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护理研究的启示

合集下载

心理韧性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心理韧性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齐 鲁护 理杂 志 2 0 1 3年 第 l 9卷第 7期
院患者或疑难典 型 的护理 个案 , 这 就促 使护 士在 查房 前 翻阅 大量 的文献 资料 , 促 使他们 去 积 累知识 、 启 发思 维 ; 从 而达 到
培养护士独立分 析 问题和 解决 问题 的 习惯 , 进 而 提升 临床 综 合能力 。
研 究, 2 0 0 4 , 1 8 ( 5 ) : 8 5 8 .
[ 1 8 ] 肖晓玲 , 张东华 , 高建 智, 等. 责任 护士 与主 管 医师联合
查房 的实践 [ J ] . 中华护理 杂志 , 2 0 1 l , 4 6 ( 9 ) : 9 3 5 . 本文 编辑 : 徐 杰 2 0 1 2—1 0— 2 0收稿
[ 6 ] 郝玉玲 , 方秀新. 整体 护理 查房 [ M] . 北 京: 科学技 术 文
献 出版 社 , 2 0 0 3 : 4 1 5 .
心 理 韧 性 在 护 理 教 育 中 的应 用 研 究 进 展
赵 薇, 玄 英哲 , 史 沙沙 , 于 丹, 陈 青 ( 延 边 大 学护理 学 院 吉林延 吉 1 3 3 0 0 2 )
[ 4 ] 王秋莉 , 笃铭丽. 住 院制规 范化培 训对 新护 士执 业价值 观 的影 响[ J ] . 护理 学杂志, 2 0 0 9 , 2 4 ( 2 1 ) : 1 1 —1 3 . [ 5 ] 王东华 , 岳 红霞 , 张国清. 我 国护理查房 的现状 [ J ] . 护理
会需要 。
[ 1 1 ] 张红 霞, 黄美清 , 许 红璐 , 等. 以 问题 为基 础 的护理查 房 模 式对外科护士评判 性维 能力影 响的研 究 [ J ] . 中国实 用护理杂志 , 2 0 0 9 , 2 5 ( 3 ) : 6 4—6 6 . [ 1 2 ] 陈燕 华, 曾影红. 小 组协作 式护 理查 房在血 液科 新 护士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摘要】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着高压和紧张的情况,他们的心理韧性对于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了心理韧性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评估工具、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特质、工作环境和社会支持等。

不同的评估工具和研究方法也对心理韧性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研究的启示,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提升,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研究进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影响因素、评估工具、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诊科护士是医院急诊科的重要人员,他们需要面对突发、复杂和高压的医疗情况,执行抢救、救治等重要医疗任务。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环境通常紧张多变,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复杂,工作压力较大。

长期以来,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在急诊科工作中,护士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例如病人家属情绪波动、临床医生工作要求的高强度、复杂临床环境下医疗决策的压力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研究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急诊科护士是医院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救治急需的患者、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疾病的重要责任。

急诊科护士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研究他们的心理韧性对于提高其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不仅对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影响。

护士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表现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心理韧性强的护士能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急诊科是一个高压、高风险的医疗环境,护士长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工作效率和防护水平。

心理韧性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境时,不仅能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且能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策略,克服困难,保持健康、成功、幸福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特质对于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提高心理韧性能够有效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表现和职业生涯发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一、心理韧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针对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研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急诊科护士具有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

例如,国外学者Robertson等(2015)的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韧性量表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测评,发现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总水平较高,其中以自我调节水平表现最为突出。

国内学者张波(2016)也对32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得分较高,但部分护士在逆境应对和压力适应方面表现相对薄弱。

影响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素质和工作环境两个方面。

个人素质方面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态、职业年限等因素。

工作环境方面则包括工作压力、神经负荷、工作强度、情感因素、师德与医德等因素。

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实现。

目前的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训练可以从认知行为角度出发,采用认知重构、心理暗示、放松训练、社会支持等多种方法进行。

例如,国内学者王萌等(2019)开展的心理健康干预研究中,设计了“情绪自我调节训练”和“紧急逆境应对训练”两个部分,旨在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

五、展望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环境特殊,他们需要面对大量的医疗救治工作和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极易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是非常必要的。

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护 士人 群进行 研 究 。 文献 表 明 。 国 内关于 心理 韧性 的实证 研究 不多 。且 主要集 中于
学生、 灾 区群众 、 处 于逆 境 的儿 童 等 , 以护 士为 目标 人群 的研 究较少 。 笔者综 述 了心理 韧性 的基本 概念 、 测量 工具 和影 响 因素 , 总结 当前 研究 的特 点及 展望 , 报道 如下 。
常见 的工具 有 C o n n o r — D a v i d s o n 心 理 韧 性 量 表
( C o n n o r — D a v i d s o n R e s i l i e n c e S c a l e , C D— R I S C) 、 成 人 心理 韧性 量表 ( R e s i l i e n c e S c a l e f o r A d u l t s , R S A) 、 简 明韧性 量 表 ( B r i e f R e s i l i e n c e S c a l e , B R S ) 、 心 理韧 性
等 西方 国家心 理学 研究 的重 要 领域 。2 0世纪 后 期 , 心理韧性 被 引入 医学领 域对 精神 分裂 症患者 的子女 进 行研 究[ 5 1 。 1 9 9 7年 。 护理 研究 者 J a c e l o n [ 6 ] 在 回顾众 多学科 相关 文献 的基 础上 ,认 为有必 要在 护理 领域 开展 心理 韧性 的研究 。 此后, 陆续有研 究 者进行 理论
护 士在护 理工 作 中常需应 对各 种压 力和 工作 逆 境, 其 中包括来 自医生 和各类 疾病 患者 的需求 。 心理
韧性 是护 士在 寻找 其职业 意义 和调 节压 力应 对行 为 中所需 的重要技 能…。护 士需 拥有 较 强 的心 理韧 性

韧性的研究进展

韧性的研究进展
境” 、 “ 积极适应 ” 这两个核 心特征 来进行 界定 , 都 揭 示 了韧 性 的
其是那些伴 随着应对困难和后 继的心理 障碍 的事件 , 韧 性 有 助 于 病 人 成 功 的 适 应 和 调 整 生 活 中 的 这 些 负 性 事 件 。 Ki n g等 n 研 究 了越 南 退 伍 军 人 的 心 理 韧 性 和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 ( P TS D ) 症
2 韧 性 的 测 评 工 具
好 地 应 用 环 境 中 的社 会 支 持 来 应 对 生 活 压 力 ,P TS D 的 发 生 率 更 低 。C o n n o r 等在 2 0 0 3年 使 用 C D—RI S C 量 表 测 试 了暴 力 伤 害的幸存者 , 该 研 究 表 明 创 伤 和 心 理 障 碍 之 间关 系复 杂 , 而 韧 性 可 伴 随着 更 积 极 的 结 果 和 更 好 的 健 康 状 态 _ - ] 。
关键词 : 韧性 ; 测评 工具 ; 干 预 措 施
中图 分 类 号 : R 4 7 3 . 5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4 7 4 8 . 2 0 1 4 . 1 8 . 0 0 5 文章编号 : 1 6 7 4 — 4 7 4 8 ( 2 0 1 4 ) 1 8 — 1 6 4 2 — 0 2 2 O世 纪 5 O年 代 塞 尔 首 次 提 出 压 力 综 合 征 的 观 点 后 , 学 术 个 体 所 具 有 的特 征 。如 心 理 韧 性 是 个 体 从 消 极 经 历 中恢 复 过
CH I NE S E GE NERAL P RACTI CE NURS I NG J u n e 2 0 1 4 Vo 1 . 1 2 No . 1 8

护理学专业对心理健康评估工具的应用研究

护理学专业对心理健康评估工具的应用研究

护理学专业对心理健康评估工具的应用研究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保持良好状态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心理健康的评估显得十分重要。

护理学专业作为关注人类健康的学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护理学专业对心理健康评估工具的应用研究。

1. 心理健康评估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评估是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评估工具来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评估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早期发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尤其是一些潜伏性的心理问题。

通过心理健康评估,可以及早发现个体心理问题的苗头,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1.2 个性化的心理护理通过心理健康评估,护士可以了解每个个体的心理健康需求,针对性地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帮助个体调整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3 评估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心理健康评估能够帮助护士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及时调整。

通过评估分析,可以判断治疗措施的有效性,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护理学专业的应用研究护理学专业在心理健康评估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护士个体心理素质的评估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重要一员,个体心理素质对其执业能力和工作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对护士的心理素质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护士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为提高护士的工作效果提供建议。

2.2 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在临床护理中,护士需要面对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病人。

通过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对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可以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类型和程度,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2.3 护理干预策略的评估通过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对护理干预策略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为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3. 护理学专业应用研究的意义护理学专业的应用研究对护理学的发展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3.1 提高护士的专业素养护士通过学习和应用心理健康评估工具,能够提升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增加护士的专业素养。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急诊科护士是医院中承担急救任务的一线人员,工作环境复杂且高度紧张,经常面临医疗紧急情况和工作压力,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临困难、压力或挑战时,能够保持弹性思维、积极应对和适应能力的特质。

本文将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与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表现密切相关。

一项研究发现,心理韧性较高的急诊科护士在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时,更能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错误率。

心理韧性还与护士团队合作的能力、自我效能感以及职业倦怠等因素有关。

研究也发现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特质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项研究发现,性格特质中的外向性、神经质倾向、自信度以及积极应对压力的态度与心理韧性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个人资源也对心理韧性有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得到家庭和同事的支持以及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是提高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关键。

有研究关注到心理训练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积极影响。

心理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应激管理训练等,帮助个体培养积极应对压力的能力。

一项纵向研究发现,接受心理训练的急诊科护士在压力应对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

提供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帮助急诊科护士提高心理韧性,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与其工作满意度和表现密切相关,个体特质、社会支持网络和个人资源以及心理训练等因素都会对其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应进一步关注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培养和提高,以提高其工作效能和护理质量。

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思考

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思考

文章编号:1005-619X (2019)09-0952-03DOI 编码:10.13517/m.2019.09.019作者单位:266071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思考索红梅【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的综述,分析了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并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进行思考,提出应加强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管理,积极探索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干预策略,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水平,增强护理人员心身健康,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思考护理工作环境特殊任务繁重,是公认的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职业。

护理人员普遍承受着较大的身心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护理事业发展造成影响[1]。

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是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情绪和自我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的综述,分析了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进行思考,旨在为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增强护理人员心理健康,促进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依据。

1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1.1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称为心理弹性、压弹、复原力,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它是指人类面对逆境、创伤或压力时良好的适应过程,也是个体的一种品质和能力[3]。

其核心要件一是个体遭遇到压力或挫折,二是个体在压力或挫折中适应良好并健康成长[4]。

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美国。

心理韧性最初研究的是那些深处负面环境的儿童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反而发展成为“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的人的现象[5],后逐渐在不同领域兴起研究。

1.2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概念基于心理韧性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作用,1997年护理研究者Jacelon 提出有必要在护理领域开展心理韧性研究[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心理韧性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护理研究的启示
作者:杨芳, 黄维肖
作者单位:310036,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
刊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Nursing
年,卷(期):2013,19(9)
1.Hengudomsub P Resilience in Later Life 2007(01)
2.Steinhardt M A;Mamerow M M A Resilience Intervention in African America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2009(02)
3.Felten B S Resilience in a Multicultural Sample of CommunityDwelling Women Older Than Age 85 2000(02)
4.Hildon Z;Montgomery S M;Blane D Examining Resilience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ace of Health-Related and Psychosocial Adversity at Older Ages:What is " Right " About the Way We Age 2009(01)
5.Bartone,PT;Ursano R;Wright K The impact of military air disaster on the health of assistance workers 1989(06)
6.Wagnild GM;Young HM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1993(02)
7.Heilemann MV;Lee K;Kury 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panish Vers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2003(01)
8.Lundman B;Strandberg G;Eisemann M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wedish vers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2007
9.Wagnild G A rewiew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2009(02)
10.Block J;Kremen AM IQ and ego-resilience: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 1996(02)
11.Connor KM;Davidson RT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2003(02)
12.Oshio,A;Kaneko,H;Nagamine,S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Adolescent Resilience Scale 2003(02)
13.Hjemdal O;Friborg O;Martinussen M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orwegian scale for measuring adult resilience 2001
14.Sinclair VG;Wallston KA Th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Brief Resilient Coping Scale 2004
1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检验[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8(08)
16.于肖楠;张建新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在中国大陆的应用 2005
17.杨立状;吕兖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
18.Constantine B;Benark B;Diaz M Measuring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silience traits in youth:the healthy kids resilience assessment 1999
19.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8(0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hl201309048.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