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因此不停的自我奋发图强。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天地尊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译:天尊而高,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就确定了。卑低、尊高一经陈列,事物的显贵和微贱就各居其位了。天的动和地的静有一定的规律,阳刚阴柔的性质就判然分明。天下各种意识观念以门类相聚合,各种动植物以群体相区分,吉和凶就(在同与异的矛盾中)产生。

4.八卦陈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译:八卦创成而分列其位,万物的具象就在其中了,根据八卦重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相互推移,变化的道理就在其中了;在卦爻下撰系文辞而告明吉凶,事实变动的规律就都在其中了。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译:君子,吃东西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理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截止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译: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8.绝圣弃智,民利百姓,撅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君王若能绝圣弃智而清静无为,就会使人民得到百倍的利益;若能绝仁弃义而无欲无私,就会使人民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这三句话虽然很重要,但作为警句还不够精彩,所以就让它们有所归附:显现出朴素的外像,守持其纯真的本质,减少其私心和贪欲,放弃仿效学习的那些机巧技艺之能,停止冥思苦想那些机巧获利之事。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译: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好象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译:佛祖知悟其本性,对慧能说:“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

一简答题

一结合《论语》中相关言论,谈谈孔子关于学习与人生的理解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2 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论语》中关于君子品格的思想(任选择其中三点)

一.君子之道,首先在于“务本”

君子立身的根基,在于原本的一套“人格范式“,这套人格范式,亦即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务本”之初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故君子本不立而道不生。

二.君子立足于“此在”

孔子的人生观立足于此在的世界,对于彼岸性的不加追寻索问。素常“不语怪、力、乱、神”。季路向孔子请教生与死的问题,孔子直言“未知生,焉知死”,直截拒绝季路的请问。将生死观念建立在今生此在的世界,不对来生或彼岸问题加以追索,成为儒家思想之一脉传统。当

三.君子“尚和”

孔子倡导君子秉性应该以温和为上,温文尔雅的风貌气度向来为饱受入学熏陶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备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即使是纵横沙场的周瑜,在苏轼笔下俨然亦是一儒者之风范。

“尚和”的另一重要体现,在于“不争”。君子之风度,气质偏偏,在于以理服天下人,在于以道行人事。

四.君子固穷

儒家传统思想以君子对国家民族有所为为准绳,以“闻达于诸侯”为人生之政治理想之展现。在于小人穷困则丧失其操守,君子则能在穷困当中不改其道,坚持自己的操守。

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正确对待富贵与贫贱,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应该注重对“道”的思索与追求,求其道而上下追索,不应该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上过分的花销其精神,不是以道得来的富贵,不可以拥有

它,不能以道德消融的贫贱,则无法消融,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五.君子好学

人生来非圣人,故求诸于天的学习,儒家一脉,崇尚好学孔子编经修史,韦编三绝;朱子博览群书,著作等身。好学,自孔子伊始,俨然成为人日常生活必修的一门功课,“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3 结合《道德经》的相关论述,谈谈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意义

无为”思想就本质而论,“无为”者,“无违”也。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由“无为”思想发展出守柔、不争、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等功夫;也由“无为”思想发展出老子的整个政治哲学体系。至于“无为”误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实在与其本意相去十万八千里,是彻

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4 结合《庄子》有关篇目,谈谈庄子“绝对自由”的精神

庄子》开篇《逍遥游》便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他认为,如果要做到至人的境界,一个人应该突破所有功名利禄的枷锁,使精神达到绝对至上的优游自在的境地。作者认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达到这种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