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
梅花拳五式拳法

梅花拳《五势拳法》一、梅花五势拳法根源梅花五势拳法,又称梅花五行拳,五势桩法。
古佛法王老祖分定天地之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宇宙万物定五行,五行的生克制化,维持天、地、人三才的平衡之时,差遣五方佛祖各管一方,有其根源为证。
五方佛排定五方。
古佛世尊为了渡化众生,在世间开展文武大道,按五行之法,命五方佛祖创下了梅花五势拳法。
五方佛各创一势。
太素佛居西方,创下大势;太乙佛居北方,创下顺势;太始佛居东方,创下拗势;太初佛居南方,创下小势;太极佛居中方,创下败势。
五势即有各势的独立性,自成一套法理;又有生克制化整体理法。
其理法奥妙无穷。
梅花拳无极歌混沌一气内外修,梅花功法至根由;穴穴自然虚无静,仙佛还元始已生。
无极势,又称预备势,起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
身要直,含胸拨背收腹,头往上虚领顶劲,下额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两腿自然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微曲,五指并拢,中指贴于裤缝。
眼观鼻,鼻观口,口合心,凝神敛气,内视于心,立于虚空之地,混沌虚无之境。
无极势,默念无字真经,奉请五方佛祖,从虚无中来,虚空中坐定五行方位,佛光普照,整个宇宙光华布满乾坤,充贯身体大小周天,四肢百骇,使虚无之躯充满佛光,在虚无之境,结出丹田圣胎,无极而太极。
梅花太极歌无极孕育太极生,动静开合两仪形;三才四象八卦转,五行六合七星成。
太极势,由无极生太极,意守丹田,运丹田真元二气,转太极生两仪,天、地、人三才合一,两手走太极,左脚回收提起,左手由下往左上划弧走里面,经过右肩,右胸,向下往左,至左前方,臂与肩同高,正好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右手从下向左,向上走外面经过左胸,左肩,往上至头顶,臂伸直向上,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左脚向左迈出成大虚步,成左大势。
二、大势大势歌诀大势气弘性属金,生顺克拗妙绝伦;金隐于内鼻通肺,五行第一存其真。
(一)、大势动作说明:1、梅花拳大架大势大势,又名横势、打虎势、扑势。
梅花拳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简介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拳种之一,梅花桩是梅花拳的一种功法,传说历史非常悠久。
据《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
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描述,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是一个虚拟的人物。
第二代为江苏徐州张三省,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
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影响面非常狭窄。
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于民间。
从历史记载看,梅花拳最晚诞生于明末清初,真正的创始人是当时江苏铜山人邹宏义。
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幼时客居江苏铜山北街。
明朝崇祯末年,邹宏义拜武林高人张三省为师学习武艺。
历经数载风霜雪雨,邹宏义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与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术——梅花拳。
梅花拳分作桩步五势,宛若梅花怒放;而行步三法,又恰似梅花枝干穿插交错;相传最初多在梅花树下习练,故冠以“梅花拳”之名。
此外,梅花拳还有取梅花在冬天未尽、春天未到之时开放,蕴含先知先觉之意,暗合先备先用之理,达成先发制胜之效。
梅花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身健体、舒筋壮骨、祛病延年之功效,加之武德高尚,尊大爱小,谦虚忍让,历来深受民众的喜爱,实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梅花拳的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部分,讲究文武双场结合,文理指导武功,以武强身,以德育人,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形神合一。
从文理层面看,梅花拳强调“未学艺,先知理”。
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做到文武兼备。
从武功层面看,练习梅花拳要从基本功开始,主要包括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内容。
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
在文理、武功的关系上,梅花拳强调以文养武,以武济文,指导思想和具体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的哲学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梅花拳内功心法

天下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法
梅花拳内功心法
文 / 代忠波
梅花拳,又称梅花桩,因过去练功和技击都在桩上练习而得名,在近代练功由 桩上改为地上,故又称“落地梅花”。梅花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良的传统,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在众多拳派中,唯独梅花桩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 指导武场。武场锻炼武功,传授拳法;文场敬祖师,研究文理及香礼妙法。文场的 指导理论包含儒、道、释三家学说之精义和周易五行之理的神奇妙用,修身养性, 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梅花拳是一种内炼气、外练形,内外兼修,攻防技击性强, 体用兼备的传统拳术。
(编辑 / 刘强)
代忠波,1975 年 4 月 13 日出生,男,学士学位,国 家一级武术教练。
49
辅助练习:风摆柳(云手) 分定步云手和活步云手。
1. 定步:两脚侧开与肩同宽,两手向前置于胸前,两 手向左下摆走,到腹前时两掌心向上,指尖相对,继续左走, 两掌上翻,到胸前时掌心朝前。右同。
2. 活步:脚下丁錾步,快速踏动,两手协同配合动作, 可慢可快,存乎一心。
四、行气法
梅花拳行气,走四个圈:前向后一圈、后向前一圈、左 向右一圈、右向左一圈。行气时把身法步眼比清,徐徐抡舞, 不可着力、不可憋气,灵塔擎在中宫,神驭气、气驭形,不 可阻滞,动作顺畅连绵不断。
困境与出路: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

困境与出路: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梅花拳是一种源自河北省邢台地区的传统武术。
作为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梅花拳的传承状况、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出路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在保护梅花拳传统的同时促进其现代化发展。
一、梅花拳的传承状况二、面临的困境1. 传承人口老化梅花拳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然而大部分的传承者都是年龄较大的老师,年轻一代对于梅花拳的传承并不积极。
这就导致了梅花拳的传承人口逐渐老化,年轻后辈的缺失使得梅花拳的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2. 缺乏传承保护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传承保护体系来保障其传承。
然而目前对于梅花拳的传承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困难梅花拳作为传统武术,其传承发展面临着和现代社会融合的困难。
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与现代的教学方式、市场营销方式并不协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梅花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的发展出路1.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为了更好地传承梅花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传播,如开设梅花拳体验课程、参与各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社区义务表演等等,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梅花拳。
2. 加强青少年培训梅花拳传承的重点应该放在青少年身上,通过开设梅花拳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梅花拳的学习中来,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
3. 制定保护政策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加强对梅花拳的传承和保护。
并加大对非遗资源的扶持力度,为梅花拳的传承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4.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移动应用等,打造梅花拳的品牌形象,开发一系列梅花拳的推广产品,以此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大众对梅花拳的兴趣。
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的传承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但是也有着很多出路。
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加强青少年培训、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梅花拳五势内容

梅花拳五势内容
梅花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拳法,其五势包括:
1. 落梅势:主要表现为上手蓄力,拳势如落梅花一般轻盈自然。
此势注重身体的灵活性和臂力的协调,以及步法的灵活运用。
2. 豹子势:以模仿豹子捕猎时的迅猛和狡黠为特点。
此势注重速度和爆发力,通过迅猛无比的拳势,以瞬间打击对手。
3. 闪电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为特点,表现出攻击的短暂而强悍。
此势注重力量的迅速释放,拳势短小精练,以快、准、狠的方式攻击对手。
4. 蜂腰势:以蜂腰扎啄的姿态为特点,主要表现为腰腹部的灵活运用和扎击技巧。
此势注重腰力的运用,通过腰部的扭动和蓄势,释放出强大的攻击力。
5. 凤头势:主要表现为形态优美、高挺而有力。
此势注重挺胸抬头,展现自信和威严,通过手势的变化和步法的运用,以控制对手并完成攻击。
以上就是梅花拳五势的基本内容,每个势均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击方法,通过练习和研究这五势,可以提高自身的拳法技艺和战斗能力。
梅花拳的源流

梅花拳的源流1梅花拳的形成时间梅花拳( 亦称梅拳) ,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河北一带以及欧、美、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加以发扬。
有关梅花拳形成的时间,文献典籍无徵,但民间传说纷纭,主要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和明末清初说”。
很显然,不管是西周说还是春秋战国说,虽然在民间言之凿凿,有的还记录在内部的抄件中,但大都为故事传闻。
因为梅花拳的出现离不开中国武术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确定,梅花拳的形成时间应在明末清初。
2 梅花拳为何人所创有关梅花拳的源流问题,虽然各地梅花拳内部传承谱系记载的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
梅花拳谱系是以“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为第一辈; 张三省为第二辈; 邹宏义为第三辈;蔡光瑞、邹文聚、王西征、孟有德为第四辈; 杨炳、孙盘龙、韩华礼、张福、王登榜等为第五辈……”[3]。
这里的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是谁? 没有具体说明,据梅花拳内部人说这是虚拟人物。
梅花拳第二辈传人张三省确有其人,周伟良[2]31教授研究认为: “张三省本名张山,明清之际人氏,为徐州铜山人,具体住址或铜山小尖山村,或苗家楼村; 张的武艺( 梅花拳) 是明末社会动荡时期,由一位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所传,故在梅花拳内尊其为二辈; 武艺学成后,其名广为周边地区所称颂,‘黄河两岸,三省广播’,‘从此立下文武教场,收徒讲道’”。
由此可见,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并不是虚拟人物,他就是周伟良所提到的“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
但是,周教授在这里并没有对这位“方外高人”有更多的介绍。
目前,认为法王老祖( 虚拟人物)是梅花拳的第一辈祖师( 即创始人) 的观点,仍然占有主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领导的“梅花拳的源流与发展研究”课题小组,从 2001 年开始就致力于这项课题的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调查走访梅花拳传人,并收集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
梅花拳的四大节日

传承48梅花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武术,不仅有不同于其他拳种的拳技功法、繁密而系统的展演套路,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场”活动,“过节”就是一个彰显梅花拳文化特色的实例。
梅花拳每月初一、十五要在“天地君亲师”神位前上香、礼拜;春节期间要恭请祖师“驾临神坛”,普收弟子们的香火、大供和虔诚叩拜。
此外,梅花拳还要过四大节日,这就是农历三月三的“桃花节”、六月六的“荷花节”、九月九的“菊花节”、腊月初八的“雪花节”。
下面就梅花拳“过节”的有关文化特色作一解析。
一、梅花拳“过节”发源于何时梅花拳四大节日究竟起于何时?翻遍梅花拳的所有根源经,发现有这样两处记载:在《梅花拳史部根源》的“玄武部斗册”中有一段“四时节”,写道:“法王尊收元祖,开天辟地数盘古,梅花台上四时节,祥光普照万民府。
”“芦席金钉银针贵,众神同临‘桃花会’‘入伏会’‘重阳会’‘雪花会’。
”文中芦席、金钉、银针分别是指张贴“天地君亲师”神位的芦苇席,往墙面上固定芦苇席的钉子和神位上扎着穿有五色线的银针,代表供奉梅花拳祖师的神位。
四时节中只有夏季的“入伏会”与今天说的“荷花会”在名称上有别。
该经卷写于什么时间不详,但是本册之前的“青龙部亢册”落款是“康熙二十五年”,可以作为此经卷撰写时间的参考。
另一根源经《三化大乾程》中有一个梅花拳弟子聚会的场面,上写:“但见那蔡兴道、雷子洞、王西征、陈体壮、武庠生杨炳站在前面,各点檀香一路”,众弟子在拳堂吟咏一篇偈颂,其中有这样的几句:五炉香烟通天地,香烟奉请老祖至。
五色祥云放祥光,老祖临驾坛中央。
芦席金钉银针贵,众神同赴桃花会。
可见这是在过桃花节。
这篇经文中的杨炳是“武庠生”。
查清代故宫档案,杨炳于康熙四十七年在顺天府乡试中武举,证明这个“桃花节”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
根据这些历史遗存,可以确定梅花拳在康熙年间就有了过四大节日的规矩,之后逐步规范,将日期不固定的“入伏节”改为六月六的“荷花节”。
二、梅花拳“过节”的主要内容和仪式“过节”的主要内容:敬拜祖师和天神、祈福纳祥、收徒入门、亮拳较艺等。
传统文化|济宁:梅花拳在梁山

传统文化|济宁:梅花拳在梁山据初步考证,清末民初,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一带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梁山好汉创立的各种拳术、器械被广泛演练传承。
同时,少林、峨眉、武当等外地功夫也相继流传到梁山一带,梁山武林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期。
直至现在,梁山民间仍有十余种拳种(派)在传承、发展,其中就包括梅花拳。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梅花拳,古称“梅花桩”,因在百余根桩阵上锻炼武功而得名,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有着不同的说法,现择两种说法记述如下。
一种说法是,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于昆仑派。
相传,在中国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有一祖师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见《梅拳秘谱》),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
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
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
正因为如此,过去梅花拳多以父传子、子传孙等形式流传,故梅花拳又有“父子拳”之称。
至明末清初,梅花桩(拳)才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普及开来。
《梅拳秘谱》中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第二种说法是,梅花拳源于春秋五霸时期。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梅花拳创始人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拳书传于后人。
第一部拳书叫《五虎七星拳》。
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
梅花拳的第一小谱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立,第二小谱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的第一大谱由华山道长董法利先师立。
当时立谱者有七人:董法利、关风龙、于进海,河北省平乡县人;杨天峰、江海青,河北省曲周人;刘进玉、张玉峰,山东省泰山黄家岭村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打法的虚实变化,就是两句话,打人避实就虚,打得是对手空档;护身避虚就实,拦得是自己的空裆。
具体的变化,内家就在六合之中,外家就在拳套招法的千锤百练之中
八打八不打:
八打为: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骸骨);八打破骨干斤(臁骨)。
这八个部位攻击之后不致于给对方造成严重伤残,又能有效控制对方。
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
这八个部位中的任何一个被击都会引起对方伤残乃至死亡。
下手如钻,
上手如弓,
左右开弓中间崩,
打的是左右太阳中间缝。
敌撤退,我猛攻,
倒插步,连环行,
无穷妙腿藏其中。
共八节。
一:手的用法,包括,拳、掌。
二:腿法,包括,弹腿、蹬腿、侧踹、后撩腿、扫、趟腿、龙盘空。
三:肘法,冲肘、顶肘、横肘、后顶肘。
四:铁头功,流星破球、铁头开瓢、背后撞钟。
五:铁身靠,
六:铁砂掌。
包括洗手药方、器械制法、练功法
七:金刚锤,药方、练功设施、练法。
八:千斤脚,药方、练法。
每个小节写全,字太多了。
在下打字又慢,太费劲。
具体的问自己的老师们吧!许多人有。
我写这些,是想说明,咱梅拳有老的文字资料。
并非有人说的没文字记录!
二人要交斗,切莫乱心神,一招可夺命,胜败瞬时分,出手先夺头,侧身取太阳,近中摘茄子,贴身卡咽喉,--------,靠腿旋跪膝,错身插肋沟,回马破枕头,近足偷泼麦,奇招施铁头,转身鬼推磨,神仙也发愁。
一:旋风掌;腰斩石人;撩阴。
其中旋风掌有以下打法;斩打、钩打、压打、捋打、冲打、里抹眉、冲胸掌、攀肘、撩裆、踢膝、踢里外臁、按膝、里靠、里勾、外‘廓’手、飞抓、卷手。
第二式。
【腰斩石人】
迎面靠山、虎跃打肋下、捋打肋下、捋打脑后、撩耳、外踢踝骨、外跨打、里跨打、捆手、里下劈、靠劈、外踢膝、银瓶空水、打折老龙腰、打咽喉、打迎面、外踢腿、攀手打肚、攀手打小腹、{蹁、跺、转身推靠}。
二:【接冲;捶阴掌;双展。
】
第一式:{接冲}
斜插一杆旗、仙人抚琴、迎风骑肘(后取裆用)、后攀肘、捋打后心、铁牛现肚、踢里臁、双转腕(拉手)、迎面卸膀、迎面插喉、金鸡落肩头(拿脖子)、水内按葫芦(头顶心)、外接手带勾、里顶心带靠、迎面飞掌、迎面捆膝、迎面打脚面、迎面砸连环肘(美女穿梭)、迎面吸化腿接打。
第三小节【双展】
迎面顶肘、贴转肘拿、里压脖、外拦推挂靠、燕子串梁、二女争夫、外打腰眼、双冲掌、烈女投江、顺手牵羊、退步崩拳、打带勾、接手压打、打迎面反掌、压肘冲打、捆手挂冲、捋顶靠带趟挂。
:仙人骑鹤、接手里辗身代靠、摘身踢、接手外辗身代摔、接手打鼻梁、接手崩打、双抢膝、接手迎面踢、仙人过桥、存身跨山根、外崩腿、十字别、外抹眉。
小八方诀一、总诀
矮身蹲步遒身形,偏闪腾挪步法精;
手是转环步三点,拔肘盖心玄径生;
左右两摆之字步,癫狂步法任意行;
趿步单鞭前脚踹,回踢劈削肩前倾;
行动忽忽似猛虎,站住稳如泰山同;
练就一身文武艺,走遍天下扬大名。
二、练诀
前脚点出趾抓地,腰带夹劲旋转力。
百骸筋骨一齐收,中盘三角拗步奇。
三、用诀
玄步妙无穷,他急我从容;
开去人难料,翻来脸上红;
横步跟矢上,直步乘虚攻;
粘步追逃遁,卸步避雄风。
四、通怀步诀
通怀步直封,侧坐好开弓;
力雄之步闪,力弱对怀冲;
蹁跹因此理,腾挪一总宗;
蹉身犹躲影,百法尽流通
而且,牛的全身确实都是宝。
牛肉、牛奶富于营养不必说了,牛皮可以制成最好的皮革,还可制成阿胶,用它治疗浮肿有特效,这些也是人所共知的。
据李时珍说,牛脂可治疥癣,牛髓可治糖尿病,牛脑可治痞病,牛胆可治痢疾,牛黄可治癫痫,牛角和牛骨烧灰可以治吐血症和妇女血崩。
不但这样,我们知道牛角、牛骨等都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骨灰又是最好的肥田粉,还有牛粪更是大量可靠的肥料。
“屠苏方: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株,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
”古人把一两分为二十四茱。
照这些分量按方配制,就成为屠苏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