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文道

合集下载

梅花拳五式拳法

梅花拳五式拳法

梅花拳《五势拳法》一、梅花五势拳法根源梅花五势拳法,又称梅花五行拳,五势桩法。

古佛法王老祖分定天地之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宇宙万物定五行,五行的生克制化,维持天、地、人三才的平衡之时,差遣五方佛祖各管一方,有其根源为证。

五方佛排定五方。

古佛世尊为了渡化众生,在世间开展文武大道,按五行之法,命五方佛祖创下了梅花五势拳法。

五方佛各创一势。

太素佛居西方,创下大势;太乙佛居北方,创下顺势;太始佛居东方,创下拗势;太初佛居南方,创下小势;太极佛居中方,创下败势。

五势即有各势的独立性,自成一套法理;又有生克制化整体理法。

其理法奥妙无穷。

梅花拳无极歌混沌一气内外修,梅花功法至根由;穴穴自然虚无静,仙佛还元始已生。

无极势,又称预备势,起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

身要直,含胸拨背收腹,头往上虚领顶劲,下额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两腿自然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微曲,五指并拢,中指贴于裤缝。

眼观鼻,鼻观口,口合心,凝神敛气,内视于心,立于虚空之地,混沌虚无之境。

无极势,默念无字真经,奉请五方佛祖,从虚无中来,虚空中坐定五行方位,佛光普照,整个宇宙光华布满乾坤,充贯身体大小周天,四肢百骇,使虚无之躯充满佛光,在虚无之境,结出丹田圣胎,无极而太极。

梅花太极歌无极孕育太极生,动静开合两仪形;三才四象八卦转,五行六合七星成。

太极势,由无极生太极,意守丹田,运丹田真元二气,转太极生两仪,天、地、人三才合一,两手走太极,左脚回收提起,左手由下往左上划弧走里面,经过右肩,右胸,向下往左,至左前方,臂与肩同高,正好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右手从下向左,向上走外面经过左胸,左肩,往上至头顶,臂伸直向上,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左脚向左迈出成大虚步,成左大势。

二、大势大势歌诀大势气弘性属金,生顺克拗妙绝伦;金隐于内鼻通肺,五行第一存其真。

(一)、大势动作说明:1、梅花拳大架大势大势,又名横势、打虎势、扑势。

小架梅花拳谱

小架梅花拳谱

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动之如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三光一梅花拳始序古来著作之述,自理学经济俱广妙蕴,有特殊之述者,不可胜数。

而其间有传者,亦有不传者,其传者众人习之,不传者则湮没而不显,甚可惜也。

即为拳术之书,近世多有流传者,而人奉之供壁,作为养生之道、护身之宝,莫如梅花拳。

传授依法则,口授予秘诀,校正五讹,是以壮幼,莫不群起而习之。

勉以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医病救人,保家卫国,保卫乡闾,守望相助,规则严明,此其大略。

如考其精详,更有妙谛存焉,经常学习,则可由浅入深,久而久之,可得其传,收益殊深。

梅花拳之起源本于西周,为云磐所创,在调理上有奇有偶,有纵有横,既合阴阳五行之里,又合九宫八卦之秒。

在天为五行,在地为五方,在人为五官,在声为五音,在身为五脏,在拳为五势,五势分内外五行,上中下八方,而其间拳势练法悉备。

或有不通者,可讯明而试之,非乱创也。

二梅花拳规则尝思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夫人生在世,宜早立志,幼而不学,壮而不以,老而何为?余常闻,世间学习有最可慕者,梅花拳也。

一曰:学习梅花拳,师傅教训严,练拳脚,捧读圣贤篇。

头一件不许反抗作乱,连累父母、妻子,亲朋好友、要当顺民,按时完粮交差。

第二件,不许游荡好闲,身不落险地,要治家守业,各安本分,不为非礼,不闻邪言。

第三件,不许忤逆不道,要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尊敬老人。

第四件,不违师训,不准拉山头,搞宗派,要一视同仁。

第五,要经常练习,勤学苦练,且能武艺超群,出则防身之宝,入则保众之根,且能延年益寿,如学会正骨按摩又能治病救人又曰:人生在世间,学习梅花拳。

拳脚身外艺,玄机腹内间。

全在师傅引,徒弟尊师言。

由浅能如深,平地能登山。

诚心诚敬意,奥秘在里边。

平步青云路,不愧师傅传。

三曰:梅花拳珍珠倒卷帘,徒弟倒把师傅传。

皆因徒弟尊师命,传授初学访高贤。

遍游各处来交会,师傅面前诉一番。

那传某人什么艺,所访何人艺那般。

从头到尾仔细讲,本性不敢把师瞒。

梅花拳文理(四)

梅花拳文理(四)

梅花拳⽂理(四)
此论是指导练法、⽤法最主要的理论
是练形、练⽓、练神的主要⽅法
浑元是指练功达到的境界
原⽂:
浑元⼀⽓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擎停。

欲将形形求真形,须将真形合形形,真形合来有真诀,合到真形彻底灵。

(形形者⼀势⼀法也,形⽓合⼀也。

真形即精⽓神合⼀之象。


评注:
浑元⼀⽓是武功的最⾼境界,所谓“道成”即练成⽂武⼤道,练成之后即得“真形”。

“真形”内有“真精神”,⽽“真精神”的核⼼是“⽓擎停”,这是⼀种武功达⾼层次时内⽓的⾃然聚散和运⾏。

只有在武功达神化阶段后,所表现出的内外合⼀、精⽓神⼀体的现象才是武功的“真形”。

武功锻炼的⽬的也就是追求“真形”。

本⽂把武术运动中的⼀势⼀法都称为“形形”,⽽“形形”者武术运动之表象也,通过⼀势⼀法的拳势和动作,去追求武功的“真形”要靠“真诀”。

“真诀”者即治⼼之理论也,当得到“真形”之后才能“彻底灵”。

“彻底灵”即武术运动中之⽆拘⽆束、⽆阻⽆碍、⾃然流畅之表象,是武功已达神化阶段,⾃⾝已获得彻底解放之形态。

佛家认为⼈的⾁⾝不过是四⼤(地、⽔、⽕、风)因缘假合之物,⼈的⼼是“天尘缘影”之⼼,皆属虚⼥?此处相当于本⽂所说的“形形”,“形形”也是虚幻暂存之物。

佛家认为惟有“真如⾃性”,“圆觉妙⼼”才是本体“实相”。

本⽂中的“真形”亦是武功的“本来⾯⽬”,它才是真实的存在。

佛家修禅是以念⽌念、以⼼治⼼的,⽽武功锻炼是在“真诀”指导下的以武治⼼,真乃殊途同归也。

选⾃《梅拳秘谱》,燕⼦杰评注。

梅花拳文道

梅花拳文道

梅花拳文道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315]梅花拳派内虽含文道、武道、医道三部分,但特别强调“以武济文,文治武功”,以达“文武合一”。

梅花拳把文理看作是这个武学门派的灵魂,这正是它与其它武术门派截然不同之处。

一个武学门派,何以将文理看得如此之重?文武大道的实质梅花拳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三千年而不断,就是以文化传薪火的缘故。

梅花拳弟子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拳打脚踢是小技,文理大道通天地”。

这文理大道,指的是其文场代代所相传的“文武大道”。

而这“文武大道”,实质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的合称,是治国安邦所需秉持的根本。

周易的诞生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人所皆知的故事。

文王之所被商纣王所拘,主要是因为作为西伯侯的他,在诸侯国中以仁慈著称,名望甚高,使纣王渐感威胁,被加之罪而囚于羑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

但在这个地方,他何以能推演出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周易》来呢?商易以“坤”为首中国古代有三《易》之说,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礼记·礼运篇》记孔子之言:“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熊氏安生曰:“殷《易》以坤为首,故曰《坤乾》。

”(孙希旦《礼记集释》第586页,中华书局版)不难看出,殷“易”重“坤”,实际上是重视土地,在科学还相当不发达的青铜器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还主要是土地上的收获。

殷商朝代重视土地与耕作,但也导致但其在政治上的功利思想,加上商朝“重神”、“崇鬼”,以及推行王权专制,故不遵守自然的法则,轻视民众的利益与生计,到了纣王时代,已到极至,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将商朝引入灭亡。

文王之道——道与德我们现在知道,周易重“乾”,以“乾”为首卦,一改的殷商之易学中以“进坤”为首卦的先例。

这是因为文王审殷之过,提出“天命”及“德治”的思想。

[VIP专享]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

[VIP专享]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

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238] 梅花拳是我国一支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不但具有博大精深的武功拳法,还有其系统玄妙的文功法理。

为了研究和发展这门古老拳法,在梅花拳发展中心——河北·平乡·道教协会,设立了《梅花拳学术交流处》。

宗旨是对梅花拳文功和武法进行挖掘整理,与世界各地梅花拳师和武术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对冀、鲁、豫梅花拳调访、研习和参悟,特别是梅花拳《文场》法理,历来是不传之秘,向大家谈点体会和看法,共同与道友商榷学习。

一、梅花拳《文武功法》概述 梅花拳武功的练习具有完整统一性,把拳、功、招三法合于一体。

练功就是练拳、练招;练拳就是练功、练招;练招就是练拳、练功。

使拳法、招势、功法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做到招随力发,功随招势,使三者发挥到最大威力,达到出神入化境地。

据山东《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法有五势拳、八卦拳、梅花通臂拳、七十二拿,七十二滚手,七十二破法;器械类有八方截手刀、十二合大枪、三十六花枪、三十六战枪、三十六奇枪、马上六合枪、陆姜大枪、六合棍、梅花十三剑等。

” 河南省《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有两趟架、两趟半、三趟架、四路半、气功架、八步连环拳、八卦拳等。

器械类有梅花刀、六趟刀、六路大刀、单刀、流星锤、单锤、梅花剑、齐眉棍、六路梅花棍、七节鞭、九节鞭、手鞭、六路梢子、梅花双刀、双锤、双枪等。

” 河北省《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有五势拳、八卦拳等。

器械类有走线铜锤、梅花大枪、方天戟、春秋大刀、六合梅花刀、南阳叉、月牙棍、月牙大斧、虎尾三节棍、齐眉棍、梅花双戟、虎头双钩等。

” 据《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文功方面有“梅花拳文功有《香理妙法》、《道场》、《还粮》、《请架》、《拜皇会》(龙华大会)、《佛家功法》、《道家功法》、《儒家功》等。

” 二、梅花拳“五位师父” 据《拳规》规定,学习梅花拳第一步是拜师。

梅花拳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

梅花拳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

梅花拳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梅花拳,听说过吗?
听说梅花拳吗?这可不是一般的武术,它起源于宋代,传说还
是关公发明的呢!那时候,关公为了保护老百姓,就结合战场上的
经验,创了这套拳法。

想想看,这梅花拳得多厉害啊!
这拳法,看着就帅!
你知道吗,梅花拳的动作真的超酷!它就像跳舞一样,但每个
动作都有它的意义。

而且,梅花拳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以柔克刚”。

就是说,你看起来好像很弱,但其实可以轻松地挡住对手的攻击,
真的超神奇!
现在还有人在学这个呢!
虽然现在学梅花拳的人不多了,但还是有一些热爱武术的人在
坚持。

他们不仅学梅花拳的招式,还研究它背后的文化。

这些人真
的很了不起,他们让梅花拳这个古老的武术流派得以传承。

梅花拳,不止是武术那么简单。

梅花拳不仅仅是武术,它还能帮助我们锻炼身体,提高自我保
护能力。

更重要的是,梅花拳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比如“以德为先、以武为辅”。

这样的理念,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真的很有帮助。

梅花拳,也走向世界啦!
你知道吗,梅花拳现在也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了。

有些梅花
拳高手还会去其他国家表演,跟其他武术流派交流。

这样一来,更
多的人就能了解到梅花拳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了。

梅花拳文理(十三)

梅花拳文理(十三)

梅花拳文理(十三)
原文欣赏
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

故静极而动,阳继乎阴也,动极而静,阴承乎阳也。

推而至于四时,秋冬之后,继以春夏,收藏极而发生随之。

春夏之后,接以秋冬,发生尽而收藏随之。

阴必转阳,阳必转阴,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

人秉阴阳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势之一阴一阳转结承递岂能不论哉。

高为阳,低为阴,仰为阳,俯为阴,伸为阳,屈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正为阳,侧为阴;势高者必落之以低,阳转乎阴也。

若高而更高,无可高矣,势必不连,气必不接。

势低者,必起之以高,阴转乎阳也。

若低而更低,无可低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俯仰屈伸,动静侧正无不皆然。

间有阴复转阴、阳复转阳者,乃一气之不尽复摧一气以促之也,非阴尽复转阴,阳尽复转阳也。

明乎此则转关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扯矣。

盖势之滑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必另起炉灶,是以求快而反迟,求利而反钝也。

评注解析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变”就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它是一种绝对的属性。

梅花桩武功是善于变化的,变化也是梅花桩技击的最大特长。

本文说“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梅花桩武功也要遵从天地之道,阴变阳,阳转阴,转结承递无有止息。

练功的目的不是学什么固定的套路,而主要是学会拳法变化之理,掌握拳法变化的规律,使练者无论在练功或技击中都能转送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扯,滑快流利而无间断,这就是梅花桩无思无为的自然之态。

梅花桩武功的变化,也是使它能够万法归宗的重要因素。

梅花拳

梅花拳

梅花拳梅花拳1、梅香内黄
黄河故道
有枣园,槐林,尖椒和花生
汉时就居四合院
唐朝写格律诗
元明清站桩习武
富日子穷日子一样过
每年冬闲,庭院梅开
家家生火,铺草,清扫完积雪
碰一碗老酒
练练拳脚
2、武探花
在朝,在野
探花杨炳总是不卑不亢
麻线底布鞋
宽腿窄袖,一身习武装扮御前侍卫,辞了
“优游园圃”,烦了
弟子们也都能顶门立户
京豫两地,“老杨拳”常打丁家庄,沙飞雪舞
杨探花老了
就躲进一朵梅花里
代代,逸香
3、梅花桩
天高地阔
村头,一个人站立
他深吸气
摆梅花五势
静心,“如明镜止水”
此时,他需要几片雪花
一缕寒风
五根阵桩
高三尺六寸
象梅花登上枝头
弹一指冷香
气沉丹田
4、落地梅花拳
梅开五辦,全飘落坡上
冷香贴地皮游走
小鼓点紧敲着
白衣少年如灵猿攀枝,炯炯目光
紧盯风的影子
现在,不离不散的五辦梅已成为他的手指
攥紧成拳,伸为掌
振臂旋腕翻飞,应声处点到为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拳文道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315]梅花拳派内虽含文道、武道、医道三部分,但特别强调“以武济文,文治武功”,以达“文武合一”。

梅花拳把文理看作是这个武学门派的灵魂,这正是它与其它武术门派截然不同之处。

一个武学门派,何以将文理看得如此之重?文武大道的实质梅花拳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三千年而不断,就是以文化传薪火的缘故。

梅花拳弟子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拳打脚踢是小技,文理大道通天地”。

这文理大道,指的是其文场代代所相传的“文武大道”。

而这“文武大道”,实质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的合称,是治国安邦所需秉持的根本。

周易的诞生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人所皆知的故事。

文王之所被商纣王所拘,主要是因为作为西伯侯的他,在诸侯国中以仁慈著称,名望甚高,使纣王渐感威胁,被加之罪而囚于羑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

但在这个地方,他何以能推演出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周易》来呢?商易以“坤”为首中国古代有三《易》之说,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礼记·礼运篇》记孔子之言:“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熊氏安生曰:“殷《易》以坤为首,故曰《坤乾》。

”(孙希旦《礼记集释》第586页,中华书局版)不难看出,殷“易”重“坤”,实际上是重视土地,在科学还相当不发达的青铜器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还主要是土地上的收获。

殷商朝代重视土地与耕作,但也导致但其在政治上的功利思想,加上商朝“重神”、“崇鬼”,以及推行王权专制,故不遵守自然的法则,轻视民众的利益与生计,到了纣王时代,已到极至,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将商朝引入灭亡。

文王之道——道与德我们现在知道,周易重“乾”,以“乾”为首卦,一改的殷商之易学中以“进坤”为首卦的先例。

这是因为文王审殷之过,提出“天命”及“德治”的思想。

“天命论”要顺天行道,道法自然。

《周易》以占筮的形式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提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且许多观点已被现代科学所验证,被誉为“世界大百科全书”。

当然这个自然之道,也包括人之道即人性的本来规律,因此,这也就成为“德治论”的核心。

不难看出,“天命论”与“德治论”,实质上成为了后世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主要源泉。

“天命”思想中的尊重并顺应天道,成为道家思想的根基;“德治”思想中的行仁义以顺应人性规律,则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与道老子作《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言,莫不是文王“天命”思想的继承与完善;其提出“道生万物”,故应“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出“道生之,德畜(通“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思想之一,并成为举世公认的“东方圣经”。

武王之道——“礼”与“乐”“武王之道”,实质上周武王及其弟周公旦提出的“礼乐”思想,是在文王“天道”思想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德治”思想,以礼修外,以乐修内。

他们认为仅顺应天道还不够,还需顺应人道,完善人德,方可大治。

因此,周武王执政期间,特别是其弟周公旦在辅佐成王摄政期间,制定了系统的“周礼”及“周乐”,提出“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礼记·文王世子》)”由此,周公旦亦被后世帝王称为“元圣”。

礼的本质在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中国古代各区域的文化开始了大融合与大统一的进程。

礼乐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礼仪之邦的美德传承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浅,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

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

周礼所倡导的“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的理想社会,正是中华民族古代先贤所追求的“大治”。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

(《礼记·文王世子》)”孔子与礼“武王之道”其实成了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要源泉。

孔子对这种礼乐文明赞赏至极,他听到这样的音乐后,他甚至“三月不知肉味”,称其为尽善尽美。

他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为此他提出“克已复礼”,其所要复的正是周礼,为此其无论是周游列国游说,还是退而著书传儒,这都是为了复周礼。

这种“法先王”的思想,也是针砭春秋战国时间礼崩乐坏的社会普遍现象而提出的。

在梅花拳内,上尊法王老祖,其实所尊的不是某个神秘的或是虚拟的宗教人物,而是儒家中“法先王”理念的一种民俗化或民间神化的方式。

梅花拳文场所尊崇的是先秦时期“天命”与“德治”思想,其文场所传的,正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融合的“文武大道”,要求弟子“道法自然、以德立人”。

因此,梅花拳的祖师一直自称其所传的是“帝王术”,是培养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是不无道理的,这也是梅花拳自称为集儒、道、释三大家为一体的根本原因。

文理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梅花拳形成了自身独特而系统的文理思想。

这主要包括艺理、纲常、易理等诸多方面,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也为梅花拳作为一个武学门派却能够以文治武、以武传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法则,在其门派内,经过历年传承,形成了诸多典籍,如《皇极卷》、《皇极宝卷》、《通天宝卷》、《无字真经》、《梅花拳谱》、《续炉根源经》、《立道根源》、《习武序》等数十部典籍。

“未学艺,先知理”,这是学好梅花拳的宗旨。

梅花拳认为:“理”为内,“艺”为外。

其中“理”就是各种技艺术中的要领和道理,“知理”是学好功梅花拳的前提;而“艺”是指各种拳法、心法,无论是外练筋骨皮,还是内练一口气,都是“艺”,都为“外”。

梅花拳将万物之理归纳为“五理”:即天理、艺理、常理、法理、事理。

主张一切以顺应自然之道,道法自然。

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精研“五理”,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可以说,文理是梅花拳的高层次拳法,不懂文理也就难以参悟梅花拳的真谛奥妙,所以梅花拳有“文场指导武场”之说。

纲与常——文功纲常梅花拳文理上提出了对行为品德及练武强身均提出了自身系统的纲常要义。

在行为品德方面,规范了练拳者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制订了诸如《报五恩词》、《习文规矩》、《十大门规》、《五要六戒》等拳派门规,使之成为文武兼备的有用之才。

梅花拳派中,凡门徒弟子都要敬天地、忠君王(现改为“爱国家”)、孝双亲、尊师长,遵礼守法,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纲与常——武功纲常而在练武方面,则主要取材于佛、道、儒三家学说,也提出了“三纲五常”:在修心养性方面,精气神谓之三纲,心肝脾胃肾谓之五常;在拳法武功方面,天地人称为三纲,东西南北中就是五常。

在梅花拳的任何拳法和功法中都很重视把握准确的方向,其文场恰好承担着把握和指引发展方向这个重要的责任,正如梅花拳内的拳经曰:“祖传梅花度四方,一阳复本道非常,梅花本是五中武,明五自知梅花香”。

动与静——修心“不动不知静之妙,不静不知动之巧。

”梅花拳是强调动静合道,就是要求无论修心还是练武,都要讲究动静相宜、动静互根。

一动一静,几乎成了梅花拳的代名词。

梅花拳文功中非常讲究修心,其静修之中讲究一松、二静、三守、四定、五吐纳,静修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修心养元,摒弃邪念。

此外在梅花拳内,有一个“百字辈谱”,这一百字不单是梅花拳弟子世代传承的标识和辈份排谱,而且还是一篇练神练气、加强内丹修为的功法,其中高深功夫的内功心法,非得真传之师难传此法。

在这篇百字辈谱中,前二十字即道出了“静”的重要:“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这里的“玄静”即是一种较高的修心与养生的境界,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练功而达到心性的“寂然不动”,“静能生慧”,使得大脑的潜意识更加活跃,灵感被有效地激发。

动与静——强身在练武功法上,梅花拳最具代表性的“练架子”(五势拳法的代名词)也分动、静两部分,静为五势,动为变化,五势及变化组成了左右对称、动静相宜的全方位运动,初练架子须缓须慢,气沉丹田,稍后便可真正做到时缓时急,动静相宜,错落有致的特点,有效的训练了神经,锻炼了精气神,久久练之,可身强体壮,精力充沛,改善气质,修养身心,身手矫健,思维敏捷。

当练神练气达到一定程度后,丹田饱满,内气充实,内外合一,真正达到精气神合一的境界。

动与静——养生在梅花拳的养生法则中,首推“静”与“动”的结合。

在四大养生法则中,静与动就占了两个,分别是“静生”与“动排”。

有机的静动结合,是敬重生命自身智慧及自然规律的重要表现。

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但也各有利弊。

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

而梅花拳强调动排与静养相结合,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即取两种养生法宝之长,又避两者之短,在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体系中,独树一贴。

易理香理概说梅花拳的文理主要是由拳理升华而成的哲理,它不但是梅花拳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还可以应用于人们生活、工作和活动的各个方面。

正如梅拳第五辈祖师邹克诚碑文所说“以言武为国所共宗,是以辅世而国强;以言文理,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

”梅花拳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是《香理》,它是文理的根本和精髓,梅花拳日用及拳派一切活动依据和指导。

其中《香理》和《炉底》的内容是些预测天地和人间万事万物的“卜辞”,这些“卜辞”也就是用“五行”、“八方”、“九宫”、“太极”的思维顺序和规律,去占卜或预测未来天地的变化或万事万物即将出现的情状时获得成功的例证。

它实际上就相当于《周易》的卦爻,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一种占筮时用的筮辞,但其占筮手段、方法与《周易》虽大不相同,却一样细微而精妙。

易经占筮的道理与方法《易经》乃周人占筮之书。

《易·系辞》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又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易经》就是应用“八卦”、“三爻”、“阴阳”、“太极”的思维顺序和规律,占卜未来屡中或奇中的“爻辞”。

这也是易经占筮的道理与方法。

正如高亨教授所言:“筮人将其筮事记录,选择其中之奇中或屡中者,分别移写于筮书六十四卦爻之下,以为来时之借鉴,逐渐积累,遂成《周易》卦爻辞之一部分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