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

合集下载

梅花桩渊源新探文本文档

梅花桩渊源新探文本文档
上述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梅花拳在流传中渲染的儒家思想和迷信色彩,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适应清代的农村社会,但是梅花拳的本质和核心精神并没有改变,练梅花拳的人仍然具有求实的精神和变革的思想。清朝末年梅花拳由于发起并参加了义和团运动,受到了清政府的镇压,梅花拳的活动转入了地下。那个时期梅花拳民谁也不敢说自己是练梅花拳的,更不要说出版书籍或公开表演等活动了。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如河北的某些地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才陆续公开活动起来。
梅花拳三辈传人邹宏义,在《邹氏家谱序》记载中原名邹讵量,字魁阳。为什么又改名邹宏义,字光大呢?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认为,可能是梅花拳内部追忆他的功绩而另为他尊名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如果,河南内黄、清丰一带流传的梅花拳前三辈人(朱永远、张伟书、王红亮),如果也是张三省、邹宏义等人的话,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姓名改动如此大呢?要知道梅花拳四辈以后的历代祖师人名就都是确定的了。
据查,我国境内的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他们散居于云南省的西南部,德昂族使用的兵器有:棍、刀、剑、叉、勾镰等。拳术有梅花拳、四门拳、白昼拳、簸箕拳、左拳、狗拳等;棍有德昂棍、十二步棍;刀有单刀、十二动双刀、十七步刀。拳术和器械具有防守严密、出击利索,坚韧勇猛的特点。德昂族的梅花拳始于明朝末年,因在半米高、大碗口粗的梅花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此拳一直沿袭至今。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梅花拳前百代结束、后百代开始之时正值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已经形成全国范围的动乱。满清屯兵关外虎视中原,明王朝内外交困危在旦夕。清兵入关后到处烧杀抢掠,如扬州三日的杀戮,以及满清王朝建立初期的大兴文字狱等,对汉族采取的高压政策,怎能不使传播“梅花拳文武大法”(实际上是流行于中原大地的传统文化)的祖师们惊悸而采取防范措施呢?直到“康乾”盛世之后,满清的统治已经稳固。而且满族上层也已逐渐溶入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了,这时候传播“梅花拳文武大法”的宗师们,才用不着再隐讳自己的姓名和身份,所以自此以后流传在各地的梅花拳谱系也都是清楚的了。

中华武术之梅花桩操

中华武术之梅花桩操

中华武术之梅花桩操
梅花桩操,又称梅花桩功,是中华武术中一种独特的训练方法,主要用于锻炼
内功和身体柔韧性,同时提高武术技巧。

梅花桩操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经典的武术传统。

梅花桩操以梅花桩为主要训练工具,梅花桩是一种木制的模拟人体的靶子,形
似梅花,高度约1.5米左右。

练习者在梅花桩前进行各种武术动作和招式的练习,
以此提高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梅花桩操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站桩、踢打、刀剑等动作练习。

站桩是梅花桩操
的基础动作,练习者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通过站桩来稳定呼吸和加强内功。

踢打是梅花桩操的进阶动作,需要练习者运用手脚配合,进行快速、连续的攻击动作。

刀剑则是梅花桩操的高级动作,需要练习者掌握武术兵器的技巧,进行刀法、剑术的练习。

梅花桩操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柔韧性、耐力和专注力。

通过长期的梅花桩操练习,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并且对健康有益。

在梅花桩操的训练过程中,练习者需要注重呼吸调节、动作协调和心理放松。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修炼,梅花桩操可以帮助练习者提升身心修养,增强意志力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总的来说,梅花桩操是一种传统的中华武术训练方法,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是一种非常有益身体健康的锻炼方式。

通过学习和练习梅花桩操,可以提升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让人更加健康、自信和坚强。

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梅花桩操这一中华武术传统,从中受益,感受到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

武术梅花桩研究综述及展望

武术梅花桩研究综述及展望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 出, 武术梅花桩注重技击 , 有着丰富的技 法和桩法 , 中有徒手套路 、 其 器械套路 、 对练套路等练习方式 , 招
式简单实用 , 见招拆招 , 克敌制胜。
3 梅 花桩 组 织 特 点
梅花桩有着 自身较为独特的组织特点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 研究也较多。燕子杰在研究中指 出,梅花桩有文场和武场的组
搏击・ 武术科学
21年3 0 0 月
第 7卷 第3 期
【 传统武术研究 】
武术梅花桩研 究综述及展望
周广瑞 王 震
( 上海体 育学 院武 术学 院 ,上海 20 3 ) 04 8 摘 要 : 文章 运 用文献 资料 法 、 综合 分析 的研 究方 法对 武术梅 花桩 的研 究进行 了梳理 、 述 , 综 发现 至今
花 门 , 以 “ 山 ” 纪 , 名 “ 花拳 ” 另外 一 种说 法就 是 由 于 并 梅 为 取 梅 。
织。文场 梅花桩研 习梅 花桩 文理 , 炼神练气 , 修身养性 , 称为 文
功。武场进行武功锻炼 , 传授拳理等。 武场练功的 目的是最后上 升为文功 。张茂林[ 8 1 等在研究 中指出 , 梅花拳武场拜师 、 收徒 、 学
此基础上对梅花桩的发展提 出展望 , 都有积极的现实 意义 。 1 梅花桩拳名的 由来 长期以来 ,关于梅花拳名的由来在历史学界和武术界曾有
宫桩 、 转轮桩 、 猿猴桩等类型的桩法 。王建利 等提到的桩法有
“ i星桩” “ 、五行桩” “ 、七星北斗桩” “ 、八卦桩” “ 、九宫桩” “ 、天罡 桩 ’“ 、繁星桩” 。另外还介绍到梅花拳 的器械除常见 的十八般兵 器外 , 还有许 多本拳种特有 的兵器。

对于梅花桩的技法研究主要是集 中在技术特点 、桩法练习 及演练方法上 。从技术层 面上看 , 韩建中指出 , 梅花桩技击分为 上、 、 中 下j盘 , 其技击术中之奥妙莫过于步法—一 八方步 。 还提 到梅花桩有很多的器械 , 练习时左右相称 , 朴实大方 。 另外在《 五 势梅 花桩 实用 技击术》 中韩建 中 梅花桩上 、 、 对 中 下三 盘以及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梅花桩五势的阐述

梅花桩五势的阐述

梅花桩五势的阐述梅花拳歌诀云“心肝脾肺肾全壮,气敛丹田赛纯钢。

周身贯穿气全壮,铁打罗汉一般样。

”中华武术门派众多,各有所长。

武功锻炼的目的,就是通过形体的锻炼,进而改变我们的思维,达到以武治心的目的。

梅花拳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它首先强调的是,训练我们的五脏,这样由内而外的改变我们的体质,这样就为我们进一步练习高难度的武术动作,做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纵观整个梅花桩架子,没有一处有技击的动作,有的只是对五行、五脏的相互转化,里面就像是一步无字的经书,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现在仅就梅花桩架子同五行、五脏的关系,进行一个阐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说一下大势,大势五行属金,四季当中属于秋天,五脏对应的是肺,方向对应的是西方。

这个势子主要练习的就是一个收缩之力,同时对方向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我们的表情也是一种肃杀之气。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将我们的肺气补足,这点非常重要。

要点就是四肢的力量都向我们人身的中丹田收拢。

这样我们的力量就会吻合我们大势的气机,正所谓相机而动,这点需要大家好好去体悟。

接着说一下顺势,顺势五行属水,四季当中属于冬天,五脏对应的是肾,方向对应的是北方。

这个势子主要是练习一个随顺之力,关键点是以上身为中,双手、双足、以及上身,力量全部放下往下走,好像一个竿子挑着无数的调锤,往下去。

面目表情木然。

这样肾的气机就可以很好的补足。

再论拗势,拗势五行属木,四季属于春天,五脏对应的是肝,方向是东方。

这个势子主要是训练一种直入之力。

关键点是四肢有一种发自中丹田向四个方向撑开之力,取象于木的生长之势。

面部表情轻松自然,欣欣向荣。

这样就可以练好拗势。

再论小势,小势属火,四季属于夏天,五脏对应的是心,方向是南方。

这个势子主要是训练一种升腾之力。

关键点是四肢包括上身,都要从涌泉穴有一种向上飞腾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要一脚实,一脚虚,切不可双脚同时着地,力气平均。

小势是梅花桩五势中最难练习的一个势子,需要加紧练习,它也是治心的关键。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梅花拳

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梅花拳

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梅花拳梅花拳是一种流行于河北的一种武术文化,它融合了周易八卦于拳理,不断地发扬光大,先后出现了很多的名人。

随后也被列为首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大家对于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了解有多少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梅花拳的特色据《辞海》“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

武术拳种。

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

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

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梅花拳是邹宏义始祖总结了集干支术数之精华,融阴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

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

梅花拳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拳具有独特的演练鼓乐。

梅花拳的主要内容梅花拳内容丰富多彩,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1、文理:“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2、武功:梅花拳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

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

梅花拳还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的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练,日臻完美,它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简单易学、效果显着,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文武并重,是中国着名之文武双修的拳派。

什么是梅花桩的根源文本文档

什么是梅花桩的根源文本文档

梅花桩拳理中的“返本还原”思想,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每个层面都渗透着“返本还原”的精神,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认祖归宗”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玄牝”是人身体之根源,梅花桩武功训练直指玄牝,也就是抓到了根本。因此,它对增强人体健康、开发大脑智慧和实战技击等都有着极大的功效(只要抓住根本,就是掌握了关键。所谓“得其环中,御用无穷”,也是此意)。
宇宙间凡呈圆周运动的天体,都是循环不已永无休止的。因此,世间任何事物只要不忘根本、追根寻源,它的生命力就必然十分旺盛。所以在“返本还原”思想指导下的梅花拳,也是生生无穷不断发展的。
三、历史在不断发展,梅花桩文化需要传承。
梅花桩武功产生于远古时代的实战技击中,连年征战的体验不仅强健了人类的体魄,同时也开发了大脑的灵性和智慧。最初人们从技击中悟到了拳理,集体的实战又使人懂得了兵法。人们开始悟出的拳理和兵法虽然还是朴素的,但它仍然反映出了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就在这个基础上不断产生并形成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我国经历了夏、商、周以后,特别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的思想已经相当活跃。学术派别林立,相互争鸣。如《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也陆续产生于这个时代,梅花拳的先辈祖师肯定都是些有文化的将军们。他们熟读经书又能领兵撕杀,“文武大法”就在这些人的心中逐渐形成了。
现在回想当年这段时期我的武功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呢?首先,不是靠练架子,更不是靠复习(在大学里学过的)成拳和器械套路。因为我刚进藏时经常在野外出差,在公路上乘车奔跑或在原始森林中穿行,那里有时间和条件练架子呢!至于成拳、器械等,那更是不可能了。我在西藏过了六、七年后,生活比较安定成拳、器械时,那就更晚了。而且我教人练的成拳和器械,已经远远不是当初我在学校时学的那些内容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梅花桩不仅是一派拳术或养生的方法,而是流传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和“根”。

相传在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有一个祖师化名“云盘”,住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

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

它们的图谱分别是:其中“八卦”的图谱是“八卦”、“三爻”、“阴阳”、“太极”;而“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八方”、“九宫”、“太极”。

图谱的前三项说的是人类认识宇宙、认识万事万物时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思维顺序。

例如“八卦”图谱中的“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或八个卦相,它们也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天地万物的一种简约形相。

“三爻”(又称“三才”),即天、地、人。

“阴阳”,也是阴、阳二爻。

又如“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代表了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性质或五种基本组成因素。

“八方”,即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个方向,因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也都与方向有关。

“九宫”,则指八个方向及中心一点的九个位置,在此它表示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或地形,因为任何事物也都受着它所在的地域、地形的影响。

在以上“八卦”和“梅花”的图谱中都有一个“太极”的图象,这表示上述的两种思维顺序,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思维规律━━“太极”。

《太极图》是一个思维规律的模式,这就是:一、万物都有阴有阳,而且要阴阳分明,达到阴阳平衡;二、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纯净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渗透;三、《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它表示宇宙万物的阴阳变化也是逐渐地,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释:“太极”系由“无极”而来,“无极”为宇宙之始,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于是万物生矣,这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顺序。

《系辞》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这里的“天下之至神”,即大脑产生的灵感。

人类可以通过练功而达到心性的“寂然不动”,“静能生慧”大脑的潜意识活跃灵感被激发。

(见作者所著《中国梅花桩技击大法》一书上篇,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2 月)只有灵感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这个通过练功产生灵感思维而认识宇宙的过程,则是与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顺序相背逆的。

故而人们也常把练功称为“返本还源”。

这个“返本还源”的过程就是,把天地间不断变化着的万事万物简约、抽象成为“六十四卦”,由“六十四卦”至“八卦”,“八卦”至“四象”,“四象”至“两仪”(也就是“阴阳”),“两仪”至“太极”,“太极”最后达“无极”。

“无极”为宇宙之始的一种状态,“无极”时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阴、无阳、无我、无它......,空间上无大无小,时间上无始无终,即老子说的“浑沌”状态,武功中的“浑元一气”。

远古时代的人类,早在结绳记事和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懂得了“武”和“舞”。

“武”是为了在狩猎与争战中与野兽或敌人搏击;而“舞”则是为了在与族人欢聚时,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

我们从史料记载和少数民族舞蹈中知道,在最早的舞蹈里大都是些博击和战斗的动作。

但舞蹈的目的和真正的博击与战斗不同,“舞”是为了表达人们欢乐的心情,这时人类已经懂得了用人体的姿势与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另外,由于“武”和“舞”都是人体的一种运动,自然也有着强身健体、活动气血与开发智慧的作用。

人们经过不断地运动之后,身心健康、气血畅流了,感到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头脑中也消除了杂念和忧愁。

佛经说“静能生慧”,运动对增强人体健康、开发大脑智慧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在这些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云盘”祖师创造了“八卦”和“梅花”拳。

这些拳法与一般的武术或舞蹈不同,它们既不是单纯地为了击技,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表达感情,而是用人体的姿势和动作,来演示一个更重要和更严肃的课题━━人类认识宇宙的思维方法和规律。

梅花拳就是这样的,自古以来它就被人们称为“无字真经”。

因为练习梅花拳也就象读书一样,可以学会“梅花”图谱中所表示的那些思维规律。

凡是练习过梅花拳的学生们都有体会,梅花拳也确实是一条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

从梅花桩基本功“架子”的锻练内容就可以看出,“架子”中的“桩步”有五个姿势,即大、顺、拗、小、败,对应的也就是“五行”:金、水、木、火、土。

而“桩步”的五个姿势,也必须要在拳场的八个方向上都要练习,这就是“八方”。

在“架子”中走向八个方向练习“桩步”的步法,又称为“行步”,它包括了三种不同用途的行步练法,分别称为“摆法”、“撤法”和“扎法”。

在练习“架子”时,八个方向上的“桩步”都练完后,再练一次中间一点的“桩步”,才算练完一趟“架子”,这就是“九宫”的意思了。

梅花桩武功在练习时,必须能“知宽知窄、随高就低、静之如山岳、动之似江河”,并“起落进退、有阴有阳”,还要“一气贯串、刚柔相济”等,这就是“太极之功、阴阳之理”。

广大的梅花拳弟子,都从锻练的实践中体验到了“五行”、“八方”、“九宫”的作用,领悟到了“太极”、“阴阳”的规律。

梅花桩拳法变化无穷,拳理也深奥难懂,包容了所有传统文化的精华。

学习梅花拳的人只有一边锻练梅花拳的武功,一边学习它的拳理,才能掌握练功的要领,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锻练,智慧也得到开发。

作者十几年来,在济南各高等院校用业余时间传授梅花桩武功,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学生们通过梅花桩武功的训练,不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了,头脑也机敏、聪明起来,促进了学习,丰富了知识,也提高了社会活动的能力。

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成了学习上的尖子,获得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毕业后很快就提升了“讲师”、“工程师”、“律师”、“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授”、“博导“等中高级职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老百姓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

”梅花拳是一门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

我多年来传授梅拳的经验证明,在知识分子中推广梅花桩是卓有成效的,因为它与各门知识之间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反过来说,由于梅花桩不只是一门武术运动或修养身体的方法,也只有文化素养很高、科学知识丰富的人,才能掌握它并理解其真谛。

在这里我们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即我们祖国的文化本来就是“文武一体”的,武功锻练也是一种文化流传的方式。

而且它还是一种最古老、并有着特殊作用的一种方式。

只是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提高和西方哲学思想的介入,使得“文”、“武”分家,武功也在人们的心目中单纯地成了击技训练或锻练身体的方法。

现在人们所认为的“武”,也是“内”、“外”分离的,门派众多、各展其长。

真正能“内外合一”、“浑元一气”,又能变化无穷、包罗万象的武功派别已属罕见。

因此‘武’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含义和无穷丰富的内容,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外壳。

梅花桩武功保持了“武”的本来面目,它与“文”也是一体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梅花桩拳派自从公开流传以来,它就有“文场”、“武场”的活动。

“文场”用“文理”指导着整个拳派的一切事物和武功锻炼。

梅花拳的“武功”是基础,而“文功”则是它的高级阶段,只有武功练的扎实、又懂得文理和传统的美德、且能练习“文功”的人,才能算真正的梅花拳弟子,得以在拳派内辈谱上留名。

(参见作者所著《论梅花拳的文场与武场》,“义和团运动起源与现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0 年10月)如上所述,“云盘”祖师所创造的“梅花”拳就是这个模样,他所创造的“八卦”拳呢?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

现在国内所流传的“八卦掌”、“八卦拳”等都不是!因为它们的拳法结构虽然与“八卦”的图谱有关,但并不是“八卦”思维方法与规律的表演。

因而它们也就起不到“无字真经”的作用,再者它们流传的历史也太短了,大都是元、明代以后才开始的。

而据《梅拳秘谱》记载“汉代时已有人练习此拳”,广大农村的拳民们则传说:“梅花拳自开天劈地就已有之”。

另外,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八卦拳”等拳派,也都没有“文场”的组织,更没有拌随该派武功流传的经书。

在梅花拳的“文场”老师的手中,都有许多世代流传的手抄本经书,如《根源经》、《皇极宝卷》、《明道正宗》、《五虎纲领》等。

它们都记载着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历史,文功和武功的练法与指导思想,修养身心、怯病延年方法与原则,梅花拳的武德与的优良传统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则是《香理》,它是文理的根本和精髓,梅花拳日用及拳派一切活动依据和指导。

《香理》的内容是些预测天地和人间万事万物的“卜辞”,这些“卜辞”也就是用“五行”、“八方”、“九宫”、“太极”的思维顺序和规律,去占卜或预测未来天地的变化或万事万物即将出现的情状时获得成功的例证。

在中国古代,与上述“八卦”图谱相联系的还有一部《易经》。

它也象梅花拳的经书《香理》一样,是一部占卜之书。

正如高亨教授所言:“筮人将其筮事记录,选择其中之奇中或屡中者,分别移写于筮书六十四卦爻之下,以为来时之借鉴,逐渐积累,遂成《周易》卦爻辞之一部分矣。

”(见高亨著《〈周易〉古经今注》一书,中华书局1984年)可见《易经》也如《香理》一样,是用“八卦”、“三爻”、“阴阳”、“太极”的思维顺序和规律,占卜未来屡中或奇中的“爻辞”。

“八卦”的图谱和《易经》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孔子等人著文颂扬,而引起了世人的重视。

《易经》和孔子等人所著的《十翼》等文章一起,即后人所称的《周易》。

《周易》受到了历代学者们的推崇,被称为:“群经之首”、“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而《梅花》的图谱和它的经书《香理》却一直流落在民间,成为民间的一部《易经》,为万民日用和流传着。

虽然没有名人、学者为它著文颂扬,但它那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纵横交错、气魄恢宏的面目和实际作用,仍说明了它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香理》也和《易经》一样,它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占卜,因为《香理》的“卜辞”和《易经》的“爻辞”,都是占筮者们灵感思维的结果,它也是占筮者对客观世界真实了悟的基础上获得的,当然也就隐含着“宇宙本体”的信息。

(见作者“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论文《论周易的灵感与预测》1993年7月)梅花桩的武功与文理是不可分离的,文理中的经书、图谱和它的武功一起世代流传着。

由于梅花拳内“文场”对“武场”的领导作用,梅花桩的拳法始终受着文理的指导,才得以保持着它的本来面貌。

使梅花拳的武功始终都体现着梅花桩文理的精神和思想,也就是说梅花桩是“文武一体”的。

1995年 6月28日于济南备注说明,非正文,实际使用可删除如下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