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加工学重点
《水产食品加工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水产食品加工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水产品的化学组成成分一、鱼贝类的水分[1]水的作用●溶解物质如糖、盐;分散蛋白质、淀粉等●参与维持电解质平衡,调节渗透压●影响产品的加工、保藏和质量[2]食品中水分●游离水,结合水[3]水分活度●Aw=P/p0二、鱼贝藻的蛋白质[1]鱼贝类肌肉组织●普通肉和暗色肉●红肉鱼和白肉鱼[2]鱼贝类的蛋白质组织1.鱼肉类蛋白质●细胞内蛋白质◆肌原纤维蛋白质◆肌浆纤维蛋白质●细胞外蛋白质◆肌基质蛋白质2.鱼类肌肉蛋白●肌原纤维蛋白盐溶●肌浆蛋白水溶●肌质蛋白不溶[3]肌肉的构造1.肌纤维●细胞组成◆肌膜◆肌原纤维✓粗肌丝✓细肌丝✓肌原纤维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肌浆✓溶酶体◆肌细胞核2.肌基质蛋白(构成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弹性蛋白3.胶原氨基酸共性组成●胶原蛋白●交联◆胶原蛋白的应用◆其它基质蛋白[4]水产品过敏原[5]水产品过敏蛋白[6]海藻蛋白质1.藻胆蛋白2.藻红蛋白3.藻蓝蛋白4.异藻蓝蛋白三、鱼贝类的脂质[1]脂肪1.非极性脂肪2.极性脂肪[2]鱼贝类脂肪含量1.脂质含量2.作用●作为热源●必须营养素●代谢调节物质●绝缘物质●缓冲3.影响脂质含量的因素●环境条件(水温、生栖深度、生栖场所等)●生理条件(年龄、性别、性成熟度)●食饵状态(饵料的种类、摄取量)四、鱼贝类的糖类[1]鱼贝类的糖原●贝类●鱼类[2]水产品的其他糖类●中性粘多糖●酸性粘多糖五、鱼贝类的提取成分[1]Extract的定义1.抽提成分●含氮成分●非含氮成分2.提取物成分研究课题●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食品化学方面的研究●食品工业方面的研究3.提取物成分的分布含氮成分●游离氨基酸●低分子肽●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有机盐类●其他低分子成分非含氮成分●有机酸●游离单糖类六、鱼贝类的维生素[1]脂溶性维生素(A、D、E、K)1.维生素D(Vit D)2.维生素E(Vit E)[2]水溶性维生素(B、C)1.硫氨素(Vit B1)2.核黄素(Vit B2)3.尼克酸又称烟酸(Vit B5)4.维生素C(Vit C)七、鱼贝类的无机质[1]概述1.常量元素(Na、K、Ca、Mg、Cl、P、S)2.微量元素(Mn、Co、Cr、I、Mo、Se、Zn、Cu等)[2]鱼贝类中无机含量的特点●硬组织含量高●肌肉相对含量低●作为蛋白质、脂肪等组成的一部分●体液的无机质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同渗透压力调节和酸碱度平衡相关八、鱼贝类的呈味成分[1]鱼类[2]甲壳类[3]贝类●琥珀酸及其钠盐具有鲜味,其次还有苷氨酸等●糖原具有调和浸出物成分的味,增强浓厚感[4]其他水产食品加工学什么是root effect?答:root effect(鲁特效应):鱼类特有的现象,是指当血液中p(CO2)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而且Hb氧容量也下降的现象。
水产品工艺学:2.1 第一章 水产冷冻食品

2、前处理
22
3、冻结 采用快速、深温的冻结方式; 中心温度必须达到-18℃; 4、后处理 镀冰衣、包装等。 5、冻藏 品温保持在-18℃以下。
23
三、冻结装置
1、吹风冻结装置
24
冷空气冻结法
此冻结法是指以强烈的冷空气流经鱼体 表使鱼冻结。冻结室装有管架。将鱼类 等装置后置管架上,利用冷风机使25℃~-30℃的冷空气以每秒3~5米的风 速循环流动冻结鱼体。这种方法冻结速 度慢,鱼体干耗大,冷冻产品质量差。 但设备简单。适于小型冻库使用。
29
如国内加工虾制品(带头虾、去头虾、 虾仁、蝴蝶虾仁)常用的冻结装置有螺 旋带式连续冻结装置,产量1000公斤/时, 水平输送式冻结装置,不锈钢网和不锈 钢带(食品与不锈钢带安全解除)。产 量500公斤/时,长度18-20几米长。
30
IQF
31
带头虾
32
去头虾
33
虾仁
34
蝴蝶虾仁
35
3、接触式冻结装置(平板冻结机)
6
7
二、冻结保藏的原理
水产品腐败变质是由于体内所含酶及体 上附着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 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是酶的作用和细菌生 长繁殖的必要条件,在低温和不适宜的 条件下这些生理生化作用就难以进行。
8
鱼体上附着的腐败细菌主要是水中细菌,有假 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黄色杆菌属、小球菌 属等,都是嗜冷性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温度为10~5℃,最适温度10~20℃。 当温度低于最低温度,细菌繁殖就完全停止。 当温度降低至-18℃以下,鱼体中90%以上水 分冻结成冰,造成不良的渗透条件,阻碍细菌 生命活动。
9
水分是微生物繁殖的必要条件,细菌繁 殖所需水分活度Aw值一般为0.91~0.98, 随着温度降低,Aw值也降低,所以将鱼 类冻结保藏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 冻结对鱼体中酶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
水产品加工培训资料

第二节 鱼类的活体贮运
一、短距离的活鱼运输 帆布萎:容积0 .5—0.8m 2 ,盛水250 - 400kg ,盛 鱼50-75kg运鱼适宜水温6-15。C, 温度不能超过5。C。种类不同,盛鱼的量不同。如白 甲,易死,利用大小城市的活鱼价去补偿运价。 活鱼运输箱:若未售空可作暂养箱。 有关参数:水泵:流量 20m3/n ,扬程2 0m ,吸入 高度7m,汽油机功率4w. 鱼箱容积:4m3,载3.2吨,鱼水比:20-30。C1:2,20。 C以下1:1. 运行时间4小时,水中溶解氧(1mg/L),存活率45%.
(五)乌贼类:海产。大枪乌贼。
①我国产量最大的是台湾枪乌贼(占全国产量90%)。 金乌贼、无针乌贼。 ②特性:营养价值丰富,属高蛋白食品,也是名贵的滋 补品。有养血滋阴、益胃通气。多进行干品加工。如: 枪乌贼加工的干品俗称鱿鱼干;乌贼加工的干品:墨 鱼干。(海珍品) 乌贼类的墨汁还是高级绘画的颜料。
(八)龟鳖类:爬行纲
①种类:海水中有玳瑁、绿 龟。淡水中:金龟、水龟、 中华鳖、山瑞鳖。 ③特性:加工品:冷冻制品:龟鳖粉。
二、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用于水产品加工的主要为海水藻类植物。 1) 海带:藻类植物,海藻门海带科。可供食用、药用, 并可提取海藻胶、甘露醇等工业原料。 海带多生产干品加工,也可作成各种小包装方便食品。 2) 紫菜:藻类植物的红藻门紫菜科。主要养殖种类有: 园紫菜、坛紫菜、长紫菜和甘紫菜。 特性:含蛋白质、碘、磷、钙、汞营养丰富的海产品: 干品加工、出口销售。
二、基本运输方式:
(一)开敝式运输: 1.带水运输。 优点:①对水体的水质、水温、溶解氧可进行一 定的人工调节。 ②方法简便,运输量大,存活率高,运输成本低。 ③适合大规格鱼种或成鱼运输。 2.干湿法运输(湿润法运输) 特点:鲤、鲫、草的短途运输(6小时以内)。 河蟹、甲鱼等特种水产品的长途运输。运输途中 注意通风,高温。
《水产品加工学》教学课件—第16章 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吸虫包括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 虫、棘口吸虫,主要寄生于食鱼类 哺乳动物的胆管或胆囊中,感染后 导致呼吸道损伤、溃疡、出血等。
1.2 化学性危害
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化学因素主要是水产品中化学性污染比较复杂,涉及范 围十分广泛,污染源种类也较多。C
致敏原
1.2.1 药物残留
雪卡毒素
含有雪卡毒素的鱼类大约有400种, 对人类产生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是 珊瑚鱼,如红斑鱼、老虎斑等。
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有头晕、乏力、 恶心、呕吐、腹泻、唇周麻木、膝 关节酸痛等
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是小分子化合物,属神经 毒,主要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导 致呼吸抑制和呼吸麻痹。
感染后可导致血管神经麻痹、血压 下降。
第十六章 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第一节 水产品的危害来源
第二节 水产品危害物的检测技术
目录
第三节 水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第四节 水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第五节 水产食品质量安全追溯
1
水产品的危害来源
Sources of harm to aquatic products
1.水产品的危害来源
01
1.1 生物性危害
02 03
1.2 化学性危害 1.3 天然有毒物质
1.1 生物性危害
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寄生于水产品体内的微 生物和寄生虫,进而影响到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水产品中由生物性危害导致的疾病占全部危害的80%左右。
细菌
A
生物性
病毒
B 危害来源 C
寄生虫
1.1.1 细菌
由细菌引起的水产品危害是指水产品被细菌污染后,细菌及其毒素会引起细菌 性食物中毒。
出血性肠炎、 溶血尿毒症等
最新水产品加工期末复习题目

水产品加工复习材料一、填空题1.腌制包括盐渍和成熟两个阶段。
2.盐渍过程的影响因素:盐渍方法、盐的浓度、盐渍温度、原料鱼的形状、食盐的种类。
3.熏制方法:冷熏法、热熏法、温熏法、液熏法、电熏法。
4.擂溃操作过程分为空擂、盐擂和调味擂溃三个阶段。
影响因素包括擂溃时间、温度、食盐浓度和各种辅料的添加方式等。
5.水产干制品分为淡干品(生干品)、盐干品、煮干品和调味干制品。
6.影响凝胶强度的因素:硫酸根的含量、化学药品、自身温度、纯度。
7.水产品的低温保鲜,通常包括冷却保鲜、冻结保鲜,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水分是否被冻结。
8.常用的水产品冷却保鲜方法主要有空气冷却法、冰冷却法(冰藏法或冰鲜法)和冷海水或冷盐水冷却法。
9.鱼类按照脂肪含量分为:少脂鱼类、中脂鱼类、多脂鱼类、特多脂鱼类。
影响鱼虾贝类化学组成的因素:鱼种类、含脂肪部位、季节、饵料、年龄及性别、海区及环境。
10.鱼的保藏运输过程中,必需遵守“三C”原则(Clean,Care,Chilling)。
11.鱼和贝类的蛋白质组成:肌原纤维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肌浆蛋白(肌浆蛋白、球蛋白x、肌白蛋白)、肌基质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是构成肌原纤维粗丝和细丝的主要成分。
12.鱼体死后变化的三个阶段:死后僵硬阶段(死后僵直、尸僵)、自溶作用阶段(解僵)、腐败变质阶段。
而影响鱼肉自溶作用的因素有:鱼种、PH值、盐类、温度。
13.冷冻鱼糜按照生产场地分为海上鱼糜和陆上鱼糜。
14.鱼糜制品中添加淀粉的目的:可提高制品的凝胶强度,增加保水性,增量、降低成本。
15.冷冻鱼糜质量检测指标:水分、PH、夹杂物检验、白度、明度、黏度。
16.鱼糕质量检测指标:弹性测定、白度、明度、曲折试验、其他感官和理化检验、安全卫士指标。
17.第三温度带的特点:贮藏期介于短期(冷却贮藏)和长期(冻结贮藏)之间,为2周至1个月。
18.影响苦味程度的因素:原料的选择和预处理、疏水集团的位置、水解度、PH调节剂。
水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实验指导手册

烟台南山学院《水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实验指导手册烟台南山学院2015年6月目录实验一鱼干的制作工艺 (1)实验二烤鱼片的制作工艺 (3)实验三鱼罐头的加工工艺 (5)实验四鱼丸、鱼香肠的制作工艺 (9)实验五鱼松的制作工艺 (11)实验六鱼面的加工工艺 (13)实验七调味海带丝的加工工艺 (16)实验八海带酱的加工工艺 (18)实验一鱼干的制作工艺一、实验目的1、掌握干制食品保藏原理。
2、熟练掌握鱼干的制作工艺。
二、实验原理鱼的干制,就是靠自然热源或人工热源,通过加温去掉鱼体内的水分,以抑制细菌繁殖和鱼体蛋白分解,达到防腐的目的。
鱼的干制品所含水分在40%以下,适于较长期保存。
通常干鱼体重为鲜品的20%~40%,体积也较小,便于储藏运输。
干制品储藏的质量和食用味道优于腌制品。
干制加工可分淡干和咸干两种。
三、主要仪器设备菜板、刀、腌制缸等四、实验材料鱼、食盐五、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一)、淡干1、工艺流程原料→剖杀(去内脏、鳃)→漂洗→出晒→翻晒→回收→出潮→再晒→包装→储藏。
2、加工制作在晴天气温高时将原料鱼随洗随晒。
晒鱼的铺垫物最好用竹帘,以利鱼通风透光和沥去水分。
鱼一般晒一二天可达七八成干。
在仓库内堆放数日(出潮处理)后,可转到水泥坪晒至全干(全干标准为能用手压断或折断)。
如遇雨天,可先用5%~10%的石灰水溶液和7~11波美度的明矾水浸泡1~3天后,再晒干或晾干,但其制品质量较差。
全干后待鱼体冷却即可包装,并在包装上标明种类、级别、毛重、净重以及加工日期。
淡干制品宜储藏在防潮、防漏、防热和阴凉干燥的库房内。
(二)、咸干1、工艺流程原料→剖杀(去内脏、鳃)→洗涤→盐渍→洗涤脱盐→干燥→成品→包装→储藏。
2、加工制作原料鱼按鱼体大小进行剖割,大型鱼类采用背开,较小型的鱼体或鳊、鲶等鱼采用腹开或划线等形式。
为提高制品的加工质量,还可将体重2千克以上的大型鱼类在剖割时除去头、尾,切成4厘米见方的鱼块再行腌制。
《水产食品加工学》教学大纲

《水产食品加工学》教学大纲(Seafood Processing and Development)1F13265 232 32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
四年制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课程性质:选修2.目的与任务:本课程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或限选课。
是一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扩大专业知识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专业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是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海洋食品开发的现状和广阔前景的认识能力,又可以增加对海洋食品加工和保藏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课堂教授和图片演示,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海洋食品风味的种类、特点、开发概况、不同的保鲜方法和加工工艺、综合利用途径、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了解和掌握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以及配方等,从而提高学生对海洋食品开发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海洋食品加工保鲜技术,改善学生专业思维模式、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树立健全的专业思想,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第1章水产生物资源与水产食品的开发概况1.目的在于通过讲述水产资源与水产食品的种类、特点、发现状和发展前景,让学生初步了解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食品的开发历史和现状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2.要求了解水产资源与水产食品的种类、特点;3.要求初步了解水产食品的开发概况及发展前景。
1.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特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海洋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结构多样性、易变性和季节性、易腐性等特点3.水产食品的开发概况及发展前景4.海洋食品的开发概况及发展前景5.海洋食品经历了传统加工时期、近代加工时期和现代海洋食品研究开发3个发展阶段,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重点:掌握海洋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结构多样性、易变性和季节性、易腐性等特点。
水产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水产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一、适用对象本课程标准适用于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水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是衔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环节。
三、参考学时60学时。
四、学分4学分。
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水产品加工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产品质检等基础技能,并可在教、学、做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产品研发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六、设计思路根据水产品类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源于企业工作任务”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以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课程内容,所选项目就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最终以产品的形式进行考核和评价。
通过全程参与,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
七、内容纲要参考学时:2学时学习目标:1、水产利用化学的意义2、从水产品利用上看鱼贝类的特性3、水产品加工的内容、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4、世界水产加工领域基础研究成果5、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绪言学习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水产利用化学的意义、掌握渔获物的不稳定性以及鱼种及其组成成分的多样性、掌握水产品资源生理活性物质、有毒物质的存在、掌握水产食品原料肌肉组成、营养成分、浸出物成分的特点、掌握容易腐败变质的原因。
课程内容要点:一、水产利用化学的意义二、从水产品利用上看鱼贝类的特性三、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内容、现状和发展趋势项目一水产食品原料学参考学时:14学时学习目标:了解各水产动植物分类、特征、物性。
掌握常见经济水产动植物的生活习性、营养特点、经济价值、典型加工产品。
模块一常见水产食品原料模块二水产动物原料的营养成分模块三海藻的营养成分模块四鱼贝类的色、香、味模块五水产原料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模块六水产原料的有毒物质项目二水产品加工技术参考学时:24学时学习目标:掌握水产品冻结保藏、水产品干制品、水产罐头食品、海藻食品加工、以及名贵水产品加工的原理和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品加工学重点1.水产品原料的特性。
①多样性我国水产资源丰富,水产食品原料品种多,分布广。
常见的经济鱼类有200多种,有海水鱼和淡水鱼之分。
另外还有其他水产品,如甲壳动物中的虾、蟹类;软体动物中的头足类和贝类;藻类等。
近年来还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养殖水产品新品种,如罗非鱼、欧洲鳗鲡、日本对虾、罗氏沼虾、海湾扇贝、太平洋牡蛎等。
②易腐性水产动物较陆产动物容易腐败变质。
原因:1)原料的捕获与处理方式捕鱼时鱼体易受机械损伤;鱼体无法做到马上剖肚处理2)原料本身的特性:鱼类肌肉组织水分含量高,比畜肉柔软细嫩,鱼体内所含酶类在常温下活性较强,死后僵硬、解僵和自溶过程的进程快。
鱼肉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大量低分子代谢物和游离氨基酸成为细菌的营养物,鱼贝类脂肪中含大量容易氧化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鱼类生活在水体环境中携带的细菌较多。
③渔获量不稳定性1)人为过度捕捞引起种群数量剧烈变动,甚至引起整个水域种类组成的变化,使得传统经济鱼类资源衰退。
2)周期性的鱼类资源变化3.外界环境造成的不稳定性④原料成分的差异性1)不同水产品品种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性较大2)同一种水产品在不同季节或不同时期化学成分差异性大3)同一种水产品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
2.冷冻鱼糜的特点。
①.由于加入了蛋白质冷冻变性剂,使鱼肉的抗冻性提高,储藏期延长,使得过去一经冷冻就失去加工适宜性,不能在制成优质鱼糜及其制品的原料鱼问题得到解决。
②提高了冷库利用率。
③原料鱼可集中处理。
④冷冻鱼糜和鱼糜制品的生产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进行。
⑤有利于冷冻鱼糜产品的质量标准化。
3.水产食品加工的新技术种类。
超高压技术,再组织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胶囊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辐照技术,微波技术,栅栏技术,真空油炸技术,生物技术。
4.干制食品储藏过程中的质量劣变。
①干制品的吸湿将干制品置于空气相对湿度高于其水分活度对应的相对湿度时则吸湿,反之则干燥。
吸湿或干燥作用持续到干制品水分活度对应的相对湿度与环境空气的相对湿度相等为止。
不能完全隔绝干制品与空气接触的包装,在储藏中必须尽可能使制品周围的空气与制品水分活度对应的相对湿度接近,避免制品附近水分流通,并采用较低的储藏湿度。
对不同吸湿性和表面积的制品必须采用不同的包装方法。
②干制品的霉变干制品的发霉一般是由于加工时干燥不够或者是完全干燥的干制品在储藏过程中吸湿而产生的劣变现象。
防止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对干制品的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建立严格的规格标准和检验制度,不符合规定不得包装进库;干制品仓库应该有较好的防潮条件,尽可能保持低而稳定的仓库温度和湿度,定期检查温湿度记录和库存制品质量状况,及时处理和翻晒;应采用防潮性能较好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必要时加去湿剂保存。
③干制品的油烧油烧是由于干制品中的脂肪在空气中氧化,使其外观变为似烧烤后的橙色或赤褐色。
防止制品在储藏过程中油烧变质的方法主要有:尽可能使干制品避免与空气接触,必要时密封并充惰性气体包装,使包装内的含氧量在1%~2%;添加抗氧化剂或者去氧剂一起密封并在低温下保存。
④干制品的虫害防止虫害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干制品放在不适合害虫生活和活动的环境下储藏。
使用杀虫剂时必须注意不能让药剂直接接触到食品。
5.海蜇加工和明矾的作用机理。
海蜇属腔肠动物门,海蜇属,体呈蘑菇状,分伞体(胴体)和口腕部两部分。
加工时通常将两部分切开分别加工,称为海蜇皮和海蜇头。
用明矾与食盐复合腌制海蜇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腌制加工方法。
明矾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硫酸铝在水溶液中解离形成的弱酸性和三价铝离子对鲜蜇体组织蛋白的很强凝固力使组织迅速收缩脱水。
6.红肉鱼和白肉鱼的区别。
即普通肉(白)和暗色肉(红)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普通肉:pH值较高、含有相对较多的盐溶性蛋白和水分,在生理上主要适于猎食、跳跃、避敌等急速运动。
暗色肉:肌原纤维稍细,富含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等色素蛋白和较多的脂质、糖原、维生素以及各种酶类,在生理上适应缓慢持续性的洄游运动。
7.海洋生物毒素的主要种类。
一、鱼类中的有毒物质1)TTX的来源及分布主要存在于豚毒鱼类如河豚、海洋翻车鱼、斑节虾虎鱼和豪猪鱼等鱼类中,浓度由高到低以此为卵巢、鱼卵、肝脏、肾脏、眼睛和皮肤,而肌肉和血液中含量较少。
河豚一般都含有TTX,其含量多少因品种、存在部位、性别及季节而各有差异。
由于鱼肌肉部位的毒素含量很低,所以中毒大多数是由于可食部位受到卵巢或肝脏的污染,或是直接进食了这些内脏器官引起的。
对死亡较久的河豚来说,因内脏腐烂,其中的毒素也会侵染进其肌肉中。
TTX主要存在于磁性河豚的卵巢中,而且含量随季节变化而不同。
在产卵期的冬季,河豚卵巢和鱼卵中含毒素的浓度最高,而这时也正是河豚风味最佳的时候。
另外,TTX在两栖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及甲壳动物的近百种动物中也广泛存在,在许多海洋微生物如细菌和放线菌中也有发现,因此可以推测河豚毒素的最初起源是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是TTX的唯一生产者,而海洋动植物所含的TTX则是由体外或体内共生菌生物合成或转化而来,或者由环境中微生物产生少量TTX经多级食物链逐渐浓缩富集而来。
由此可推测养殖河豚有望解决毒素危害问题。
2)结构与性质:为氨基全氢喹唑啉型化合物,为生物碱类天然毒素,结构如右图所示。
粗制品为棕黄色粉末,纯品为无色晶体,呈针状或菱形,无臭,无味、易吸湿潮解,不溶于无水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极易溶于稀酸水溶液。
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对热稳定,240℃开始碳化,但300℃以上也不分解。
TTX在碱水溶液中易分解,可利用此性质进行化学检测。
经高温烧烤、蒸煮只能破坏极少量毒素,在低温冻结、紫外线照射、消化酶作用下不发生任何变化,盐腌和热晒均不能破3)提取分离利用弱碱性质可用稀酸提取,并经加热除蛋白后得到粗品,再进一步纯化制备精品。
4)TTX(河豚中)的检测生物检测法:小鼠生物测定法仪器检测法: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免疫检测法:单克隆抗体5)毒性及危害TTX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抑制呼吸,引起呼吸肌和血管神经麻痹,对胃肠道也有局部刺激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阻断神经离子通道。
TTX衍生物的毒性不同依不同C4取代基而不同,化学结构中C5和C10之间的氧连接似乎是衍生物具有毒性所必需的,可从没有这个氧连接的河豚酸是无毒的事实中得到证明。
TTX衍生物的相对致死性见表2.18。
6)预防与控制①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监督管理,水产品收购、加工、供销等部门应严格把关,禁止鲜河豚进入市场或混进其他水产品中。
②新鲜河豚必须统一收购,集中加工。
加工时应去净内脏、皮、头,洗净血污,制成干制品或罐头,经鉴定合格后方可食用。
食用河豚时最好是在政府准许开业的河豚料理专门店食用。
③新鲜河豚去掉内脏、头和皮后,肌肉经反复冲洗,加入2%碳酸钠处理24h,然后用清水洗净,可使其毒性降至对人体无害的程度。
7)TTX的应用①可作为局部麻醉药,其局麻作用比一般麻药强。
②对抗心率失调、缓解癌症的镇痛也很有效。
③可治疗顽固性哮喘。
④可利用来戒除毒瘾。
⑤可作为除皱药剂应用在美容业中。
二、鲭鱼毒素鲭鱼毒素由某些特定鱼种因时间/温度处理不当而形成的组胺,因此鲭鱼中毒有称为组胺中毒。
组胺为强生物活性物质,摄入后使机体发生中毒,是水产品中较为重要的不安全因素。
1)来源及分布一些富含组氨酸脱羧酶的细菌污染鱼类后,可以使鱼肉中游离的组氨酸脱掉羧基形成组胺。
在海产品中青花鱼、金枪鱼、蓝鱼及飞鱼等在捕获后易产生组胺,称这些鱼类中毒为鲭鱼中毒。
2)结构与性质学名2-咪唑基乙胺,是一种生物碱,无色针状晶体,有吸湿性,性质很稳定。
水产品中一旦形成组胺,加热或冷冻均不能消除。
3)检测我国采用GB/T5009.45-2003显色法。
另有生物法、薄层层析法、荧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4)毒性及危害潜伏期一般为0.5~1h。
最短可为5min,最长达4h。
在鱼中的浓度可达到5mg/g而不会出现异味,故难以察觉。
目前我国和日本食品中组胺的最大允许含量为1mg/g,一般引起人体中毒的组胺摄入量为1.5mg/g体重。
组胺中毒为过敏性食物中毒,主要是人体对组胺的过敏反应所致,其表现为面部、胸部或全身潮红,头疼,头晕,胸闷,呼吸急促。
愈后良好,一般没有后遗症,死亡也较少发生。
5)预防与控制控制组胺产生是预防鲭鱼中毒的关键。
①改善捕捞方法,防止鱼体在水下死亡时间过长,死后的鱼体要快速冷送,鱼体从渔船上冷却至4.4℃后在4.4℃以上贮存时间累计不能超过4h;防止已加热半成品受产组氨酸脱羧酶细菌的再次污染。
②组胺为碱性物质,烹饪鱼类时加入食醋可降低其毒性。
对易于形成组胺的鱼类要在冷冻条件下运输和储藏,防止其腐败变质产生组胺。
3.西加毒素(CTX)又称雪卡毒素,由20世纪60年代夏威夷大学教授从毒爪哇裸胸鳝的肝脏中提取发现。
食入0.1微克的CTX即可使一个成年人致病,据报道全世界每年至少2万人不同程度的遭受CTX 的伤害。
4.鱼卵和鱼胆毒素1)来源及分布我国能产生鱼卵毒素的与包括青海湖裸鱼、淡水石斑鱼、鳇鱼和鲶鱼等十多种。
一般在每年3月至6月生殖季节,以产卵繁殖期鱼卵毒性最大。
食入卵毒鱼类的卵5~30g即可中毒。
鱼胆有毒的鱼类主要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和鲤鱼等胆毒鱼类。
民间有鱼胆可清热、明目、止咳和平喘等传说,因此食用鱼胆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以食用草鱼胆中毒居多。
2)特性及危害鱼卵毒素为一类毒性球蛋白,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100℃约30min的条件能使部分毒性被破坏,120℃约30min的条件能使毒性全部消失。
一般而言耐热性强的鱼卵蛋白毒性也强。
其中毒症状潜伏期短,为30min至3h,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肝脏损伤,严重者可见吞咽困难、全身抽搐甚至休克等现象。
鱼卵毒素耐热、耐乙醇,因此用酒精冲服或食用蒸熟鱼胆均可中毒。
3)预防与控制主要以预防为主。
在宰杀鱼的过程中卵巢及肝、胆等有毒部分绝对不可割破,去除完全最为重要。
加工肌肉部位时要用大量的流动水清洗干净,并经过油炸、炖、煮、烧等加工后再食用。
二、贝类毒素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型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以及失忆性贝类毒素(ASP)等。
8.鱼贝类的蛋白质组成。
1)肌浆蛋白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水溶性或在稀盐溶液中可溶的蛋白的总称。
组成种类:复杂,其中含有很多与代谢有关的酶类如乳酸脱氢酶、磷酸果糖激酶、醛缩酶以及白蛋白和色素蛋白等。
肌浆蛋白所含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形状都接近于球形,一般在1000~30000之间。
一些小分子的含氮化合物、多肽或寡肽主要存在于肌浆蛋白中。
贝肉>鱼肉;红肉鱼>白肉鱼肌浆蛋白含有较多的组织蛋白酶,因此肌浆蛋白含量高的红肉鱼易发生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