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设计、评价概述

合集下载

高考物化生如何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评分和评价

高考物化生如何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评分和评价

高考物化生如何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评分和评价高考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目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也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外,高考还重视对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评分和评价。

科学实践活动的评分和评价可以全面展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高考物化生科学实践活动的评分和评价。

一、评分标准高考物化生科学实践活动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设计与方案: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明确实验目的、方法、材料和步骤,并进行详细的方案设计。

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对实验相关知识的理解。

2. 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包括数据的整理、图表的绘制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

学生需要将实验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并能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

3. 结果与结论:评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描述能力和对实验结论的合理解释能力。

学生需要基于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并能够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归纳出相应的科学规律或理论。

4. 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提出创新的实验方案,并能够合理地利用实验装置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二、评价方法高考物化生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规范性。

可根据实验步骤和要求,评估学生的实验仪器使用技能、实验室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表现。

2. 结果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结果报告中的描述准确程度、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打分,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表达能力。

3. 实验讨论评价: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和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可根据学生在实验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小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式

小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式

小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式导语:小学实验课作为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评价方式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式,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评价方式的重要性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实验课表现进行评判和总结的手段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恰当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小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中,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

二、常见的评价方式1. 口头评价口头评价是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它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点评。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口头评价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报告评价是一种书面评价方式,它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通过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此外,实验报告评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3. 实验成果展示评价实验成果展示评价是一种多媒体评价方式,它要求学生通过展示实验成果的形式,向全班或全校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海报、PPT、模型等形式,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直观呈现。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 同学互评同学互评是一种相互评价的方式,它可以促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在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学互评,让他们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彼此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中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中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第20讲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点1 实验方案的设计1.实验设计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全部方案的制定,常联系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的实际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去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科学的发现和结论。

2.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①科学性;②可行性;③安全性;④简约性;⑤单一性;⑥对比性。

3。

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方法简便,现象明显,操作易行。

考点2 实验方案的评价1。

实验评价题由题目提供多套方案,要求从某一角度或几个方面评价方案的优劣,解题时要求学生以批判的思维和方法排除不合理的或不是最优的方案,选择、创造更好的方案。

2。

通常有如下的方面:(1)对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的评价;(2)对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实验现象和结论是否正确的评价;(3)依据实验条件和要求,设计物质的制取、成分的推断、定量组成测定等实验方案。

命题点1 实验方案的设计例1 (2014·泰安)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组合是()A.①②或②③或②④⑤B.②④或①③或②④⑤C.①③或②③或①④⑤ D。

①②或②③或③④⑤思路点拨:要验证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以用金属与可溶性盐是否发生反应来判断,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金属Cu与Ag和Fe的可溶性盐溶液进行反应来判断,或用金属Ag和金属Fe与Cu的可溶性盐溶液进行反应来判断,也可以用酸、金属Cu、金属Fe和Ag的可溶性盐溶液进行反应来判断。

1.(2014·河北)如图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B.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C.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D.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2.(2014·山西)实验目的操作或所用试剂A 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泥沙溶解、过滤、蒸发B 除去CO中混有的CO2NaOH溶液、浓H2SO4C 鉴别食盐、蔗糖品尝D 鉴别H2O、KCl溶液AgNO3溶液命题点2 实验方案的评价例2 (2013·哈尔滨)实验室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现标为A、B、C、D,分别是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中的一种。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个好的实验方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以下是一个关于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的详细讨论。

1.目标设定: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标和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

实验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三个层次。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的能力;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态度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道德观。

2.实验内容选择:根据实验目标和学生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用性,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还应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和材料的可获得性。

3.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步骤设计是实验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实验步骤应该具有科学严谨性,能够清晰地描述实验的操作过程。

同时,还需要注意实验步骤的可操作性,避免存在无法操作的环节。

4.实验设计评估和数据处理:一个好的实验方案应该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合适的评估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材料,并提供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

教学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达成度评价: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观察和评价,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实验目标和考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2.实验记录和报告评价:通过评估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学生反馈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案和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建议,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个好的实验方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临床试验设计要素、原则与评价

临床试验设计要素、原则与评价
对照组
有效 无效 有效 无效
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构示意图
一、 概 述
• 个体试验
• 社区试验
现场试验(
研究对象 (未患病者)
实验组 (干预组)
对照组
有效 无效
有效 无效
个体试验研究的结构示意图
二、 临床试验设计要素
临床试验 设计的要素
研究因素
研究对象 效应指标
二、 临床试验设计要素 研究因素(intervention) 选择研究因素应该注意的问题:
效的影响,而且节省了一半的研究对象。 ➢ 局限性:仅适用于病程长且病情稳定的疾病
的疗效评价
三、 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
有效
病人
试验组 随机分组 治疗后随访 判断结果
对照组
无效 有效
无效
图1 平行随机对照试验示意
A组1方案
无效
随机分组 病人
有效
B组2方案 无效
洗脱期 A组2方案 有效
无效
洗脱期 B组1方案 有效
三、 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
同期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该方法是由研究者指定而不是随机分配试
验组和对照组。 ➢ 优点: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可以避免来自患
者的偏倚。 ➢ 局限性:不同病区或病房收治的患者,其基本
临床特征和主要预后因素的分布可能不均衡, 该方法易使临床试验的结论产生偏倚。
三、 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
➢ 研究因素的性质和强度 ➢ 研究因素的数量 ➢ 研究因素的标准化
二、 临床试验设计要素
研究对象(study participants)
➢ 目标人群(target population) 研究结果能够适用和推论到的人群
➢ 合格人群( eligible population) 按照严格定义和计算纳入的合格对象人群

化学实验评价方案

化学实验评价方案

化学实验评价方案化学实验评价方案是为了对化学实验的结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以确定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化学实验评价方案的基本要点和步骤,以及常见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一、实验评价的背景和意义化学实验评价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判断实验的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实验条件是否合理,实验结果是否可重复,从而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同时,实验评价还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二、实验评价的基本步骤1. 收集实验数据:实验评价的第一步是收集实验数据,包括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实验测量数据等。

2. 分析实验数据: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可重复性等方面的分析。

3. 评价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实验结果的方法包括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期结果、与历史实验数据比较等。

4. 总结和讨论:根据实验评价的结果,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实验的局限性、不确定性和改进方向。

三、实验评价的常见指标和方法1. 准确性评价:准确性评价是评价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结果的接近程度,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等。

2. 可重复性评价:可重复性评价是评价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标准偏差和相关系数等。

3. 敏感性评价:敏感性评价是评价实验结果对实验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偏导数和共振结构等。

4. 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是评价实验条件的稳定性和恒定性,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实验条件的偏差和变异系数等。

四、实验评价的注意事项1. 实验评价应基于充分的实验数据和科学的分析方法,避免主观判断和随意性。

2. 实验评价应考虑实验方法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避免简单地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实验过程的好坏。

3. 实验评价应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

4. 实验评价应考虑实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不应过于绝对地评判实验结果的好坏。

实验法

实验法
自变量应是具体、确切的教育因素; 活动、素质 VS 方法、措施、看图讲述 自变量应是可以操纵的教育因素; 兴趣、爱好、能力 VS 方法、措施、条件 同一项实验中自变量数量不宜过多。 自变量越多越复杂,越难以操纵和解释

16
实验变量的分析和处理
实验者在操纵自变量时要注意:
自变量的操纵应合乎实验研究的目的 按实验设计要求呈现,对呈现的方式方 法、时间长短、次数多少严格控制。 自变量的操纵应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不能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以防止对儿 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是指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进行的实验设计,它对实验被 试不进行随机选择和分配,设计时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 制,但无法保证完全控制实验误差。 三、真实验设计
是指严格地根据实验的科学性要求,按随机原则来选取 和分析被试,对自变量进行系统操纵,对无关变量进行全面 控制的实验设计。
13
实验变量的分析和处理
实验研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将教育活动 中的各种条件或因素确定为具有某种因果关 系的不同性质的变量,通过对不同的变量进 行不同的处理来探索和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 关系。 实验变量的分析和处理包括自变量的选 定和操纵、因变量的确定与观测、无关变量 的分析和控制。
实验法概述
四、教育实验法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 1.能有效地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2.有着良好的教育功能 3.有着较好的促进教育实践发展的作用 局限:表性的样本 2.实验实施环境条件与真实的教育情景不完全相同
10
教育实验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21
实验变量的分析和处理
3.来自实验设计中的无关变量。A.自变 量呈现的时间、方式和顺序不当;B.多重处 理的相互干扰;C.测验工具及观测过程。 4.来自资料统计的无关变量。A.统计方 法不恰当;B.统计回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不容易控制反应速率;b.容易控制反应速率;c.有副反应发 生;d.可防止副反应发生; e.污染环境; f.可防止污染环境。 (3)上述装置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 成,丙由F、G两部分组成,请从上述装置中选取合理的部分,组 装一套较完整的实验装置,装置各部分连接顺序是 (按气流流动的方向) 。该组合中还缺少的装置 是 ,原因是 。 (4)实验室若用16mol/L的盐酸100mL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 理论上最终生成的次氯酸钙的物质的量最多不超过 mol。
张 云
2008.3.21
张 云
2008.3.21
• (1)C (2)B (3)检查气密性;此反应是放热的, 可利用反应放热继续维持反应的进行. (4)将 装置内空气排出 BC
例2实验室用浓盐酸、二氧化锰共热制氯气,
张 云
2008.3.21
并用氯气和氢氧化钙反应制少量漂白粉。现已知反应:
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 该 反 应 是 放 热
NO2时应该是长导管进气插到底,短导管出气。
7. 用下列三种装置制备和收集CO2:
张 云
2008.3.21
将收集的3瓶CO2分别置于天平上称量,若三个集气瓶体积相同、
质量相等,则称量结果正确的是( A. (3)最重 C. (1)最重 ) B. (2)最重 D. (1)(2)(3)一样重
[解析] 三个装置所收集的气体的成分分别如下:(1):CO2和H2O;(2)
CO2;(3)CO2、HCl和H2O,从它们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知体积相同的三
瓶气体的质量大小关系是:(2)>(3)>(1)。
10. 某课外小组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 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张 云
2008.3.21
之间的反应。其中A、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左下图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 张 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 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A)铜屑和浓硝酸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C)电石和水 (D)碳酸钙和稀盐酸

2008.3.21



(1)烧瓶中所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装置(Ⅱ)的烧杯中冷水所起的作用是 , 装置(Ⅲ)的烧杯中液体的作用是 . (2)进行此实验时,烧瓶内的橡皮塞最好用锡箔包住,用橡皮管连接的两 玻璃管口要相互紧靠,这是因为 . (3)装置(Ⅲ)烧杯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试简述其原因
张 云
.21
[解析]
(2)以浓氨水制备氨气,可使浓氨水与强碱性且有吸水
性的物质接触,所以,本题可选碱石灰、生石灰和烧碱;(3)F中产 生的气体先经过E装置再经过E装置再进入C装置中进行反应,所以, E选用 Ⅲ而D选用Ⅱ;(4)确定某固体为 NH4Cl,必须对其阴离子、 阳离子都进行鉴定。 [答案] (1)MnO2+4HCl(浓) MnCl2+Cl2↑+2H2O;(2)A、
张 云
2008.3.21
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
张 云
2008.3.21
③气体物质的溶解——典型的防倒吸装置
张 云
2008.3.21
引火铁P67步步高
1、实验室常用饱和NaNO2和NH4Cl溶液反应 制取纯净的氮气。NaNO2+NH4Cl==NaCl+N2↑+2H2O↑+Q实验装置 如右图示,试回答: (1)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 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 所起的作用是( )。 a.防止NaNO2饱和溶液蒸发 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 使NaNO2饱和溶液容易滴下 (2) B部分的作用是( ) a.冷凝 b. 冷却氮气 b. c. 缓冲氮气流 (3) 加热前必须进行一个操作步聚是:________;加热片刻后, 即应移去酒精灯以防反应物冲出,其原因是:_ ____ 。 (4)收集N2前必须进行的步聚是:_______ _____ ;收集N2 最适宜的方法是( )。 a用排气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b.用排水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c.直接 收集在球胆或塑料袋中
张 云
2008.3.21
• [答案](1)甲优点:d;缺点:a、c 乙优点:f; 缺点:a、c 丙优点:b;缺点:c、e。(2)F、 B、E;缺少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的洗气装置,因 为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可与反应物氢氧化钙以及生 成物次氯酸钙作用。0.2 • [评析]本题以实验室制取漂白粉为试题材料,要 求学生在获取题示信息(包含隐含的信息)的基 础上对三套不同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很好地考 查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结合信息,获 取最佳选择,并对新旧方案进行重新评价,使设 计的的实验方案更完整、更科学。
反 应 , 温 度 稍 高 即 发 生 副 反 应 : 6Cl2+6Ca(OH)2
=Ca(ClO3)2+5CaCl2+6H2O。现有3个同学分别设计的3套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2)请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甲、乙、丙3套实验装置的优缺点作出评价,并将符 张 云 2008.3.21 合题目要求的选项的序号填在表中空格中。
张 云
2008.3.21
A、 D
冷凝 (1分) 吸收未冷凝的有毒气体气体 (1分)
张 云
2008.3.21
3. 某学生在实验室欲制备氧气,但仅有锥形瓶、普
通漏斗、各种玻璃导管、橡皮管、胶塞、集气瓶、药匙,
据此,他只能选用哪组试剂来制备氧气( )
A. KMnO4
C. 3%的H2O2和MnO2
所以,答案选C。
B. KClO4、MnO2
D. KMnO4、KClO3
[解析] A、B、D三答案中的方法都需要加热,而题中无加热仪器,
张 云
2008.3.21
5. 下列装置中间的试管收集浓硝酸和铜反应所生成的气体,最
终可使收到的气体中空气的含量最少是(

[解析]
因为 NO2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在用排空气法收集

张 云
2008.3.21
(2)装置A中的烧瓶内固体
可以选用 A. 碱石灰 E. 烧碱 B. 浓硫酸 C. 生石灰 D. 五氧化二磷 号填入下列空格:B: 方程式为: 、 D: 、E: ; (3)虚线框内应添加必要的除杂装置,请从上图的备选装置中选择,并将编 (4)氯气和氨气在常温下相混合就会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 ;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 凝结,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定该固体就是氯化铵。 (5)若从装置C的G处逸出的尾气中含有N2和少量Cl2,应如何处理才能不污 染环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