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子梅花拳传承历史

合集下载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老反复吟着一首诗句 : 先 有斌. 当后有天, 匕 似 武当还占
开天 辟地 治世界 , 留下树 木共山川
反复说梅花拳开天辟地已有之。
2起 源 于 西 周 .
据梅花拳 内部经卷 中载 :周 昭二十 五, 古佛生焉 , 居伯 阳后 , 占仲尼先。 昆仑 祖师化 名云盘 , 住昆仑山 , 他创造 了两种 拳, 一种 是梅 花 , 种是八 卦 , 以梅花 一 所 拳在 民间有属昆仑派 的说法 。 3起 源 于 春 秋 战 国 时期 . 在 民间 有 梅 花 拳 起 源 于 春 秋 战 国时 期, 为著名军事 家孙 武子创编 , 故称武子 梅花拳 。 还有 的说起源于公元前 4 7年 , 4 创始人为王秋 白。 4 源 于秦 汉 时期 . 起 起源于秦汉时期 的说法大致有这几
因为梅花拳历来传授严格 .最初只 以家传的形式在民间秘密 流传 。直到明 末清初才在冀鲁豫三省传播开来 。该拳 父传子 、 子传孙 、 又传子 ……父子之 间 孙 密授 。 故称父子拳 。 3梅 花 桩 . 早 期 在 10多 根 桩 子 上 练 功 .又 因 0 它 五 势 成桩 , 名 。 故 4干 支 梅 花 拳 与 五 势梅 花 拳 . 梅花拳演 练桩步 五势 左右对 称 , 宛 如盛开 的梅花 , 花五瓣 , 梅 拳分五势( 、 大 顺 、 、 、 )故名 五势梅花拳 。 拗 小 败 , 桩步按 天干地支分五势 , 宛如梅花开放 , 行步犹 如梅花枝干相连 , 以称 干支梅花拳 。 所 5落地梅 花拳 . 梅花拳早期 在桩上练功 ,由于时代 变迁 , 桩 费时耗物 , 改为地上 练习 , 栽 渐 但保 留了原有的风格与技法 , 故名 。 又有 称落地梅花。讲 究地盘 , 擅长地躺技法 。 6中心 梅 花 拳 . 具体有关 中心梅 的说法不详 .只传 闻中心梅多为蹿跳 蹦跃 . 注重腿法练习 , 中心起势 , 四面 开 花 。 7 心 梅 与 武 子 梅 花 拳 . 穿 穿心梅 与武子梅名 , 二实指一 。 据说 起源于孙武子 . 故称武子梅 , 又因为该拳 套路路线 多呈 “ 字形 , 以称穿心梅 。 中” 所 著名武 师寇 运兴 、 郭力 、 金奎 、 李 贺 平等是其传人 。 8 形 梅 花 拳 . 五 相传起源于宋代杨家以练内外五形 而得 名 。 9义 和 拳 . 在历史上 , 和团原名义和拳 , 义 义和 拳是称 呼梅花拳 的特殊时期 。著名义和 团起 义 领 袖 赵 三 多 ( 花 拳 十 四代 ) 义 梅 起 时恐连 累梅花拳遂将其名改为义和拳 。 1. 子 梅 花 拳 0夫 夫子梅花拳 , 山东菏泽地 区( 是 曹州 府) 对梅花拳 的称谓 。 夫子 , 表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夫 子 梅很 可能 与武 子梅 一样是 由“ 子 ” 音 父 谐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流传于山东菏泽地区的曹州梅花拳,长期流传着“梅花拳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变革才日趋成熟”的说法,现介绍如下。

1982年至1985年,国家体委号召对武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当时菏泽地区著名的拳师冯天民(梁山县人,梅花拳第十六代传人)之弟子杨培考整理了梅花拳的渊源。

杨在资料中称“梅花拳有四次变革”:第一次变革,始于公元前213年。

有七位兄弟结为莫逆,老大董发利(董发道长,河南开封南五里董子庙人)习杆子花拳,老二张辛(河南开封内牛山村人)习少子丁拳(前期少林拳),老三关凤龙(山西太原关于庄人)习花新拳(为前期梅花拳),老四蔡中(江苏徐州南铜山村人)习洪运拳(前期洪拳),老五周义辛(江苏沛县八里庄人)习杆子拳(前期猴拳),老六陈子金(河南开封相子庄人)习八手拳(前期八卦掌),老七陈东(开封蔡吉屯人)习滚地拳(前期地躺拳)。

公元前209年,由老大提议将七兄弟各拳汇为一拳,定名为“七兄花拳”,由老三关凤龙执笔整理拳谱。

第二次变革,始于公元前140年4月初。

七兄弟后代董青、张长中、关洪金、蔡艺华、周芹、陈心方、陈海,由董青、关洪金重修拳谱,正式将该拳定名为“七子花拳”。

第三次变革,公元495年。

关洪金后代关清玉文武双全,修道于中岳嵩山。

后来印度僧人跋陀禅师到嵩山与关清玉结为兄弟。

公元493年3月,关清玉召集十二兄弟汇集嵩山。

老大关清玉,老二跋陀,老三周红,老四张金丁,老五周云,老六杨世玲,老七蔡铃中,老八陈凤祥,老九杨钢,老十孙大明,十一李江海,十二关铃芹。

十二兄弟汇集拳艺精华并编撰拳谱定名为“梅花精拳”。

第四次变革,公元1628年,正式定名为梅花拳。

当时连续三年灾害,百姓颗粒无收,官府腐败,民不聊生。

梅花拳派汇集弟子组成起义军,主要头目有关红、张万、张之明、张大中、陈风中、杨纪林、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王金英。

邢台梅花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研究

邢台梅花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研究

邢台梅花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研究一、邢台梅花拳的特征1.历史积淀邢台梅花拳起源于河北邢台,历史悠久。

相传,明代武术大师田祖延在邢台创立了梅花拳,并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梅花拳以婉转、灵活见长,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技法特色梅花拳的拳法柔中带刚,以劈、拦、打、击等为主要技法,注重身法、步法和拳法的配合,动作婉转流畅,有如梅花盛开般的柔美和娴静,同时又不失刚健有力。

这些独特的技法特色使得梅花拳在中国武术中独树一帜,备受瞩目。

3.文化内涵梅花拳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招式和套路无不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梅花拳经》中记载着众多梅花拳的拳理和武学思想,其中蕴含着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和推崇。

4.地域特色邢台作为梅花拳的发源地,其地域特色与梅花拳拳法有着天然的契合。

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对梅花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梅花拳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

1.文化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邢台梅花拳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通过对梅花拳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使得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中国武术的魅力。

2.社会教育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武术文化内涵,对社会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梅花拳的练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健身体,更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刚柔相济的品质,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邢台梅花拳作为中国武术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价值。

通过梅花拳的传播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4.旅游推广邢台作为梅花拳的发源地,可以通过梅花拳的旅游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梅花拳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是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对当地的旅游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邢台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其特征与价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中国武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国家“非遗”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研究

国家“非遗”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研究

国家“非遗”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研究梅花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拳术流派,流传于河北邢台地区,是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之一。

本文通过对邢台市梅花拳的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梅花拳是流传于邢台地区的一种传统拳术流派,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由一位盛行于邢台县城的名医邢天斗创立。

梅花拳因其招式轻灵、绵软激烈、变化多端而得名。

20世纪50年代,邢台梅花拳宗师李国樑通过广泛普及和宣传,将梅花拳推向全国,成为中国武术界的一支亮点。

二、梅花拳的技术特点梅花拳是一种以手为主的传统拳术流派,招式简练流畅,动作轻灵,起落有度,势如游龙,手腕柔韧,力道凌厉,变化多端。

其讲究“柔中求刚”之道,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强化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梅花拳所表现的拳理与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三、梅花拳的现状分析随着时代发展的变迁,梅花拳在邢台市乃至全国的传承已面临一定的困境。

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人们对梅花拳的认知不够深刻。

另一方面,梅花拳的传承人群逐渐老龄化,老一辈传承人的去世等原因,继承人群逐渐减少。

同时,深度宣传和推广也不足,很难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

这些建设性的问题都阻碍了梅花拳在当地的宣传、发展和传承。

四、未来梅花拳的发展方向为了让梅花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有效地宣传发扬梅花拳文化,特别是注重传统文化知识在学校的普及。

其次,媒体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加强创新和科技,可以将梅花拳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采用新的传播方式。

最后,建立完善的管理和传承制度,确保梅花拳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得以有效地开展。

综上,要想让邢台市的非遗梅花拳在未来得以更好地发展壮大,重点还是要加大宣传与保护力度,激发更多人对梅花拳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从而让梅花拳成为更好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的代表之一。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梅花拳的文场和武场
梅花拳是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和 优良传统的拳派,它受东方传统文化 的影响最深。自古以来梅花桩分为文 场和武场,梅花桩的文场集中了该派 武功的精华,并向高层次精深、发展 而形成了一套练神、练气、修心养性 的理论和功法,成为集佛、道、儒三 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的“文武大 法”。
整个拳派在文场的引导与教育下, 不仅保存了梅花拳武功的精华和优良 传统,也开发了弟子们的智慧,维护 了拳派的团结与统一。
得到了统一,这不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嘛!因此,练武实际上也是在培养
人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这就是武育文化的伟大价值。
自古以来老百姓称梅花桩武功为“无字经书”,练武者读的是一本“无字真
经”。这本“无字真经”不仅能够使人练得身体健康,具有极强的实战技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是什么呢?就
以高校生为主的梅花桩代表队在 香港一展风采,让世人见识了这 一古朴的武功,在香港引起轰动。
上海世博会展风采
上海各大高校梅拳弟 子在上海世博会亮相 表演,在场表演的都 是高校的在校本科生、 研究生、博士生等。
燕老师在全国各地教拳讲课掠影
有缘千里来相会! 谢谢大家!
是使人聪明睿智,使大脑的思维能力更强、更有灵性!燕老师所传授的梅花桩武
功,主要是在高等院校里对大学生们传授的。这些年青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有什么事情比开发年青人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悟性更重要的呢?
山东大学的操场每周末都有燕老师的讲课,燕老师今已近八旬高龄,仍在义务的将 梅花桩武功传授给高校生。
亮相香港国际武术节
二、梅花拳武功的内容
梅花拳武功不是一门普通的武术拳派,它是东方 文化中一支“文武合一”的独特文化,也是一门古老 的人体科学。它的指导思想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具体 说来就是佛、道、儒三家学说的精义、《周易》的神 奇变化与《孙子》兵法的谋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子梅花拳的传承历史
武子梅花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是我国武术中的一支奇葩,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武子梅花拳是由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子所创,孙武子伏案著书,久而神疲,出门徘徊,时值寒冬,忽而风过,但见梅干如虬龙飞舞,梅花如落英缤纷,心有所悟,遂创梅花拳,用于士兵操练。

后久经演变,而成现在刚柔相济,内外合一,颇为实用的武术拳系。

武子梅花拳它既有拳法,又有刀、枪、剑等器法(器械),兼具搏击、强身健体两种功能。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其高风亮节属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铮铮开放,尽占百花之先,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其品格与气节彰显了“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

武子梅花寓意梅花弟子应以梅花精神为楷模,突出“苦练文武占诸先,人格高亮秉铁骨”的内涵和寓意。

上世纪初,武子梅花拳主(主要)继承人孔继祥在北京开设“万顺镖局”,曾经威震四方。

他病故后,徒弟曹振谱(1879年—1950年,河北冀州人)继承师业。

因武艺高强、侠肝义胆,“梅花曹”的名号当时在江湖上如雷贯耳。

另外,他和河北沙河县李鼎臣二人,当时号称“南北二侠”。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以后,靠武术吃饭的镖局日趋没落,加之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上世纪20年代初,镖局被迫停业。

1924年,曹振谱应邀来到许昌,先后收寇运兴、郭绍芳、葛心如、王邦宪(王金顺的四爷)等人为徒。

寇运兴(1898——1982),字振华,乳名丑,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生于许州阜民保寇庄村(今属许昌县将官池镇)。

1925年,师从武术名家曹振谱,1928年,参加全国第一届国术国考,夺得第一名。

1936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给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来一份邀请函,邀请国民政府组团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中国国民政府除派出69名运动员参加7个比赛项目外,另责成中央国术官在全国武林界严格遴选出寇运兴、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6名男选手和翟连元、傅淑云、刘玉华3女选手组成的国术表演队参加奥运会的表演项目。

这是中华武术首次走出国门。

7月20日,正式表演开始,各国选手依次上场,大多表演的是民间舞蹈,或赤脚歌舞,或击鼓蹦跳,或披兽皮旋转……轮到中国选手上场了,寇运兴表演的是他的看家功夫──舞大刀。

播音员介绍说,这口大刀重达64公斤,观众吃惊地叫起来。

一位身强力壮的德国青年还不相信,跑上台去提刀,非常吃力地才勉强把刀举起来。

寇运兴笑了笑,用一只手把大刀轻轻提起来,双手交替着舞起刀花来,胸背花、头顶花、背脊花……大刀不停地舞,观众不停地鼓掌。

一口气舞了几十个刀花之后,寇运兴才雄赳赳地扛刀下台。

寇运兴的表演令观众叹服,同时也迎来了外国大力士的挑战。

芬兰的一个拳击手给中国国术表演队下战书,指名要与寇运兴一比高低。

比赛一开始,寇运兴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将对手击倒在地。

裁判宣布中方获胜。

两天后,一名英国拳师扬言,只用三拳就能把寇运兴打倒在地。

寇运兴再次应战。

战幕一拉开,英国拳师连珠炮般发动攻势,寇运兴闪、展、腾、挪,避其锐气。

斗了十几个回合之后,英国拳师气喘吁吁。

当周旋到20多个回合时,寇运兴故意卖了个破绽,对方以一个右勾拳猛攻,寇运兴右臂沉撩,格开对方
右拳,迅速以右手剑指一招“仙人指路”,点中对方的穴位,英国拳师跌倒在地。

从此“一指点倒英国拳师”、“闪电般打倒芬兰拳击手”等为国扬威的精彩片段更是传唱大江南北、轰动世界武坮。

这一次表演和比武,使得中国武术在全世界声威大震,倍受欢迎。

当时的中国体育考察团领队袁敦礼对队员们说:“我是学洋体育的,以前认为国术犹如古董,有之不嫌多,无之不嫌少。

今天才发现它真是国粹,连外国人也如此喜欢,我们考察团回国之后,一定大力提倡国术!”
此后,中国国术表演队在德国的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各大城市巡回表演,场场轰动。

一家德国报纸盛赞中国武术是“艺术中的精华,体育中的骄傲”。

回国后,寇运兴名声享誉中华武林界,后移居湖北,设场授徒4000余人(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即是入门弟子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曹振谱、寇运兴先后去世。

寇运兴的四子女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都自幼习武,次女寇凤仙在襄城县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在此期间,她对武术始终没有放弃。

1980年退休后,年近花甲的寇凤仙定居平顶山市,并决心完成先父临终时的两个夙愿:一是将《武子梅花拳》编辑成书,刊行于世、流传后人;二是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她以其父的笔记和讲义为依据,结合早年所学,将武子梅花拳的有关源流、基本理论、基本功及代表性的拳、械、套路进行整理,花费近4年的时间,编选成长达20万字的草稿,报请中国武术协会审定,该书1991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1984年,寇凤仙代表河南省参加在兰州召开的全国传统武术观摩交流会,表演的武子梅花拳及枪术、刀术,刚柔相济,娴熟流畅,荣获金奖。

1985年在新乡召开的河南省传统武术比赛大会上,她获得老年组对练第一名,梅花拳及刀术第三名。

1991年6月,寇凤仙被河南省选拔参加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的全国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
会,她表演的梅花拳、枪、剑三项,均获得老年组第一名。

同年9月,她被邀请参加第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并进行表演。

由于为武术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1992年,寇凤仙被中国武术协会特授为“中国武术协会荣誉会员”。

寇凤仙的弟子黄海玲,从1990年开始跟随她习武,至今已有20多年,2008年黄海玲获得中国·少林武术段位“五段”证书。

2009年11月获得一级教练证书。

2013年获得一级拳师证书。

2011年3月份黄海玲参加了“武德杯”第九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在此次比赛中,黄海玲用梅花拳,梅花枪参加比赛,收获了两枚银牌,2013年4月份参加了中国首届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展演大会,获得武术展演奖。

在2009年平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中,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市所辖10个县(市、区)申报的26个项目进行了审议,评选出17个项目推荐进入平顶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有湛河区的武子梅花拳。

由于师傅年事已高,不能再教学生习武,为弘扬国粹——传承武术武子梅花拳,2003年开始,黄海玲克服种种困难,先是在河滨公园西门开课收徒,后在北渡九里山开办训练基地,先后有几百人跟随学习,裴环、杨帅鹏等学员先后考入大学并参加了工作,高博现在北海舰队服役,并且顺利转为一级士官,王飞龙现在平顶山一中上学,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在市内重点小学、初中上学。

为传承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武子梅花拳,黄海玲教练不辞劳苦,坚忍不拔,经过重重波折,决定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现在很多地方都成立有《武子梅花拳研究会》,例如《长垣武子穿心梅花拳研究会》、《郑州武子梅花拳委员会》、《开封武子穿心梅花拳研究会》、《许昌武子梅花拳研究会》、《菏泽大架梅花拳研究会》等,平顶山作为《武子梅花拳》作者成书的地方,没有《武子梅花拳研究会》,是我们平顶山的一件憾事,为填补这一空
白,特向平顶山市武术协会提出申请,申请成立《平顶山市武子梅花拳研究会》,望协会领导批准。

为盼!
申请人:平顶山武子梅花拳传人黄海玲。

2013年12月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