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谛
太极拳的哲理

太极拳的哲理太极拳运动讲的是顺其自然强调虚实结合,动则分,静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左顾右盼。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的哲理。
供您阅读!太极拳的哲理1.什么是太极太极是谆和未分之气。
即“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浑纯元气。
这一混纯不分的元气,或是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无穷;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一宇宙根源的元气即称作“太阳”也就是太极,以“一”来表示。
它是产生万物的本源。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八卦序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卦中每一卦为太极又各生八卦而成六十四卦。
阳生于“复”,而极于“乾”;阳极而生阴。
阴生于“姤”,而极于“坤”,阴极而生阳,六十四卦序位图)。
太极拳的起始运行,攻防技击都孕含着无穷而有序的循环变化。
太极拳的哲理2. 河图与太极“河图”(是无文字时代的气候图。
以结绳数字排列成环形,象征天。
其间蕴藏着自然界万物相生相克之哲理。
其中奇数1、3、5、7、9 代表天,代表阳;偶数2、4、6、8、10代表地,代表阴。
易曰,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方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故万物皆阴阳合而有生。
或天生,地成之;或地生,天成之。
由“河图”则演化出后来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太极拳的进、退、左顾、右盼、中定五步正是遵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原则。
太极拳的哲理3.洛书与太极“洛书”是中国远古时代的方位图,方形象征地。
一、三、七、九奇数居四正,象征天地水火。
二、四、六、八偶数居四隅,象征雷风山泽。
五居中为皇极,即太极。
河图之圆扣在洛书四角张口的方图上即成天圆地方的宇宙图。
由洛书、河图中的奇偶相生演化而成八卦中的阴阳相生。
太极之八门劲与先天八卦相扣。
其中掤捋挤按居洛书四正位,即分别在先天八卦的乾坤坎离四正位,故为四正劲;而采挒肘靠居洛书四隅位,即分别为先天八卦的巽震兑艮四卦之位,故为四隅劲。
太极拳“五要”证悟

交融 乃是 至理 。 只要 我们 抓住 了 拳学 的核 心 ,就不会 被 表面现 象 或枝节 的问题 所迷惑 ;更不会 为
一
个优 秀的拳 种 ,虽 然健 身效 果
奇特 , 但那 只是练 拳的基础 , 的 拳 最终 目的还在 于用 拳。所 以 , 击 技 才是拳 的本质 。太极 拳之 真谛 乃 是健 武一体 ,“ ”只是为 了更好 健 地 “ , “ 无为 以“ ” 只有 武” 不 健” 武 ! 透悟 太极拳 之真谛 ,才 能更好 地
一
太极 五要 证 拳一 悟
、
知 阴 阳 明 事 理
பைடு நூலகம்
阴 阳 和 谐 乃 是 太 极 理 论 之 核
种健 身术 ,从 而也就 饱受
太极 拳之真 义也就 日趋 淡
心 , 方 文 化 之 妙 奥 , 别 于西 哲 东 有
而抱 阳 ,其 大无 外 ,其 小无 内 ,
人 宏 人 微 ,直 透
维普资讯
太 极拳 虽 小 而 理 大 ,
以易理 为拳 理 , 博大精 深 , 奥妙无 穷 。今 之太极 尽管
门派众 多 , 承有致 , 具 分 各
特色 , 变化万端 , 虽 其理一 贯, 万变不离 其宗 。 不论 宗 风脉传 、 泛化 于俗 , 还是 嫡 传正宗 、 分派 支流 , 更不论 原传 、 尚, 不过易 变阴 时 都 阳之理 。 悟真者 皆真 , 虚 弄
阳 , 亦 阴 阳 , 处 不 阴 阳 ,阴 阳 小 无
求健康 为 目的 , 此本 无可厚非 , 但 若 以此 为拳 , 则失其 拳意 , 不过 健 身术 而已 , 其终不为拳 ! 太极 拳作 为武术 大家 庭 中的
一
性 , 显其神圣 。依其理 论指导 而 卓 运之 拳 —— 太 极 拳 乃武 源 圣 道 , 自然上乘 。因此 , 孙禄 堂先生 称其 为“ 艺拳 ” 道 。 太极 拳 锻 炼 实 是 一种 修 为 , 贵在体悟 , 明理 才能践道 。太 极拳 中, 无论 虚实 、 刚柔 、 松紧 、 开合 、 进退 、 打等等 , 化 皆可 以阴阳譬 之 释之 。练太极拳 , 可不知阴 阳 , 不 不可不 练松紧 , 可不变虚 实 , 不 不 可不用 刚柔 ,诸功练 全根归懂劲 , 所以 “ 懂劲后 愈练愈精 ” 。不能悟 “ 艺 ”之真 ,亦 不能达 太极 上乘 道
太极感悟精辟句子

太极感悟精辟句子
1. 太极拳的动作追求阴阳相互转化的平衡,使身体和心灵达到和谐的境界。
2. 太极拳中的“虚灵顶劲”是指头顶向上提起,使整个身体呈现放松但有力的状态。
3. 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原则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以柔软的心态去应对,而不是强行抗争。
4. 学习太极拳要有耐心,只有不断地磨练和修炼,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5.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连贯,这种节奏让人心情平静,思绪宁静。
6. 太极拳的身体动作是一种艺术,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其精髓。
7. 太极拳的拳法要求内外兼修,既要有力量和技巧,又要有灵活和柔软的身体。
8. 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才能做出正确的动作和决策。
9. 太极拳的练习要注重身心的呼吸和调节,使身体和心灵达到和谐的状态。
10. 太极拳的动作要有意识地放松肌肉,使身体的力量得到最大的发挥。
11.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要注重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以防止摔倒或受伤。
12. 太极拳的动作要注重整体的协调和流畅,以展现出优雅和美感。
13. 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要注重身体的感觉和觉察,以提高自身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
14. 太极拳的练习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高自己的技艺。
15. 太极拳的练习要注重内外的平衡和协调,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和统一。
以上是符合要求的10个太极感悟精辟句子。
太极拳中有哪些做人的道理

太极拳中有哪些做人的道理学拳做人就要塑造完美的人格,净化人的心灵,太极拳必须道技并进,术德兼修。
那么太极拳中有哪些做人的道理?下面店铺带您了解一下吧。
练太极拳中的做人道理(1)修身养性。
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修身养性。
养性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太极拳养性要求不可暴,不可躁,不可急,不可怒,要制急、制躁。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浮躁情绪十分严重。
有一篇文章讲:中国是“急之国”,认为现代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
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即取,坐车要高速快速,飞机要直航到达,做事要名利双收,创业要一夜暴富等等。
这些浮躁情绪到处可见,而舒缓慢稳的太极拳就可以制急制躁等不良的情绪。
(2)舍己从人,与人为善。
太极拳讲舍己从人,与人为善。
这也是怎样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练太极拳要学会吃亏,要学会舍得。
在与人交手时,别人来袭击你,而我不以气力去抵抗,而是顺着对手引进落空。
表面上看是吃亏,实际上是化。
在生活中,在与人相交往中也要“克己”,也不怕“吃亏”,这也是处人之道。
另外,要舍得,能“舍”才能“得”。
学会放弃,学会割舍,坦坦荡荡面对人生和生活。
(3)宽容大度。
做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宽容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王廷的《长短句》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
太极拳要求虚怀若谷,胸襟宽阔。
“虚”、“静”才能心无旁骛,得失不计,宠辱不惊,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太极之殿堂。
若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不会进入太极拳的高境界。
(4)谦和厚道。
古人讲:“满招损,谦受益。
”学练太极拳必须去掉“满”字,牢记“谦”字,任何时候都不自满,都要虚心,学习太极拳是无止境的。
另外,要学做傻子,做厚道之人。
郑板桥题词“难得糊涂”。
“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
傻人多糊涂,但“傻有傻福”,这样可使自己的心保持平静和淡定。
“傻子”之厚道之人表面愚钝,但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修养。
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极拳的人生哲理智慧《易传系辞》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两句在《易传》中乃是用来描述和颂扬宇宙万物富有日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和根本性质的。
《易传象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认为,人应当效法大自然劲动不息的刚健性格,在这有限的一生中应该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自己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赋予这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意义,从而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
《易传象乾》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
人也应该效法大地、海洋这种雍容大度,虚怀若谷,无所不容,会通万物。
太极拳运动演绎了宇宙的大化流行和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蕴含了一种自然生命精神,习练者在修炼过程中“渐悟人生真谛”。
太极拳在外形上要求平和自然,舒展大方,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劲断意不断,势段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此外,太极拳中有谚语“太极十年不出门”,练习太极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炼;不仅练拳而且悟道,没有如此之执着追求之精神很难真正领悟到太极拳的真谛。
具有柔顺圆活、绵缓斯文运动风格的太极拳,使练习者不断领悟到执着到底、生生不息的人生哲学。
太极化万物,包容万物,“厚德载物”。
万物虽因阴阳特性不同而有异,但也因同为阴阳二气衍生而相通。
在广泛的包容之中,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万物间有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
太极拳谱说“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如太极推手讲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太极拳突出的特点“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
学习太极拳,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入化,“一旦无障碍,豁然无太空”(《太极拳全书》)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美妙的动作,更是一种兼具哲学思想和身心健康锻炼的综合性活动。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智慧,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吧。
一、太极哲学太极拳得名于太极哲学,太极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主张“一分为二,两仪四象”,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四象所组成的。
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以阴阳平衡、开合结合、虚实互动为基础的,这些动作反映了太极哲学的思想精髓。
二、内圈外圈太极拳的动作中,常涉及到内圈和外圈的运用。
内圈是指身体内部组织的一部分,外圈则是指身体外部的肌肉组织。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通过将内圈和外圈协调运用,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可以练就良好的姿态和动作,还可以让心理得到舒缓和放松。
三、以柔克刚太极拳的动作一般都比较流畅、缓慢,与一般武术相比较显得柔软轻盈。
这与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有关,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以柔克刚,即没有使力竟能摧破对方的力量。
练太极拳的人需要掌握身法和力量的转换,以阴柔和柔性的力量,征服对方的硬朗和刚硬的力量。
四、保持平衡太极拳的动作中,需要不断地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但体现在动作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心境上的平衡。
练太极拳的人不仅是在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同时也在训练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
五、修身养性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和磨练,而内心则会得到放松和平静。
太极拳的修炼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和,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上的安宁。
六、无我境界太极拳的动作需要注意力集中、气贯全身、动作铿锵有力。
这种铿锵有力的动作中,包含了一种心态,叫做无我境界。
太极拳的练习者将自己的意识放空,融入到动作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这种无我境界的心态可以使人得到身心自由和解放。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其哲学道理深厚,融合
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多种思想。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即能发挥最大力量的关键在于运用柔和的力量克制强烈的力量。
这种
思想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强调了运用柔和的方
式来消除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性。
另外,太极拳也注重身心合一,强调内外相合的运动状态,追求“心静身动”,不仅要注重身体锻炼,也要注重心理修养。
在太极拳中,强调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倡导人们不断地放松身心,达到身心平
衡的状态,从而实现身体健康和内心宁静。
太极拳还提倡“虚实相济”的思想,即在实施太极拳动作时,要
灵活运用虚实变化,才能达到熟练自如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应对现实
生活中的复杂局面时同样适用,即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灵活应对复杂
的形势。
总之,太极拳作为一门涵盖了多种哲学思想的武术,具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思想内涵,在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极拳“力由脊发”之说

太极拳“力由脊发”之说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习练武术就得懂力由脊发之说,太极拳是一项以腰为轴的运动,腰脊的力量是太极拳发力的基础,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力由脊发”之说。
欢迎阅读!太极拳“力由脊发”之说太极拳拳论中有力由脊发之说,不发力就不能称作拳,现代人虽然将太极拳当做养生拳练习,但是太极拳不仅是单纯的健身养生术,而是健身和武术合为一体。
有些所谓拳家,一味讲究松空轻柔而不用力,其法娱乐无妨,用之则馁。
乃是不明太极阴阳互易和阴阳相济之理,误人害己,谬之大矣!太极拳柔显其外,刚蕴其内,刚柔相济,并非一味地松柔不用力,只是要求自然用力而不用蛮拙之力。
太极拳其用力乃是自然顺遂。
撑合自然,均衡不偏,外撑内抱,上拔下沉,自然而为,欲动不动,不动而动,触之即应,因动而动,随动而变而不妄动。
学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要求用以不用力,有些人偏面的认为,太极拳是一项不用力的拳,完全不用力还是武术吗?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太极拳是被动拳,而不知其拳慢练快用,背练顺用,形慢意快,意动形随,不快而快。
不力而力,不速而疾,慢中见快,被动中更加主动。
太极拳讲究技巧,但技巧是以功夫为基础的,不讲功夫而单纯地追求技巧,就失去了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的灵魂仍然是练力、用力和发力,只是用力和发力的方法有别于他拳。
拳论中所述的“极柔极刚极坚强,无坚不摧”是太极拳的本真,松柔只是太极拳入门的方法、训练功夫的手段及外在的表象和应敌的前奏(也可称之为化解敌力的方法和手段)。
若没有力量,太极拳是绝不可能做到“无坚不摧”的。
借力打力,是任何拳种都要追求的,不惟太极独专。
借力亦是有条件的,不能凭空想象,实际运作要看双方的技术层次水平和反应能力,若要借人之力,更要技高一筹。
力量是学拳的基础,天下没有不发力的拳,练太极拳的关键是会灵巧的用力,用好力,力不虚发,发则必中,中则必果,也就是常说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去拙力,增活力,所以劲也,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力量、速度、反应基础之上的运化,太极拳亦莫能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真谛
作者:冯志强
寓太极理论于拳术之中,故名为太极拳。
欲练好太极拳,于理则须明无极、的指导太极的含义;于拳则又需在理的指导下运动手足,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方能成功。
我青年时从太极拳陈公发科学艺,即深爱此拳理精法密,本于太极正理。
四十年来,虽每日细玩太极图,犹觉“太极”二字奥秘难穷,故我与太极拳之点滴认识,甚觉肤浅,仅为太极拳之皮毛耳。
在此公诸于众,诚恐贻笑大方,尚祈有识个中真窍之同道不吝赐教是幸。
首先,要练好太极拳必须明白太极拳是怎样一种拳术?它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和性质?我认为,概括为一句话: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内功拳术。
性命双求也可称为心肾双求,心主性,肾主命;心象火,肾象水。
性命双修就是要通过练习太极拳达到身体内部水火既济,阴阳调和从而健康长寿的目的。
太极理论,可以说是东方哲学中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理论。
在我国,从它出现到现在的二十多个世纪中,吸引了无数学者对之进行研究,使这个理论日趋完善而严密。
太极拳的创造者,也正是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延伸和推广,使它和武术运动相结合;使练武者通过练习这种拳术既可以防身自卫又可以祛病延年。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无极之义,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一物而包万物。
由无极而现有极,遂太极生焉,阴****焉。
所形象喻,太极为一大皮囊,内中阴阳旋转,互相调济以生万物。
古之学者形诸于图,即太极图的由来。
古代的求道之士,又以无极太极之理而象诸于人身,则人体亦为一太极;既为太极必有阴阳,而阴阳的代表即为心、肾。
心属阳,阳中有阴,肾属阴,阴中有阳,上为阳,下为阴,阴阳相济,太极为真,人始得以长寿。
宇宙中阴阳相生以至生生不息。
阴阳互调又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
上天下地人居其间,行之于人体则有三身,三身的含义即为精、气、神。
精气神之舍为三丹田,上为天门(百会穴),下为地户(会阴穴),中为气海(丹田穴)。
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
精气神充足,即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
明白了这些含义,练太极拳时必先求无极。
“拳诀”云:“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
”学者练拳之先必站无极势,使自己心定神安,空洞无物,以至绝象觉明,复有一点灵犀生于气海之中,则太极生焉。
随则两仪、四象、八卦、三才、五行皆在于其中。
动则为阳,静则为阴,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之间拳术已具。
开始练习时,尤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的效果。
精气神为人身至室,习练得法功必大进,实为练拳之最紧要处!
其次,练好太极拳还必须明白拳术的法则。
过去有句话叫“宁传十手,不传一口。
”由此可见拳术理法的重要。
练拳者千千万,大成者实寥寥无几,其不成者多为不明理法之故。
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拳虽小道,亦本乎正理。
学者练
拳务不可自专自用,以一己之念而致固塞不通,每以十年苦功而不见长进,甚或成病,颇为可惜!概练太极拳若专求力必凝滞不灵;专求沉重必失之园活;若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虚必神意涣散,轻浮无根。
此皆为太极拳之大病,学者切记!要而言之,练拳时须身体和顺,舒展园活,而尤须神气圆满无亏。
心神为君,气为统帅,在心意的指导下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贯身,以至于节节贯穿,不疾不徐,不刚不柔,不轻不重;于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中,择其中和之道而行之,无形中感而遂通,则功力、灵气与日俱增。
练至功形圆满,凝神于地户则沉重如山,凌神于天门则身轻如羽,注神于气海则得其中和之道,可应万物。
通晓了拳义拳理,还应该在练拳中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练拳时绝不可用拙力。
太极拳是内功拳术,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展,致全身拘谨四肢不活。
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
在推手中若用拙力,必为能手所乘,以致倾跌。
若双方均用拙力,必发生顶抗的毛病,不能体现太极拳的沾、连、粘、随。
第二:练拳亦不可努。
努则力刚易折,且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第三:练拳不可挺胸、收腹、突臀。
如是则气逆行而上,气不能归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心肾不交,阴阳不和而万法不至。
第四:练拳不可心存打人之念,以求速成。
如此必为神气所拘,好勇斗狠而失心和;更有每日苦下痛功练数十遍拳者,亦不知变运动为劳动,变养中长为疲而伤,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学者尤须牢记!若气顺力和,虚心实腹,则道心自生,久久功至,瓜熟蒂落水到而渠成。
最后一个问题,练好太极拳,还要懂一点经络学说。
经络发源于脏腑,布于肢体。
经络中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
概内气发于丹田(气海),贯于经络之中,腰隙内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使之流布于周身,(上行则为转膀旋腕,下行则为转膝旋踝。
)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
太极阴阳之理结合经络学说,使武术与导引互为表里。
练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诨灏流行,一气呵成,其重要者,即气不离丹田也。
发于丹田,收于丹田,无极象始,无极象终。
气不离丹田(并非绝对),身内常保持一种中和之气,则百病不侵,而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