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武术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作者:宁雅静来源:《体育时空》2016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2摘要武术是我们民族历代沉淀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宝。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魂,止戈为武。
运用文献资料法了解武术中所能体现的中国文化,对于我们国家文化的传播以及传承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武术中国文化传承一、中国文化对武术的影响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特点。
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在此过程中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我们的武术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一)注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和谐重视和谐的思想就是希望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因为注重身心动作的和谐,强调“内三合”和“外三合”,这个合在武术里面其实质就是协调、和谐。
不仅仅是武术身体动作的协调,还要注重内在的和谐,它是武术里面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和谐价值观所决定的。
(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武术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武术虽然是一种技击术但是中国武术的核心是武德。
宋人调露子的《角力记》中说:“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
然以决胜负,骋捷,使观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
”这就向我们习武者以及观武者传递着一种勇往直前永不退缩的武术精神。
就算是以动作轻柔缓慢为技术特点的太极拳也是这样。
清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他所说的“直养而无害”的气,正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的“浩然之气”。
陈鑫说:“何谓气,即‘天行健的’一个‘行’字……即乾坤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
”他在论述搂膝拗步时说:“此势得乾坤正气以运周身,外柔而内刚,实与乾健坤顺相合。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1. 民间游戏:民间游戏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蒙古族的摔跤、朝鲜族的荡秋千等。
这些游戏通常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既是娱乐活动,也是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
2. 武术: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括各种拳法、剑法、刀法等。
武术不仅具有健身作用,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3. 舞蹈与体育:许多民族的传统舞蹈都与体育运动密切相关,如藏族的锅庄舞、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
这些舞蹈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能锻炼身体。
4. 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指与民间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体育活动,如赛龙舟、踩高跷、扭秧歌等。
这些活动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举行,既是体育竞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5. 传统体育竞赛: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绊跤等。
这些竞赛项目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体育实力,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团结。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体系丰富多彩,它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有哪些民俗传统文化

中国有哪些民俗传统文化中国有哪些民俗传统文化1、剪纸剪纸艺术是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90年代各家各户有什么喜庆的事还会用到这种纯手工的东西,可现代科技发展,我们只能从一些地方寻到它的影子,但毕竟有了机器的味道,少了亲自动手一些情感。
2、戏曲中国的戏曲是一种古老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而今天,戏剧的发展已渐渐被电视上的很多东西掩盖,夺去了风头,由于赚的少,做的人也渐渐少了。
3、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讲述着当地的故事,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_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最开始是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的人练习只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书法工具,古时是读书人的象征,是身份的象征,而现在已没了那么多的讲究,文房四宝也渐渐消失与我们的身边。
文化的特点1、超生理复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
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2、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制起。
3、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包括纵向传递(代代相传)和横向传递(地域、民族之间)两方面。
5、变迁性与堕距(滞后):变迁性是指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是处于变化中的。
一般认为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有三种因素引发,第一,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人口变迁;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如不同国家、民族自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交流;第三,发明与发现,各种发明、创造导致人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
中华武术的风水文化与传统民俗

中华武术的风水文化与传统民俗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风水文化与传统民俗,这些元素为中华武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风水文化在中华武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环境的布局和地理特征对人的命运和运势有着重要影响。
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武者需要选择开阔平坦、气息顺畅的练习场所,并且根据地形地势来布置自己的姿势和动作,以增加武术技艺的效果。
例如,一些武术练习场所会根据风水学说布置吉祥符号或者摆设,以增强气场和凝聚心灵。
同时,传统民俗也为中华武术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传说都对武术练习者的意志品质和修养素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春节期间进行夜间舞狮表演已成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表演者需具备高超的武术技艺和表演力量,这既是对武者技艺的检验,也是一种展示传统文化魅力的方式。
此外,在一些传统节日中,武术表演被当作一种祭祀仪式,以示崇敬和祈福,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武术的崇敬和热爱。
在中华武术的发展过程中,风水文化和传统民俗既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
风水文化为武者提供了独特的氛围和修行空间,使练习者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发挥出更高的能量和技艺。
传统民俗则为武术注入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使武术不再只是一种技术技能,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的风水文化与传统民俗既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也是练习者身心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快乐和智慧。
希望中华武术的风水文化与传统民俗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让这一瑰宝继续闪耀光芒,传承千年。
民间祭祀斋醮中的武术要素

式 与 瘟 神 厉鬼 为代 表 的 自然 界 的 恶 势 力 斗 争 的记 录 。它 在 周 代 已 进 入 宫廷 , 为 固定 的仪 俗 , 成 且有
参 考文 献
扮执役 , 呵导前 行 , 一道士仗剑随 之 , 乐 齐 鸣 以 逐 疫 , 之 “ 安 鼓 谓 平 清醮 会 ”是古 傩 遗意 [】 , 5。 张衡在《 京赋》 东 中说 :每 到 “ 年末 要 举 行 盛 大傩 仪 ,驱 赶 各 种 恶鬼 。方 相神 拿着 兵 器 , 觋 拿着 巫 笤 帚 ,上 万 个 小 孩 头戴 红 巾身 穿 黑 衣 , 执桃 弓和 棘 箭 , 手 向各 处 无 目的的发 射 。 “ 跳傩 ” 中国古老 的民俗活 是 动 。早 在原 始部 落 时期 , 有先 民 就 们 发 扬 自身 的力 量 ,以迷 信 的 方
礼 ,不断从 民间风 俗 习惯 中汲取
还有 更 深 的含 义 。剑创 始 自轩辕
在 天 灾人 祸之 后 ,开建 驱 邪禳 灾
营养 , 充实 丰 富着科 仪 的内容 , 以 适 应 民众 的心理 需 求 ,满 足 民众 的祈禳 需要 。
道教 植 根 于 中国社 会 ,与 民 众 的 日常 生 活紧 密结 合 。道 教 不
斋 醮 能 够 满 足 民众 的 心 理 需 要 。
_ 昏翮焦 中的巫武结合
道 教 是 中 国 土 生 土 长 的 宗
祭祀 斋 醮 中用 到 的武 器 大 多
是剑 。因为 , 不光 是 杀 敌武 器 , 剑
教, 长期 传播 于 中 国社 会 , 中 国 对 民 间风俗 产生 了深刻 影 响 。道 教 斋 醮 作为最 具 中华 特 色 的祭 祀仪
仅影 响人 生礼 俗 ,对 人 的生 老 病 死, 困苦 灾 厄 , 给 予 宗 教 关 怀 。 都 民众 有 吉 凶之 事 , 要 礼 请 道 士 都 建斋 设醮 , 祈禳 济度 。唐代 民 间宴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引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一门融合了武术、体育与国家民俗文化的学科。
随着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以及文化传统的弘扬,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进行分析。
就业方向1.教育机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学校、体育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武术技能和体育意识。
2.体育产业: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可以进入体育馆、健身俱乐部等机构担任教练或管理工作。
3.文化旅游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文化旅游业从事文化展示、表演和导览工作,通过武术和体育元素,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
4.媒体行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媒体行业担任体育节目主持人、体育记者或体育评论员,报道和宣传相关的武术与体育活动。
就业前景1.健康生活的普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2.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在体育产业中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3.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需要专业人士的支持,因此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较好。
4.国家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就业前景更为可观。
总结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包括教育机构、体育产业、文化旅游业和媒体行业。
随着健康生活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
对于有兴趣并具备相关技能的学生来说,选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将是一个有潜力的就业方向。
壮族民族武术有啥特点和风俗

壮族武术壮拳约起源于唐朝宝应至元和年(762~820年)。
据《宁明县志》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体,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又按沿江一路两岸,崖壁如此类者多有。
”壁画是唐代壮族武艺高强的“都老”(壮族人对头人的称呼)和起义军领袖潘长安、黄少卿等部署相继遗留。
壁画中“都老”的主要练武功架与现代流传于左江流域的壮拳中功法“七步铁线桩功”相同;战阵中所展现的环首刀、剑、长枪、手镖、山弩、竹箭等都是壮拳惯用的武术器械,说明当时壮拳已经有流传。
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年),壮族义军首领侬智高精熟壮拳器械,并广泛传播。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壮族武术失去了实践的舞台;同时由于现代中国是一个法制的国家,壮族武术中的一些搏杀技巧也逐渐失去了实践的土壤。
如果不将其进行保护与发展,壮族武术将濒临消失。
壮族武术的特点:1、壮拳的风格壮族的气质特点、个体差异以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了壮拳的风格。
壮拳动作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沉实稳健,拳式刚猛,步法稳固,动作紧促,多短打,腿法较少,多跳跃,身居中央,八面进退,常鼓劲而肌肉隆起,以发声吐气而助长发力,发音一般为状语,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体现了鲜明的名族特点和翻腾不息的内在功力。
其中,壮拳中腿法较少,这与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广西多山区,需要经常攀爬,壮族人在练武演练过程中必然减少腿法的应用,而代以多变的手法、灵活的身法、敏捷的反应和稳固的下盘,久之使得壮拳形成多手法而少腿法的特点。
2、壮拳的礼节拜师祈祷是“起示”上马示“”打马示“等祈福仪式。
尊师、谦和、忍让,是儒家人伦规范下武林各派共同尊奉的道德标准,当然壮族武术也受其影响。
从壮族武术中也折射出,中国武术与中国伦理源远流长,武德伦理无处不在,中国作为”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缩影。
壮族武术壮拳形成的特点:1、名族性壮拳首先是壮族的武术,壮拳的孕育发展受其他地理因素、风俗习惯和壮族文化深刻影响。
余杭的风俗

余杭的风俗一、余杭的悠久历史余杭是浙江省杭州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位于杭州市西北部。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余杭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二、传统民俗活动1. 武术表演余杭地区有着丰富的武术文化,武术练习已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每逢重大节日,民众会组织武术表演,包括太极拳、剑术和拳术等,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余杭人的身体素质,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
2.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余杭也有自己独特的舞龙舞狮表演。
每年的农历春节期间,各个社区和商家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
舞龙舞狮不仅有着欢乐的氛围,也象征着祥瑞和吉祥。
3. 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传统的水上竞技活动,也是余杭地区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
每到端午节,余杭的运河上会举行精彩的龙舟赛事,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前来观看。
赛龙舟不仅考验选手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一项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三、传统婚俗和节日习俗1. 婚俗余杭的婚俗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跟锅底走”。
按照传统,新娘会在婚礼前将自己出嫁时要使用的锅底带上,这被视为婚后幸福美满的象征。
此外,婚礼上的“闹床”活动和“敬茶”仪式也是余杭婚俗的重要环节。
2. 节日习俗余杭地区的节日习俗丰富多样。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贴窗花,走亲访友,还有烧香拜神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为余杭地区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四、传统美食文化1. 东坡肉东坡肉是中国传统名菜之一,而余杭也有自己的独特版本。
余杭的东坡肉以肥而不腻、皮脆肉糯而闻名。
制作过程中注重火候和调料的搭配,烹饪出的东坡肉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2. 南肉包南肉包是余杭地区非常有名的小吃,外形呈半圆形,包裹着香味四溢的猪肉馅。
面皮薄而有弹性,内馅鲜嫩多汁,是当地人民最爱的早餐之一。
3. 砻糠汤砻糠汤是余杭地区的传统特色饮品,由糯米和砻糠制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梅花拳派看义和拳运动中的民俗因素,张士闪著,民俗研究1994年第四期
笔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实质,是清朝末年一些乡村社会民众通过历史性武术传承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社会文化民俗团体所发生的一次突发性群体暴动行为。
笔者试图通过对梅花桩拳派民俗的考察,揭示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土壤、思想状态和它随历史契机猝然爆发并波浪式发展的深层原因。
义和拳运动是梅花桩拳派民俗群体对当时社会的政治体制、文化发展趋势所做出的调整、改善的强烈暴力的反映。
事实上,当年义和拳的始发地带和后来运动最为活跃强盛的地区,正是当时梅花桩拳术比较普及、拳派民俗稳固兴盛的地方,皆属梅花桩拳派民俗“密点”。
通过对梅花桩文场的考察,我们基本可以肯定梅花桩拳派不是什么“教”,“义和拳教”也无法涵盖整个义和拳运动的组织形式和文化源流。
梅花桩拳派有着自己培养人才的规范思路:文理统驭武功,武功深寓文理。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日,全国各地的梅花桩拳民都要都预先约定的祖师纪念处举行大规模的“亮拳”活动,时至今日仍长盛不衰。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亮拳”。
在这期间,各地拳首商议着一年来的拳派事务,解决有关问题。
中国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特点在这里展现出它极其和谐、极富情感凝聚力的一面。
整个活动既是传统智慧的巧妙运用,又是个人灵性的自由发挥。
可以说是梅花桩拳派一年一度的力量大检阅、情感大交流,是梅花桩拳派民俗场形成、辐射、强化的重要方式,它本身也是成为梅花桩一项很有特色的民俗事象。
身临其境的人们往往会对这种“场”的力量留下深刻的印象。
直隶、山东义和拳运动中的民俗因素:面对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日深而导致的民族危机形势,面对法、德教会势力不断掀起精神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梅花桩拳派以传统民俗为号召,团结民心,检视拳众力量,张扬民族精神,开始了针对西方教会侵略势力的对抗尝试。
中西宗教信仰和社会礼俗的矛盾冲突,是义和拳运动的直接成因和初期斗争形式,而且又贯穿于整个运动的始终。
这是一个内聚力较强并富有抗外性的民间拳会组织,反映了华北村落农民的群体心理意识,并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某些精华部分。
他们以传统的“亮拳”习俗作为斗争的发轫和多次行动的集聚方式,民俗因素在整个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从“洋兵就要来了”这句话在当时的多次流播及其惊人效果,可以看出中西民俗文化的隔阂对运动起了多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义和拳运动是梅花桩民俗群体作为一种比较独立的传统文化意识载体,以暴力对抗为基本形式,与它所处的时代社会进行了一场规模较大的能量交换。
2、梅花拳的复兴与华北乡村的群体认同,张国栋,[美]Thomas A.Green,李运著,民俗研
究2016年第5期
笔者采用的是质化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田野调查中的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
其中的一位作者是梅花拳的内部传人,作为局内人来参与调查和研究。
文章访谈涉及到的问题有:当地梅花拳的传统、个人的习武经历、梅花拳对个人和社区的影响、梅花拳面临的问题以及对梅花拳未来的看法等。
尽管梅花拳在官方的记载中出现得较晚,但根据义和团运动研究专家路遥的成果、武术史学者周伟良的研究、相关民间武术文献以及梅花拳的传承谱系,可以确定它早在明朝末年就出现在山东和江苏的交界地带,并在整个清朝沿着山东、江苏、河南和河北的交界地带在广大的乡村社会传播开来。
文章将通过回顾梅花拳的变迁历程及对当下城镇化背景下梅花拳复兴的田野考察,探寻这一民间文化复兴的社会因素。
聚焦于梅花拳的书写历史、口头历史、传承现状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
文章得出的结论:从明末至今,梅花拳历经各种战争和政治更替,并在当下的城镇化背景下经历着其传统的复兴。
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华北乡村的社会基础为梅
花拳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而同时,梅花拳通过自身的群体认同、关注女性、老少皆宜及其成员的文化自觉等特点影响着当地人的社会和精神生活。
文化存在的最充分理由在于该文化能够帮助它的持有者适应社会的变迁。
华北梅花拳复兴的关键在于,它整合了多种民俗要素,让当地人重新体验到了曾经失去的群体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既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也内含于精神世界。
总之,梅花拳通过各种努力获得了其成员、当地民众以及政府的认可,并在与三者的关系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因此,梅花拳的复兴对于当今城镇化背景下民间武术、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乡村社会的公共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3、民间武术的“礼治”传统及神圣运作———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梅花拳文场考察,张士闪著,民俗研究,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