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 程 标 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 习 目 标1.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通过野外考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观察点进行地貌观察。
3.了解地貌观察的内容,描述所观察地貌的特征。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________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描述(1)选址:选择________比较广阔的地方。
(2)顺序:⎩⎪⎨⎪⎧从 到微观从 到(3)手段:利用________图、________影像等辅助观察。
【判断】(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峰大。
( )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 ) (3)云贵高原上地势平坦开阔。
( ) (4)观察石钟乳可利用地形图进行。
(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1)绝对高度⎩⎪⎨⎪⎧获得: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应用: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________状况。
2.坡度 (1)坡度:①表示: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________的比值。
②应用⎩⎪⎨⎪⎧影响坡地耕作影响交通建设(2)坡向: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判断】(1)一般而言,山脉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相等。
( )(2)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3)青岛海边有一典型地貌叫“石老人”,这种描述主要是观察地貌的形状。
( )【方法技巧】地貌观察者的视野范围的影响因素(1)通视问题。
(2)观察线路的确定。
【温馨提示】1.地貌的相对等级(1)巨型地貌:大陆、洋盆。
(2)大型地貌:陆地上的山岳、平原、盆地等。
(3)中型地貌:山岳分为河谷、分水岭。
(4)小型地貌:河谷分为阶地、坡地。
(5)微型地貌:小型地貌更低一级的地势起伏。
2.地貌的基本要素(1)地形面:地表具有不同坡度的面。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二)讲授新知
1.地貌类型及成因:
-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基本地貌类型;
-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
-结合教材图片和实例,加
-介绍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基本地貌观察方法;
-演示如何运用GIS软件进行地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出对家乡地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议。
3.制作一份地貌知识手抄报,内容包括地貌类型、成因、观察方法、演变过程等,要求图文并茂,创意新颖。
4.分组进行地貌观察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地貌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拍摄地貌景观照片,标注地貌类型和成因;
-分析地貌景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规律和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地貌的基本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如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地貌分析;
3.运用地貌知识解释实际地貌现象,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地貌观察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地貌演变过程:
-讲解地貌演变的基本规律,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等;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貌演变的影响,以案例形式呈现;
4.1地貌的观察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地貌的观察》学历案一、主题与目标(一)学习主题:地貌的观察(二)学习课时:1学时(三)课程标准和素养要求1.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素养要求:(1)综合思维: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的地貌内容。
(2)地理实践力:通过运用LocaSpaceViewer软件观察、识别、描述不同地貌特征,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人地协调观:通过资料,理解坡度和坡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区域认知:能够描述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选择适合的地貌观察点并确定地貌观察顺序。
二、课前自主梳理(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地貌(1)观察点选址:选择比较开阔地方。
(2)观察顺序:从到,从到(3)手段:利用、等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重要内容: 和。
1.高度(1)类型:和(2)绝对高度获得:或应用:划分、和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3)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状况。
2.坡度(1)地表形态的组成: 和近似水平的面。
(2)观察坡的内容:和(3)坡度:①表示: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的比值。
②应用:影响和(4)坡向:应重点关注和、和。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探究:认识丹霞山在广东韶关市仁化县境内有一片起伏的山峦,山体一片赤红,巍峨迤逦,这处大片的石峰群体便是丹霞山,古人以“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来形容丹霞景观,“丹霞”二字由此而来,自古以来,丹霞之美,让众多文人墨客以来此一览为荣。
(二)探究一:走进丹霞山材料一:韶关丹霞山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很多旅客来了韶关丹霞山后,都会去长老峰山顶打卡并欣赏美丽的日出和日落。
【问题思考1】为什么选择长老峰山顶作为最佳观察点?【问题思考2】观察丹霞地貌还可以通过哪些手段?【学生活动1】运用LocaSpaceViewer,观察韶关丹霞山所在地的地貌状况和地貌类型。
4.2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内容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观察、描述、分析等手段,对不同的地貌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通过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地貌观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4.2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内容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貌的观察”,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地貌特征,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在案例背景中,我们以我国著名的黄山、张家界等地貌景观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貌现象,如城市地貌、河流地貌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通过对黄山、张家界等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掌握地貌的基本分类和特征。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度,提高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分析等方法,对地貌特征进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本节课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地貌观察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4.2 地貌的观察 学案设计

地貌的观察【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观察的方法。
(区域认知)2.学会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分析地貌高度和坡度特征。
(综合思维)3.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学习重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学前预习知识点一:地貌观察的顺序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知识链接:12.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知识点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与地貌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与地貌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3.综合观察地貌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第四章地貌学科及使用年级:高一地理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使用时间:2023年秋季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①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②了解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③简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化过程④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课前预习:要求:认真自学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奇思妙想(记在右侧空白处),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进行重点解决。
知识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阅读课本P66,试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中,找出其物质条件、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
概念:在,的物质,,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探究1: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中,找出其物质条件、形成过程和空间分布,并指出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1分钟)2.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知识点二:喀斯特地貌的分类3.1 探秘喀斯特——“寻千峰合作探究2:结合视频和教材P67,将下列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按阶段发展排序,并简要说明这样排序的原因。
(2分钟)课后再疑:对于本课所学,有哪些困惑或质疑,请写出来与同伴探讨。
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马来西亚的姆鲁国家公园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
园内有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耸直立的刀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
据此回答1~2题。
1.“石灰刀石林”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可溶性岩石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2.姆鲁“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A.地下水系发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C.地形起伏更大 D.气温更高,降雨更多。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 标 解 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掌握地貌观察的顺序,并熟悉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地理实践力)2.了解地貌观察的过程,说明景观的主要特点。
(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形态与规模(1)形态:① 千姿百态 ——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② 次一级 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描述(1)选址:选择③ 视野 比较广阔的地方。
(2)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3)手段:利用④ 地形图 、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1)绝对高度{获得: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应用: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⑤ 起伏状况 。
2.坡 (1)坡度Ⅰ.表示: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⑥ 水平距离 的比值。
Ⅱ.应用{影响农业耕作影响交通建设(2)坡向:应重点关注⑦ 阳坡 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自我诊断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的顺序进行观察。
( )答案:×解析:(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地貌时,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 )答案:√解析:(2)观察地貌时,光凭肉眼是不够的,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3)观察地貌时,还要观察地表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 )答案:√解析:(3)观察地貌时,除了观察高度、坡向、地貌形状等,还要观察地表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4)坡度越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答案:×解析:(4)坡度取决于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坡度越大不代表相对高度也越大。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探究主题地貌的观察探究活动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一些实际的地貌案例,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例如,我可以提供一些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貌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启发,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地貌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现象,激发他们对地貌学的学习兴趣。
2.启发思考,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地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3.学以致用,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地貌知识较为有限,且地域性较强,对不同类型的地貌特点和形成机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加深,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地貌知识体系。
在观察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现象,缺乏对地貌内在联系的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他们发现地貌现象背后的规律。
1.地貌分类及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和区分不同类型的地貌,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并掌握它们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2.地貌观察方法: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观察地貌,揭示其内在联系。
3.地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从而形成对地貌现象的深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掌握地貌观察的顺序。
2.熟悉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3.了解地貌观察实践的过程。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的层次性:规模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地貌组成。
如高原地貌的层次性:
2.观察地貌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即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观察更小级别的地貌。
如:山地→山岭→陡崖。
判断
1.一般山地规模比山峰大。
( √ )
2.高原上可能有山脉或丘陵。
( √ )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2.坡度: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1)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2)影响:坡度大于15°不适宜种植;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2.5%~3%。
3.坡向: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除此以外,还要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思考怎样描述南北半球东西向山脉坡向的不同之处?
答案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多,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南半球则北坡是阳坡,南坡是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要根据当地的盛行风向来判定。
探究点地貌观察
某地理研学团队计划对贺兰山进行研学探究,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
队员们对贺兰山周边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读,确定了观察步骤和方法。
按照前往贺兰山C地点的过程,逐步对贺兰山整体、山体的一侧坡地、山麓的冲积扇体进行观察。
读“贺兰山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贺兰山整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图A ),根据经纬网和海拔,判断图示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
根据等高线描述贺兰山的形态特征。
答案主要地貌类型:西部是山地,东部有地势较平坦的平原。
贺兰山海拔较高,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较窄;山地东西不对称,西坡和缓,坡度较小,东坡陡峻。
2.对贺兰山图A中局部地区进行放大(图B),观察图B,说出图中主要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答案主要是山体东南侧的坡地。
地势起伏大,陡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3.对图B中的局部山麓地带放大(图C),根据等高线判断,图C的东南半壁的地貌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
答案冲积扇。
理由:①等高线突然变得稀疏,坡度上陡下缓;②等高线呈圆弧形,呈现出以山谷出口处为顶部的扇形。
4.对图C中东南部的地形不同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组成物的颗粒大小有什么规律?
答案扇顶颗粒物最粗,越往下部的扇缘,颗粒物越细,边缘最细。
5.结合对图示区域地貌的判读,总结观察地貌的一般方法。
答案先进行宏观地貌的观察,图A 总体是山地和平原;在此基础上观察次一级地貌,图B
中显示的是山坡地貌,重点观察坡度、坡向等指标,如图B中等高线数值是单向递减的,是山体的东南坡,地势高差大,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峻;然后再对坡地的不同部位继续深入观察,图C就是坡地最低处的部分微观地貌,山麓地带的冲积扇;如果再深入还可以仔细观察冲积扇的扇顶、扇体、扇缘等微观地貌,并且坡度、物质组成、地下水位等各有不同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相同。
1.宏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形类型形态特征等高线
平原一般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平坦广阔
丘陵一般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比较和缓
山地一般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
盆地四周等高线密集,数值四周大、中部小
高原海拔500米以上,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密集,顶部明显稀疏
2.微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类型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 说明地形特征
山峰、示坡线闭合曲线外低内
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
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山脊、山脊线等高线凸向低
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
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山谷线等高线凸向高
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
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
山谷等高线之间
的空白部分
相邻两个山顶
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
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
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
出处,称陡崖
3.常见坡形的等高线特征
坡的类型等高线特点剖面示意图陡坡密集
缓坡稀疏
均匀坡间隔均匀
凸形坡自下而上,等高线由密而疏,表示山下部坡较陡,山上部坡较缓
凹形坡自下而上,等高线由疏而密,表示山下部坡较缓,山上部坡较陡
拓展提升
一、等高线地形图
1.高度的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
如图所示,图中最大等高线H大=500 m,最小等高线H小=100 m,等高距d=100 m。
据此可进行以下计算:
(1)图中最大海拔(H最大)
H大<H最大<H大+d
(2)图中最小海拔(H最小)
H小-d<H最小<H小
(3)图中最大相对高度(H相)
H大-H小<H相<H大-H小+2d
2.陡崖处高度的判断
首先从图中读出在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中最大值(H大)、最小值(H小)、等高距d和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n。
如图,H大=400 m,H小=100 m,d=100 m,n=4,则:
(1)陡崖处最大海拔(H最大)
H大≤H最大<H大+d
(2)陡崖处最小海拔(H最小)
H小-d<H最小≤H小
(3)陡崖处的相对高度(H相)
(n-1)d≤H相<(n+1)d
3.闭合处等高线的高度判断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
具体如图所示:
已知:等高线a、b、c,a<b
(1)如果c=a,则d<a,即“小于小的”。
(2)如果c=b,则d>b,即“大于大的”。
二、地形剖面图
1.比例尺
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
根据要求确定。
2.绘制步骤
读“等高线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的地貌种类是()
A.风成地貌B.流水地貌C.喀斯特地貌D.海岸地貌2.这种地貌最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东北地区B.东南沿海C.青藏高原D.西北地区3.这种地貌的走向主要受制于()
A.河水流向B.风向C.地表坡向D.海岸走向答案 1.A 2.D 3.B
解析第1题,图中等高线的形状呈现新月形,是新月形沙丘的典型形状,属于风成地貌,选A。
第2题,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主,选D。
第3题,沙丘是风力沉积的结果,走向受风向的控制,选B。
观察下面等高线图所示的地貌形态,回答1~3题。
1.图中主要地貌类型是()
A.三角洲B.冲积扇
C.U形谷D.移动沙丘
2.图示范围内,坡地的倾斜方向是()
A.向南B.向西
C.向东北D.向西南
3.图中坡度最大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1.B 2.C 3.C
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呈扇形,是冲积扇,选B。
第2题,图中等高线稠密区与稀疏区的交界处是山坡转向冲积扇的边界,走向是西北-东南走向,与坡地倾斜方向垂直,故选C。
第3题,坡度大小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丙地等高线很稠密,甲、乙、丁三地等高线都比较稀疏,所以丙地坡度最大,选C。
(2018·宁夏银川一中期中)下图中的铁路为新疆铁路的一段,曾多次因大风导致列车脱轨、倾覆及设备损毁。
读图,回答4~5题。
4.该段铁路没有沿虚线走向修建,主要是因为虚线线路()
A.风灾危害大B.修建成本高
C.洪涝灾害多D.占用耕地多
5.图中铁路沿线经过的地形主要是()
A.狭窄的平原B.和缓的坡地
C.山间谷地D.鞍部
答案 4.B 5.B
解析第4题,图中虚线穿越等高线条数多,地势起伏大,修建成本高,B正确。
第5题,图中铁路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沿线地区海拔500~1000 m,等高线较为稀疏,为和缓的坡地,B正确。
6.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字母C表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
(2)如果想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站立的地方海拔可能是() A.750 m B.780 m C.1 100 m D.1 190 m
(3)图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A.100 m≤H<300 m B.100 m≤H<200 m
C.200 m≤H<300 m D.100 m<H≤300 m
(4)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________山顶。
答案(1)鞍部南北走向(2)D(3)A(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