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D*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教案#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四单元《消息二则》。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消息二则》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两则消息,分析其结构、特点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新闻类文本的理解能力。
2.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消息二则》的学习,让学生尝试撰写一篇简短的新闻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分析《消息二则》的言特点,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类型的新闻,如动态新闻、综合新闻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筛选、整理新闻信息。
(5)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撰写新闻稿,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关于新闻结构的讲解,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分析,让学生们对新闻的五个部分有了明确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运用更多实例,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新闻结构的认识。
其次,新闻语言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解释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新闻语言的魅力。然而,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特点,学生们似乎还有一定难度。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实践和体会。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新闻报道的结构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之前可能没有接触过新闻报道,对标题、导语、主体等概念感到陌生。我通过逐步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到新闻报道是如何将事件有序呈现出来的。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继续巩固这个知识点,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
3.学习课文中关键词语和精彩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2.增强历史与文化认同感:使学生了解渡江战役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并理解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情节。
2.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新闻报道手法,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强调标题的概括性、导语的引导作用、主体的详细描述等,使学生明白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
-对于生词和短语,如“百万大军”、“横渡”、“英勇善战”等,教师要重点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在语境中运用。
-在讲述历史背景时,强调渡江战役对国家解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册课文1《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上册课文1《消息二则》教案

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O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关于新闻的文体常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最先看到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学习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u)摧枯拉朽(ka)溃退(kuD♦.・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体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思,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加一个H)是:When(何时)、Where(何地)、ffh。

(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4)新闻的特点:苴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R■晶•布信~(6)消.总通常所用的格式是“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而),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消息,就是⽤最简要和迅速的⼿段报道最近发⽣事件的⼀种新闻宣传⽂体。

也就是说新闻消息就是告诉⼈们发⽣了什么,报道最近发⽣的事实。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1课《消息⼆则》课⽂原⽂ 《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 (⼀九四九年四⽉⼆⼗⼆⽇) 新华社长江前线⼆⼗⼆⽇⼆时电英勇的⼈民解放军⼆⼗⼀⽇已有⼤约三⼗万⼈渡过长江。

渡江战⽃于⼆⼗⽇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的长江防线,遇着⼈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四⼩时,三⼗万⼈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民解放军正以⾃⼰的英雄式的战⽃,坚决地执⾏⽑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 (⼀九四九年四⽉⼆⼗⼆⽇) 新华社长江前线22⽇22时电⼈民解放军百万⼤军,从⼀千余华⾥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均是⼈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夜起,长江北岸⼈民解放军中路军⾸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四⼩时内即已渡过三⼗万⼈。

⼆⼗⼀⽇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发电时⽌,该路三⼗五万⼈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余部⼆⼗三⽇可渡完。

这⼀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德、彭泽之线的⼴⼤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样,我西路军当⾯之敌亦纷纷溃退,毫⽆⽃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由于⼈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关系。

国民党的⼴⼤官兵⼀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

战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天,东⾯防线⼜被我军突破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两则消息,了解相关新闻事实。

2.通过把握消息中每个部分的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课前改:归纳消息的特点和阅读路径。

3.运用所学方法,自行阅读消息这种新闻体裁。

重点难点:把握消息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一、阅读单元提示师: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由三个学习任务构成。

我们一起把任务一齐读一下。

【板书:活动探究】生:齐读。

师:通过任务一中对于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的阅读,我们能够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那么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板书:任务一:新闻阅读(体裁、内容、特点、阅读方法)。

】师:任务二是新闻采访。

我们再齐读一下。

【板书:任务二:新闻采访(方法和步骤)。

】师:任务三是新闻写作。

【板书:任务三:新闻写作。

】我们通过任务一的新闻阅读学习知识和方法,接着在任务二的新闻采访中为写作收集素材,最后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完成新闻写作。

因此,在这三个任务中新闻写作是(核心任务)。

【设计说明】了解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任务,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课前改:全册书的单元浏览,明确本学期的学习重点。

二、背景介绍1.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新闻的定义,请在活动任务单旁边记录一下。

2.通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学习,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阅读这两则消息,我们知道了哪些新闻事实。

这两则消息都是毛泽东主席在渡江战役中撰写的。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渡江战役。

【设计说明】知晓学习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三、“消息”的阅读路径学习1.读“电头”师:新闻作品的阅读有其独特性,请大家关注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特点,并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阅读路径。

先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请一位同学诵读一遍这则消息。

生:诵读。

师:迅速浏览消息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这则消息是哪家新闻媒体报道的?从哪个地方发来的报道?什么时间报道的?师:这三个信息在文章哪里找到的?电头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思考“电头”一般有什么特点?位置在开头、黑体字标注师:根据这个“电头”我们来看,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定义?2.概括新闻事实①研读标题和导语师:读完“电头”我们要来概括新闻事实,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入手,提取关键信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

第一单元整体学习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结合背景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有感情地朗读、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要素、结构和特点。

3.学习阅读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内容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4.结合作品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消息二则》2课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课时《“飞天”凌空》1课时《一着惊海天》2课时《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1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的三个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新闻阅读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任务,五篇课文共涉及四类新闻作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阅读新闻,要学会分析新闻要素、梳理新闻结构,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呈现新闻事实,怎样用事实表现自己的态度与倾向,以达成较佳的新闻效果的。

适当地引入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到对媒体的对比研究。

新闻采访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采访有一套常见的流程和做法,主要由学生各显其能,在活动中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采访方式。

同时也需要教师密切关注,适时指导,并进行过程评价。

新闻写作是本单元的第三个任务,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

2.授课技巧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新闻”,着重掌握的方法是了解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培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消息二则》这是第一次接触新闻这一题材,可采用先朗读新闻的方法,要求学生听读,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把握新闻结构及要素,你认为我们可以如何阅读新闻。
浏览——看标题和导语,即可了解新闻事件
细读——把握新闻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
四、拓展阅读
班内报纸上选取几篇新闻,学生通过六要素及结构读新闻。
作业设计
1.作业本
2. 通过六要素及结构读新闻,并进行摘要。
板书设计
浏览——看标题和导语,即可了解新闻事件
3.思考:如果你要把本文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比较完整地告知,你会怎么说?如果要具体地告知?你又会如何说呢?
明确:(1)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完整地告知:大约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一日胜利渡过长江;(3)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细读——把握新闻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
例题&解
生板演
教学反思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2.结合练习:省编作业本P3活动一(1)明确两篇消息的结构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
月日
主备人
课时
1
二次备课
辅备人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
课题
从新闻角度读新闻——新闻结构及要素:《消息两则》
教学目标
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
美国新闻学家亨利·比彻说:“新闻是庶民的教授。”意思是阅读新闻可以让我们获益良多,在单元预习中大家对新闻已经有初步了解,那么如何阅读新闻呢?
1.比较阅读教材文章《消息二则》中的两篇文章,找出他们在文章结构共同点。
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2、自由朗读课文,理清二则消息的“六要素”。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司令的命令;
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三、学生活动一:新闻观察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