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战略资源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经营战略分析

2016. 8(下) 现代国企研究115一、前言(一)研究背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Corporation,简称中石油集团,英文缩写:CNPC)是一家集油气业务、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以及新能源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
中石油缘起于中石油工业部。
目前,中石油的海外业务蓬勃发展,在中石油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未来也将进一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石油在进入新时期,结合党的发展路线,致力于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能源公司,通过战略管理,全面提升竞争实力,促进公司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的大量消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国内石油的供给越来越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而且,国内能源结构仍不均衡。
在这一形势背景下,中石油的发展方向应该转向国外,增强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海外石油资源。
因此,为了中石油的自身发展以及国家能源安全,我们有必要系统研究中石油的发展战略。
二、中石油经营战略分析(一)外部环境分析(1)宏观环境分析,世界上的多数石油资源国的发展历史或多或少的与我国的发展具有相似性,这使得我们倾向于相互理解和支持。
而且我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得多数国家乐于与我们交流合作。
借助这一外部优势,近十年来CNPC注重国际间石油合作发展,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
我国目前60%以上的进口石油来自于中东和北非地区,这些石油要进入我国,基本上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
而这两个地方,多年来一直处于动荡的政治与军事环境之下,各种恐怖主义事件频繁发生,如索马里海盗。
众多不安定因素给石油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地缘政治的外部压力,如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给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隐忧。
(2)产业环境分析,2015年原油市场持续低迷,过高的原油供给和疲弱的原油需求不断打压油价,短期来看油市平衡仍旧无望。
优选--中石油SWOT分析

中石油 SWOT 剖析此刻世界,石油已经成为影响地域安全、世界和平以及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要素。
跟着石油储量的渐渐减少,石油耗费量的日益加大,联合我国此刻的石油需求,中国的石油巨头—中国石油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国有公司公司,怎样利用好自己的长板,又不让自己的短板阻挡自己的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大难题。
接下来,我便对中石油进行 SWOT剖析。
1.优势 (Strength)1).中石油是国有公司,遇到国家法律法例和政策的有力保护。
2).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几乎垄断了中国的石油市场,在石油市场上鲜有竞争者。
3) . 勘探是中石油的优势家产,连续加大油气储量勘探力度,国内资源勘探不停获得新打破,油气生产实现较快增添,油气当量产量约占全国的 60%。
4). 炼化业务是提高公司竞争力的重要领域。
中国石油炼油能力当前居世界第 9 位,占国内原油加工总量的 34%。
乙烯生产能力居世界第11 位,占国内乙烯总产能的29%。
5).技术上有显然的优势。
2010 年,申请专利 2178 件,此中发明专利841 件;获取受权专利 1701 件,此中发明专利 300 件。
10 项科研成就获取国家奖赏,此中,国家科技进步奖9 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
“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 万吨以上连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获取 201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西气东输工程技术及应用”获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天然气成因及鉴识”获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提高轻质油品收率的两段提高管催化裂化新技术”等7项成就获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6).工程质量好。
中石油鲜有事故发生,而中石化近来常常出现事故。
2.劣势( Weaknesses)1.与中石化对比,中石化经营品种许多,下游业务较中石油强。
中石化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有显然的优势。
2.生产成本较高。
中石化成本低于中石油,低30 元/ 吨(含折旧),中石化有发达的零售网络,物流成本也低于中石油。
中石化竞争战略分析pest分析swot分析

中国石化的外部环境
一: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石
化行业的竞争讲成为全球性的竞 争。 二:我国石化产品供应仍将有较 大缺口,进口量占需求量的60% 以上。我国三大石油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 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 公司(中海油)。重组改制后均 增强里竞争力。
三:石化行业对技术革新 有持续的要求。 四:石化行业的显著特点 是加工装置的规模经济。 五石化行业由于是部分垄 断的能源加工行业,锁业 该行业的利润在社会平均 利润之上。油品的消费存 在季节性,一般冬季消费 量较少,油品价格会有所 下降,利润也随之改变。
主要优势
近十年来,中国石化工业伴随这国民经济的发 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现在已成为 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支柱产业。
2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网络营销
• 广阔的市场既有国内对手,又有国际对手。原来属于自己 的市场不断被蚕食。只有抓住网络时代的机遇,才能在竞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石化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中石化 公司在电子商务方面优势明显。比如生产流程工艺基本上 是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信息管理的国际化和正规化程 度比较高等。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 飞猛进向前发展,推动着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到来。面临着 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营销为中石化公司提供了一系列的 技术、方法、工具、信息和软件产品。增强企业自身的发 展,并且适应新时代新环境的挑战。
4 人力资源战略
• 人是企业拥有的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如何使企业 中的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将其内在潜力发挥出来以应对竞 争是企业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进行人才资源战略的优化整 合,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在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总结
中石化的发展战略

中石化的发展战略
一、引言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之一,其发展战略对整个行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中石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其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竞争优势。
本文将详细分析中石化的七大发展战略,探讨其在不同方面的实施策略和影响。
二、资源保障战略
多元化资源获取
为了保障资源供应的稳定性,中石化积极开展多元化资源获取战略,通过国内外合作、并购等方式,扩大资源储备。
强化国内勘探开发
中石化注重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工作,提高自有资源的采收率和利用率,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中石化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强化国际合作
中石化在国际市场上积极寻求合作机会,通过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海外油田和天然气田。
三、科技创新战略
加大研发投入
中石化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引进先进技术
中石化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环境污染。
培养创新人才
中石化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创新型人才。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中石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绿色发展战略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中石化致力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环保治理和减排降污
中石化重视环保治理和减排降污工作,通过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及策略

的环境里面沉积下来 的地层。 地质上管它叫做 海相 , 同样也可 以生油。 中国的石油跟天然气的资源潜力都很大 , 最新一 次对石油统计是总资源量达 到了 9 0 4 亿 吨, 而我们现在只发现 了 2 %, 2 天然气 总的 资源量 有 3 亿 万立方米 ,现在仅 仅探 明了 8 7 %。海相残留盆地 , 是我们亟待要开拓的。但 是这个问题难度相当高 , 于是就提出来一个二 次创业的问题。二次创业 就是要在前新生代 , 就是 在中生代 、 古生代 , 甚至于元古代地层里 来找 石油 和天 然气 。
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 年町月
砌J艉
中 国 油 气 资 源 开 发 的 现 状 及 策 略
吕 字
( 中国石油大学, 山东 青岛 260 ) 600
摘 要: 石油是工业 的血液, 也是战略物资。一个 国家要是没有石油 , 或者是 石油 紧缺 , 就是个非常危险的
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原油 已经进 口达 7 0 0 0万吨 , 每年要拿 出 2 0亿美元 , 国际市场上 去把 原油换 回来 , 0 到
现在在塔里木我们可 以在地下六七千米 的深度把石油找到 ,但是在海相地层里找油 , 还是没有突破 。而第二次创业 , 就要勘探开发 前新生代海相残 留盆地。 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
一
5一
.艉 2 年7 ) 0 0 1 月 2
人社科学 文会学刊
地 ,是我们 2 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 1 也 是我们重点工作的方向,现在已经开始取得了 很多成绩 , 前途也是非常广阔的。这就是《 中国 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已经来临 , 需要大家共同 的努 力 。 在 2 世纪三 四十年代 , O 全世界的石油都是
目前我 国油 气 资源面 临 的问题 在 目前 我 国经济 快速 发 展 的过程 中 , 气 油
中国石油战略分析

中国石油战略分析中国在近几十年中一直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重要玩家。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继续保持着对石油的高度依赖,这也表明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中国的无可替代性地位。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战略进行分析,包括其重要性、目标、挑战和未来方向。
一、中国石油的重要性石油是燃料、化工原料的主要来源,尤其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石油生产制造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能源战略上,石油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国家应对能源安全挑战的基础。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
石油的消费在过去的两到三十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为了满足自己对石油的需求,中国已开始寻找国内的石油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以确保对石油的稳定供应。
石油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它的价格一直在波动,对于中国这个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在控制石油价格上必须保持警觉。
二、中国石油的目标中国石油的主要目标是保持自己的基本石油需求,同时提高国内对石油产品的自给率。
第二个目标是掌握自己的石油加工生产链条,并以石油加工产业为支撑,实现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和高质量。
第三个目标是持续提高自己的在全球石油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为实现长远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开发水下和陆上的石油资源,加强石油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加强与主要石油资源供需国的合作,开拓石油资源的多元化和多来源化。
另外,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还重视石油环保,鼓励开发石油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燃油标准。
三、中国石油的挑战除了市场竞争和石油价格波动之外,中国的石油工业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中国正在尝试从过度依赖煤炭向更多类型的能源转型,这会给未来的石油需求带来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的石油工业还在处于转型期,由于人力、技术等原因,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对于国内的石油企业来说,这是一大挑战。
再次,中国的国内石油资源有限,其依赖进口石油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2024年石油天然气开发市场前景分析

石油天然气开发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两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石油天然气开发市场的前景对于能源产业和全球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石油天然气开发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市场的背景和现状,然后对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后探讨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市场背景和现状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布广泛,尤其是中东地区、俄罗斯和北美地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能区域。
国际能源市场以石油市场为中心,天然气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目前,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供需格局较为稳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长迅速。
另一方面,短期供给不足和能源安全问题使得市场供需关系存在不确定性。
3. 市场发展趋势预测3.1 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等新兴能源在技术和成本方面的突破,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替代传统能源,成为主导的能源形式之一。
3.2 新兴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将推动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
这些地区的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带动能源需求的增加。
尤其是印度、中国和东南亚的市场,将成为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3.3 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变革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将推动市场的变革。
尤其是油气勘探和开采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本难以开采的资源变得可行。
技术的进步将提高开采效率和降低开采成本,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4. 市场发展挑战和机遇4.1 能源转型带来的挑战能源转型对石油天然气市场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需要适应能源结构的转变,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同时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应对市场的竞争。
4.2 地缘政治风险对供给不确定性的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供应受到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
中国石油、天然气战略资源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战略资源分析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五大问题:l、后备可采储量不足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4、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5、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三、中国致力于解决油气供需不平衡矛盾的措施1、油气的大力勘探、开发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安全性3、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正文:一、中国油气资源前景堪忧国际权威机构近日公布的预测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石油需求增长将占同期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介绍,中国石油市场是世界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市场(国家)之一,2000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为5983万吨,2002年为6941万吨,成品油进口2034万吨;据海关统计,2003年1-10月,我国进口原油7415万吨,成品油2374万吨。
预计2004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近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比较保守地估计,2010年中国原油的需求量将达到3亿吨,原油需求缺口达到1亿吨,2020年需求量达到3.8亿吨,缺口达到1.6亿吨。
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这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
更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
(一)油气资源日益紧缺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72.7亿吨,其中约71.61%分布在陆上,约22.93%分布在海洋。
表1 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石油资源状况总资源量可转化己探明总计可采储量资源量转化率储量探明率可采储量采收率全国1072.7528.449.26205.6538.959.3428.85127.54陆上826.7430.052.0193.5645.056.3829.23105.79东部480.7277.457.7155.2756.048.1631.0272.98中部77.530.539.411.6038.01.9616.95.36西部259.4122.047.026.6721.96.4624.2227.43其它9.10.11.10.0219.00.0016.840.02海洋246.0246.040.012.0912.320.7622.8221.71 单位:亿吨、%总计可采储量=可转化资源量+已探明资源量[!--empirenews.page--] 我国目前已发现500多个油田,其中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青海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冀东油田等油田产量、储量较为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天然气战略资源分析国际权威机构近日公布的预测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石油需求增长将占同期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介绍,中国石油市场是世界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市场(国家)之一,2000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为5983万吨,2002年为6941万吨,成品油进口2034万吨;据海关统计,2003年1-10月,我国进口原油7415万吨,成品油2374万吨。
预计2004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近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比较保守地估计,2010年中国原油的需求量将达到3亿吨,原油需求缺口达到1亿吨,2020年需求量达到3.8亿吨,缺口达到1.6亿吨。
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这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
更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
总计可采储量资源量转化率储量探明率可采储量采收率全国1072.7528.449.26205.6538.959.3428.85127.54陆上826.7430.052.0193.5645.056.3829.23105.79东部480.7277.457.7155.2756.048.1631.0272.98中部77.530.539.411.6038.01.9616.95.36西部259.4122.047.026.6721.96.4624.2227.43其它9.10.11.10.0219.00.0016.840.02海洋246.0246.040.012.0912.320.7622.8221.71我国目前已发现500多个油田,其中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青海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冀东油田等油田产量、储量较为可观。
但是,在我国已发现的油田中,除大庆、胜利等主要油田外,其他油气田单位面积储量普遍较小,低品位油田居多,而且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品质较差、工艺技术要求高。
在剩余可采储量中,优质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渗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超过50%,而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部地区。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石油资源中质量差、难开采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总的看,勘探难度逐渐增大,隐蔽、复杂油气藏已成为勘探主要对象,地表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正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区。
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综合含水率高于80%,平均采出程度大于65%,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开采工艺要求越来越高。
截至2002年年底,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3.95亿吨,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4.28亿吨,居世界第12位,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仍属“贫油大国”。
2002年7月31日,中国石油商务网最新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55.16万亿立方米:根据第三次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如下:总资源量所占份额资源量分布主要分布区域资源量东部5.0411.05松辽盆地0.88渤海湾盆地2.20中部17.3638.09四川盆地8.39准噶尔盆地2.09柴达木盆地1.92西部13.0628.65南部1.914.19海洋5.2017.99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截止2002年底,我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56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02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7位,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属于名副其实的“贫气大国”。
从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截至2002年,我国石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约为71亿~96亿吨,平均探明率43.4%,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探明率超过60%,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低于30%,均低于73%的世界平均探明率:天然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7.4万亿~9.4万亿立方米,平均探明率23.3%,远远低于60.5%的世界平均探明率。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油气资源探明率较低,整体上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
另外,由于中国油气开采和勘探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一些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工艺技术要求较高和自然条件较差,以及一些深海油气田的开采、勘探还相当有限,基本处于开发的早中期阶段。
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进步,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可望取得较大的进展。
根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油消费总量将达到3亿到 .2亿吨,届时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
我国的油气资源保障将面临很大压力。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决定了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与日俱增。
预测到2010年,2020年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亿吨、3.8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也将分别达到1200亿立方米、2000亿立方米。
如果同期我国油气资源得不到重大的发现,国内石油生产能力只能保持在1.8亿~2亿吨之间,缺口分别为1亿-1.2亿吨、1.8亿-2亿吨:国内天然气生产能力大约为1000亿立方米、1500亿-1600亿立方米,缺口分别为200亿立方米、400亿-500亿立方米。
可以预测,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产量对需求的保障程度分别为57%、83%左右;2020年为50%、78%左右。
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供需缺口还将继续加大。
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工作的压力很大,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查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基础性、公益性的油气前期地质工作具有探索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国家公共事业,主要应由政府出资,其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
近年来,国家对这项工作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机制,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油气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机制,油气的.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
我国国家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进口安全机制和特殊情况下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还不完善。
尽管我国在陆相生油、滚动勘探开发及大型非均质砂岩油田开采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总体科技水平还不能适应当前增储上产的需要。
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深水钻探,山地地震、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等亟待突破。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长距离输送以及油气加工过程等都会对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有的还非常严重,致使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
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西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在西部的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川西北等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现。
由于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逐渐进步,近期在东海、南海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资源发现。
今后5至10年内,我国油气勘探将集中力量重点对三大战略区——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南部地区——和两大战略后备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进行勘探。
另外,我国对进入后期开采阶段老油气田进行进一步技术更新改造,进一步延长了其开采年限。
我国在西部塔里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了解决东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油气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投资建设了东西跨度长达4200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建成以后向长江三角洲的年输气量为10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另外考虑沿途用气20亿立方米,总计年供气120亿立方米,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油气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
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也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
中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
这样做有利的一面是,由于中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
中国石油海外石油开采量已达1900万吨,其中份额油约占900万吨。
中石油己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其中有勘探开发项目22个,管道项目两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项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初步形成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区,即中东及北非地区、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和南美地区。
中海油也在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中石化则以5.58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
中海油这一跨国资产并购将为其带来每年4000万桶,约500万吨原油的份额。
这5个油田共有超过1亿吨的总探明储量,中海油在其中拥有的探明储量约为5000万吨,并将操作其中3个油田的生产。
经过这次并购,中海油现在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
非洲是世界各国竟相开发的地区,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
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非洲探明储量将至少增加150亿桶。
国际市场上新增加的来自海湾以外的石油中,将至少有四分之一产于非洲国家,我国各大石油公司也在加紧非洲地区石油开发。
虽然非洲石油的储量不足中东地区的1/6,但其石油含硫量低,很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目前西非各国企业基本实现了直接投资的对外开放。
除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其余产油国都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
尽管这些国家政局不稳,但新探明的主要石油储存都位于深海区域,远离冲突地区。
且这些国家彼此有摩擦,联合抵制石油供应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初的非洲之行,就中国在非洲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展开了诸多讨论,在中国开发非洲石油资源方面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石油不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消费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保障石油的充分供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当今国际石油市场受到国际政治、军事以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石油进口国的石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石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
我国是世界石油进口大国,进口安全性意义重大。
在扩大购油渠道,保证进口安全方面,我国大力开展和平外交,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争取从俄罗斯和中亚产油国通过陆地管道进口石油,使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和分散风险,从而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