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十: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加强文物保护,推动旅游发展——江西省婺源县文物旅游的几点思考

加强文物保护,推动旅游发展——江西省婺源县文物旅游的几点思考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文物,是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

加强文物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护文物不仅仅是把文物保护起来,更重要的是体现文物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文物“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婺源县文物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明显的地域特色,它们承载着婺源建县一千多年来的厚重历史,是婺源的先民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循环的特点,一旦消失就可能永远不能再现。

因此,对文物古迹实施保护意义极其重大。

文物旅游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大有可为。

如何对其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神圣责任。

一、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文物古迹对于我国旅游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1]。

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理论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

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2]。

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易丽岑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10期近年来很多旅游开发商开始对中国民俗旅游有了很大兴趣,各地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民俗旅游活动。

这种民俗旅游活动也相应的出现了很多种形式,有本文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和其功能的分析,挖掘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发展。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含义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客观的存在于一定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传承于民间的各种社会事象,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游艺的方面等。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单项和多项旅游资源的开发两种情况,但一般来说单项资源开发的情况很少,多数是多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的开发。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一)地域性俗语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地民俗在形成过程中,不但要受本地自然条件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就决定了民俗现象的地域差异。

例如在中国西北部草原牧区,一些与骑马相关的游艺、竞技习俗就带有鲜明的地域性。

(二)历史性民俗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决定了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两点:第一,对历史民俗的评价。

民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一个地区始终有人类生活,那么这个地区的民俗演变就会是不间断的。

今天人们将民俗作为独立于主体之外的民俗旅游产品,就要考虑对已经成为历史遗存的历史民俗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把握如何开发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

例如有些民俗博物馆在展出旧时代妇女三寸金莲的小鞋时,不加任何说明性的文字,这对实现民俗旅游启迪智慧、教化人生、陶冶性情的目的就难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对当前民俗发展的影响。

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开发后对当地民俗未来发展的引导作用。

如果其作用是扬善抑恶,推动民俗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那么这样的民俗旅游不但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推动资源地方的精神文明发展。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探讨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探讨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探讨近年来,文化旅游正在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

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如何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 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有些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因此,我们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加以引导和推动。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推广。

同时,也需要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的意义和价值,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和活力。

例如,通过开展专题研究、举办文化旅游展览等方式,加深对文化旅游的了解和认知,降低文化旅游开发的风险和成本。

2. 提高文化旅游服务水平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旅游形式。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需要提高文化旅游服务水平。

这包括提升景区服务设施和特色餐饮、住宿等相关设施,优化游客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增加游客满意度。

同时,文化旅游开发还需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导。

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传递、解释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体验。

3. 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化价值文化旅游资源并不单单是历史遗存或传统文化,它还有着多元化的价值。

比如,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和农业相结合,实现产业转型和脱贫致富;也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和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

因此,在文化旅游开发中,需要考虑到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化价值。

政府可以引导和扶持相关行业和企业,将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领域资源相结合,实现互惠共赢。

4. 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遗产传承文化旅游资源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文化旅游开发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维护好文化旅游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遗产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才能让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庐陵文化遗产保护与吉安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庐陵文化遗产保护与吉安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庐陵文化遗产保护与吉安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作者:刘瑞享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9期摘要:庐陵文化遗产是吉安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该文化遗产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的威胁。

同时,庐陵文化遗产大部分都与乡村及传统村落有密切的关系,在吉安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但如何将二者关系合理有效关联起来一直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难题。

文章结合庐陵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吉安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庐陵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推动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吉安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等。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庐陵文化遗产保护和吉安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吉安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庐陵文化遗产;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9.040庐陵文化简单而言,就是吉安的传统文化,它包括精神道德和行为方式范畴,是庐陵地区一带人们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遗产。

其主要内容包括书院文化、名人文化、青铜和陶瓷文化、农耕和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宗族和民俗文化等①。

1 庐陵文化遗产的背景与特点庐陵文化遗产是指位于庐陵地区所留下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

庐陵地区是吉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庐陵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经过多个朝代的演变,庐陵地区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庐陵文化成形基本在唐代,经过千年的影响,影响至今。

庐陵文化遗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

庐陵地区留下了众多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包括古代城墙、古建筑群、古墓葬、古寺庙、古窑、古书院等。

其中,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吉州窑、白鹭洲书院、净居寺等是庐陵地区的重要历史景观。

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正文)

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正文)

历史⽂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正⽂)引⾔历史⽂化名城是保存⽂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的城市。

我国为了加强历史⽂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化遗产,制定了历史⽂化名城保护条例及相关法规。

⾃1982年以来,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4个。

其中的许多历史⽂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化的中⼼,或者是近代⾰命运动和发⽣重⼤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化。

当前,⼈们对旅游⽬的地的⽂化需求越来越⾼,单纯的⾃然风光早已不能满⾜旅游者的需求,他们更多地希望在领略⼤⾃然美丽,放松⾝⼼的同时拓展⾃⼰的知识⾯,提⾼⾃⾝的⽂化素养,受到知识和科学的熏陶,⽽历史⽂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恰好能更好地能满⾜⼈们的需求。

国家历史⽂化名城赣州,以宋代⽂物古迹保存的数量最多、品位最⾼,所以有“宋代历史博物馆”之誉,其中宋代砖城构筑的古城墙、通天岩摩崖⽯窟,均是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不仅如此,它还是我国重要的红⾊⾰命城市之⼀,另外,赣州的客家⽂化在全国乃⾄全世界都是享有盛名的。

然⽽,伴随城市的建设发展,城市⽂化、环境、特⾊、资源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冲击,它们需要得到⼈们的重视和保护。

可是,在国家名城保护资⾦⼗分有限的情况下,被动地任其损坏是不可⾏的。

因此,历史⽂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是我国历史⽂化名城⾯临的突出⽭盾。

旅游开发和保护则正是解决这⼀⽭盾最有效的途径。

历史⽂化名城赣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并且独特,因此其旅游开发有着⼗分巨⼤的潜⼒与优势。

历史⽂化名城开发能够保持名城的历史风貌,使资源得到有效利⽤。

⽽赣州市作为旅游地可以吸引来⾃各地的游客,促进当地的消费,为古城的维护提供资⾦⽀持。

同时历史⽂化名城的⽂化内涵在陶冶游客情操,让游客学习知识的同时名城⽂化也将得到传承和传播。

另外,旅游的开发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从⽽吸引更多游客的青睐。

南浔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探讨

南浔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探讨

南浔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探讨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是国家AAAAA级景区,被誉为“江南水乡小垣千古韵”、“小乌镇”的姊妹镇。

南浔镇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古建筑、民俗文化和风景区等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南浔古镇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针对南浔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加强景区管理南浔古镇需要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增设监控设备、加强巡逻力度,规范游客行为,遏制游客涂鸦、乱扔垃圾等不当行为。

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监管,要求旅游从业者规范经营行为,维护景区文化和自然环境。

二、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南浔古镇拥有许多古建筑,需要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修缮。

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监测和维护,及时修缮受损的古建筑,保护好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加强文化传承南浔古镇的民俗文化传统丰富,需要加强对其的传承和保护。

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如传统婚礼、庙会、乡村游等,让游客了解和感受南浔古镇的文化底蕴。

四、选择游客流量南浔古镇是一个非常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但过量的游客流量对景区的环境和文化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应该通过合理规划来控制游客数量,确保景区的生态和文化环境不受破坏。

五、加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南浔古镇需要加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生态旅游和资源节约型旅游,同时通过提高旅游质量来吸引更多的高品质游客,减少低素质游客的涌入,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的目的。

总之,保护南浔古镇的生态和文化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游客、旅游从业者和管理者共同参与。

只有充分发挥南浔古镇的文化和景观价值,控制游客数量,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才能实现南浔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新稿)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新稿)

文化旅游工作汇报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部门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工作发展之路,积极找准文化旅游工作发展的突破口,为文化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彰显文化发展特色,取得了全面发展。

一、文化旅游工作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建县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彭阳县文化旅游业始终坚持以改善基础条件为切入点,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文化旅游工作从起步到发展,从单一到繁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全县建成了县文化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宣传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文化艺术中心等办公楼和栖凤山公园、怡园广场、茹河生态文化园、皇甫谧文化广场、乔家渠民俗风情园暨毛泽东长征宿营地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

全县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56个农家书屋,28个村级文化室,27个农民文艺队,41个农民文化中心户;17个旅游景点。

现有各类文物遗址294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区保单位7处,县保单位70处,有馆藏文物5200余件,已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三级文物726件,是全区典型的文物大县。

又有刺绣、根雕、剪纸等10余门类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阳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

2009年,我们组织编制了《彭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彭阳县任山河红色文化区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和《彭阳县杨万珍生态农业旅游区细规划设计方案》。

对彭阳旅游进行了形象定位,即“生态彭阳,花果之乡”。

先后编制了《小岔沟毛泽东红军长征宿营地开发项目方案》《杨万珍生态农业旅游区建设方案》《乔家渠民俗风情园建设方案》《彭阳百里香茶园建设方案》《彭阳纸帜画项目方案》《彭阳县泥塑彩绘项目建设方案》等旅游项目方案文本,积极申报,争取旅游建设项目。

注册成立了彭阳县盛达旅游开发服务公司、宁夏中铁青年旅行社彭阳分公司。

积极筹集资金近80万元,对无量山石窟、古朝那遗址城墙进行了维修保护,筹资380万元,建成了皇甫谧文化广场一期工程。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洛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深层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旅游产品创新不足,文化资源欠缺整合、知名品牌数量稀少,产品单一雷同、旅游业整体协作不力,景区之间各自为阵、夜间项目较少,难以留住顾客、旅游资源保护不力,惨遭毁坏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开发整合洛阳文化旅游资源、优化结构,深度挖掘,打造洛阳旅游精品、提高认识,强化体验营销,加快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等改进措施,为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洛阳;文化旅游资源;问题;对策旅游是一种体验,是旅游者为了感受异地文化和获取身心愉悦而前往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活动。

文化旅游是利用旅游文化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体验异地旅游文化为主的过程,每一段旅游历程,都是对新文化的一种体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逐渐提高,文化旅游也逐渐成为旅游业的热门项目。

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在保护资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深度开发已变得格外重要。

对于历史文化古城洛阳来说,合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洛阳文化旅游资源概述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缘,因其居于古代洛水背面而得此名;由于四面环山,四水蜿蜒,形成了洛阳山环水抱的宏大地势,故被称为“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1]洛阳,曾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炎黄诞生和长期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国人类最先跨入文明门坎,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地方;这里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神都。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建都于远古的洪荒时代,从夏朝开始,相继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朝代以此为都,前后在此定鼎九州的共有105位帝王。

古人以九、五之数为尊,将九视为最大的个数,包含有多的意思,因而“九朝古都”成为了人们对洛阳的赞誉,并与北京、西安、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产业开发较早的旅游资源之一,成为国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窗口,国内游客初期旅游的主要对象。

目前,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以观光游览方式为主,和旅游参与性时尚不相符合;
(二)回归自然和生态旅游的兴起,相对降低了历史遗址类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三)展示性较差,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
(四)旅游产品老化,缺乏新奇性和市场竞争力;
(五)开发混乱,方式雷同,文化肤浅,内涵挖掘不足。

三、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做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重点,做好旅游开发的筛选工作
历史遗存展示的是人类社会演变的进程,同时代同类型遗迹的大范围重复开发,既容易导致产品雷同削弱市场竞争力,也不利于遗址的保护。

各地应选择具有历史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遗址,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以形成形象鲜明、吸引力强、难以替代的特色旅游产品。

(二)挖掘内涵,做好历史文化的展示工作
遗址是历史的产物,代表相关的文化演变进程,文化内涵的挖掘十分重要。

可根据遗迹属性,采用纵向文化展示方式,反映某一方面文化的演替历史。

可依托文物遗存类型,采用横向文化展示方式,展示某一时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精心设计,做好旅游方式的策划工作
历史遗存旅游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览方式。

从现代游客追求参与性和体验性的角度出发,可通过复制品制作、场景模拟演示、亲自操作试用、专题内容展示等系列形式,设计开发新颖别致的新型旅游活动方式,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四)不断创新,做好原有景区的二次开发工作
我国已开发的历史遗存型旅游景区景点,大部分面临产品的老化问题。

这类景区景点所利用的往往是知名度高、代表性强的历史遗址,旅游二次开发显得十分重要。

开发的关键是树立创新意识,从管理体制、产品设计等方面改革原有模式,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