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归因5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3
在社会归因的研究中,研究者还关注归 因偏差、文化因素、个体差异等对社会 归因的影响,以及社会归因在人际交往 、组织管理、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
02
社会归因的基本原理
归因理论与模型
海德的归因理论
强调人的行为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考虑行为者的意图、动 机等内部因素。
责任分散效应
在群体决策中,个体可能 会认为责任被分散到每个 成员身上,从而降低自己 的责任感。
群体冲突与归因分析
利益冲突
不同群体或个体之间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冲 突。
价值观冲突
因信仰、观念或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
沟通障碍
沟通不畅或误解可能导致冲突升级。
群体凝聚力与归因关系
共同目标
当群体成员认同共同目标 时,凝聚力增强,归因于 共同的努力和合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将相同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
自我服务偏见
03
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归因风格与个体差异
归因风格
指个体在归因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如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个体认为自身能力和努力是决定事情结果 的主要因素,而外控型个体则认为外部力量(如运气、命运等)对事情结果有更大影响。
自尊心脆弱
低自尊个体容易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 素,从而维持负面的自我形象。
心理治疗中的归因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归因模式,以建立更积 极、现实的思维方式。
归因再训练
通过教育和实践,使患者学会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和能力 ),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或可变因素(如运气或任务难度)。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五、归因的后果
(一)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
结果 成功 成功 失败 失败 归因 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稳定性原因 期望高,继续努力 不稳定原因 期望低,不作努力 稳定性原因 期望低,不作努力 不稳定原因 期望高,继续努力
(二)原因归因与情感反应
1、成功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
能力 自信(胜任感) 一时努力 激动 持久能力 放松、轻松自在、镇定 个性 提高自尊感 他人的努力 感激 运气 惊讶
结果与结论
被试的报告或行为反应与这种药物 所应该导致的情绪状态不符,而与 假被试的行为表现一致。 假被试的行为表现被真被试作为一 种外部线索,用来标志他们的生理 状态。
Ross的研究
先让被试预期,他们将会受到轻微的电 击,以引起他们的恐惧感; 指导语控制 非恐惧组:实验中出现的噪音,将会使 他们的耳朵产生轻微的阵鸣。 恐惧组:实验中出现的噪音,将会使他 们吓得发抖。
2、稳定性维度与情感反应
成功 → 稳定性 → 希望 成功 → 不稳定 → 惧怕 失败 → 稳定性 → 惧怕 失败 → 不稳定 → 希望 希望、惧怕、失败、焦虑 → 未来的期望
3、控制性维度与情感反应
可控 → 愤怒(指向他人) 内疚(指向自我) 不可控 → 同情(指向他人) 羞愧(指向自我)
(四)归因→情感反应→行动
治疗
说服患者,他的不正常的行为反应 并非外界刺激所引起,而是他自己 腿部的自发运动引起的,因而是可 以控制的。
两个案例的共同点
用一种更正常的解释,来代替患者 原先持有的难以为他个人接受的解 释; 以对患者行为的细心观察为基础; 依赖于特定的理论模型:内部的或 外部的、可控的原因; 使患者的经验正常化。
4、韦纳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成功和 失败的结果,并作出种种的原因推论; 成败结果可以按照努力、能力、任务难 度和运气四个因素进行归因; 这四个因素又可以从原因源、稳定性、 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类; 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期望以及行为 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2023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ppt•社会归因概述•社会归因细分领域•社会归因的影响•社会归因的案例分析目•社会归因的未来研究方向录01社会归因概述指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即人们如何理解和推断他人行为的原因。
社会归因研究社会归因对于人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人际交往和社会结构。
社会心理学社会归因定义社会归因理论发展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最早的社会归因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受到自身的信念和预期的影响。
凯利的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需要考虑行为者、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强调行为和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行为推断他人的态度。
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发被试的社会归因过程,通过观察和分析被试的反应和行为来探究社会归因规律。
社会归因研究方法实验法通过观察自然状态下人们的互动过程,记录和分析社会归因现象。
观察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了解被试对于社会事件的社会归因倾向和态度。
调查法02社会归因细分领域角色认知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和评价。
角色行为个体在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被赋予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角色互动个体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以实现角色期望和满足角色需求。
社会角色归因经济地位社会声望文化素养个体的社会声誉和地位,通常与经济地位相关联。
个体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和审美水平等。
0302 01个体的经济状况,如收入、财富和职业等。
个体在组织中的地位、权力和影响力。
组织权力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权力和影响力。
社会权力个体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权力和影响力。
政治权力特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
社会文化归因文化价值观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文化认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理解和冲突。
文化冲突03社会归因的影响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尽力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以维护自我概念的统一性。
当面对与自我概念相冲突的信息时,人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减少这种认知失调。
心理学之归因.

因为性格内向,所以多有理智的、有意识的倾向,会逐一仔细的,有意识的分析自己的心身现象,寻找产生的原因,容易对自己感到不满。
在人际关系方面,坦率的人在上级面前尽管拘束,但不会介意,可是神经质者则会逐一意识到自己举止笨拙,表情呆板,脸上发烧等,于是更加拘谨。
三、强烈的完善欲内向型的另一方面是一种极强的自我发展欲望,而且是理智的,意识性的,所以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工作要求标准高,往往把一些微不足道的缺点夸大成重大问题而烦恼。
如果强烈的过分欲太过分就会成为完善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力求完美而烦恼。
四、敏锐的感受性神经质者具有比一般人敏锐的感受性,他们更容易感到不安和痛苦,一旦执着于此,其对此敏感会加倍痛苦。
五、没有反社会的倾向神经质者,因为症状而变得消极,在某种程度上会对社会产生不满,但没有反社会的倾向,可以说他们不会成为罪犯。
也可以说,他们是具有上等素质的人。
类型:(1)普通神经质:即神经衰弱,包括失眠症、头痛、头重、头脑不清、感觉异常、易兴奋、易疲劳、脑力减退、乏力感、胃肠神经症、劣等感、不必要的忧虑、性功能障碍、眩晕、书写痉挛、耳鸣、震颤、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强迫观念症(包括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赤面恐怖、对视恐怖、自己表情恐怖等)、不洁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全恐怖、学校恐怖、尖锐恐怖、高处恐怖、杂念恐怖等;(3)发作性神经质:心悸发作、焦虑发作、呼吸困难等。
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在于陶冶疑病素质,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
其治疗原理可概括为两点: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森田认为,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
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
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调查法
调查法定义
调查法是一种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被调查者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心理特征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调查法常 用于研究社会归因现象。
调查法优点
可以大范围地收集数据,操作简单,成本低。
调查法缺点
调查结果受被调查者回答意愿影响,可能存在误差。
实验法缺点
实验条件与现实情境脱节,实验 结果的外推性受限。
观察法
观察法定义
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观察 者的行为和表现,以推断其心理状态 和行为原因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 ,观察法常用于研究社会归因现象。
观察法优点
可以直观地获取被观察者的真实行为 表现,避免被观察者对研究者的依赖 。
观察法缺点
详细描述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通常会通过筛选简历、面试、背景 调查等多种方式来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其中,社 会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应聘者的个 性特点、价值观和职业倾向等方面的信息
团队建设中的社会归因应用案例
总结词
在团队建设中,社会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团队成 员更好地了解彼此,促进沟通、合作和凝聚力。
提高沟通效率
理解他人的归因有助于更好地 预测和沟通,降低误解和冲突
。
促进合作与团结
共同的归因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 力,促进合作与团结。
改善人际关系
合理归因有助于化解矛盾,改善人 际关系。
社会归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心理学
社会归因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 领域,它与其他心理学分支有
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学
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社会文 化和社会行为,与社会归因密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1. 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理论:海德认为,人们 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例如性格或 能力)或外部原因(例如环境或情境)。
2. 凯利的三度理论:凯利提出,人 们在归因时需要考虑三个因素:行 为者、刺激和环境。这三个因素的 不同组合会影响我们的归因判断。
社会归因的理论与模型
3.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详细描述
社会归因是指人们根据有限的观察或信息,对他人或群体的特征进行推断和分 类。然而,这种推断可能受到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等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 歧视和偏见。
应对策略:增强多元文化意识
总结词
增强多元文化意识是应对社会归因偏见和歧视的有效策略。
详细描述
多元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背景、信仰和价值观的尊重和 理解。通过增进对不同群体的了解和接触,可以减少刻板印 象和偏见,促进公平对待和包容。
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社会群体的行为、态度、信仰等因素,可以更加准确地了 解社会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政策评估
通过评估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范围等因素,可以更加客观地评 估社会政策的优劣,从而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参考。
04 社会归因的跨文 化研究
文化差异对归因的影响
关注跨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
未来的跨文化归因研究将更加关注跨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探讨跨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跨文化适应的过 程和影响因素,并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05 社会归因的潜在 风险与应对策略
偏见与歧视的风险
总结词
社会归因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偏见和歧视,进而产生不公平对待和伤害。
01
心理学与其他社会科 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2023-10-29contents •社会归因的定义与理论•社会归因的过程与机制•社会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社会归因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社会归因的挑战与未来研究•社会归因案例分析目录01社会归因的定义与理论社会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推理过程,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或情境因素。
社会归因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人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行为。
定义与概念01归因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
02归因理论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早期的决定论观点和后来的相对主义观点。
03现代归因理论强调了认知过程和情境因素在行为归因中的作用。
1 2 3社会归因理论在教育、管理、政治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人们的归因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互动,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帮助。
然而,社会归因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过度简化了复杂的社会行为和情境因素。
02社会归因的过程与机制归因的认知过程观察行为根据行为的表现和情境,对行为的意图进行判断。
判断意图赋予意义形成印象01020403根据一系列的行为和表现,形成对他人整体印象和评价。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对其意图和意义进行推断。
将行为的意义赋予到所观察到的行为上,并形成对行为的解释。
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他人。
自我服务偏差对应推断偏差群体归因偏差基于一个单一的外部特征,往往做出过于单一和简化的推断。
将群体特征归因于个体,或将个体特征归因于群体。
03归因的偏差与偏见0201情境和环境因素影响人们对行为的归因。
情境因素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解释和评价。
文化因素社会角色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归因倾向产生影响。
社会角色与群体压力归因的影响因素与机制03社会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和态度来推断其性格和价值观,从而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归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归因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他人行为或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过程。
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行为或面临一种特定情境时,我们往往会尝试寻找一个或多个原因来解释这个行为或事件为何发生。
在归因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释方式: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意味着我们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个体的个人特质、能力、性格或意愿等内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考试得高分,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或勤奋努力。
外在归因则指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情境或其他外界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考试不好,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考试难度较高或其他干扰因素。
除了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还有一种常见的归因错误称为属性归因错误。
属性归因错误是指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忽视或低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交通堵塞导致迟到时,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他的个人不守时,而忽略了交通状况的影响,即是属性归因错误。
归因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对于理解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它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更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其他人更注重外部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与决策有关。 2、并且是一个与自己的态度 相矛盾的行为。
Mike吸烟上瘾, 有一天他忽然得到一个消息, 高中时代很要好但许久不曾 联系的ken因肺癌英年早逝。 然后… 他怎么办比较好?
减少失调的办法
一
二
改变某一种认知元素使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强调某一元素的重要性
理论分享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 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 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 分不公等)。
(一)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 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 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 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 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轻生/show/u5937pztSg3aVMNw.html
你留意到了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我们怎样解释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的原因。。。
主要内容
一 二
归因的含义 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 我们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什么理由 归因理论、原则和偏差 四 学习的意义
三
mental health
psychoeducational centr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 When prophecy fails 》: 末日信仰团体相信世界末日会来临,世界瞬间 会毁灭,( 比如2012年) 不过外星来的飞船将会搭救他们… 他们散尽钱财,用心等待但是事实结果什么都 没有发生。 然后你(虔诚的信众之一)会怎样解释?
“全能神”1990年代开始在河南出现并扩展至多个省,是 带有政治色彩的邪教派别。该邪教组织敛财骗钱的实例在全国 许多地方都出现过。该邪教组织煽动其成员离家出走,把全部 身心和财产交给教主,致使家庭支离破碎,雪上加霜。 该邪教组织的传播严重干扰了部分群众正常的宗教信仰, 扰乱百姓工作和生活秩序,蒙蔽吸引不明真相的群众,使许多 家庭失去和睦,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随着2012年12月21日即 将来临,各地“东方闪电”组织的破坏活动可能会更加明显甚 至猖獗,有关部门正在严厉打击,并提醒百姓坚决抵制。
糟糕的自我形象
支持自尊的需要有时会和确认自我看法 的需要相冲突。 由于持消极自我看法的人可能会发现他 们并不是表面上的那样,他们往往更偏好 能够证实其消极自我观点的反馈,而不喜 欢具有自我提升作用的反馈,这也就解释 了为什么有些人愿意保持糟糕的自我形象。
三、我们怎样寻找理由
(一)归因理论 (二)归因原则 (三)归因偏差
海德的”自然心理学”
人类动机: 1、对世界形成前后一致的理解的需要 2、控制周围的环境 行为原因: 1、自身之外 2、自身原因
二、我们需要为行为寻找理由
行为最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 维护一个稳定、正面的自我形象。希望 维持一个对自己相对有利的看法,特别是当 证据与自己的美好形象相抵触的时候。 简言之,我们相信自己不会做出愚蠢、 粗鲁、荒谬的事情。
利昂· 费斯汀格, 美国心理学家
对于认知失调的探索及其有 关概念和理论的形成始于195 1年。 从分析地震后产生流言的资 料为出发点,费斯汀格提出了失 调的概念和减少失调的假设,并 对此加以充实和发展,包括了大 众媒体的效应、人际沟通和态度 改变等类似现象,进而形成了认 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原因
不恰当理由心理学
反态度辩护: 人们做出愚蠢、不道德或荒谬的行为之 后,或因为没有好的理由而没有去做一件 值得做的事情之后,说出一些与他们自己 态度相反的话,通过说服自己相信自己所 说的话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内部理由。 我们疯狂抢盐…
记者在东京、板桥、新宿、银座、涉谷等地方的超市和便利店探 访了解,碘盐的购买情况一切正常,只是一些生活用品被购置一空, 多家超市和便利店中的面包、水、电池等生活用品告罄。进货量是平 常的2-3倍,但是碘盐并没有出现抢购现象。对于中国疯狂抢盐的现 象很诧异。 日本东荣汽船株式会社常务浅川晋子表示受到核辐射的日本市民 都没有如此恐慌,远隔海洋的中国却发生这样的情况。中国民众太不 “冷静”, 在东京读书陈心也接到家人电话,除要求他撤离回国外,也抱怨 说超市买盐和酱油难买,甚至希望他在定完机票后,顺便购买几箱碘 盐回国,日本的一包盐是100多日元。
第五章 行为归因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终生都在利用 归因理论而自己却没有察觉。 ——凯利
分享: 谁是最成功、最可爱、 最有创造力、最令人崇拜的 中国人?
2002年,中西对比分析大学生的“业绩 评估偏向”问题.分析近300名的美、德大学 生问卷,岳晓东发现,德国大学生提名的创 造性代表人物果然以哲学家、艺术家为先, 政治家、科学家等则排在后面。但美国大学 生的提名结果则相对复杂,很多被提名者具 多重身份,但排名前列没有科学家,也没有 艺术家等。 有研究发现波兰人提名的创造力代表人 物以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为主,政治家 绝少上榜。
三
分享:你如何解决该不该继续某种不良嗜好(如熬夜)的问题?
这样想,是不是能 减少失调。。。
有一对夫妻,他们一直对浪漫、奢华的法国充满 着美好的期待,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出发去旅游了。。。
2008年2月11日,他们随团赴法,巴黎奥斯曼大街 的老佛爷旗舰店购物。收银员认为他们使用一张“假钞”, 将他们带入保安部。 经“验证”被确认为“假钞”,店 方叫来警察。警察将该夫妇带至警察局并实施“不人道的” 的盘问和搜查,最终一位银行专家鉴定纸币为真钞。 夫妇俩回到老佛爷旗舰店重新购物付款,再次纸币定 为“假钞”,双方因此冲突。这期间,该夫妇所在整个旅 游团队在老佛爷旗舰店也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国游客 对老佛爷旗舰店的做法深表愤怒。 这对夫妻觉得法国依然可“爱”么?你给个说法。。。
5
一、归因
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 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根据表面的、外在的特征和属性来进 一步对他人的社会行为进行推论和判断。 社会信念与判断
关于归因的研究
《人际关系心理学》海德f. Heider (1958) 《从行为到倾向性——人的知觉中的归因》 Jones & Davis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凯利
人们做重要决策(决定)的时候,失调不可避 免。因为“我选择了方案X”的想法和“我选择方 案Y可能会更好”的想法是不一致的,这被称为决 策后失调。 人们通过增加对所选择方案的喜爱和减少对其 他方案的喜爱来减少这种形式的失调。
(四)努力和为努力找理由
人们为了获得某样东西付出大量努力,而 这些努力被证实并不值得之后,通常会导 致对努力的合理化,引导人们将他们获得 的东西的消极方面最小化(倾向于提高自 己对该事物的喜欢程度)。 张三是花费很多努力才进入学校某社 团的人中的一个,比那些毫不费力进入该 团体的人们,他明显地更加喜欢该团体。
韦纳 归因 理论
稳定 不稳定
内因 能力 努力
外因 任务难度 运气
“哈佛女孩”的“语录” 对待学习:没有什么特殊方法, 自己要不断摸索,不断改正,直到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待荣誉:对过去的一切要总 结经验教训,最主要的是向前看, 不断超越自己。
我非常刻苦,整天泡在自习室里。一个学 期下来,我在全班100多名学生中进入十强 。这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我觉得,通过努力 我可以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马云经典语录 /sh ow/_imnhpZgoCwnoIW.ht ml
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后, 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 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 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 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 个人不要放弃今天。 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来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 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 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
合理化陷阱
减少失调的做法可能导致合理化陷阱, 即我们为更加愚蠢和不道高尚的人,也不必总是为自己所做 的每件蠢事或不道德的行为寻找理由。
(三)决策
扭曲我们的好恶 决定的长期性、永久性 不可改变的错觉 不道德行为的决定
岳晓东博士1993年 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 博士学位。目前是国 内唯一毕业于哈佛大 学的心理学家,香港 城市大学任教,并受 聘但任南京大学、华 南师大、南京师大等 10余所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展开了第五项研究,在西安、广州、苏州、南京、香港等地取样 了近2000名大学生。政治家依然是内地大学生心目中最成功、最可爱、最有 创造力和最令人崇拜的代表人物,香港大学生也基本如此,只是在最令人崇拜 的中国人提名“三星人物”(歌星、影星、体坛明星)与政治家齐驱并驾。 中国青少年不看重成功的多元化 在教育与研究方法的层面都让我们有所思考。中国大学生对“谁是最可爱 的中国人”之认知偏向政治家,当属于一种狭隘的成功观,成功是多元化的, 不应只将仕途或科技创新的成功人士当作突出代表。大陆大学生对知识的价值 判断似乎仍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真正的状元是科举的状元,成功人士是政界人士。归其原因,与官本位思 想及儒家之“立功、立德、立言”,“学而优则仕”等观念有关,它使得青少 年不能看重成功的多元性与多元化。西方较多元化,一向看重审美方面的突出 表现
(一)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人的认知包括思维、态度、信念等各个 方面。当两种认知元素之间产生不一致, 就是认知失调,体验到之后会处于不愉快 紧张的状态。 即:因为做了和自己习惯的并且通常是 与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相符的行为而产生的 不舒服的行为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