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 的历史沿革文本文档
梅花桩渊源新探文本文档

梅花拳三辈传人邹宏义,在《邹氏家谱序》记载中原名邹讵量,字魁阳。为什么又改名邹宏义,字光大呢?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认为,可能是梅花拳内部追忆他的功绩而另为他尊名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如果,河南内黄、清丰一带流传的梅花拳前三辈人(朱永远、张伟书、王红亮),如果也是张三省、邹宏义等人的话,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姓名改动如此大呢?要知道梅花拳四辈以后的历代祖师人名就都是确定的了。
据查,我国境内的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他们散居于云南省的西南部,德昂族使用的兵器有:棍、刀、剑、叉、勾镰等。拳术有梅花拳、四门拳、白昼拳、簸箕拳、左拳、狗拳等;棍有德昂棍、十二步棍;刀有单刀、十二动双刀、十七步刀。拳术和器械具有防守严密、出击利索,坚韧勇猛的特点。德昂族的梅花拳始于明朝末年,因在半米高、大碗口粗的梅花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此拳一直沿袭至今。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梅花拳前百代结束、后百代开始之时正值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已经形成全国范围的动乱。满清屯兵关外虎视中原,明王朝内外交困危在旦夕。清兵入关后到处烧杀抢掠,如扬州三日的杀戮,以及满清王朝建立初期的大兴文字狱等,对汉族采取的高压政策,怎能不使传播“梅花拳文武大法”(实际上是流行于中原大地的传统文化)的祖师们惊悸而采取防范措施呢?直到“康乾”盛世之后,满清的统治已经稳固。而且满族上层也已逐渐溶入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了,这时候传播“梅花拳文武大法”的宗师们,才用不着再隐讳自己的姓名和身份,所以自此以后流传在各地的梅花拳谱系也都是清楚的了。
梅花桩密谱的来源文本文档

本人1955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并从韩其昌老师学“五势梅花桩”,当时就抄录过《梅拳秘谱》。1963年11月2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袁国屏负责油印了十几份分给各师兄弟。这就是《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中《梅拳秘谱》的由来。此《秘谱》韩老师怎么得到的?当时我们都不知道,也未问过。近两年来,有人在网上发“帖子”谈了韩老师得到《梅拳秘谱》的经过,现摘录如下:
文章作者:燕子杰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505 字体: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花费会员币:0 添加时间:2007/12/27 13:52:45 文章编辑:admin
清朝末年,由于梅花拳参加了义和团运动,最后受到清朝政府的无情镇压。北方各省拳民四出奔逃、藏匿,拳派的活动转入地下。从那时起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练梅花拳的,拳派内部的一切活动都对外保密,因此社会上也不知道梅花拳的事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梅花拳的组织仍然处于保密状态,梅拳弟子对门外的人绝口不谈梅花拳的事情。至于梅花拳的“经书”、“拳谱”等文字资料,更是不能外传。
“大约在1947年左右,韩其昌师爷的挚友,并称为“风尘三侠”的刘志刚老先生给韩师爷拿来了一本名为“心意拳”的拳谱,韩师爷看了拳谱的内容以后很高兴,说:“里头都是讲我们的拳理”,且此谱名为“心意”,与“梅花从心练起”的说法一致,故认为此谱应为梅花拳门中的拳谱(梅花拳在过去常以其它名称出现),当即让弟子王志忠老师、李佩基老师等师兄弟几人一同分头为他抄写了一份,并将原件退还给了刘志刚老先生。之后,韩师爷对原谱的一些错漏进行了填补和修改,并以此谱为基础,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又补充了一部分自己师乘的内容,形成了现在的拳谱。”
“帖子”对“心意拳”原谱也进行了追踪,说:“在心意门中也确有此谱,该谱被称之为‘易筋经贯气诀’,从马琳璋先生所著的《心意拳练功窍要》一书中看,该谱似为买壮图之弟子丁兆祥得于苌家。这可能就是拳谱中的诸多内容与《苌氏武技书》中的内容大体相同的原因。”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流传于山东菏泽地区的曹州梅花拳,长期流传着“梅花拳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变革才日趋成熟”的说法,现介绍如下。
1982年至1985年,国家体委号召对武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当时菏泽地区著名的拳师冯天民(梁山县人,梅花拳第十六代传人)之弟子杨培考整理了梅花拳的渊源。
杨在资料中称“梅花拳有四次变革”:第一次变革,始于公元前213年。
有七位兄弟结为莫逆,老大董发利(董发道长,河南开封南五里董子庙人)习杆子花拳,老二张辛(河南开封内牛山村人)习少子丁拳(前期少林拳),老三关凤龙(山西太原关于庄人)习花新拳(为前期梅花拳),老四蔡中(江苏徐州南铜山村人)习洪运拳(前期洪拳),老五周义辛(江苏沛县八里庄人)习杆子拳(前期猴拳),老六陈子金(河南开封相子庄人)习八手拳(前期八卦掌),老七陈东(开封蔡吉屯人)习滚地拳(前期地躺拳)。
公元前209年,由老大提议将七兄弟各拳汇为一拳,定名为“七兄花拳”,由老三关凤龙执笔整理拳谱。
第二次变革,始于公元前140年4月初。
七兄弟后代董青、张长中、关洪金、蔡艺华、周芹、陈心方、陈海,由董青、关洪金重修拳谱,正式将该拳定名为“七子花拳”。
第三次变革,公元495年。
关洪金后代关清玉文武双全,修道于中岳嵩山。
后来印度僧人跋陀禅师到嵩山与关清玉结为兄弟。
公元493年3月,关清玉召集十二兄弟汇集嵩山。
老大关清玉,老二跋陀,老三周红,老四张金丁,老五周云,老六杨世玲,老七蔡铃中,老八陈凤祥,老九杨钢,老十孙大明,十一李江海,十二关铃芹。
十二兄弟汇集拳艺精华并编撰拳谱定名为“梅花精拳”。
第四次变革,公元1628年,正式定名为梅花拳。
当时连续三年灾害,百姓颗粒无收,官府腐败,民不聊生。
梅花拳派汇集弟子组成起义军,主要头目有关红、张万、张之明、张大中、陈风中、杨纪林、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王金英。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河北民俗梅花拳

河北民俗梅花拳邢台梅花拳在广宗、平乡一带流传三百多年,以爱国爱民为拳规拳训,师承关系清晰,现已传至第七代,并有拳谱存世。
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最长拳师87岁。
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
据《广宗县志》和《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
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阳五行于招术,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先后出现邹宏、景廷宾等著名拳师。
1997年7月,河北省体委、河北省体育总会授予平乡县、广宗县为"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称号,随后邢台梅花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的特*据《辞海》"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
武术拳种。
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
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
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梅花拳是邹宏义始祖总结了集干支术数之精华,融*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
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
梅花拳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拳具有独特的演练鼓乐。
梅花拳的主要内容梅花拳内容丰富多*,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1、文理:“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2、武功:梅花拳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
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
梅花拳1]
![梅花拳1]](https://img.taocdn.com/s3/m/f88d42cb8bd63186bcebbc52.png)
平乡梅花拳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北有少林拳,南有武当派。
然而邹宏义所创立的梅花拳深深植根于平乡大地,辐射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十几个省份,堪称中华武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时至今日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平乡县委、县政府在该县后马庄村举办了中国平乡第十五届梅花拳联谊会大会,迎来了众多的武林界著名人士和武林精英纷纷献艺,诸多门派,相互交流,场面之宏大,盛况空前,以此弘扬民族文化,纪念梅花拳始祖邹宏义。
一、梅花拳的渊源十六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少数民族的铁骑踏入中原大地,而明朝遗臣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长江以南拥立皇族建立起几个小朝廷与清兵对抗,由此江南开始陷入长达二十年的连绵战火,就在此时一个武术天才在江苏徐州的铜山县呱呱坠地,此人就是梅花拳始祖邹宏义。
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客居江苏徐州铜山北街,有邹氏家谱云:“我邹氏本是北直顺德人在先元顺帝时,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承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
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
遂寄籍徐州而家焉。
”邹宏义的曾祖父名邹养浩,字完宇,名登一榜,初任徐州府教谕,后升山东常清县令,又升山东兖州府同知,又坐升兖州府太守,祖父讳业美,字景元,父名邹宗孟,字篓里。
宏义幼时,家人本想让其读书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未能成名,加上当时清兵与南明朝的连年征战,乱世苍茫,国家离乱,宏义便习起武来。
开始通过拜师和家传武功相结合习练。
大约在崇祯末年,宏义在山坡上练武时巧遇武林高人张三省,张三省把宏义所练的拳术中不足之处,一一指点,并把自己练武的要领、套路、动作等秘诀传授给邹,邹当即叩拜张三省为师。
宏义天资聪慧,极具悟性.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四方云游,走访高手,切磋探讨精心锤炼,(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历数载风霜雪雨,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与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拳路。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梅花拳的文场和武场
梅花拳是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和 优良传统的拳派,它受东方传统文化 的影响最深。自古以来梅花桩分为文 场和武场,梅花桩的文场集中了该派 武功的精华,并向高层次精深、发展 而形成了一套练神、练气、修心养性 的理论和功法,成为集佛、道、儒三 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的“文武大 法”。
整个拳派在文场的引导与教育下, 不仅保存了梅花拳武功的精华和优良 传统,也开发了弟子们的智慧,维护 了拳派的团结与统一。
得到了统一,这不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嘛!因此,练武实际上也是在培养
人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这就是武育文化的伟大价值。
自古以来老百姓称梅花桩武功为“无字经书”,练武者读的是一本“无字真
经”。这本“无字真经”不仅能够使人练得身体健康,具有极强的实战技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是什么呢?就
以高校生为主的梅花桩代表队在 香港一展风采,让世人见识了这 一古朴的武功,在香港引起轰动。
上海世博会展风采
上海各大高校梅拳弟 子在上海世博会亮相 表演,在场表演的都 是高校的在校本科生、 研究生、博士生等。
燕老师在全国各地教拳讲课掠影
有缘千里来相会! 谢谢大家!
是使人聪明睿智,使大脑的思维能力更强、更有灵性!燕老师所传授的梅花桩武
功,主要是在高等院校里对大学生们传授的。这些年青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有什么事情比开发年青人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悟性更重要的呢?
山东大学的操场每周末都有燕老师的讲课,燕老师今已近八旬高龄,仍在义务的将 梅花桩武功传授给高校生。
亮相香港国际武术节
二、梅花拳武功的内容
梅花拳武功不是一门普通的武术拳派,它是东方 文化中一支“文武合一”的独特文化,也是一门古老 的人体科学。它的指导思想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具体 说来就是佛、道、儒三家学说的精义、《周易》的神 奇变化与《孙子》兵法的谋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沿革作者:□傅志民文章来源:本站点击数:719 更新时间:2007-9-28 7:56:43编者:中国小架梅花拳源于梅花拳大架,是在大架梅花拳的基础上改创而来的。
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自幼天资聪慧,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拳十二庚,内外兼修,文成武就。
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创小架梅花拳。
”张从富创小架梅花拳后,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思想理念,所以,梅花拳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分歧和矛盾,在辈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了张从富大度、宽胸的宗师风范。
相对于大架梅花拳来说,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比较短暂,距今也只有200多年,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200多年里,梅花拳由于改创为小架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起梅花拳这一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来说,小架梅花拳的产生及发展却超越其任何时代。
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梅花拳古称梅拳,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
《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
据《五护纲领》记载:“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
“古佛”即东方离,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不是指现在的八卦拳、八卦掌),一为“梅花”。
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
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
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称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东方离创拳、传拳的时间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
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着这样一首歌谣:混沌初开天地分梅花武当共相存开天辟地治世界留下山川和树林这几句歌谣充分说明了云磐始祖创建梅花拳的历史之久远。
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山梅花开放。
于是,他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
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
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
朵朵梅花又预示着世间每一个弟子,于是,给自己创建的拳命名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
公无前223年(秦始皇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拳谱传于后人。
第一部拳谱叫《五虎七星拳》。
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
第一小谱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谱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东汉光武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新的进展,起了更大的变化。
四大谱被定为祖谱,祖谱又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又成为十二派。
十二派在全国迅速发展开来,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
四大祖谱改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
于此,全国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发展至170代;从公元1628年至今,又发展了28代;从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国梅花拳已传承了198代。
二梅花拳的历史变革《梅花拳秘谱》上说“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
盖学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而门派生焉。
迄今犹能保持原有状态具存者,仅梅花拳耳。
”也就是说,其余门派的派生,是因创造者只是改变其门派的一部分,而没有继承它的全部。
或者从本质上部分或全部改变。
而梅花拳则不同,在它长达近3000年的梅花拳史上,虽然经过几次较大的变动,但其根本“以武之心”没有改变。
它那“锻炼身心、治病救人、技击制敌、开发智慧”的功能也没有改变,仍然维系着“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理念也没有改变。
它历尽沧桑,几经巨变。
至今仍然能保持着的精髓和原貌,的确堪称是我国武术界的一大奇迹。
梅花拳在其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上有几次较大的变革,每一次的变革也使它变得更加完美。
第一次变革是在梅花拳第一大谱的形成时。
由华山道长董法利先师立。
当时参与者有七人:董法利、关风龙、于进海,河北省平乡县人;杨天峰。
江海青,河北省曲周县人;刘进玉、张玉峰,山东省泰安黄家岭村人。
七位先师写成拳谱、拳书、拳规传于后人,书名叫《七星花拳》。
第二次变革是在唐贞观17年,第二大谱的形成。
当时有十二位先师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立。
他们是:关青玉、杨玉海、王金停、张建才、张建生、吴世江、吴风芩、王纪论,江玉风、杨忠、马金华、孙可升。
这十二位先师修书写成拳谱、拳规传于后人,书名叫《梅花杆枝梅》。
第三次变革是在宋代赵匡胤12年,第三次大谱的形成。
由关青玉的后人关升风、张建才的后人张洪金、王金停的后人王大龙等修书成谱传于后人。
第四次变革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定国公徐达、张长卫,王大山、杨传中、丁继芹、周定来、徐光心、曹新明、金龙(刘爱斗)十人修书,写成拳谱、拳规传于后人。
梅花拳从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更新发展,起了更大的变化,迎来了它的第五次大变革。
四大谱被定位祖谱,在祖谱内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成为十二支、十二派。
十二派在全国开始流传。
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
四大谱被尊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
自此,全国各地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龙门派是第一家,掌门人张山。
龙门派又分四支:龙门支、向阳支、桃梅支、杆枝梅龙门支掌门人张山,家住徐州铜山县小尖山村;向阳支掌门人苗进风,家住河北省邢台风门村;桃梅支掌门人张程,家住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杆枝梅掌门人李全生,家住曹州。
青龙派是第二家。
掌门人周传玉。
青龙派分四支:青龙支、迷忠梅、见地生根无龙手、笑梅连声不问门。
青龙支掌门人周传玉,家住黑龙江省放牛村;迷忠梅掌门人王志心,家住黑龙江省黑河柳村;见地生根无龙手掌门人孙大海,家住牡丹江柳林村;笑梅连声不问门掌门人杨忠天,家住牡丹江拉勾村。
第三家是金龙派,掌门人赵忠武。
金龙派分四支:金龙支、一枝梅、落地梅、无叶杆枝梅。
金龙支掌门人赵忠武,家住山西省辽县;一枝梅掌门人李春虎,家住山西省榆社县;落地梅掌门人徐伟胜,家住山西省平顺县石城;无叶杆枝梅掌门人张龙生,家住山西省襄恒县土苍底村。
梅花拳的第六次大变革是在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将梅花拳大架改为小架。
这在梅花拳《根源经》中明确记载:“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自幼天资聪慧,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拳十二庚,内外兼修,文成武就。
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创小架梅花拳。
”张从富创小架梅花拳后,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思想理念,所以,梅花拳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分歧和矛盾,在辈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了张从富大度、宽胸的宗师风范。
相对于大架梅花拳来说,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比较短暂,距今也只有200多年,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200多年里,梅花拳由于改创为小架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起梅花拳这一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来说,小架梅花拳的产生及发展却超越其任何时代。
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梅花拳在河北平乡的传承与发展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梅花拳后百代是从“甲社”始祖开始的,为后百代第一代始祖。
于明万历戌子年(公元1588年)传拳至徐州城南铜山县小尖山村张三省(又名张山),张三省是梅花拳第二代师祖。
张山传至徐州沛县八里庄周安邦(曾做过陕甘宁总督)六个儿子:周正元、周正亨、周正利、周正贞、周正传、周正法。
周正法为梅花拳第三代师祖。
周正法传至河南省开州蔡起屯蔡兴道,蔡兴道为梅花拳第四代传人师祖。
蔡兴道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前马庄张复、直隶大名府内黄县八里庄村杨炳,康熙年间武探花、二等侍卫。
张复为河北梅花拳第五代师祖。
张复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前马庄张好学、南和县郑庄郑守掌,张好学为梅花拳第六代师祖。
张好学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八辛庄赵学义、张从灵。
赵学义为梅花拳第七代师祖。
赵学义传于第八代张从富,张从富为梅花拳第八代师祖。
张从富独创小架梅花拳,为中国小架梅花拳始祖。
河北省南和县善友桥候魁元(曾做过山西安察司)、河北省曲周县耶律寨耿茂春、河北省平乡县马第二町李进友(李老奎)、河北省平乡县史第二町史聪明(史孝彦,平乡县史二町史氏家谱有明确记载)是张从富弟子,为梅花拳第九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东田庄王法胜、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文道(李进友徒)等为梅花拳第十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荣贵(王文道之子)、河北省平乡县旧城东大街路天祥等为梅花拳第十一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山根(王荣贵之子)、河北省威县翟庄李廷吉、李廷贵等为梅花拳第十二代师祖。
河北省威县沙柳寨赵三多等为梅花拳十三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张第二町张洪印、河北省平乡县田第二町田尚田、河北省武强县西王庄任俊杰、河北省平乡县李杨村李长德(曾任平乡县县委书记、烈士)等为梅花拳第十四代师祖。
河北省武强县西王庄赵英廉等为梅花拳第十五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油召桥马清雨(曾任平乡县梅花拳协会会长)、河北省深县北院头村韩其昌(有“沱南侠”之称,中国梅花拳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为梅花拳第十六代师祖。
北京·中国警官大学武术教研室教授韩建忠、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燕子杰、广东佛山大学教授李明清、河北省平乡县田第二町田长海等为梅花拳第十七代弟子。
加拿大安瑞德等为梅花拳第十八代弟子。
(十八代以下略……)中国小架梅花拳在我国各地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小架梅花拳在河北省平乡县八辛庄诞生以后,因它的缩、小、绵、软、巧等优势,更适合习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单就发生在张从富身上的故事就让人叹为观止。
“京城救驾”、“传拳骆驼牧”、“一步两眼井”、“张从富看戏”等佳话至今还令人传送。
张从富有九个弟子,个个文武双全,内外兼修,也留下了许多会计人口的佳话。
如“候魁元大闹河南町”、“耿茂春海州办案”、“史聪明皇宫教拳”、“李进有传拳章村煤矿”等(以上故事在本站《梅花轶事》栏目有祥叙)。
充分显示了小架梅花拳的威力,也可以说是小架梅花拳牛刀小试,也就是从这时起,人们才真正了解了小架梅花拳,争相学习梅花拳很,快遍及平乡县八辛庄(八个村)、宋夏庄(四个村)、来重町(五个村)、霍林寨、第二町(五个村)、油召桥(三个村)、杨村(三个村)、下町、上町(四个村)田庄等附近村庄,并迅速辐射到威县、广宗县、任县、曲周、南和县等周边县。
从第十代起,众弟子谨遵师训开始向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传授梅花拳,十代王法胜、王河清、王文道,十一代王荣贵,十二代王山根传山东梁山、白帝、汶上、阳谷、文安、郓城等地,培育出了许多文武兼修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