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高频字词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总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内容为史传散文。

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

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

“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拜访。

2.劝、勉: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启: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因为。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4谮zèn 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因”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

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介词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副词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小编提示: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中“因”字的考点》,更多学习相关材料,敬请关注语文网,小编随时为大家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材料及方法!。

高考文言文高频字词总结

高考文言文高频字词总结

高考文言文高频字词总结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文言文高频翻译字词

文言文高频翻译字词

一、人物称谓1. 君子:品德高尚之人。

2. 君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 妇人:古代对女子的尊称。

4. 君子:古代对尊贵者的尊称。

5. 尊师:对老师的尊称。

二、官职名称1. 吏部:古代掌管官员选拔的部门。

2. 司马:古代掌管军事的官员。

3. 尚书:古代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4. 太子:皇位继承者。

5. 太师:古代官职,掌管教化。

三、地理名词1. 山川:山岳与河流。

2. 江河:大江与大河。

3. 邦国:古代国家。

4.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

5. 邑县:古代行政区划。

四、时间名词1. 甲子: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第一年。

2. 朔望:月初与月望,即每月的初一与十五。

3. 春秋:古代指一个季节,后泛指一年。

4. 朝夕:早晚,形容时间短暂。

5. 晨昏:早晨与黄昏,形容时间。

五、事物名词1. 花草:花与草。

2. 鸟兽:鸟与兽。

3. 食饮:食物与饮料。

4. 衣裳:衣服。

5. 房舍:房屋。

六、动词1. 行:行走。

2. 闻:听到。

3. 见:看到。

4. 读:阅读。

5. 思:思考。

七、形容词1. 伟大:非常伟大。

2. 美好:美好。

3. 善良:善良。

4. 美丽:美丽。

5. 坚强:坚强。

八、连词1. 而:表示并列或递进。

2. 以:表示目的。

3. 于:表示在。

4. 为:表示成为。

5. 于:表示因为。

九、副词1. 乃:竟然。

2. 亦:也。

3. 乃:就是。

4. 谓:说。

5. 谓:认为。

十、语气词1. 哉:感叹词,表示惊讶。

2. 矣:感叹词,表示遗憾。

3. 焉:感叹词,表示疑问。

4. 哉:感叹词,表示赞叹。

5. 焉:感叹词,表示疑问。

以上为文言文高频翻译字词,学者在阅读与翻译文言文时,可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其含义。

通过不断积累,定能提高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水平。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内容为史传散文。

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

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 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

“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 做一些相关的政事, 实行一定的政策, 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 到, 去。

2.劝:①鼓励, 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 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 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 巡视, 巡行;考察, 核实, 查明。

6.游: ①游玩, 游览;②旅行, 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 交往。

7.趣、趋: ①小步走, 跑;又引申为赶快, 迅速。

②通“促”, 催促。

8.劾: 举报, 检举, 揭发。

9.白:告诉, 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 进谗言, 说坏话。

11.害: 嫉妒。

12.闻: ①听说, 听见;②使知道, 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 强化了这一点, 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 指斥, 指责, 驳斥。

14.让: ①责备, 责怪;②谦让, 辞让。

15.党:偏袒, 伙同, 包庇。

16.矫: 假托, 假传。

17.质: 作人质;抵押。

18.次: 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 停留(用于个人)。

19.输: 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 判刑, 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 ①因……犯罪或错误, 触犯;②牵连, 定罪。

因为。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 若带宾语, 就是意动, 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 轻视, 看不起。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一、内容提要本篇文档旨在总结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本文主要涵盖了高中阶段常见的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并针对不同文体进行了分类归纳。

二、重点字词归纳1. 常见实词(1)兵:武器;士兵;战争。

(2)走:逃跑;逃离;逃离人或事。

(3)故:事故;缘故;老朋友。

(4)焉:语气助词,无实意;于何处;他。

(5)谢:道歉;告知;感谢。

(6)亡:丢失;逃走;无。

(7)固:本来;固然;坚固。

(8)以:因为;用;认为。

(9)之:代词;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语气助词。

(10)为:被;替;做。

2. 常见虚词(1)以:和,跟;由于;以致于。

(2)其:他的;其中的;多么。

(3)于:在……里面;从……来;对……来说。

(4)而:并且;但是;而且。

(5)为:是;是……的原因;表示被动。

3. 特殊实词(1)则:就;那么;如果。

(2)乃:竟然;是。

(3)所:……的地方。

(4)夫:那。

4. 特殊虚词(1)也:用于陈述或疑问句,表判断或肯定回答。

(2)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感叹。

(3)其:表示选择或推测,相当于“或者……或者……”。

(4)且: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三、文体分类归纳1. 记叙类文章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较多,如“兵”、“走”、“故”、“焉”、“谢”、“亡”、“固”等,需要掌握其基本含义和用法。

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倒装句、省略句、比喻句等。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围郑”一句,“围”为使动用法,“郑”为代词,“晋侯、秦伯”为并列关系,“退”为动词作名词。

此外,还需要注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 议论类文章议论类文章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较少,但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如“以”、“之”、“于”、“所”、“且”等。

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论证方法和逻辑表达方式,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因果论证等。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常用实词归纳(一)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常用实词归纳(一)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常用实词归纳(一)既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间。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字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字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字词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高频字词
导读:2017年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高频字词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

“智力”“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

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

如,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作文、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

分类共有6种:1、两个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
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

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

同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

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

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2、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谢:1、为我谢曰(致意)2、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