言,心理 是独特的,人与人不同,心理能够获得关于 宇宙的抽象知识。 在心理里面又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之分,消极 的心理是可能性,积极的心理是现实性,积 极的心理是纯粹观念的东西,完成对宇宙知 识的获得,它不依赖自身,而依赖于可能性, 依赖于消极心理,积极的心理不变也不死。
多血质的人有心情易变、善于适应的特征; 粘液质的人则迟钝、踏实; 胆汁质的人无理智,有攻击性; 抑郁质的人则心情忧郁不安。
2012-7-12
希波克拉底的思想
他还对变态人格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四种 体液如果分配不平衡便会导致人的各种 “神圣的病症”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病, 他将变态人格分三类:
营养的灵魂是植物具有的灵魂; 运动灵魂是动物具有的灵魂; 理性灵魂只有人才具有。
2012-7-12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结构观点(续)
他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
感觉层,即由五种简单的感觉所组成; 这五种感觉又上升到一般认知如想象、记忆, 这是第二个层次; 心理层是最高层次,他认为,得到知识的过 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开始于人们对特殊的 东西的感知,结束于获得关于宇宙的一般知 识。人们通过成知获得知识,并且通过一定 的形式贮存起来,然后再对之进行推理、判 断。
2012-7-12
阿卫希纳的人格动力理论
阿卫希纳把动机力量称为“欲望”。它 有两种形式,一是趋向的动机即趋向于 获得快乐,一是避开的动机,即避开痛 苦。这种心理力量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但人之所以超过动物是因为人有理性, 有理性灵魂的控制。
2012-7-12
阿卫希纳的人格动力理论
他又把理性灵魂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 部分,沉思智力是消极的,是求知的可 能性,它通过实际的智力来实现此可能 性,阿卫希纳又把积极的智力称之调 “动力智力”。
天人合一的主客观念;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 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诚信不欺的正直精神; 不怕困难的坚强以致;自我节制的调控能力; 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
2012-7-12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 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趋时守中的处事原则; 革新创造的变革精神;特立独行的完善人格。
2012-7-12
西方人格心理学发展
古代哲学家对于人格心理学的贡献: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阿卫希纳 阿奎那斯 希波克拉底
中世纪哲学家的贡献:
医学家对于人格思想的贡献
2012-7-12
柏拉图对灵魂结构的论述
柏拉图是第一次论及人的个别差异的人。 他认为:有一个不死的灵魂的存在,它 主宰人的一切。他还接受了诡辩相对论 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感觉都与观察者的 状态相关联。他还认为人的已有的知识 经验,是人的这种差异的决定者。
2012-7-12
阿奎那斯人格结构的思想
阿奎那斯关于人格结构的思想与阿卫希 纳非常相似,虽然在一些具体的方面有 所不同,但核心是一样的,他也是把人 的灵魂分成三类:即理性灵魂、感觉灵 魂和植物灵魂。
2012-7-12
2012-7-12
阿奎那斯人格动力的思想
关于人格动机的理论是他的人格思想的 主要内容。他认为人的动机有两类,即 好色的欲望和攻击的欲望。
2012-7-12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结构观点(续)
死的灵魂仅是它的一种形式,它与其它 所有的死的灵魂不同,它可以说是整个 人类的灵魂。 柏拉图仅提出了简单的结构而亚里士多 德已把结构中的因素联系起来。
2012-7-12
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动机理论
运动是动物的特性,是感觉灵魂的机能, 动物有快乐和痛苦的经历。 动物的活动都是由一种形式的欲望所决 定,即由动物对于直接的快乐的想象所 决定,亚里士多德把它称之为“欲望” 。
2012-7-12
新的人格心理学范型
人格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生物因素对人 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涌现出了新的人 格生物学范式:
行为遗传学 Behavior genetics 进化心理学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12-7-12
行为遗传学的发展
行为遗传学利用多重抽样变异分析方法, 对双生子之间的行为相关性进行研究, 以评价人格中基因与环境影响的相对贡 献大小。 研究假设:对于以基因为基础的行为而 言,基因相关性越小,行为相似性越低。 研究结果表明:许多行为都存在基因性 基础;而且基因对于精神质、自闭症、 恐惧症、抑郁、药物滥用以及反社会行 为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狂躁型,这种患者的情绪变态地激动; 抑郁型,患者变态地沮丧; 神经错乱型,即大脑狂热与生理性病症有关。
2012-7-12
希波克拉底的思想
而且他还有治疗这些病症的一些办法, 如对抑郁型病症的治疗包括休息、练习、 禁欲、禁酒等。 希波克拉底也是最早对变态人格类型进 行研究的人。
2012-7-12
思考题
2012-7-12
柏拉图的人格动机的思想
他认为寻求快乐、避免痛苦是人的最明显的 驱力,这个观点后来被行为主义学者所运用。 他还认为,这种驱力是与理性灵魂相矛盾的, 因为这种驱力与的人的身体相联系,因此柏 拉图认为,人们对所有形式的快乐的追求部 是丑恶的,这又与精神分析动机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