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湿排汗纺织品评价标准要点
吸湿快干标准

吸湿快干标准
吸湿快干是指衣物或纺织品能够迅速吸收汗水并快速蒸发,使皮肤保持干爽的特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吸湿快干标准:
1. 吸湿性:吸湿快干的衣物或纺织品应该能够迅速吸收汗水,将其从皮肤表面转移到织物内部。
通常,吸湿性的测试方法是将一定量的汗水滴在织物上,然后测量汗水被吸收的时间。
2. 快干性:吸湿快干的衣物或纺织品还应该能够快速将吸收的汗水蒸发掉,使皮肤保持干爽。
快干性的测试方法通常是将湿润的织物放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然后测量织物干燥所需的时间。
3. 透气性:吸湿快干的衣物或纺织品应该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以便汗水和湿气能够快速排出,避免在织物内部积聚。
透气性的测试方法通常是测量织物的透气率。
4. 舒适度:除了吸湿快干的性能外,衣物或纺织品的舒适度也是很重要的。
舒适度的测试方法通常包括对织物的手感、柔软度、弹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吸湿快干的标准包括吸湿性、快干性、透气性和舒适度等方面,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吸湿快干衣物或纺织品。
吸湿速干面料性能测试与评价

吸湿速干面料性能测试与评价作者:王欢张富丽李艳梅徐玲来源:《丝绸》2019年第02期摘要:为了更好地为吸湿速干服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市场上常用的15种面料在实验室进行了洗涤前后的滴水扩散面积、透气性、透湿性、吸水率、芯吸高度、蒸发性测试,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获得面料吸湿速干性能综合比较排序。
结果表明:在所选材质和面料中,针织面料单向导湿网格面料是首选,机织面料可选择原料为吸湿排汗纱线的面料;吸湿排汗性能比经过后整理的织物更为稳定,面料整体综合性能的优劣及其表面特征可以作为企业和设计师进行吸湿速干服装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吸湿速干;纤维原料;模糊综合评判;权重;服装设计中图分类号: TS94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7003(2019)02-0043-07引用页码: 021108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tter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searches of moisture-absorbing and quick-drying garments, 15 types of fabrics commonly used in the market were selected for test of drip diffusion area, gas permeability, moisture permeability, water absorption rate, wicking height and evaporation before and after washing, and the ranking of moisture absorption and quick-drying performance of fabric was obtained with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gle-guide wet mesh fabric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knitted fabric, and moisture wicking yarn is ideal for woven fabric; the moisture wicking performance is more stable than that of finished fabric,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verall performance of fabric and its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taken as a reference for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oisture-absorbing and quick-drying apparel products for enterprises and designers.Key words: moisture-absorbing and quick-drying; fiber material;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eight; fashion design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吸湿速干服装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在穿着过程中具有吸湿、透气、排汗等功能。
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测试与分析

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测试与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贴身的内衣到户外运动服装,从家居用品到工作制服。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吸湿排汗性能,对于我们的舒适度和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这一性能不仅决定了我们在穿着时是否能保持干爽舒适,还关系到纺织品在特定环境下的适用性和功能性。
吸湿排汗性能,简单来说,就是纺织品吸收和排出水分的能力。
当我们出汗时,好的吸湿排汗纺织品能够迅速将汗水吸收,并快速将其扩散和蒸发,让我们的皮肤始终保持相对干燥的状态。
相反,如果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不佳,汗水就会积聚在皮肤表面,导致不适感,甚至可能引发皮肤问题。
为了准确评估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科学家和相关行业开发了一系列的测试方法。
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吸湿性测试1、回潮率测定回潮率是指纺织材料中所含水分的重量与干燥材料重量的百分比。
通过精确称量纺织品在不同状态下(干燥和吸湿后)的重量,计算出回潮率。
这一方法简单直观,但需要较为精密的称量设备,且测试过程较为繁琐。
2、毛细效应测试将纺织品的一端垂直浸入水中,观察水在织物中的上升高度和速度。
毛细效应强的纺织品,水上升得快且高,表明其吸湿性较好。
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便,但对于某些特殊结构的纺织品,可能会存在误差。
二、排汗性测试1、蒸发速率测试将含有一定量水分的纺织品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测量水分蒸发的速率。
蒸发速率越快,说明纺织品的排汗性能越好。
然而,这一测试受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测试条件。
2、透湿量测试使用透湿杯法或出汗热板法等,测量在一定时间内透过纺织品的水蒸气量。
透湿量越大,排汗性能越优。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纺织品的排汗能力,但设备成本较高。
在实际测试中,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
同时,测试条件的标准化也至关重要,只有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结果才有可比性。
影响纺织品吸湿排汗性能的因素众多。
纺织品功能性测试方法、标准和使用仪器

SGHP的测试数据
• 热阻的测定:
调节试验板表面温度Tm为35度,气候室空气温度Ta为20度,相对 湿度为65%,空气流速为1m/s,H为加热板功率,稳定后,记录 它们的值。
Rct = (Tm-Ta)*A / (H-∆Hc) – Rcto • 湿阻的测定:
调节试验板表面温度Tm为35度,气候室空气温度Ta为20度,相对 湿度为65%,空气流速为1m/s,H为加热板功率,稳定后,记录 它们的值。
• 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主要是通 过亲水性纤维的芯吸效应来实现 的,它能将贴近皮肤层的水份向 含水少的外层传送,从而保持皮 肤干爽和舒适。
• CoolMax ™ ,VaporWick™, CoolDry ™,TransDry ™,等产品
吸湿、排汗、速干性测试标准
• SN/T 1689.1 多孔材料 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的测定
• AATCC (起草中) 纺织品的液态水份管理性能
• GB/T 21655.1 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 单项组合法
• GB/T 21655.2 (起草中) 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 动态水份传递法
吸湿、排汗、速干性测试仪器
- MMT 液态水份管理测试仪
测量液态水在纺织品上的动态三维传递性能(吸湿快干性等)
阻燃性、防水&拒油性、防紫外&防静电&防电磁 辐射性、抗菌防臭性等
• 化学安全性
- PH值、甲醛含量、致敏致癌染料(可分解芳香
胺偶氮染料)、重金属、农药杀虫剂及其他对人 体有害化学物质等
纺织品功能性测试 吸湿、排汗、速干性
什么是吸湿、排汗、速干纺织品
• 吸湿排汗速干纺织品相对普通纺 织品,具有能快速将汗液从皮肤 传递到服装的外层并挥发的功能。
吸湿排汗纺织品

改变喷丝孔形状
(1)Coolmax吸湿排汗纤维
新型异形截面聚酯纤维,有4条排汗管道,截面扁平 的凹凸槽截面结构,形成许多毛细效应强烈的细小芯 吸管。 该纤维综合了棉的舒适性和涤纶的快干性,使皮肤保 持干爽,达到快速吸湿排汗,加工的面料吸湿性好, 穿着舒适,无闷热感,其独特的清凉性和轻快性已成 为高档服饰的独特风格,是目前的理想面料。 Coolmax功能性纤维面料的干燥率约是棉的2倍。
改变喷丝孔形状
Coolmax织物的染整工艺: a.工艺流程:翻缝→烧毛→退浆→定形→染色→后整理 b.工艺要点: • Coolmax等异形纤维织物不能用强碱处理。 • 织物定形温度不能过高一般控制在185~190℃ 。 • 染色温度控制在120℃ 。 • 保证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排汗性能,后整理必须用吸 湿速干剂。 • 柔软处理时不宜采用具有疏水性的品种。
织物吸湿速干整理工艺
1、织前处理
碱浴处理可以使涤纶产生“碱剥皮”效果,改善涤纶 的光洁度,使其比表面微孔增多,有利于后面的亲水 整理。但是碱浴条件不能太剧烈以免使涤纶减量过多 改变织物的风格。 (1)工艺配方:烧碱 2g/L 保险粉 1g/L JFC 1g/L 浴 比 1:20 (2)工艺流程:90 ℃处理20~30min →80 ℃热水洗 →60 ℃热水洗→冷水洗→酸中和→水洗→脱水→烘干
聚氨酯
织物吸湿速干整理工艺
4、含磺酸基和氨基的亲水剂 它是一种渗透剂,由于含有磺酸基团和氨基, 因此渗透性好,但整理效果不耐久。
4-苯胺磺酸
织物吸湿速干整理工艺
吸湿速干整理工艺实例
织前处理→浸轧吸湿速干整理剂( JLSUN®STA或 JLSUN®SW 10~40g/L,轧液率70%)→烘干 (90~110℃,1.5~2min) →烘焙(180~190℃ ,30s)。
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分析

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贴身的内衣到户外的运动装备,从家居的床上用品到时尚的服装。
而其中,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对于我们的舒适感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吸湿排汗性能。
简单来说,吸湿性能指的是纺织品吸收水分的能力,而排汗性能则是指将吸收的汗水迅速排出,使皮肤保持干爽的能力。
当我们进行各种活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汗水,如果所穿着的纺织品无法有效地吸湿排汗,就会导致衣物潮湿、粘身,不仅令人感到不适,还可能滋生细菌,影响皮肤健康。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呢?纤维的种类是一个关键因素。
天然纤维如棉,具有较好的吸湿性能,能够迅速吸收汗水。
但棉的排汗性能相对较弱,汗水容易在纤维内积聚,导致衣物变得沉重且不易干燥。
相比之下,一些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具有出色的排汗性能,能够将汗水快速导出到织物表面,加速蒸发。
纤维的结构也对吸湿排汗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纤维的粗细、表面形态和内部孔隙都会影响水分的传递和蒸发。
较细的纤维通常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增加与水分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吸湿能力。
而具有中空结构或沟槽结构的纤维,则可以为水分的传输提供通道,有利于排汗。
织物的组织结构同样不容忽视。
疏松的织物结构能够提供更多的空气流通空间,有助于汗水的蒸发。
例如,针织面料通常比机织面料更具透气性和排汗性。
而织物的密度和厚度也会影响吸湿排汗性能,较薄且密度较低的织物更容易让汗水透过和蒸发。
除了上述因素,后整理工艺也能显著改善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性能。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亲水性整理和拒水性整理。
亲水性整理可以使纤维表面更易吸收水分,提高吸湿性能;拒水性整理则能让织物表面的汗水迅速扩散和排出,增强排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场景对纺织品吸湿排汗性能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运动领域,运动员需要穿着具有高效吸湿排汗性能的服装,以保持身体干爽,提高运动表现和舒适度。
检测▕吸湿速干功能性产品测试及评定标准

⽬前吸湿速⼲排汗性能的测试及评定标准主要有:
⒈ GB/T 21655.1《纺织品吸湿速⼲性的评定第1部分:单向组合试验法》
⒉ GB/T 21655.2《纺织品吸湿速⼲性的评定第2部分:动态⽔分传递法》
项⽬性能指标要求
吸湿性a 浸湿时间≥3级吸⽔速率≥3级
速⼲性b
最⼤浸湿半径≥3级液态⽔扩散速度≥3级单项传递指数≥3级
排汗性b单项传递指数≥3级
综合速⼲性
单项传递指数≥3级液态⽔动态传递综合指数≥2级
a 浸⽔⾯和渗透⾯均应达到。
b 性能要求可以组合,如吸湿速⼲性、吸湿排汗性等。
两种标准的对⽐:
⽐较GB/T 21655.1和GB/T 21655.2 两种不同的测试⽅法与评价指标,动态⽔分传递法测试⽅法操作相对简单⽅便,其评价指标也⽐较全⾯完善,其性能要求可以组合测试,如吸湿速⼲性、吸湿排汗或综合速⼲,但其不具备直观性。
⽽GB/T 21655.1速⼲性测试中,芯吸⾼度和滴⽔扩散时间更能直接表现织物的快速吸湿扩散能⼒。
两种测试⽅法中,吸湿性和速⼲性的测试指标洗前洗后均需达到标准要求(洗涤程序和洗涤次数由品牌商⾃定义,并体现到产品测试报告中),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吸湿速⼲类产品。
纺织品卫生标准

纺织品卫生标准随着人们对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强,纺织品卫生标准成为了各个行业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从纺织品卫生标准的重要性、制定过程、具体要求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纺织品卫生标准的重要性纺织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直接与人的皮肤接触。
因此,纺织品的卫生标准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合格的纺织品应该具备透气性、吸湿性、舒适性等基本特性,并且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甲醛等。
遵循纺织品卫生标准可以有效避免过敏、皮肤病等健康问题的发生。
二、纺织品卫生标准的制定过程1. 专家论证:制定纺织品卫生标准首先需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
他们将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多个角度对纺织品的卫生要求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2. 实验研究:在制定纺织品卫生标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这些研究内容涵盖了纺织品材质的选择、卫生指标的测试方法、卫生要求的验证等方面。
3. 讨论修订:在制定纺织品卫生标准的过程中,需要组织专家和相关企业的代表进行多次座谈和研讨。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搜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纺织品卫生标准的具体要求1. 纤维材质:纺织产品的卫生性能与所使用的纤维材质密切相关。
标准要求使用天然纤维、化学合成纤维或者其复合纤维制作的纺织品,材质应符合相应国际和行业标准。
2. 无害物质:纺织品不应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致敏物质等。
标准要求检测纺织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并设定相应的限值。
3. 色牢度:纺织品的染色牢度是指在正常使用和洗涤条件下,纤维材料中的染料是否会渗出或掉色。
标准要求对纺织品进行染色牢度测试,以确保染料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4. 功能性:标准还要求纺织品具备透气性、吸湿性、耐磨性等基本功能。
这些功能能够保证纺织品的舒适性和品质。
四、纺织品卫生标准的监督管理1. 检验检疫:进出口纺织品要符合国家纺织品卫生标准的规定,需通过质量检验检疫机构的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
吸湿排汗纺织品评价标准
吸湿排汗产品的兴起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通常,人体在从事剧烈运动时才会明显感到大量汗液的排出。
其实,即使在一般环境状态下,人体也需不断的“无感蒸泄”来释放人体本身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和水气,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因此如何借助与皮肤近距离接触的纺织服装,将体表的热量和水气向外界传送,经过“吸湿--传导--蒸发”这一连串的过程,不仅构成了纺织服装吸湿排汗功能的核心,也是目前所有纺织产品吸湿排汗功能检测方法发展的基础。
天然纤维由于其特定的超分子结构和表面形态,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吸湿排汗功能,但对于大部分合成纤维,由于其固有的疏水特性和光滑的表面形态,难以承担人体所需要的吸湿排汗功能。
若欲赋予由这类纤维材料制成的纺织品以吸湿排汗的功能,可由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一、从纤维原料的化学结构改性入手,改善其吸湿性。
二、通过纤维材料的物理形态结构改性,使之借助毛细管效应而改
善其吸湿和导湿的性能,如中空、沟槽、异截面、表面微孔、
细丹化等纤维差别化技术的运用。
三、通过合理的织物组织结构设计,达到增加吸湿排汗的功效。
四、采用适当的后整理技术(包括涂层整理加工)赋予织物良好的
吸湿排汗功能。
纺织产品吸湿排汗功能的检测技术与其设计原理和所采用的加工工艺紧密关联,目前全世界尚无单一的方法或标准可以涵盖所有不同种类的吸湿排汗纺织产品,而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包括:▲吸湿性的测定
以水滴从固定高度处滴落到平坦的测试样表面上,测量水滴被试样吸收时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
水滴被吸收的时间越短,则表示样品的吸湿效果越好。
此测定方法的对应标准有美国的AATCC79。
▲传导性能的测试
又名“爬升高度”测试,测试样品分经纬向取样,垂直悬挂使试样下端浸入水中,放置一定时间后,记录试样因毛细管作用所产生水线爬升的高度,藉此即可比较传导性能的好坏。
在相同的时间内,爬升越高,即表示试样对湿度的传导性能越好。
国际上采用比较多的对应标准有日本的JISL10968.26、JISL10188.36和JISL1907。
▲蒸发即透湿性能的测试
吸湿排汗产品除了吸湿与传导等2项功能特性之外,对透湿性能也有较高的要求,以形成完整的整体效果。
纺织产品透湿功能测试的基本原理是:以固定的试样面积,给予一定量的水,监测水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并换算为蒸发率,常用的单位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里湿气的透过量。
显然,在相同时间内,蒸发率越高即表示透湿功能越好。
对应的国外标准有英国的BS7209、美国的ASTME96和日本的JISL1099。
事实上,这里所谓的“透湿”,指的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纺织品让湿气透过量的多少。
所谓的“湿气”,并不等同于肉眼可见的汗液。
一般而言,人体的湿气是伴随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而来。
纺织服装的透湿性能对穿着舒适性的影响非常大,人体的水气由体表透过衣服排放到外界空气中。
若衣服的透湿效果不佳,体表所产生的水汽在一段时间后,会慢慢凝结成水珠,聚集在体表与衣服之间,从而使人产生闷热(湿)或冷的感觉,直接影响人体的舒适感。
一般具有防水效果的外衣,或者有经过涂层或复合加工的纺织品,常会连带要求要有透湿的功能。
原因是这类纺织品原本的组织结构经过加工过程后,所使用的涂层或贴膜可能会造成组织孔隙变小,有时候小到湿气都无法顺利地通过,因此,为兼顾穿着时的舒适性,必须将透湿的功能也一并列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