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这本书记录的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阐述了一系列的道德品格和
行为准则,如诚信、仁爱、勤奋、学习等。
这些价值观影响深远,成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它被认为是中国
古代政治哲学和教育理论的精髓。
本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同时,书中还阐述了中国
传统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哲学和人生观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而且
包容了中国传统的科学、宗教和文化的精华。
文中的八卦、六爻和六十四
卦都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治国和人生管理等领域,被誉为中国文化最重要
和最深刻的表达之一。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小说史
上的顶峰之一、它以清代中晚期江南贵族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庞大家族中
的人物形象和传统文化的生活场景。
这本小说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和深刻
的人生哲学,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反映
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艺术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这些经典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
刻影响了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精选篇1)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
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
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
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
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
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
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
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
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
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
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
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
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
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
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五篇模版)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五篇模版)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一)经部选篇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2.《礼记·中庸》选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史部选篇3.《史记·鹖冠子》选段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 4.《山海经·南山经》选段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三)子部选篇5.《孟子·公孙丑下》选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国学经典导读

国学经典导读《国学经典导读》中国古代的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哲理。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些经典著作。
一、《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
全书共20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对待人际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
《论语》以简洁的语言、精辟的论述展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了解儒家文化和中华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大学》通过一系列的论述,教导人们如何明辨是非、端正心态、做到内外一致。
这些道理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卜筮经典,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占卜和解释卦象来推测吉凶祸福。
《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卜筮的工具,更是一部总结了古代智慧和哲学思考的作品。
它通过对每个卦象的解析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宇宙的运行规律,堪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
四、《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集合,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包含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内容丰富多样。
《诗经》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表达了古人对生活、自然和伦理道德的追求。
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情感,领悟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经典,著名的兵书之一。
它由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所著,主要讲述了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原则。
《孙子兵法》强调了战争的智慧和谋略,并提出了“进退有据”、“虚实相生”等军事原则。
即使在现代,这些原则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军事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军事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对以上几部国学经典的导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老子(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一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国学经典导读

国学经典导读第一部分国学的内涵第二部分国学经典介绍第三部分怎样读国学经典第二部分国学典籍介绍一、国学典籍的选择1、选择的范围:广义上说,凡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国学的内容。
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天文、历法、农耕、畜牧、饮食、医疗、卫生、军事、管理、琴、棋、书、画、曲、艺,等等。
因此,经典很多。
2、选择的标准以人为本★二、五类重要经典(一)养生文化经典(二)卫生文化经典(三)管理文化经典(四)哲学文化经典(五)宗教文化经典(一)养生文化经典1、农耕类经典2、畜牧类经典3、古代科技类经典1、农耕类经典(1)西汉《汜胜之书》;(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3)宋代农桑类:宋初陈旉《农书》、吴攒《种艺必用》、秦观《蚕书》;陶谷《苑茗录》;蔡襄《茶录》、僧赞宁《笋谱》、陈仁生《菌谱》、吴辅《竹谱》、陈翥《桐谱》。
花果类: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王观《扬州芍药谱》、张武仲《芍药谱》、刘蒙《菊谱》、范成大《范村梅谱》、王贵学《兰谱》、蔡襄《荔枝谱》、韩彦直《桔录》。
(4)元代王祯《农书》(22卷);元代司农司编纂:《农桑辑要》(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5)(淸)沈公练(著),仲昂庭(辑补):《广蚕桑说辑补二卷》。
2、畜牧类文化经典1、《伯乐相马经》2、《齐侯大夫甯戚相牛经》3、古代科技类经典1、北宋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2、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3、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二)卫生文化经典1、医学类2、丹学类3、武术类4、兵学类1、医学类(1)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匱要略》、《温病条辨》。
(2)成方药典:孙思邈《千金方》、李时珍《本草纲目》。
2、丹学类1、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2、钟离权著,吕岩传:《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3、北宋张伯端《悟真篇》4、张三丰《无根树》3、武术类(1)拳法类〖1〗达摩《易筋经》〖2〗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陈松泉、张鸣鹗撰《拳经》〖3〗张三丰《太极拳经》又名《太极拳谱》〖4〗清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5〗清王南溪注解《内功四经》〖6〗清黄百家著《内家拳法》(2)兵器类〖1〗明代俞大猷《剑经》〖2〗杨家六合八母枪法〖3〗明代程宗猷著《耕余剩技》〖4〗《阴符枪谱》〖5〗清仁和王丹麓著《兵仗记》4、兵学类之一(1)武经七书(宋定名):《孙子》(孙武著)、《吴子》(吴起著)、《六韬》(吕望:文武龙虎豹犬六韬)、《三略》(张良师傅黄石公著:上中下三略)、《司马法》(司马穰苴著)、《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国学经典导读

——《论语》 《论语》
• 学而第一 • ⒈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之本与! • 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⒈3子曰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 曾子曰: 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则勿惮改。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 ⒈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 者也。” •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 也。”
•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 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 儒!” •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然后君子。” •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乐之者。” 乐之者。 •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子曰 不可以语上也。 不可以语上也。” •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 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 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
幼儿园国学典籍导读课程方案 幼儿园国学经典

幼儿园国学典籍导读课程方案一、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国学经典的导读课程对幼儿的思想品格、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国学典籍导读课程方案,以期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幼儿对国学经典的浓厚兴趣和基本认识。
2. 增强幼儿对传统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4. 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课程内容1. 国学经典故事导读通过国学经典故事的导读,如《三字经》、《百家姓》等,引导幼儿了解传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 古诗词鉴赏通过朗诵古诗词和鉴赏古诗词的形式,让幼儿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并培养良好的语言节奏感和想象力。
3. 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端午节等,通过制作手工、绘画等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4. 经典故事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学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听观法在引导幼儿进行国学典籍导读时,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听音辨曲、观察注视等,让幼儿通过感知和观察,增进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记忆。
2. 体验法通过体验国学经典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让幼儿亲身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从而增强对国学经典的感情投入和深刻理解。
3. 互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互动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愿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本及教辅资料教师可准备相关的国学典籍故事书籍和教辅资料,以便于幼儿学习和导读。
2. 多媒体设备在幼儿园的国学典籍导读课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设备等,为故事、诗词等内容的呈现提供多样化的形式。
3. 现场体验适当安排实地教学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场馆等,让幼儿亲身感受国学经典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因此不停的自我奋发图强。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天地尊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译:天尊而高,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就确定了。
卑低、尊高一经陈列,事物的显贵和微贱就各居其位了。
天的动和地的静有一定的规律,阳刚阴柔的性质就判然分明。
天下各种意识观念以门类相聚合,各种动植物以群体相区分,吉和凶就(在同与异的矛盾中)产生。
4.八卦陈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译:八卦创成而分列其位,万物的具象就在其中了,根据八卦重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相互推移,变化的道理就在其中了;在卦爻下撰系文辞而告明吉凶,事实变动的规律就都在其中了。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译:君子,吃东西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理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截止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8.绝圣弃智,民利百姓,撅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君王若能绝圣弃智而清静无为,就会使人民得到百倍的利益;若能绝仁弃义而无欲无私,就会使人民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这三句话虽然很重要,但作为警句还不够精彩,所以就让它们有所归附:显现出朴素的外像,守持其纯真的本质,减少其私心和贪欲,放弃仿效学习的那些机巧技艺之能,停止冥思苦想那些机巧获利之事。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译: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好象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译:佛祖知悟其本性,对慧能说:“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
一简答题一结合《论语》中相关言论,谈谈孔子关于学习与人生的理解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2 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论语》中关于君子品格的思想(任选择其中三点)一.君子之道,首先在于“务本”君子立身的根基,在于原本的一套“人格范式“,这套人格范式,亦即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务本”之初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故君子本不立而道不生。
二.君子立足于“此在”孔子的人生观立足于此在的世界,对于彼岸性的不加追寻索问。
素常“不语怪、力、乱、神”。
季路向孔子请教生与死的问题,孔子直言“未知生,焉知死”,直截拒绝季路的请问。
将生死观念建立在今生此在的世界,不对来生或彼岸问题加以追索,成为儒家思想之一脉传统。
当三.君子“尚和”孔子倡导君子秉性应该以温和为上,温文尔雅的风貌气度向来为饱受入学熏陶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备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即使是纵横沙场的周瑜,在苏轼笔下俨然亦是一儒者之风范。
“尚和”的另一重要体现,在于“不争”。
君子之风度,气质偏偏,在于以理服天下人,在于以道行人事。
四.君子固穷儒家传统思想以君子对国家民族有所为为准绳,以“闻达于诸侯”为人生之政治理想之展现。
在于小人穷困则丧失其操守,君子则能在穷困当中不改其道,坚持自己的操守。
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正确对待富贵与贫贱,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应该注重对“道”的思索与追求,求其道而上下追索,不应该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上过分的花销其精神,不是以道得来的富贵,不可以拥有它,不能以道德消融的贫贱,则无法消融,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五.君子好学人生来非圣人,故求诸于天的学习,儒家一脉,崇尚好学孔子编经修史,韦编三绝;朱子博览群书,著作等身。
好学,自孔子伊始,俨然成为人日常生活必修的一门功课,“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3 结合《道德经》的相关论述,谈谈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意义无为”思想就本质而论,“无为”者,“无违”也。
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
由“无为”思想发展出守柔、不争、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等功夫;也由“无为”思想发展出老子的整个政治哲学体系。
至于“无为”误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实在与其本意相去十万八千里,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4 结合《庄子》有关篇目,谈谈庄子“绝对自由”的精神庄子》开篇《逍遥游》便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他认为,如果要做到至人的境界,一个人应该突破所有功名利禄的枷锁,使精神达到绝对至上的优游自在的境地。
作者认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达到这种境地。
“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而在《德充符》里,这些观念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分析宇宙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归根结底却都浑然为一,这作为一种“心态”或“精神”,反映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是“忘形”与“忘情”,这也与庄子所提倡的精神绝对自由又是高度一致的。
作品分析结合《王风·黍离》谈谈《诗经》中的黍离之思及其影响《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造就了一个词,黍离之思。
大意是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可以是游学国外时对祖国的思念全文以相同的结构,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
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使诗人对亡国的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结合《陈风·月出》谈谈《诗经》的“思慕”情节首先,关于主旨的牵强附会,这是一种古人的思想桎梏,或者说是一种兼具了思维习惯和表达忌讳的表现。
其实现在也是一样,现在也不乏这样的人,喜欢把什么事情都与政策和道德关联,以为这样就是深刻,这样就是“正声”。
然后关于文中男女形象的关系,以及忧思的来源,我认为并不重要。
或者说,正是因为不明确,所以才分外地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
我的比喻是这样的:人生犹如长路,一段经历与抒怀可比作一条虹桥。
一条桥,会有很多人走过。
他们来自何方,去向哪里,充满了未知和莫测的可能性。
但我们可以知道两点。
其一,这些纷纭的可能性,让我们浮想联翩,在这种浮想中,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爱情与生活。
其二,就这一段特写的记忆而言,它本身充满了美感,我们何不暂时忘记纷扰,而全身心地被这段感喟浸润?而关于语境的虚实,我也倾向于是实境。
或者说,月亮是实的,而美人是虚的。
以实引虚,终归还是实的。
有人觉得这是虚的,是因为美人是虚的,而且写作目的在于美人,所以就认为月亮也是为了配合虚像而出现的虚构的意象。
我说这是不懂两点。
首先,以实引虚是一种在《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也就是我们说的“兴”。
兴,就是以眼前之物,引发心绪。
其次,以明媚的月色引发美人的清婉,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在逻辑与感情上,都是说得通的。
所以,这当是以实引虚。
三论述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论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在当代意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答: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中,表现出来后很合乎常规叫做和。
这个中是天下之人的大根本,这个和是天下通行的大原则。
人们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在中和中各安其位,万物就会在中和中发育成长。
儒家把天道与人道视为一体,他们认为天道的运行很有规律,宇宙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宇宙万物在和谐中发展,人的行为也应该是和谐的。
儒家认为中是体,和是用,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是指人未与外物接触时的一种自然平衡状态,与外无接触后就要发生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很自然的。
关键是要求这种情感表现要合乎节度、合乎人们认同的常规常理,这就叫做和,中是人们行为的大根本,和是人们行为的通行大道。
所谓致中和,就是人们达到了最理想的中和境界。
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现实价值。
一、“中庸”思想与个人身心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需要促进社会各系统、各要素的和谐,包括个人的身心和谐。
人的身心矛盾起源于人对外部物质的无限过度追求,对金钱、名誉、权力的过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