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和发展。

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简述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

介绍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

分析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1.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史》等。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和文章。

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鸦片战争后的学前教育思想2.1 教案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探索。

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变革背景。

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

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变革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

2.4 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史》等。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和文章。

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戊戌变法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3.1 教案目标:了解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变革。

理解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和发展。

分析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

探讨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观点和影响。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近代以来,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到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建立和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分析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一、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的。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国家危机和社会动荡中。

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饱受战乱和贫困的折磨,教育事业几乎陷入停顿。

二、制度建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制度建立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兴起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使中国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重要议程之一。

1919年,中国首个学前教育机构——上海幼儿师范学校成立,标志着中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教育实践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一代代教育家和教育实践者的辛勤耕耘而来的。

从最初的幼儿师范学校到现在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中国的学前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不仅学前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而且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四、面临的挑战中国近代学前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学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仍然存在。

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其次,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的教师,但目前仍然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

此外,学前教育的质量监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变革。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学前教育的前景依然充满希望。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学前教育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教案第一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发展阶段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1.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定义和发展阶段,基本原则和目标,重要性和作用互动法:引导学员讨论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的理解能力第二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里程碑和重要事件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对当代教育的影响2.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里程碑和重要事件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对当代教育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主要里程碑和重要事件,历史演变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资料,帮助学员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主要里程碑和重要事件的了解能力第三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和理论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对实践的影响3.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对实践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和理论,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思想和理论对实践的影响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学员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对实践的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主要思想和理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的了解能力第四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与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政策和法规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4.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政策和法规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主要政策和法规,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实地考察法:组织学员参观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主要政策和法规的了解能力第五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前景与挑战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政策措施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和挑战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政策措施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改革方向和政策措施,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员思考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前景和挑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改革方向和政策措施的了解能力第六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与教学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设置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6.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设置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设置,常用的教学方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课程案例,帮助学员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主要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创新与发展的了解能力第七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评价与监督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主要方法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基本原则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主要方法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重要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重要性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员思考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7.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与监督重要性的了解能力第八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基本要求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主要途径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主要途径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重要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基本要求,主要途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师资培养与培训案例,帮助学员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实际应用8.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基本要求和途径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重要性的了解能力第九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家庭与社会合作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主要方式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基本原则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主要方式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重要性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的基本原则,主要方式,重要性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员思考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9.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与社会合作重要性的了解能力第十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掌握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对未来社会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对未来社会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主要趋势,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员思考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和对未来社会的影响10.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员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对未来社会的影响的了解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理解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对于把握课程的方向至关重要。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简述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

介绍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强调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应用。

1.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思考的短文。

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鸦片战争后的教育改革2.1 教案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详细讲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改革方向。

分析鸦片战争后教育改革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文献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教育改革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2.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中国教育改革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学前教育3.1 教案目标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掌握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及其教育思想。

3.2 教学内容介绍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详细讲解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及其教育思想。

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文献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思想。

3.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加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

学前教育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学前教育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蔡元培先生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

一、论教育方针1、军国民主义教育 ,即体育2、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3、德育主义教育,即公民道德教育,基本内容:自由、平等、博爱4、世界观教育,是“超轶乎政治的教育”5、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啊,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蔡元培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否定了中国封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教育宗旨,是历史的进步,成为民国初年国家颁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才也从此起步。

二、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蔡元培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造传统教育的起点。

蔡元培说:“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列举了托尔斯泰的的自由学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等,说明这种小教育的特点。

他还指出,要做到尊重儿童个性、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必须进行儿童心理研究与儿童心理实验,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识,才能足以适应这种新的儿童教育。

三、论学前美育(一)、论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美育:蔡元培在《美育》一文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

(二)、论学前美育的实施蔡元培将美育实施的途径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1、家庭美育或胎教院、育婴院的美育首先是接受家庭美育,但蔡元培因怀疑家庭教育的功能,主张儿童出生后最好是实行公育,他的理想是以儿童公育代替家庭教育。

胎教院的美育,蔡元培将之视为对儿童实施美育的起点。

胎教院要处处包含美育的因素,院址选择、建筑、环境、布置、设施、人员等都要适合孕妇生活和胎儿成长。

2、幼稚园的美育蔡元培主张,儿童满三岁入幼稚园。

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

中国近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重点+试题

中国近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重点+试题

⒉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 • 在幼稚师范教育方面,陶行知运用了艺友 制培养幼教师资。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 客问》中,陶行知解释了艺友制:“艺友 制是什么?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 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 手艺便是艺友制。”“凡是朋友之道教人 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
含义: 艺友制是学生(称艺友)与有经验的 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 方法是边干边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培养幼教师资运用( ) A.小先生制 B.艺友制 C.五指活动 D.行为课程
判断: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运用艺友制培养 幼教师资。( )
(一)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P73 (二)幼儿教育普及化、平民化、大众化 真题 :尖锐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
后代的意义,害了“三种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 和富贵病的是我国教育家( )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尖锐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后 代的意义,害了“三种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 富贵病。
第四章育思想概述
一、近代的儿童公育思想
(一)康有为论儿童公育思想
康有为(1858-1927),广东省南海人,是中国近 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的代表人物。 1891年起,在广州庆里万木草堂讲授新学,宣传自 己的改革思想,先后出版《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 考》,引起思想界大轰动。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 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1.康有为是儿童公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的
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同书》)中。
2.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 相应地,应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制度 的是( 康有为 )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起初,中国的学前教育仅仅是农民家庭为了传承家业而给孩子传授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教育观念的变化,学前教育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将从政策、制度和实践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首先,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政策的推动。

1907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提出了“兴学为本”和“以教育救国”的主张,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措施。

其中之一就是学前教育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普通学制草案》,明确提出了“小学为学龄儿童接受的最低段教育”,并设立了“幼稚班”作为学前教育的入学准备。

最后,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实践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学前教育机构和教育家。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总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政策、制度和实践三个阶段。

通过政策的推动、制度的支持和实践的积累,中国的学前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学前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资源不均衡等。

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简述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探讨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鸦片战争后的学前教育思想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探索。

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变化和探索。

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文献研究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学前教育思想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贡献。

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分析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变革。

探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洋务运动对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戊戌变法与学前教育思想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贡献。

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期间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分析戊戌变法期间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变革。

探讨戊戌变法期间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癸卯学制“与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2. 蒙养院制度的确定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蒙 养院制度的确定。 《蒙养院章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办学宗旨: “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 育。 2.师资来源:以育婴堂和敬节堂内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贫困人家的 妇女担任。 3.招生对象、收托时间和院址设置:“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 之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招收“本地附近幼儿,其父母愿送 入其中受院内之教育者”。但不包括女孩,要求“以家庭教育包括 女学”,“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院址设在各省府厅县以及大市镇 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于育婴堂、敬节二堂内附设蒙养院”。 4.保育教导目的及科目: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
2.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壬戌学制 1922年为农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因其是对 《壬子· 癸丑学制》的全面更新,故当时亦称其为“新学 制”。
2.幼稚园制度确立
关于学前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 园,关于学前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将蒙养园改称为 幼稚园,确立了它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 地位。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二)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发展学前教育的原则 (三)实施“保教卫合一”的教育制度 (四)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学前保教方法 (五) 出了一批献身学前教育事业的保教队伍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 肆 ·教育
一、不同时期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1.清末的教会学前教育 外国教会在近代中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 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 思想上奴化中国人。 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外国教会能在华创办学前教育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有关。 教会学前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一)19世纪中后期缓慢起步 (二)20世纪初较快发展 (三)立案注册后逐渐衰落
二、”癸卯学制“与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2. 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1.保姆的培训: 《蒙养院章程》规定蒙养院的保姆由乳媪 、节妇担任。于是,训练乳媪、节妇成为了晚清政府最初 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要途径。 2.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开启: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 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从制 定层面上开始推动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化,以满足社会需 要。
3.清末学前教育特征
第一,清末学前教育仍残留封建教育的色彩,“中体西用” 思想明显。譬如,蒙养院的保姆由乳媪、节妇担任,而清 政府将她们培养成封建思想的宣传者。
第二,日本元素影响至深。清末的学前教育无论是师资来源, 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设施,管理方式等,都依赖日本。
第三,发展比较缓慢。尽管清末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免除了入院儿 童的学杂费,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清政府没有能力快 速发展蒙养院。多是富人子弟,广大百姓子女少有机会。
壬子癸丑学制系统图
• 2).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 按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接收 未满六岁儿童;蒙养园主要附属在小学(国民学校也属小学)和 女子师范学校内。 • 这样看来,蒙养园的地位一是仍然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二是已 不再设于育婴院和敬节堂内,而是纳入了真正的教育机构系列。 总体上,学前教育地位已经显著提高。
二、”癸卯学制“与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1.“癸卯学制”的颁行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 卯学制”。 “癸卯学制”是模仿日本的三段学制系统而成: 第一阶段:初等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 堂三级) 第二阶段:中等教育(中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师范学堂 等) 第三阶段: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及大学预科、高等实业学 堂、师范馆、大学堂和大学院等。)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贰 ·
一、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1.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1). 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 任教育总长。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实施一年多之后,至1913年8月,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令,对 壬子学制有所补充和修改,于是综合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学制 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是指1927年大革 命失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农 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 学前教育
一、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学前教育机构
1.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政策 1)老解放区实施学前教育背景
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注意解放 妇女,发挥妇女的作用,积极动员妇女投身 于战争和生产中。 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为了革命战争 和生产建设,设立大量的学前机构成为其重 要工作之一。
3. 幼稚园师资培养
1)相关政策与法规 《师范教育令》《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注重幼稚教育案》 《师范教育法》《师范学校规程》 2)幼稚园师资培养机构 1.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2.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4. 学前教育社团 幼稚教育研究会 中华儿童教育社 1929年 陈鹤琴担任主席
叁 ·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2.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机构
2)边区的保教机构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 抗日战时期的学前教育发展步入兴盛期,解放战争 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 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 时期则仍不断发展。其革命根据地托儿机构主要有 7种类型: ①寄宿制的保育院和托儿所 ②单位日间托儿所 ③变工托儿所,哺乳所 ④游击式的托儿组织 ⑤小学附设幼稚班 ⑥私人设立的托儿所 ⑦混合类型的托儿组织
学前社会教育出现的历史背景
1.大工业生产的出现,工人阶级壮大,一些妇女进大工 业生产活动,需要中国社会着手创建公共的学前教育机 构。
2.近代新式教育传入,一方面,西方国家为文化征服中 国,创办新式学堂;另一方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3.清末社会政治的变革(戊戌变法,废 科举,立学部等)
2.苏区和边区的学前教育机构
1)苏区的保教机构 苏区创办了不少学前机构,最早创办的机构为瑞 金下州区成立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 所设立的托儿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长期托 儿所,大多接受红军家属子女;另一类是季节性 托儿所,一般在农忙季节开办,为广大妇女参加 生产解除后顾之忧。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 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 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
三 、 清 末 学 前 教 育 实 施
二、”癸卯学制“与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1)蒙养院的兴办 1.湖北幼稚园的创办:1903年9月,中国第一所学前教育 机构湖北幼稚园创办。1904年,改名为“武昌蒙养院”。 湖北幼稚园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日本,聘请了毕业于东京女 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户野美知惠等3名日本幼教人员。户野 美知惠拟定了《湖北幼儿园开办章程》,对幼稚园办园宗 旨,招收对象,任务,课程以及设备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 由于该院采用了日本幼稚园模式,注意儿童各方面协调发 展,考虑了幼小衔接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 清末一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前教育机构。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实践
壹·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贰·中华民国时期的前教育
叁·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肆·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
壹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渐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这一时期 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中 国的学前教育开始由传统家庭教育向近 代社会转型。
2)课程范围 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常识,工作,静息,餐点等。
3)教育方法要点——共十七条
如, • 强调儿童的喜好,不必强求一致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和个别辅导。
• 强调儿童要做户外活动,认为自然界,家庭,村庄,城市都是儿 童最好的活动场所。 • 引导孩子做自己事,如,扫地,擦桌子,拔草,管理玩具等等。
2.民国时期的教会学前教育
教会在民国时期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数量上明显增多。 并且有不少办的较好。 1912年怀德幼稚师范学校附设的幼稚园 1915年美国美以美会、布道会在福州女中创办的幼稚园; 杭州弘道女学附设幼稚园和苏州景海女学幼稚师范科附 属幼稚园
由于其宗教化殖民化色彩浓厚,中国教育界在20世纪20 年代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收回教育主权运动。直至1950年, 才彻底收回教育主权。
二、 幼 稚 园 课 程 标 准
1.《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近代以来,学前教育借鉴了外国的成功经验,取得不小进步。但 是具体实施上存在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师资培养,幼儿教育的 调查、实验研究、乡村幼稚园的推广、幼稚园课程和教材的审查 编辑等问题上。这些问题较早地被陶行知和陈鹤琴发现。为了解 决这些问题,他们在1928年5月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上提交了“注 重幼稚教育案”。 根据提案内容,1928年10月,教育部聘请有 关专家11人,由陈鹤琴和 胡叔异负责,开 始拟定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10月由教育 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我国开始 有了自己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2)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 1927年7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公布的《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 纲领》。 1934年2月,中央人民内务委员部颁布了红色政权成立以来的第 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系统文件《托儿所组织条例》《条例》明 确提出托儿所建设的两个目的:解放妇女和保教儿童。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实行儿童保育列为中心 工作,并颁发《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决 定》要求在边区实行儿童公育制度,并将学前教育向民间扩展。
二、”癸卯学制“与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2. 蒙养院制度的确定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蒙 养院制度的确定。 《蒙养院章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办学宗旨: “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 育。 2.师资来源:以育婴堂和敬节堂内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贫困人家的 妇女担任。 3.招生对象、收托时间和院址设置:“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 之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招收“本地附近幼儿,其父母愿送 入其中受院内之教育者”。但不包括女孩,要求“以家庭教育包括 女学”,“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院址设在各省府厅县以及大市镇 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于育婴堂、敬节二堂内附设蒙养院”。 4.保育教导目的及科目: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