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知识——楷书
三笔字-毛笔楷书钢笔楷书粉笔楷书-创意书法美术字楷书经典

《洛神赋十三行》
(二)隋唐 隋唐时期的楷书名家有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颜真卿、柳公权等。 1 、 欧阳询(557一641), 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 湘(今湖南长沙)人,所写 《化度寺碑》,《虞恭公碑 》,《皇甫诞碑 》被称为 “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 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 《皇甫诞碑》、《化度寺碑 》
延伸阶段:宋元是楷书的延伸阶段。唐代楷书法 度森严、结构严谨,到了宋元时期书法家们开始追求 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 总结阶段:清代是楷书的总结阶段。以邵瑛所著 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为代表(黄自元光绪十 年临摹而成),他是在唐初四大书家之一欧阳询《结 字三十六法》及明代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基础 上系统、全面地研究剖析了汉字结构组合规律,归纳 总结出九十二种汉字结体书写的方法,并各有典型例 字。
一、 独字训练 而楷书从临摹到创作是书法的必经之路。临摹是为 了创作服务的。启示: 首先在笔法上,注意唐楷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魏碑用笔的差异性。方圆兼并,点画劲挺,笔力凝聚。 我们从几个代表性笔画,来区分其每种风格的特点。
1.独立点 方法:从五本字帖中挑出同一个“文”字进行仔细观察。 (注:《张黑女墓志》用“守”字代替)
【三】小结
本次课主要以《雁塔圣教序》为例学习了毛笔 楷书的偏旁部首。从上一节课的基本笔画到这一节 课的偏旁部首的学习,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毛笔楷 书的相关知识,并能对一个完整的字进行临摹,期 待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认真领悟,试着进行集字创 作。
谢
谢!
毛笔楷书——经典作品欣赏
目录
一、 楷书简介 二、 楷书名家 三、 名作欣赏 四、 课堂(课后)及小结
2、祝允明(1460-1526) ,字希哲、晞喆。因右手多 生一指,故自号支指生、枝 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 山居士、枝山樵人等。世称 “祝京兆”。其小楷古朴浑 厚,含蓄端庄,点画遒逸。 唯以魏晋为法,加之才情奔 放,浪漫不羁,字里行间妙 趣横生。祝允明主要小楷作 品有:《和陶饮酒诗》、《 千字文》
中国书法的五类字体

中国书法的五类字体书法有五种字体分别是: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1. 篆书「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2.隶书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
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楷书字体大全

楷书字体大全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主要字体,它以端庄稳重、笔画丰满、结构严谨而著称。
楷书字体在中国书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书法之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楷书字体的应用,比如书法作品、宣传画、商标设计等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楷书字体,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楷书字体。
1. 仿宋体。
仿宋体是一种常见的楷书字体,它的笔画端庄稳重,结构严谨,适合用于书法作品和印刷排版。
仿宋体字体的特点是笔画粗细适中,线条流畅,整体感觉非常舒展。
在书法作品中,仿宋体常常被用来书写行书或楷书,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
2. 隶书。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字体,它的笔画刚劲有力,结构简洁明快。
隶书字体在楷书字体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线条清晰,整体感觉非常有力量。
隶书字体常常被用于书法作品和宣传画,给人以一种古朴、雄浑的感觉。
3. 仿隶。
仿隶是一种结合了隶书和楷书特点的字体,它的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稳重。
仿隶字体在书法作品和印刷排版中经常被应用,给人以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仿隶字体的特点是笔画粗细适中,线条流畅,整体感觉非常舒展。
4. 行书。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草书字体,它的笔画流畅自然,结构简洁明快。
行书字体在楷书字体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线条清晰,整体感觉非常舒展。
行书字体常常被用于书法作品和宣传画,给人以一种古朴、自然的感觉。
5. 楷体。
楷体是一种常见的楷书字体,它的笔画端庄稳重,结构严谨,适合用于书法作品和印刷排版。
楷体字体的特点是笔画粗细适中,线条流畅,整体感觉非常舒展。
在书法作品中,楷体常常被用来书写行书或楷书,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
总结。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楷书字体,它们在书法作品、印刷排版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这些楷书字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楷书字体,使我们的书法作品和设计排版更加丰富多彩。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楷书字体,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楷书的知识点

楷书的知识点楷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用笔写字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楷书的起源、特点和发展等方面,介绍楷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楷书的起源楷书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当时的刘贺创造了“狂草”一书法体系。
随后,东汉时期的赵晔、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等书法家们在狂草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改进,逐渐形成了楷书。
楷书的起源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二、楷书的特点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主要书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端庄秀丽:楷书以端庄、秀丽为主要特点,笔画饱满、挺拔,线条流畅、有力。
2.结构稳定:楷书的字形结构稳定,布局合理,字的各个部分相互关联,整体美感较强。
3.温润如玉:楷书的墨色温润如玉,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
4.书风庄重:楷书的书风庄重大方,凝重而不失庄重。
5.适应性广泛:楷书适应性广泛,不仅可以用于书写文字,还可以用于绘画、题字等方面。
三、楷书的发展楷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不断吸收了汉字书法的精华,并与时俱进。
1.隶变楷:楷书最早的发展阶段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所使用的书体,笔画结构工整,线条挺拔。
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改良,形成了更加规范、美观的字形结构。
2.楷书的独立: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独立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
在这个时期,王羲之等书法家对楷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楷书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书体。
3.宋代楷书的成熟:宋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等人对楷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中,楷书的字形结构更加规范、流畅,书风更加庄重大方,艺术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四、楷书的应用楷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书法艺术中有重要地位,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1.书法艺术:楷书在书法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书法家都以写楷书为主要创作方向。
书法小常识资料

书法小知识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含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散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例。
换言之,书法是指依据文字特色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构造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裕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并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西方艺术家称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因为它是用了线条表达情绪和创建气氛。
因此也是品位最高技巧最难的艺术。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沟通、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自己又形成了一种独到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据,对于中国文字发源,一般以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期间”,已经创建了文字。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归纳起来有三大种类,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可是绘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色的一种符号,代表必定的意义,有必定的读音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建、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样形体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能够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经结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项目简介为:“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资料,经过汉字书写,在达成信息沟通适用功能的同时,以独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虑,进而表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思想方式、人品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中国书法陪伴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古老的书法和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向来陪伴着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让我们沿着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看看各样书法体写出的十二生肖。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以下是中国书法历史的基本知识梳理:
1. 先秦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以龟、龙、鹿、牛等动物的骨壳及铜器等为材料刻写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中一种规范、工整的字体,始于汉代,晋代时达到巅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
3.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简朴、端庄、规矩的字体,自东汉以来逐渐成熟,唐代时达到鼎盛,是中国人日常书写中使用最广泛的书法字体。
4. 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具有良好的书写速度和美丽的艺术效果,是唐代以后书法艺术的重要风格之一。
5. 草书:草书是一种笔画夸张变形的艺术形式,以流畅、俊逸、狂放自如的特点出名。
自东汉以来发展至今,是中国书法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一种字体。
6. 篆书:篆书是古代文化的象形文字,为中国书法中最神秘、最古老的一种字体,是自长期以来的印章文化而衍生出来的。
7. 现代书法:20世纪以来,中国书法艺术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创新,不仅推陈出新,而且吸取了西方绘画艺术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现代书法艺术形态。
中国书法字体的五种类型分别是

中国书法字体的五种类型分别是中国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
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中国书法字体类型,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书法字体类型欣赏中国书法字体类型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
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
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篆书字体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
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
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
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
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
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
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
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
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
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学虽有关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
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
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
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
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书法体。
书法楷书口诀大全

书法楷书口诀大全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书法楷书更是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它不只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写字技巧,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此,学习书法楷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我们需要学习书法楷书口诀大全以掌握书法的精髓。
一、横有悬钩,竖有撇捺。
丝毫必须认真,不可草率从事。
这里所说的“横有悬钩,竖有撇捺”,是指横画的顶端应该有悬钩,竖画的顶端应该有撇捺。
这个口诀的意思是在写书法楷书的时候,每一笔都必须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从事。
二、开篇首笔,从容再下笔。
两笔必须整齐,并排有分别。
书法楷书的开篇必须从容,要充分准备好,不能慌张。
同时,每一笔都要整齐有分别,遵循规则,不能乱涂乱画。
三、尖角顿挫,卷卷圆圆。
刚中带柔,方圆相生。
书法楷书的笔画要刚中带柔,有一种尖角和顿挫的感觉,但也要有卷卷圆圆的感觉。
刚中带柔,方圆相生是书法楷书的一种基本特点。
四、画竖须中规,洒脱取自由。
力透纸背显神态,动若脱兔意飞扬。
书法楷书的竖画必须按照规则来画,不能乱来,但同时也要有一种洒脱自由的感觉。
书法楷书的笔力、神态、情感都需要通过笔画来表现出来。
五、独学儒家,偏要道法。
方圆万物,字体独立。
书法楷书需要学习儒家的学问和坚持道法的原则。
因为书法楷书中的每一个字体都是独立的,但同时也包含了方圆万物的思想。
六、厚重有力,朴实无华。
品格端庄,行为高尚。
书法楷书的作品要有厚重有力的感觉,同时也要有朴实无华的风格。
品格端庄,行为高尚是书法楷书所追求的一种道德修养。
七、墨韵提笔,气势磅礴。
如流水飞瀑,含芙蓉藕花之秀。
书法楷书需要有一种墨韵的感觉,提笔时需要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同时,书法楷书也需要有一种自然的流动感和含蓄的美感。
八、字体挺拔,笔画朴实。
方正圆活,阴阳平和。
书法楷书的字体应该是挺拔的,清晰明了。
笔画应该朴实无华,但也要有一种方正圆活的感觉。
阴阳平和是书法楷书的一种基本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知识——楷书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
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
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
”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
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
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
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
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兹分别简介:1.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
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1.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
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
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2.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
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
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
”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
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
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
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
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
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
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
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
外圆,钩半曲半直。
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
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
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
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
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
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
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
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
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
还有元赵孟俯、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锺繇书法,具古朴风格,惟传世作品《宣示表》《荐季直表》,无一确实者,多为后人传模或临作。
欣赏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书风。
大楷: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
较此更大的真书
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
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
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楷书是最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
汉钟繇《宣示表》、钟繇《荐季直表》、北魏《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晋王羲之《乐毅论》、晋王羲之《黄庭经》。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
传说:山阴一道士知王羲之爱鹅,以白鹅换《黄庭经》,所以此帖又称《换鹅帖》。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南朝《爨龙颜碑》、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颜真卿《勤礼碑》、唐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钟繇对创立楷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宣示表》是晋唐人临摹的。
用笔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体势尚存隶意。
魏碑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都属早期的楷书,以方笔为主,开雄强古朴之风。
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
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
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
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