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
心理学1:人格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 乱
亲密对孤独(20-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自我认同——不确定感 爱——孤独、寂寞
繁殖对停滞(25-65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他人——自私自利
自我整合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
智慧、贤明——无望和无
恶感
17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观察学习: 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即可获得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强化。 强化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恰当而有效的做出行为。
19
(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
(二)人格的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 是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恒常的心理结构。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性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 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如蒙古族的 豪放、维吾尔族的活泼等。 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 为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 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 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个体不太重 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 来。) “火可以使黄油熔化,也可以使鸡蛋变硬”。
意义感
三、人格的测量
测量是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印发出被试的行动和内部心理 变化的手段。人格测量是用测量的方法测出一个人在一定 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和人格特征。测量人格的方 法很多,但需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 互相印证才能达到目的。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来的相 对稳定的和特殊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这一定义的解释: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4 、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 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 用而形成起来的。
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
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三、 行为预测理论
罗特认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 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
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罗特的行为预测公式为: BPx,s1,Ra=f (Ex,Ra.s1&Rva,s1)
(二)、 文化与人格
一、原型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 他各种存在都根据原型而成型。 荣格研究最多的原型是: 人格面具: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 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阿妮玛和阿妮姆斯:个体心灵中异性的成分或意象。
阴影: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 倾向。 自性: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 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
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正确的和健康的, 而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和病态的。
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 四种类型的人:统治 - 支配型;索取 - 依赖型;回避型; 社会利益型。
四、自我及其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
心理学第六章人格理论

第六章人格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一)人格的概念(二)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理论(一)人格的精神分析论(二)人格的特质论(三)人格的学习论第二节气质一、气质的含义二、气质的类型(一)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二)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三、气质理论(一)体液说(二)体型说(三)血型说(四)激素说(五)活动特性说(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第三节性格一、性格的含义(一)性格的概念(二)性格的特征二、性格的类型(一)依据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分类(二)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类(三)依据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分类(四)依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五)依据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分类第四节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二)自我意识的特征(三)自我意识的结构二、自我意识理论(一)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二)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三)米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四)洛文格的自我意识理论(五)哈特曼的自我意识理论在国外的一座戏院,刚巧在开场的一刻,来了四位先生。
第一位急匆匆奔到门口,就要入内。
看门的人拦住他说:“已经开演了,根据剧院规定,开场后不得入内,以免妨碍其他观众。
”这位先生一听,立刻火冒三丈,与看门人争吵起来……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走来了第二位先生,看见看门人吵得门也顾不上看了,灵机一动,立刻侧身溜了进去。
第三位先生走到门口,见状,不慌不忙,转回门外的报摊上,买了张晚报,坐在台阶上读起报来,他心中自有算盘:“看戏是休闲,看报也是休闲,看不了戏,看看报也不错”,倒也自得其乐。
等到第四位先生走到门口时,见看戏无望,深深叹了口气,掉转头去,自言自语道:嗨!我这人真倒霉,连看场戏都看不成……他越想越难受,干脆坐在门口叹息起来。
这四位先生恰好代表了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人身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格差异。
如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冷淡孤僻;有的人聪慧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有的人顽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善良助人,有的人恃强凌弱等等。
人格心理学(完整)

人格心理学一、什么是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一)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
源于沙可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催眠术)2.代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默瑞(主题统觉测验)罗杰斯(人类潜能运动)、凯利(构念、建构)3.评价优点: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由此能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和观察缺点:(1)以特殊个体为研究对象,难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2)缺乏客观性,结果很难让别人重复和验证(二)相关研究1.涵义: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的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2.代表高尔顿(个体差异、测量和遗传)卡特尔(把人格单元或特质作类型划分)艾森克(通过对问卷项目的反应进行因素分析)3.评价优点:(1)容易操作,省时,短时间可获得大量数据(2)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和实际情况,减少人为性(3)可以研究一些实验法不能研究的问题。
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三)实验研究1.涵义:对变量作系统的操作以建立起因果关系2.代表冯特(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艾宾浩斯(遗忘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3.评价优点:实验取向在很多方面代表了科学思想,因果关系缺点:实验情境的局限性(避免不了人为性)人格元素之间纷繁关系研究上的局限(四)综合取向实例:1.A型行为模式临床发现-(结构访谈)问卷测量-实验验证启示:共同的科学目标,不同的研究途径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一、人格结构1、意识:可觉察的心理活动,只占很小的部分,弗洛伊德不予重视。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及应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及应用人格是一个人内心最基本的个性特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性,影响着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理学界对人格的理解和研究一直是一个干系紧密、持续不断的话题。
在这个领域里,人格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简述几种常见的人格理论,并着重探讨其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范例。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人的基本欲望、本能和冲动,是人格的最初构建。
自我则包含了个体的意识和理智,是人的实际自我。
超我则是指个体所接受到的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内化,是人的道德和理性。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精神分析和治疗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它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究自己的人格结构,从而更好地疏导个体的情感和内心冲突。
然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理论内部矛盾、偏爱男性和中产阶级等缺点,这些因素也影响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
二、荣格的人格理论荣格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同时也是弗洛伊德的门徒。
他的人格理论更加注重对人内心深层次的探究,着重探讨无意识现象对个体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荣格认为,人的人格结构是由个体和集体两部分构成的。
他的理论中,个体是指人的本质和独特的个性,而集体则是指那些普遍存在且受到共同信仰和文化的影响的特殊意象、神话和隐喻。
荣格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集体无意识”,即在文化和民族之间共享的无意识元素。
荣格的人格理论强调人类无意识经验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为人们理解和认识自己提供有效的途径,更能为个体和集体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梁帕·安德生,1986)三、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又称五因素理论或大五人格理论,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人格科学模型。
它包括五个基本性格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近十年来,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得到广泛应用,在心理学研究和大众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内容: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分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格特征。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一:本我。
本我也叫伊特,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
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仿佛是一个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混沌弥漫。
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活动着,它没有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
由于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触,所以总是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出路,而其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
本我有的特性是无意识的,是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原始能量或力必多)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2)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二:自我。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它要现实的多,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渲泄。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好比骑马人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
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自己坐骑的大权。
但也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
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本我中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但主要是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人格,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特征,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人格类型理论是其中一种强有力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心理研究和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包括其概念和分类方法、代表性理论及其应用。
一、人格类型理论概述人格类型理论是一种基于人格特征共性和差异性的分类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个体在人格特征上的共性、倾向和优劣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的目的在于理解人格类型的特点和模式,以及这些特征与其他心理和行为变量(例如生理、认知、情感)之间的关系。
从而,人们可以更加系统和全面地理解和应用人格类型理论来促进个体的健康和发展。
人格类型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 基于人格特征的共性和差异,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2. 旨在建立精准的分类系统,通过各种方法(例如问卷、测量、观察)对个体进行评估。
3. 通过对人格类型的研究和实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个体健康和发展。
二、代表性理论及其分类方法1. 马斯洛人格理论马斯洛人格理论是著名的人格类型理论之一,主张人格是一个由基本需要驱动的系统。
这些基本需要从底层到高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更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级的需求才会成为激励行为的因素。
基于这一理论,人们可以将人格划分为五种类型:生理需求型、安全需求型、社交需求型、尊重需求型和自我实现需求型。
2. 五大人格模型五大人格模型提供了一种基于个体在五个人格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进行人格类型划分的方法。
这五个维度是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恒和责任心。
这种分类方法广泛应用于心理研究和实践领域,例如简单的个性测评工具,以及复杂的职业和心理健康评估。
3. Eysenck人格理论Eysenck人格理论是一种基于人格类型的内外倾性和神经质调节的分类方法。
这一理论认为,人格的主要来源是个体的生理和先天特征,而非环境和文化等外部因素。
人格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人格心理学主要知识点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结构、人格发展以及人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一、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一系列固定的维度来描述。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模型,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包括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二、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指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常用的人格结构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和认知社会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将人格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认知社会学理论将人格结构视为认知过程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人格发展人格发展研究探讨人格是如何从出生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根据爱因斯坦的生命周期理论,人的人格经历了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四、人格测量人格测量是评估个体人格特质的方法与技术。
常用的人格测量工具有自我报告问卷、心理测验和项目ive测验。
其中,最常用的自我报告问卷包括NEO-PI-R(大五人格量表)、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评定量表)等。
五、人格与行为的关系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格特质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式。
另外,人格特质也可通过社会情境的选择和适应来表现出来,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六、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个体人格发展不正常,出现明显的偏离常态的人格特征。
根据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分类,人格障碍被分为三个群体:奇怪型、情绪不稳定型和尖锐型。
每一类人格障碍都有独特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总结: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的人格特质、结构、发展和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学科领域。
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的个体差异,以及人格与行为的关系。
通过适当的人格测量和评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人潜能与实现自我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