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在线作业
中国医科大学2024年12月药物代谢动力学作业考核试题

中国医科大学2024年12月药物代谢动力学作业考核试题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1.零阶矩的数学表达式为:()A.AUC0→n+λB.AUC0→n+cn·λC.AUC0→n+cnλD.AUC0→n+cnE.AUC0→∞+cn2.在进行口服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不适合用的动物是哪种()A.大鼠B.小鼠C.豚鼠D.家兔E.犬3.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A.色谱法B.放射免疫分析法C.酶联免疫分析法D.荧光免疫分析法E.微生物学方法4.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D.排泄速度不变E.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5.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A.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B.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C.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D.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E.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6.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后,可使:()A.其原有效应减弱B.其原有效应增强C.产生新的效应D.其原有效应不变E.其原有效应被消除7.对于静脉注射后,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的t1/2等于哪一常数与MRTiv之积()A.1.693B.2.693C.0.346D.1.346E.0.6938.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A.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B.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C.年龄在18~45岁为宜D.要签署知情同意书E.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9.药物的t1/2是指:()A.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B.药物的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C.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D.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E.药物的最高血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0.在线性范围考察中,至少要有几个浓度来建立标准曲线()A.4B.5C.6D.7E.311.通常不应用下列哪个参数来衡量吸收程度和速度()A.峰时间B.峰浓度C.药时曲线下面积D.生物利用度E.以上都不是12.若口服给药,研究动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需要多少小时以上()A.4B.6C.8D.12E.以上都不对13.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A.体外研究法B.体内研究法C.药动学评价方法D.药效学评价方法E.临床比较试验法14.恒量恒速分次给药,基本达稳态的时间是:()A.1~2个t1/2B.2~3个t1/2C.3~4个t1/2D.4~5个t1/2E.2~4个t1/215.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A.极性高的药物B.脂溶性高的药物C.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D.解离型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16.某弱碱性药物pKa 8.4,当吸收入血后(血浆pH 7.4),其解离百分率约为:()A.91%B.99.9%C.9.09%D.99%E.99.99%17.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A.吸收与代谢平衡B.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C.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E.药物完全消除18.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A.房室B.线性C.非房室D.非线性E.混合性19.口服苯妥英钠几周后又加服氯霉素,测得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这种现象是因为:()A.氯霉素使苯妥英钠吸收增加B.氯霉素增加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C.氯霉素与苯妥英钠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的苯妥英钠增加D.氯霉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减少E.氯霉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增加20.关于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B.顺浓度梯度转运C.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D.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达平衡E.不消耗能量而需要载体二、名词解释(共 5 道试题,共10 分)21.表观分布容积22.双室模型23.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4.AUC25.肝肠循环三、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10 分)26.静脉注射两种单室模型药物,若给药剂量相同,那么表观分布容积大的药物血药浓度低,而表观分布容积小的药物血药浓度高。
16秋浙大《药代动力学》在线作业

D.可用Vd和血药浓度推算出体内总药量
E.也可用Vd计算出血浆达到某有效浓度时所需剂量
正确答案:
17.下列有关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的稳态血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坪值
B.剂量大小可影响坪值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到达坪值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到达坪值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组织器官血流量
C.血浆蛋白结合率
D.组织亲和力
E.药物剂型
正确答案:
11.某弱酸性药物在pH=7.0溶液中90%解离,其pKa值约为()
A. 6
B. 5
C. 7
D. 8
E. 9
正确答案:
12.下列关于药物被动转运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A.药物从浓度高侧向低侧扩散
B.不消耗能量而需载体
浙江大学17春16秋浙大《药代动力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5道试题,共50分。)
1.下列关于恒量、定时分次注射给药时血浆药物浓度变化的描述中不对的是()
A.要5个t1/2达到Css
B.峰值(Cmax)与谷值(Cmin)波动之比与间隔时间t有关
C. t越短波动越小
D.药量不变,t越小可使达到Css时间越短
8.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时间的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半衰期
D.表观分布容积
E.生物利用度
正确答案:
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
A.起效快
B.起效慢
C.维持时间长
D.维持时间短
(药理学课件)药物代谢动力学练习题

E.可与碳酸氢钠合用
40.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是 A.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 B.半衰期恒定 C.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与血药浓 度无关
D.体内药量按恒定百分比消除 E.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数量的 药物
答案
答案
简答题
➢简述半衰期的定义和意义。 ➢试述药物代谢酶的特性。 ➢简述绝对生物利用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 的区别。 ➢试比较一级消除动力学与零级消除动力 学的特点
35.肝药酶诱导剂有 A.苯巴比妥 B.氯霉素 C.异烟肼 D.青霉素 E.利福平
36.哪些给药途 径有首过 消除 A.腹腔注射 B.舌下给药 C.口服 D.直肠给药 E.静脉注射
答案
答案
37.苯巴比妥中毒时静脉滴注 碳酸氢钠的目的是
A.促进苯巴比妥在肝代谢 B.促进苯巴比妥从肾排泄 C.促进苯巴比妥自脑向血浆转 移
18.关于表现分布容积错误的描述是
A.Vd不是药物实际在体内占有的容 积
B.Vd大的药,其血药浓度高 C.Vd小的药,其血药浓度高 D.可用Vd和血药浓度推算出体内总 药量
E.可用Vd计算出血浆达到某有效浓 度时所需剂量
答案
答案
19.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其血浆半衰期与k的关系为 A.0.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血浆药物浓度
1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A.是难逆的 B.可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C.是可逆的 D.对药物主动转运有影响 E.促进药物排泄
答案
答案
1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作用增强 B.代谢加快 C.转运加快 D.排泄加快 E.暂时失去活性
14.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血管 外给药
中国医科大学智慧树知到“药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网课测试题答案_3

中国医科大学智慧树知到“药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t1/2()A、随给药剂量而变B、固定不变C、随给药次数而变D、口服比静脉注射长E、静脉注射比口服长2.若单位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增加给药次数,可使波动幅度变小,减少给药次数,可使波动幅度变大。
()T、对F、错3.名词解释:非线性动力学4.如何给药才能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5.名词解释:被动转运6.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的转运过程不同点为()。
7.线性动力学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而非线性动力学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无关。
()T、对F、错8.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 A、结合是牢固的B、结合后药效增强C、结合特异性高D、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E、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9.某一弱酸性药物pKa=4.4,当尿液pH为5.4,血浆pH为7.4时,血中药物浓度是尿中药物浓度的:()A、1000倍B、91倍C、10倍D、1/10倍E、1/100倍10.肝微粒体中,哪一种含铁细胞色素能与药物形成复合物并使药物氧化?()A、细胞色素aB、细胞色素bC、细胞色素cD、细胞色素c1E、细胞色素P450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B2.参考答案:T3.参考答案:是研究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各种运动状态的定量和定性规律,特别是运动模式演化行为的科学。
4.参考答案: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
5.参考答案:是指外源化学物转运通过物质膜的方式有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
一般认为被动转运是体内生物转运的主要机制。
被动转运与特殊转运的区别在于细胞不参与转运,既不提供能量,也无载体参与。
被动转运只能顺浓度梯度以单纯扩散的方式或滤过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药物代谢动力学(本科)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卷1一、名词解释1、生物等效性就是指药物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毒性得一致性。
2、生物半衰期就是指药物在体内得量或者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得时间,以符号T1/2表示,单位取“时间”单位。
3、达坪分数就是指n次给药后得血药浓度Cn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坪浓度Css得分数,以fss表示fss=Cn/Css4、单室模型当药物在体内转运速率高,分布迅速达到平衡时,则将机体瞧成单室模型。
5、临床最佳给药方案为达到合理用药而为治疗提供药物剂量与给药间隔得一种计划表。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二、解释下列公式得药物动力学意义1.二室模型静脉点滴给药,滴注开始后血药浓度与时间t得关系。
2.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以尚待排泄得原型药物量(即亏量)得对数与时间t得关系。
3.多剂量给药时,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时间间隔、多剂量重复给药,当n充分大时,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与时间t得关系4.药物以非线性过程消除,且在体内呈单室模型特征时,静脉注射后,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得关系。
5.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与给药周期得关系。
三、回答下列问题1、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几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测定有何基本要求?有何意义?参考答案:答: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3个时间点,第一个取样点一般在1~2小时,释放量在15~40%之间,用于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第二个取样点反映制剂得释放特性,时间为4~6小时,释放量根据不同药物有不同要求;第三个取样点用于证明药物基本完全释放,要求释放量在70%以上,给药间隔为12小时得制剂取样时间可为6~10小时,24小时给药一次得制剂,其取样时间可适当延长。
2、什么就是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得大小表明药物得什么性质?参考答案:答:表观分布容积就是指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得比例常数。
即药物在生物体内达到转运间动态平衡时,隔室内溶解药物得“体液”得总量。
表观分布容积不具有直接得生理意义,在多数情况下不涉及真正得容积。
药物代谢动力学--练习

第2章药物代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2. 吸收Absorption;3.首关消除(首过效应)First pass elimination;4. 分布Distribution;5.半衰期Half time;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8.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9.代Metabolism;(二)选择题【A1型题】1.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A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B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C 单胺氧化酶D 辅酶IIE 水解酶2.pKa值是指()A 药物90%解离时的pH值B 药物99%解离时的pH值C 药物50%解离时的pH值D 药物不解离时的pH值E 药物全部解离时的pH值3.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可使()A 药物作用增强B 药物代加快C 药物转运加快D 药物排泄加快E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4.使肝药酶活性增加的药物是()A 氯霉素B 利福平C 异烟肼D 奎尼丁E 西咪替丁5.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基本消除时间为()A 10小时左右B 20小时左右C 1天左右D 2天左右E 5天左右6.口服多次给药,如何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A 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B 首剂加倍C 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D 增加给药剂量E 每隔半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7.药物在体开始作用的快慢取决于()A 吸收B分布 C 转化D 消除E 排泄8.有关生物利用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B 达到峰浓度时体的总药量C 达到稳态浓度时体的总药量D 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和速度E 药物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静脉的量9.对药物生物利用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 给药间隔B 给药剂量C 给药途径D 给药时间E 给药速度10.t1/2的长短取决于()A 吸收速度B 消除速度C 转化速度D 转运速度E 表现分布容积11.某药物与肝药酶抑制剂合用后其效应()A 减弱B 增强C 不变D 消失E 以上都不是12.反映药物体消除特点的药物代动力学参数是()A Ka、TpeakB VdC K、CL、t1/2D CmaxE AUC、F 13.多次给药方案中,缩短给药间隔可()A 使达到Css的时间缩短B 提高Css的水平C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D延长半衰期E 提高生物利用度14.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决定其()A 副作用的多少B 最大效应的高低C 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D 起效的快慢E 后遗效应的大小15.大多数药物是按下列哪种机制进入体()A 易化扩散B 简单扩散C 主动转运D 过滤E 吞噬16.测定某种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时,其半衰期()A 随药物剂型而变化B 随给药次数而变化C 随给药剂量而变化D 随血浆浓度而变化E 固定不变17.用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A 消除半衰期B 消除速度C 吸收速度D 生物利用度E 药物剂量18.有首过消除的给药途径是()A 直肠给药B 舌下给药C 静脉给药D 喷雾给药E 口服给药19.舌下给药的优点是()A 经济方便B 不被胃液破坏C 吸收规则D 避免首关消除E 副作用少20.在时-量曲线上,曲线在峰值浓度时表明()A 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B 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完成C 药物在体的分布已达到平衡D 药物的消除过程才开始E 药物的疗效最好21.某药剂量相等的两种制剂口服后曲线下面积相等,但达峰时间不同,是因为()A 肝脏代速度不同B 肾脏排泄速度不同C 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D 分布部位不同E 吸收速度不同22.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A 血浆蛋白结合率B 吸收速度C 消除速度D 作用强弱E 起效快慢23.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 口服给药B 静脉给药C 肌肉给药D 经皮给药E 舌下给药24.苯巴比妥可使氯丙嗪血药浓度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苯巴比妥()A 减少氯丙嗪的吸收B 增加氯丙嗪与血浆蛋白的吸收C 诱导肝药酶使氯丙嗪代增加D 降低氯丙嗪的生物利用度E 增加氯丙嗪的分布25.相对生物利用度等于()A (受试药物AUC/标准药物AUC)×100%B (标准药物AUC/受试药物AUC)×100%C (口服等量药物后AUC/静脉注射等量药物后AUC)×100%D (静脉注射等量药物后AUC/口服等量药物后AUC)×100%E (受试药物AUC/标准药物AUC)×100%2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浓度时间的长短决定于()A 剂量大小B 给药次数C 半衰期D 表观分布容积E 生物利用度27.药物吸收达到稳态浓度时说明()A 药物作用最强B 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完成C 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D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 药物在体分布达到平衡28.肝药酶的特点是()A 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 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C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E 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29.某药在体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抽血两次,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分别为150μg/ml及18.75μg/ml,两次抽血间隔9h,该药血浆半衰期是()A 1hB 1.5hC 2hD 3hE 4h30.每次剂量加倍,要达到新的稳态浓度需经几个t1/2 ()A 立即B 2个C 3个D 6个E 11个31.稳态血药浓度的水平取决于()A 给药剂量B 给药间隔C t1/2的长短D 给药途径E 给药时间32.保泰松可使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这是因为保泰松()A 增加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B 减少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结合C 减少苯妥英钠的分布D 增加苯妥英钠的吸收E 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减少33.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时()A 单位时间以不定的量消除B 单位时间以恒定的比例消除C 单位时间以恒定的速度消除D 单位时间以不恒定比例消除E 单位时间以不定恒定的速度消除(三)填空题1.药物体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及____。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主要因素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是什么?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体内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什么?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的正确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多久?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通过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来实现,首次剂量应该增加多少?首次剂量应该增加一倍。
5.如果某药的半衰期是7小时,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是多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是28-36小时。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什么?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给药次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是什么?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是稳态血药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什么?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错误的描述是“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与什么有关?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与血浆浓度有关。
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是什么?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是0.693/k。
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哪个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理解是“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A、药物的脂溶性B、药物的极性C、药物的分子量D、药物的代谢速率E、药物的剂量重写后:1.肾小管对极性大、水溶性大的药物重吸收少,易排泄;酸性药在碱性尿中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脂溶性高的药物在肾小管重吸收多,排泄慢;解离度大的药物重吸收少,易排泄。
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受肾小管的重吸收影响。
药代动力学在线作业

1.【第01章】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 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 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正确答案:C2.【第01章】药物转运是指()。
A 吸收B 渗透C 分布D 代谢E 排泄正确答案:ACE3.【第01章】药物消除是指()。
A 吸收B 渗透C 分布D 代谢E 排泄正确答案:DE4.【第02章】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
A 片重差异B 片剂的崩解度C 药物颗粒的大小D 药物的溶出与释放E 压片的压力正确答案:A5.【第02章】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
A lg (Ci×Cu)B lg (Cu/Ci)C Ig (Ci-Cu)D lg( Ci+Cu)E lg( Ci/Cu)正确答案:B6.【第02章】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 1B 25/1C 1/25D 14/1E 无法计算正确答案:B7.【第02章】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
A 直肠B 结肠C 小肠D 胃E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D8.【第02章】下列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是()。
A 粒子大小B 溶剂化物C 多晶型D 溶解度E 均是正确答案:E9.【第02章】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
A 小肠单向灌流法B 肠襻法C 外翻环法D 小肠循环灌流法E Caco-2模型正确答案:B10.【第02章】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 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 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正确答案:C11.【第02章】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Ⅱ型药物?()A 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 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 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D 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12.【第02章】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01章】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 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 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容正确答案:C2.【第01章】药物转运是指()。
A 吸收B 渗透C 分布D 代谢E 排泄正确答案:ACE3.【第01章】药物消除是指()。
A 吸收B 渗透C 分布D 代谢E 排泄正确答案:DE4.【第02章】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
A 片重差异B 片剂的崩解度C 药物颗粒的大小D 药物的溶出与释放E 压片的压力正确答案:A5.【第02章】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
A lg (Ci×Cu)B lg (Cu/Ci)C Ig (Ci-Cu)D lg( Ci+Cu)E lg( Ci/Cu)正确答案:B6.【第02章】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 1B 25/1C 1/25D 14/1E 无法计算正确答案:B7.【第02章】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
A 直肠B 结肠C 小肠D 胃E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D8.【第02章】下列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是()。
A 粒子大小B 溶剂化物C 多晶型D 溶解度E 均是正确答案:E9.【第02章】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
A 小肠单向灌流法B 肠襻法C 外翻环法D 小肠循环灌流法E Caco-2模型正确答案:B10.【第02章】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 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 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正确答案:C11.【第02章】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Ⅱ型药物?()A 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 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 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D 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12.【第02章】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A 被动扩散B 膜孔转运C 主动转运D 促进扩散E 膜动转运正确答案:C13.【第02章】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
A 胃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 精神因素C 食物的组成D 药物的理化性质E 身体姿势正确答案:D14.【第02章】细胞旁路通道的转运屏障是()。
A 紧密连接B 绒毛C 刷状缘膜D 微绒毛E 基底膜正确答案:A15.【第02章】淋巴系统对()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A 脂溶性药物B 解离型药物C 水溶性药物D 小分子药物E 未解离型药物正确答案:A16.【第02章】各类食物中,()胃排空最快。
A 碳水化合物B 蛋白质C 脂肪D 三者混合物E 均一样正确答案:A17.【第02章】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为()。
A 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 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 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 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 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正确答案:A18.【第02章】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溶出参数td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63.2%所需要的时间B Ritger-Peppas方程中释放参数n与制剂骨架等形状有关C Higuchi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D 单指数模型中K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E 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正确答案:D19.【第02章】有关派伊尔结(PP)描述错误的是()。
A 回肠含量最多B ≤10Vm的微粒可被PP的巨噬细胞吞噬C 由绒毛上皮和M细胞(微褶细胞)构成D 与微粒吸收相关E 与药物的淋巴转运有关正确答案:B20.【第02章】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状态。
A 漏槽B 动态平衡C 饱和D 均是E 均不是正确答案:A21.【第02章】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 胃B 小肠C 大肠D 直肠E 均是正确答案:B22.【第02章】下列关于药物转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浓度梯度是主动转运的动力B 易化扩散的速度一般比主动转运的快C P-gp是药物流转运器D 肽转运器只能转运多肽E 核苷转运器是外排转运器正确答案:B23.【第02章】以下关于氯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棕榈氯霉素无效晶型经水浴加热(87~89°C)熔融处理后可转变为有效晶型B 棕榈氯霉素混悬剂中,氯霉素为B晶型,故有治疗作用C 无定型为有效晶型D 棕榈氯霉素有A、B、C三种晶型及无定型,其中A晶型是有效晶型E、棕榈氯霉素有效晶型的血液浓度比其无效晶型的血液浓度高正确答案:D24.【第02章】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错误的是()。
A 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B 胃肠道的pH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pH1~3(空腹偏低,约为1.2~1.8,进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肠pH5~6,空肠pH6~7,大肠pH7~8C pH影响被动扩散药物的吸收D 胃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E 主动转运很少受pH的影响正确答案:D25.【第02章】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
A 随pH增加而增加B 随pH减少而不变C 与pH无关D 随pH增加而降低E 随pH减少而减少正确答案:D26.【第02章】胃肠道中影响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是()。
A 溶媒牵引效应B 不流动水层C 微绒毛D 紧密连接E 刷状缘膜正确答案:B27.【第02章】下列各种因素中除()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
A 胃容物渗透压降低B 胃大部分切除C 胃容物黏度降低D 普萘洛尔E 吗啡正确答案:E28.【第02章】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 缓释片B 肠溶衣C 薄膜包衣片D 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E 增加颗粒大小正确答案:B29.【第02章】药物理化性质对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著,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药物的溶出快一般有利于吸收B 具有均质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C 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但不可过大,有利于吸收D 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的条件下一定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 胆汁分泌常会影响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正确答案:D30.【第02章】下列哪种药物不是P-gp的底物?()A 环孢素AB 甲氨蝶呤C 地高辛D 诺氟沙星E 维拉帕米正确答案:B31.【第02章】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 流动性B 不对称性C 饱和性D 半透性E 不稳定性正确答案:C32.【第02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或从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B 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 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D 主动转运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 促进扩散一般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正确答案:C33.【第02章】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
A 解离度B 脂溶性C 溶出速度D 稳定性E 晶型正确答案:ABCDE34.【第02章】口服固体制剂申请生物学试验豁免需满足以下哪些条件?()A 为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B 主药具有低渗透性C 制剂中的主药必须在pH 1~7.5围具有高溶解性D 辅料的种类与用量符合FDA的规定E 主药具有较宽的治疗窗正确答案:ACDE35.【第02章】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参数吸收数An与()项有关。
A 药物的有效渗透率B 药物溶解度C 肠道半径D 药物在肠道滞留时间E 药物的溶出时间正确答案:ACD36.【第02章】被动扩散具以下哪些特征?()A 不消耗能量B 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C 有饱和状态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正确答案:AE37.【第02章】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有()。
A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 粒子大小C 多晶型D 解离常数E 胃排空速率正确答案:ABCD38.【第02章】Caco-2细胞限制药物吸收的因素有()。
A 不流动水层B 细胞间各种连接处C 细胞形态D 细胞膜E 单层完整性正确答案:ABD39.【第02章】协同转运发生时需要的重要条件有()。
A 浓度梯度B 结构特异性C 部位特异性D 载体亲和力的构象差异E 能量正确答案:AD40.【第02章】下列一般不利于药物吸收的因素有()。
A 不流动水层B P-gp药泵作用C 胃排空速率增加D 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E 溶媒牵引效应正确答案:AB41.【第02章】下列有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相关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溶解性与通透性的差异将药物分成四大类B Ⅰ型药物具有高通透性和高渗透性C Ⅲ型药物透过足吸收的限速过程,与溶出速率没有相关性D 剂量数是描述水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参数,一般剂量数越大,越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 溶出数是描述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受剂型因素的影响,并与吸收分数F密切相关正确答案:ABCE42.【第02章】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
A 药物的多晶型B 食物的组成C 胃容物的体积D 胃容物的黏庋E 药物的脂溶性正确答案:BCD43.【第03章】下列关于经皮给药吸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脂溶性药物易穿过皮肤,但脂溶性过强容易在角质层聚集,不易穿透皮肤B 某弱碱药物的透皮给药系统宜调节pH为偏碱性,使其呈非解离型,以利于药物吸收C 脂溶性药物的软膏剂,应以脂溶性材料为基质,才能更好地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D 药物主要通过细胞间隙或细胞膜扩散穿透皮肤,但皮肤附属器亦可能成为重要的透皮吸收途径正确答案:C44.【第03章】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
A 皮下注射给药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 不同部位肌注射吸收顺序: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 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药物吸收过程较长D 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可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正确答案:C45.【第03章】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
A 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 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损失C 弱碱性药物调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 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正确答案:AB46.【第03章】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性和水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