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原理与技术
rfid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RFID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实例一、RFID技术的概述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无线电信号的方式,实现无线识别和定位物体的技术。
RFID系统由读取器(Reader)、标签(Tag)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二、RFID技术的原理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1. 读取器发送信号:读取器产生电磁信号。
2. 标签接收信号:标签接收到读取器发出的信号,并利用接收到的能量激活自身电路。
3. 标签回应信号:激活之后,标签返回自身的标识信息。
4. 读取器接收信号:读取器接收到标签回应的信息,并进行解析和处理。
三、RFID技术的分类RFID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 * 低频RFID技术:工作频率125kHz,适用于近距离的物体识别,如门禁卡等。
* 高频RFID技术:工作频率13.56MHz,适用于近距离的物体识别,如智能卡、公交卡等。
* 超高频RFID技术:工作频率860MHz~960MHz,适用于中距离的物体识别,如物流管理、仓储管理等。
* 微波RFID技术:工作频率2.45GHz,适用于远距离的物体识别,如智能车辆收费、门禁系统等。
四、RFID技术的应用实例1. 物流管理•提高货物的追踪和溯源能力。
•实现自动化入库和出库管理,提高仓储效率。
•优化物流运输路径,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2. 运输票据管理•替代传统纸质票据,实现电子化管理。
•提高运输票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实时监控票据状态,预防造假和盗窃。
3. 资产管理•实时监控企业资产的位置和状态。
•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便于快速查找资产,提高管理效率。
4. 零售业•实现商品全流程的溯源和管理。
•提升商品库存管理的精确性和效率。
•提供个性化的购物体验,提高顾客满意度。
5. 人员安全管理•门禁系统中使用RFID技术实现人员身份的识别。
•监测员工出勤情况,提高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在危险区域提供实时警报,保护人员安全。
第1章RFID技术概述

RFID智能交通管理
RFID门禁考勤
动物别的优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 快速扫描 2. 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 3. 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 4. 可重复使用 5. 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 6. 数据的记忆容量大 7. 安全性
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 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1.2 RFID系统的组成
典型的RFID系统主要由阅读器、电子标签、RFID中 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4部分构成。
图2 RFID系统组成
1.2.1硬件组件
1. 阅读器(读头、读写器,Reader) 阅读器通常由射频接口、逻辑控制单元和天线3部分组
图5 RFID中间件
2. RFID应用系统软件
RFID应用系统软件是针对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开发的 应用软件,可以有效地控制阅读器对电子标签信息进行读写 ,并且对收集到的目标信息进行集中的统计与处理。RFID应 用系统软件可以集成到现有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平台中, 与ERP、CRM以及WMS等系统结合以提高各行业的生产效 率。
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 • 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
开始出现。 • 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
广泛采用,RFID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 2001—今。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射频识别系统所完成的功能可归结为数据获取的一种实 现手段,因而国外也有将其归为自动数据获取技术范畴。 射频识别系统中的数据交换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从读写 器向射频标签方向的数据传输和从射频标签向读写器方向 的数据传输。
RFID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RFID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随着科技的普及和进步,RFID技术也已经成为了现代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手段。
所谓RFID,是指使用无线电信号来实现物体自动识别的技术,即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
本文将分别从RFID技术的原理和其应用展开叙述。
一、RFID技术的原理RFID技术的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将“标签”上的信息通过电波传导到传感器上,并经过译码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信息。
具体地讲,RFID技术是在传感器和标签之间实现数据交换的技术。
标签是以芯片为核心的一根集成电路,其中包含有独特的编码信息和处理芯片等元件。
当标签接收到电波信号后,可以发出作为回应的信号。
传感器接收到对应的信号后,可以将其解析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息。
RFID技术的实现离不开三要素,即标签、传感器和RFID的数据网络。
其中,标签可实现二进制信息的储存与读取,传感器则接收到通过空气中传输的RFID信号,并识别出其中的信息。
而RFID数据网络就是将通过传感器识别出来的信息网络化,便于管理。
在应用方面,常见的RFID标签包括基于微波和低频的两种标签,其中低频的标签成本较低,而微波标签则拥有更远传播距离,但成本相对较高。
二、RFID技术的应用RFID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涉及到了现代物流、零售、制造等多个领域。
具体而言,RFID技术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物流领域随着全球化物流体系的日益完善,RFID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
在物流领域,RFID技术可以实现快速的货物追踪和管理,提高了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例如,在某仓库中安装了RFID设备后,物流企业可以通过RFID标签的识别和读取,实现货物库存及时更新,提高仓储管理效率。
2.零售领域在现代零售业中,RFID技术已经成为了货物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
例如,一些知名超市和商场已经开始使用RFID标签来实现库存管理和商品追踪,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
rfid的技术原理和应用

RFID的技术原理和应用1. RFID技术概述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利用无线电信号进行通信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将数据存储在RFID标签中,并利用无线电波与读写器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RFID技术具有非接触式、远距离、高速度、高容量、可并行读写、耐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在物流、供应链管理、智能交通、仓储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RFID技术原理RFID系统由RFID标签、读写器和后端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标签的感应和响应、信号传输和数据处理等过程。
2.1 标签的感应和响应RFID标签内部含有芯片和天线。
当标签处于读写器的工作区域内,读写器发出无线电信号,激活标签的天线,供电后芯片开始工作。
标签会向读写器发送唯一的ID号和存储的数据。
2.2 信号传输和数据处理读写器接收到标签发送的信号后,会进行解码处理,并将读取到的数据发送到后端系统进行处理。
后端系统根据需求进行数据存储、逻辑处理和应用。
3. RFID技术应用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3.1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货物追踪:通过在商品上贴附RFID标签,可以对货物的流向进行实时追踪和监控。
•仓储管理:利用RFID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对仓库中的货物进行盘点和管理,提高仓库管理效率。
•出入库控制:将RFID标签与货物绑定,实现对货物出入库的自动识别和控制,提升出库效率和库存管理精度。
3.2 智能交通•电子收费:通过在车辆上安装RFID标签,实现无感支付,提高通行效率和用户体验。
•车辆管理:利用RFID标签对车辆进行身份识别和安全监控,加强交通管理和治安防控。
•快速通行:通过RFID技术,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实现自动识别车辆,实现快速通行。
3.3 零售业•商品管理:通过在每个商品上贴附RFID标签,实现商品库存管理和防盗。
•智能付款:在商场中,通过RFID技术,顾客可以直接通过RFID标签完成支付,提高购物效率和顾客体验。
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 RFID技术简介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利用无线电信号在读写器和标签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与传统的条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具有非接触、自动识别、高速读写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库存管理、智能交通、电子支付等领域。
2. 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RFID系统由读写器和标签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 - 标签:RFID标签包含有一个芯片和一个天线。
芯片用于存储数据,并进行无线通信;天线用于与读写器进行数据传输。
- 读写器:RFID读写器通过向标签发射电磁波信号并接收返回的信号来实现数据的读写和传输。
3. RFID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RFID技术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 1. 标签:RFID标签是RFID系统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它能够存储物体的相关信息。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标签可以分为被动式标签和主动式标签。
被动式标签通过接收读写器的电磁波来工作,而主动式标签内部有电池,能够主动发送信号。
2. 读写器:RFID读写器是RFID系统的控制中心,负责与标签之间的数据交互。
读写器发送电磁波信号给标签,并接收标签返回的信号,将其转化为数据,并传输给上层系统进行处理。
3. 天线:RFID系统中的天线用于发送和接收电磁波信号。
读写器通过天线向周围发送电磁波信号,而标签则利用天线接收信号,并将数据通过回传给读写器。
4. 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RFID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 物流管理: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物料、货物的自动识别和追踪,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将标签附着在物品上,可以实现对物品的实时跟踪和库存管理。
- 智能交通:RFID技术可以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实现车辆的自动识别和无感支付。
例如,通过在汽车上安装RFID标签,实现高速公路的自动收费,方便了车辆通行。
简述rfid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简述RFID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一、工作原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无线电信号对标签中的数据进行读写,实现物体的识别和跟踪。
RFID系统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RFID标签、RFID读写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1. RFID标签RFID标签由一个芯片和一个天线构成。
芯片内部存储着唯一的标识码和其他相关数据。
天线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电信号。
2. RFID读写器RFID读写器用于与标签进行通信。
它通过无线电频率发送信号来激活标签,并接收标签发送的数据。
3. 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用于解析和处理RFID标签发送的数据。
它可以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并通过网络接口提供给其他应用程序使用。
二、应用领域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1.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RFID可以用于快速准确地跟踪物流过程中的货物。
通过在货物上贴上RFID标签,可以实时监控货物的位置和状态,实现库存管理、运输路线优化等功能,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2. 零售业在零售业中,RFID被广泛应用于商品管理和防盗系统。
每个商品都贴有RFID 标签,收银台上安装的RFID读写器可以快速读取商品信息,实现自动结算和库存管理。
同时,RFID标签还可以与门禁系统配合使用,防止商品盗窃。
3. 医疗保健RFID可以在医疗保健领域中用于病人识别、药品管理和设备追踪。
通过在病人手腕上佩戴RFID手环,医生和护士可以迅速准确地识别每个病人,防止患者信息混淆。
此外,RFID还可以用于药品管理,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溯源。
4. 物联网RFID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将RFID标签与其他传感器和设备结合使用,可以实现多种智能化的应用,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能城市等。
5. 资产管理许多组织和企业需要对自己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例如办公设备、机械设备等。
RFID技术可以用于对这些资产进行追踪和管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安全性。
rfid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RFID技术的原理与应用1. 什么是RFID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非接触式识别的技术。
它通过将一个小型的RFID标签植入到物体中,并且使用RFID读写器与该标签进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识别与追踪。
2. RFID技术的原理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标签和读写器两部分。
标签通常由微芯片和天线组成,而读写器则是用来读取和写入标签中的数据。
2.1 标签RFID标签由微芯片和天线组成,微芯片用来存储和处理数据,而天线则用来与读写器进行通信。
标签的工作原理如下:•读写器向标签发送电磁波信号。
•标签天线接收到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能。
•标签使用接收到的电能激活微芯片,开始读取或写入数据。
•标签将数据通过天线发送回给读写器。
2.2 读写器读写器是用来与标签进行通信的设备。
读写器的主要功能包括:•向标签发送电磁波信号。
•接收标签发送回来的数据。
•处理和存储标签的数据。
•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3. RFID技术的应用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3.1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FID技术可以用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货物追踪和管理。
通过给每个货物贴上RFID标签,可以实时监控货物的位置和状态,提高物流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RFID技术还可以大大简化货物的库存管理和盘点工作。
3.2 资产管理RFID技术可以用于资产管理,如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和追踪。
通过给固定资产贴上RFID标签,可以实时监控资产的位置和状态,防止资产遗失和损坏,并优化资产的使用和维护。
3.3 零售业RFID技术在零售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给商品贴上RFID标签,可以实现商品的库存管理和防盗。
商店可以通过RFID技术实时监控商品的库存量,并提供快速的结账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3.4 交通运输RFID技术可以用于交通运输中的车辆管理和车辆通行费收费。
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1. 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利用无线电波对电子标签进行无源读写,并实现信息的传输和识别。
1.1 RFID系统的组成•读写器(RFID Reader):负责发射无线电波和接收电子标签的信息。
•电子标签(RFID Tag):存储被识别对象的信息,并通过无线电波和读写器进行通信。
•RFID系统软件:用于管理和分析RFID系统中获取的数据。
1.2 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RFID系统通过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无线通信实现信息的传输和识别。
核心步骤如下: 1. 读写器发射无线电波。
2. 电子标签接收无线电波并将其中的能量转换为电能。
3. 电子标签利用收到的能量激活并回复读写器,将自身存储的信息传输给读写器。
4. 读写器接收到电子标签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2. 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常见应用领域:2.1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货物追踪:通过将电子标签贴在物流包装上,可以实时追踪货物的运输和位置,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仓库管理: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仓库内货物位置的自动监控和管理。
•在线订单处理: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订单流程的自动化管理,减少人工操作的时间和错误率。
•库存管理:通过RFID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和管理库存,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2 零售业•库存管理:通过RFID标签进行商品的库存管理,可以实时监控商品的流通情况,在商品销售达到预警值时及时补充库存。
•盗窃防范:将RFID标签与商品相结合,可以对商品进行追踪和监控,有效防止商品的盗窃。
•客户行为分析:通过RFID技术可以分析客户的购买行为,为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和销售策略。
2.3 制造业•生产过程控制:利用RFID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设备等进行追踪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JQU-QR-JW-033(A0)RFID原理与技术RFID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050317课程学分:2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性质:【选修】开课院系:【信息技术学院】使用教材:主教材【《RFID原理与技术》(第2版)高建良编著工信出版社 2017.1出版】参考书目【《射频电路设计》 (美)路德维格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3.8出版】【《射频微电子》(美)拉扎维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8出版】【《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单承赣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1出版】【《物联网射频识RFID核心技术详解》黄玉兰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2出版】课程网站网址:待开发先修课程:《电路原理》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从一个全新的体系介绍物联网RFID的原理与技术,本课程分为三个部分讲解,共12章,1-3章涉及从射频识别的“射频”(包括传输线理论、谐振电路、天线基础),4-9章节射频识别的“识别”(包括RFID系统的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以及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通信技术:编码与调制技术、防碰撞技术和安全技术),10-12章以“应用”结尾(包括RFID技术广泛应用的前提——标准化,基于RFID的典型物联网架构——EPC系统,以及RFID技术在四个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
这三部分内容自底向上自成体系,学生不仅可以高屋建瓴地从全局角度掌握RFID技术,也可以方便地对每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
三、选课建议RFID课程适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必修,除了学过电路原理基础外,接触过一些物联网知识和射频识别的应用,从而具备了学好该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基本必要的知识。
四、课程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联性备注:LO=learning outcomes(学习成果)五、课程目标/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六、课程内容第1章传输线理论介绍射频电路中的基本概念—传输线,这一章是本书中独立性最大的一章,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决定是否学习本章内容。
*据实际教学情况讲解第2章谐振电路介绍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是后续章节介绍RFID通信过程的理论基础。
学习它们的谐振特性时,发现当串联谐振时,电路为纯电阻性,而对应的并联谐振时,电路为纯电导性,且它们的曲线有很大的相似性。
谐振时,电路的总能量是不变的,只会在电感和电容之间相互转换。
串并联谐振的回路带宽都为BW=ω2−ω1=ω0/Q从串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曲线可以看出,Q值越大,曲线越尖锐,选择性越好;反之,Q值越小,曲线越平坦,选择性越差。
但从上面带宽的公式可以看到,Q值越大,通频带越窄,有可能使电路传输的信号失真,实际运用中需要兼顾两方面要求,选择合适的Q值。
串联谐振电路主要用到RFID读写器的射频前端,而并联谐振电路主要用到RFID电子标签的射频前端。
虽然都是用在射频前端,但是它们的使用要求完全不同。
当频率很高的情况下,一般的集总元件不易实现谐振电路,通常用满足一定条件的传输线来实现。
重点:谐振条件、谐振特性、谐振曲线和通频带理论课:2学时第3章天线基础介绍RFID系统常用的天线及天线的电参数。
本章首先介绍了天线的基本工作原理,并对天线的研究要点和天线的电参数做了详细讲解。
天线的电参数是衡量天线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有天线的频带宽度、效率、输入阻抗、极化特性、增益系数以及方向图等,其中天线的方向图是研究天线必不可少的环节,天线的主瓣与副瓣的分布是天线辐射特性的最主要体现,代表了一种天线的辐射性能。
其次,本章还介绍了常用于RFID系统的几种天线:对称振子天线、引向天线、微带天线等。
在不同的RFID应用系统中,应选择合适的天线,以便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功能。
最后,我们就不同频段RFID系统中的天线技术进行了讲解,RFID系统分为低频RFID系统、高频RFID系统和微波系统,由于天线频段的要求,不同频段的RFID系统所需用到的天线也有所不同重点:天线的定义、分类,天线的电参数、RFID常用的天线理论课:2学时第4章物联网RFID系统概论介绍物联网RFID系统概述,讲述RFID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射频识别技术是无线电频率识别的简称,它与条形码、生物特征识别等都是自动识别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但RFID以非接触方式获得电子数据载体中的信息,应用更加灵活方便,可适用于身份、动物和物品识别等,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对于RFID系统来说,电子标签和读写器是必不可少的。
前者是物品信息的载体,后者是电子标签和系统高层之间通信的桥梁。
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耦合方式分为电感耦合和电磁反向散射耦合两种:电感耦合方式基于交变磁场,是近距离RFID系统采用的方式;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基于电磁波的散射特性,是远距离RFID系统采用的方式。
RFID技术已经拥有较长的应用历史,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为RFID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物联网RFID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重点:自动识别的三种技术,射频识别的组成和分类理论课:2学时第5 章电子标签介绍电子标签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电子标签作为一种智能卡,在很多应用中已取代传统的磁卡。
一方面电子标签采用无线射频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它与读写器之间通信不再需要直接接触;另一方面,电子标签内部的集成电路芯片具有其他智能卡所不具备的运算和处理能力,因此安全性更好,应用范围更广。
电子标签主要由芯片和天线两部分组成。
芯片的功能是对标签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各种处理,并把标签需要返回的信号进行编码、调制等处理。
电子标签天线的功能是接收读写器传送过来的电磁信号或者将读写器所需要的数据传回给读写器,也就是负责发射和接收电磁波,它是电子标签与读写器之间通信的重要一环。
Mifare S50在电子标签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特别是其存储器的分区管理以及双密码共同控制每个分组的访问的策略,使得同一张卡可以被不同的应用所使用,从而使得其在一卡通等领域内广泛使用。
重点:自动识别的三种技术,射频识别的组成和分类理论课:4学时第6章 RFID读写器介绍读写器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作为RFID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写器起到了连接电子标签与应用系统的基础性作用。
本章首先介绍了RFID读写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组成以及各种结构形式,然后对RFID读写器应用中的管理和组网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重点:读写器的基本原理、读写器的基本构成、结构形式理论课:2学时第7章编码与调制介绍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进行通信的重要步骤—编码与调制。
RFID系统中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数据和能量传输过程是理解RFID系统工作原理的核心部分。
本章通过介绍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引入了RFID通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然后重点介绍了其中的关键技术——编码与解码、调制与解调。
编解码部分重点介绍了信源编码(如反向不归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密勒编码以及修正密勒编码),信道编码(奇偶校验码、汉明码和循环冗余码),结合实例介绍了它们的编码方法和特点。
然后重点介绍了调制与解调技术,包括调幅、调频和调相。
最后阐述了RFID系统中电感耦合方式与反向散射耦合方式的数据和能量传输方式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重点:RFID系统的通信过程和调制方法,RFID系统的耦合方式与调制难点:RFID信源编码方法理论课:2学时第8章 RFID防碰撞技术RFID通信中的关键问题—防碰撞技术。
本章介绍了RFID中的关键技术——防碰撞技术。
多个标签同时向读写器发送数据时,将会产生碰撞而导致读写器无法正确识读这些标签。
无线通信领域中防碰撞算法主要包括TDMA、CDMA、FDMA和SDMA。
RFID系统的防碰撞算法基本都属于TDMA,主要包括ALOHA算法和二进制树型搜索算法。
其中,ALOHA算法是一种非确定方法,由电子标签控制发送时间,一般用于高频RFID系统。
二进制树型搜索算法一般是由读写器控制的确定性方法,主要用于超高频RFID系统。
重点:RFID系统中防碰撞算法TDMA、CDMA、FDMA和SDMA理论课:2学时第9章 RFID系统的安全RFID通信中的关键问题—安全技术。
介绍了RFID系统中面临的安全挑战。
RFID的安全技术分为两类:物理方法和逻辑方法。
物理方法有杀死标签、法拉第网罩、主动干扰、阻止标签等;逻辑方法包括Hash锁方案、随机Hash锁、Hash链、匿名ID方案及重加密方案通用重加密。
智能卡作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子标签,其安全性备受关注。
攻击者可利用物理的方法窃取智能卡芯片中的数据,但是难得很大。
而智能卡的逻辑安全手段则包含鉴别与核实、加密通信和存储区域保护措施。
重点:RFID系统面临的安全攻击及安全解决方案理论课:2学时第10章物联网RFID标准介绍RFID技术广泛应用的前提—标准化,标准是RFID技术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解决编码通信、空中接口和数据共享等问题,以最大程度地促进RFID技术及相关系统的应用。
RFID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面、数据内容方面、性能方面和应用方面,目前主要的RFID标准有ISO/IEC标准和EPC标准等。
在ISO的标准体系中,ISO/IEC 18000系列标准起到核心的作用。
ISO/IEC 18000系列标准定义了RFID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信号形式、编/解码规范、多标签碰撞协议以及命令格式等内容,为所有RFID设备的空中接口通信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EPCglobal的标准体系中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对网络中数据规范和编码格式的角色定义,涉及网络和数据通信协议的接口,EPC网络提供的服务。
重点:RFID国际标准体系,ISO/IEC标准和EPC标准理论课:2学时第11章物联网的典型架构介绍物联网的典型架构—EPC系统,该系统可在RFID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球互连的物联网,介绍了EPC编码的特性和原则,EPC编码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足够长,可以标识世界上的每一个物体,EPC编码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然后介绍了现行的EPC编码版本,详细说明了EPC-64、EPC-96和EPC-256三种版本七种类型的编码结构。
对EPC信息网络系统中的中间件系统、ONS、PML和EPCIS做了说明,对中间件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和结构做了说明,并结合实例说明了ONS 工作原理和查询步骤,简单介绍了PML的特性以及在EPC系统中的作用,最后介绍了EPCIS在系统中的功能,分别对EPCIS在系统中的位置做了形象说明。
重点:RFID系统的应用典型,难点:EPC编码体系,说明EPC信息网络系统中的中间件系统、ONS、PML和EPCIS。
理论课:2学时第12章RFID的应用实例介绍RFID在四个不同领域的典型应用实例,包括了防伪领域、公共安全领域、医疗卫生领域和智能交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