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知识传统节日国学常识文体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1.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
中国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类型。
2.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绘画有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不同类型。
3.中国剪纸:剪纸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剪纸刀将纸张剪出各种形状的图案。
4.中国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和元宵节等。
5.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古琴、古筝和京剧音乐等。
6.中国传统舞蹈:中国传统舞蹈包括古代舞蹈和民间舞蹈,如古典舞、民族舞和扇子舞等。
7.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有汉服、唐装和旗袍等不同类型。
8.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有殿堂、庙宇和园林等不同类型。
9.中国传统医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气功等治疗方法。
10.中国传统饮食:中国传统饮食有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和鲁菜等。
11.中国传统茶艺: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包括泡茶和品茶等不同环节。
12.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中国传统节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如春节的放鞭炮、中秋节的赏月和端午节的划龙舟等。
13.中国传统礼仪:中国传统礼仪有许多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拜年、拜堂和拜师等。
14.中国传统民俗:中国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和踩高跷等。
15.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有京剧、豫剧和越剧等不同类型。
16.中国传统乐器:中国传统乐器有琵琶、古筝和二胡等。
17.中国传统美术:中国传统美术有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不同类型。
18.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国传统工艺品有陶瓷、剪纸和刺绣等。
19.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有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不同类型。
20.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有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不同学派。
中考必备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考必备传统文化知识大全一、书法1.毛笔:毛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工具,用于书写和绘画,历史悠久。
毛笔分硬毛和软毛两种,硬毛适合于工笔画,而软毛适合于写课文和楷书。
2.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清秀流畅,可以较快地书写。
3.楷书:楷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字体,规范严谨,是学习书法的基础。
4.隶书:隶书是古代的一种用于书写行政文书的字体,笔画结构严谨,线条流畅。
5.草书:草书是书写速度最快的字体,开创了潦草飞扬的独特风格。
草书注重气韵生动和意境抒发。
二、音乐1.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琴以其丰富的音色和独特的音韵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2.二胡:二胡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音色深情,表现力丰富,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中。
3.京剧:京剧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剧目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打击乐:打击乐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大类,包括锣、鼓、镲等,音效明亮,节奏感强烈。
5.西洋乐器: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西洋乐器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绘画1.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注重韵味和气韵生动的表现,常用的画法有线条、色彩、纹理等。
2.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用水和墨来表现画面,追求墨色的丰富变化和线条的流畅。
3.花鸟画:花鸟画是国画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描绘花卉、鸟类等自然界的事物,形象传神。
4.山水画:山水画是国画中的一种类型,以山水为题材,追求景物和人物在画布上的自然表现。
5.人物画:人物画是国画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描绘人物的形象、姿态和情感等。
四、戏曲1.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声调高亢、腔调丰富、动作夸张为特点,台词长,情节复杂。
2.粤剧:是广东地区流传甚广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快板腔调、动作敏捷而著称,表演形式多样。
3.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口技和声腔著称,行腔清亮、音高昂扬。
关于书法的文化常识

关于书法的文化常识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它源于甲骨文和篆书,发展到今天的行书、楷书、草书等,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涵盖了笔画、构图、意境、气息等多个方面。
它既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书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先贤的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感受到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魅力。
书法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钻研的艺术。
初学者应该从基本功开始,比如练习字体、提高笔画和篇幅的均衡性、提高字形和间距的一致性等。
只有坚持练习,不断充实自我,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不同的书法作品表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楷书体现了庄重、端庄,而行书则更加自由、灵动。
草书虽然笔意飘逸,但也注重自我控制和规范。
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法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
除此之外,书法对于身体的锻炼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书写时,需要腕部、手掌、手臂等多个部位协同运动,锻炼了肌肉和韧带,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同时,书法也有舒缓神经、放松身心的效果。
总之,了解和学习书法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表达情感、发展身体健康的一条好途径。
不论是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都应该在书法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书法必备知识点总结

书法必备知识点总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重要艺术,书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表达。
在学习和理解书法的过程中,有一些必备的知识点是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的。
下面将对书法必备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书法的起源和发展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文字是通过刻画或书写来表现的。
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文字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书法的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出现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不同的书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
二、书法的艺术特点1. 线条的独特韵味书法作品的线条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线条的优美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
书法中的直、弯、折、勾等线条是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平滑等来表现的,因此线条在书法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韵味。
2. 气韵生动书法中的“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所体现的意境、情感和气势。
一个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求字形的工整美观,更要求其能够通过线条的运用和排布来表现出一种生动的艺术效果,使人在观赏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内在意境。
3. 象形与抽象相结合书法是一种文字的艺术形式,因此在书法作品中,文字的表现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即文字应该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但与此同时,书法作品又要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即在书写时要有一定的变化和韵律,在笔画中把表现对象的特征进行抽象和提炼。
这种象形与抽象相结合的特点是书法作品的独特之处。
三、书法的分类1.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直稳健,字形方正刚劲,线条硬朗,运笔流畅有力。
2.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最常见的一种书体,也是中国古代文书常用的书写形式。
楷书的特点是字形端庄稳健,笔画平滑流畅,整体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中国书法常识

中国书法常识
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关于中国书法的一些常识:
1. 起源:中国书法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2. 分类:中国书法主要分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和篆书五种。
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3. 传统工具:中国书法大多使用毛笔,这种工具由毛发制成。
墨、砚台和宣纸也是书法所必需的工具。
4. 字体特点:中国书法注重书写的笔画结构和形态美。
具有端庄、雅致、流畅和韵味等特点。
每个字的笔画都要注重用笔的力度、速度和顺序。
5. 文化意义:中国书法被视为文字的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作品常常与诗词、名人墨迹相结合,表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以上是关于中国书法的一些常识。
书法在中国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书法常识大全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书法常识大全01汉字字体的发展1.我国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字形特点: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形体均匀齐整。
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行书:“行”是“行走”的意思,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02书法发展史1.秦汉书法(1)秦-小篆,官方文字,著名作品是李斯《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秦隶,民间文字,"隶书,篆之捷也"。
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启迪了汉隶的诞生。
(2)汉朝汉隶——东汉进入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是蔡邕,《熹平石经》又称《太学石经》。
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人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后因战乱毁坏。
蔡邕自创飞白字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草书——代表人物是张芝,尤善章草书,又创于今草。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又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人。
代表作:《冠军帖》《二月八日帖》《终年帖》2.魏晋书法(1)钟繇——楷书鼻祖,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代表作《宣示表》等(2)“二王”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相关典故“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并有“小圣”之称。
书法文化知识

书法文化知识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书法文化的基础知识:
1. 书法字体:书法字体主要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
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楷书、行书和草书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
2. 书法工具:书法创作需要使用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
毛笔是书法的核心工具,其质量对书法作品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墨汁是用来蘸取毛笔书写;宣纸则是用来承载墨迹。
3. 书法风格:书法作品的风格因不同的流派和创作者而异,常见的有雄浑豪放、清秀婉约等。
4. 书法作品鉴赏:鉴赏书法作品时,可以从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入手,欣赏其线条的质感、节奏和韵律。
5. 书法作品创作:创作书法作品时,需要注重构图、笔法和意境的表达,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字体和场合选择合适的字体和表现方式。
6. 书法与文化: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以上是关于书法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书法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书法的知识点总结一、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朝晚期至周初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出来的文字,其笔画粗犷、直率,具有浓厚的原始风格。
金文则是商朝和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它是在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具有简洁、端庄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书法逐渐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五种基本字体。
其中,篆书是最早的字体之一,它起源于青铜器铭文和印章文字,具有古朴、庄重的特点。
隶书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形成的一种字体,具有方正、刚劲的特点。
楷书则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其笔画工整、端庄。
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艺术字体,它的笔画流畅、自由,富有动态美感。
行书是楷、草两种书体之间的过渡,其特点是承接了草书的行云流水和楷书的秩序,是传统书法中最具书写实用性的一种字体。
除了以上五种基本字体,中国传统书法还发展出了很多变体字体,如颜体、兰亭体等,它们各具特色,丰富了中国传统书法的表现形式。
二、艺术特点中国传统书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笔墨相济:中国传统书法重视笔墨的运用,认为“水墨乃书法之本”。
笔墨在书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工具,更是艺术的表达媒介。
通过对笔墨的运用,书法家在纸上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审美追求。
2. 神韵生动:中国传统书法重视神韵生动,追求以笔墨表达出自然界的生命力和情感。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每一势都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精神世界。
3. 线条韵律:中国传统书法重视线条的韵律美,追求在纸上呈现出美妙的线条组合和流畅的书写形态。
书法家通过对线条的运用和组合,表现出了作品独特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4. 丹青墨彩:中国传统书法注重丹青墨彩,强调对纸张、笔墨、水墨的互动与调和。
书法家通过对笔墨的细致运用,使作品在纸上呈现出了生动的图像,营造出空灵深邃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知识传统节日国学常识文体常识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2017年书法知识、传统节日、国学常识、文体常识整理2017年中考书法知识整理一、书写工具“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1. 笔:指毛笔,由兽毛制成。
分硬毫、软毫、兼毫三种。
挑选毛笔时诀巧则为毛笔的所谓“四德”,即“尖、齐、圆、健”。
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和河南的太仓毛笔以及河北的侯店毛笔。
毛笔有大小之分:最大的是楂笔,其次是提笔、斗笔;大、中、小楷笔。
2. 墨:常见的有三种。
一种是松烟墨。
第二种是油烟墨。
第三种是混合墨。
3. 纸:最适合书画用的是宣纸(原产地为中国安徽省,古时属于宣州府,因此称为"宣纸")。
宣纸按其性能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
生宣最适宜创作书法作品。
熟宣适宜工笔画。
4. 砚:按做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砖砚、石砚、陶砚、瓷砚、玉砚等。
按产地分有:中国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安徽的歙(shè)砚、甘肃洮(táo )州的、山西的澄(dèng)泥砚。
二、写字姿势写字的姿势分坐势、立势两种。
坐势:要求:头下、身直、臂开、足平。
立势:做到:头俯、身躬、臂悬、足站稳。
三、执笔方法五指执笔法:即:压、勾、格、抵五法。
同时还应记住八个字,“指实掌虚,腕平掌直”。
四、关于用笔用笔的过程,可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
起笔、收笔有“藏、露、方、圆、转、折”等的分别;行笔有中锋、侧锋两种方法;整个运动过程提按交替、抑扬顿挫,富于节奏。
五、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六、汉字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钩、挑七、书法临习临习方法:(1)读帖(2)摹帖(3)临帖临帖要求:字帖应放置于左上方。
砚台放在右上方,练习用纸正对自己。
书法格式为从上到下竖写,先右后左。
八、书法作品1.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通常都有正文、落款、印章三个方面构成。
印章分类:1、朱文:白底红字。
笔划少的用朱文。
2.白文:红底白字。
笔划多的用白文。
2.章法是指书法作品中线结构的组织,它包括单字中对点画的组织和作品中对单字的组织。
3.书法作品格式:立轴、屏条、中堂、横幅、长卷、扇面、斗方、楹yíng联。
九、汉字造字法——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十、楷书1.楷书也叫真书、正书。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
2.楷书四大家(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欧阳询[欧体]、前三者唐朝,赵孟頫fǔ[赵体]元朝)书法特点:颜体:端庄雄浑,气势开张,骨力遒劲,气概凛然。
柳体:活健苍劲,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欧体: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赵体: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
图片:颜柳欧赵十一、书法名家1.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人物故事:墨池、书成换白鹅、坦腹东床、入木三分2.张旭:唐代书法家,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
其草书当时与李白的诗歌、裴文的剑舞并称“三绝”。
3.张芝:字伯英,家,后人尊称他为“草圣”,其书法被称为“今草”。
4. 怀素: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他的草书称为“狂草”,与唐代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5.启功,中国书法家,书画鉴定家。
字元伯,一作元白。
满族。
姓,雍正帝九世孙。
6. 当代硬笔书法家:庞中华、田英章、席殊、司马彦、邹慕白2017年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相关诗句整理【春节】时间:农历一月初一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习俗: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元宵】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时间:四月五日或六日。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等。
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乞巧】时间:每年七月初七。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习俗: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中秋】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腊日】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
习俗:吃腊八粥【除夕】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习俗:全家团聚吃“年饭”“守岁”。
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017年中考必备国学常识1.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2.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3.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5.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6.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7.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8.岁寒三友:松竹梅9.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10.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11.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士-进士12.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1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14.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15.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頫16.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17.文房四宝:湖笔微墨宣纸端砚18.古代秀才四艺:琴棋书画19.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20.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21.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22.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3.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24.中医四诊:望闻问切25.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26.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27.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28.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9.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30.: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31.常见借代词语:桑梓:家乡桃李:学生社稷、轩辕:国家烽烟:战争巾帼:妇女丝竹:音乐须眉:男子伉俪:夫妻32.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33.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时。
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花甲之年——60岁古稀之年——70岁耄耋(màodié)之年——80、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古文体裁]【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如《陋室铭》(刘禹锡)【记】记是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小石潭记》(柳宗元)【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说】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杂说》(韩愈)【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诸葛亮)【书】古代书信的一种。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古代文体]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
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朱元思书》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
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4、史传文属历史散文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