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合集下载

师范院校“地质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师范院校“地质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师范院校“地质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作者:王斌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5期摘要:本文在分析总结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地质学基础”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在师资、教材、实验室和野外实习四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进一步结合个人在课程教学中的体会,指出要在师范院校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加强师资、更新教材、教学改革、改善实验条件、重视野外、利用好网络资源。

关键词:师范院校;“地质学基础”;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49-02一、前言“地质学基础”又称“普通地质学”(简称“普地”),是当前国内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后续学习自然地理专业课以及未来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地质学基础。

近年来随着师范院校本身发展定位的调整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师范院校现有教学环境下提升教学质量是所有从事“地质学基础”教学的一线教师所面临的紧迫难题。

本文将结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改革经验,探讨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师范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有效促进“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出路和手段。

二、师范院校“地质学基础”课程现状由于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工作中都离不开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因此一直都将“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给予了高度重视[1]。

该课程是基于野外考察和实验观察的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包括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观察实验教学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三个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环节和部分。

长期以来,在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中仅开设了这一门地质类课程,不像地质专业还有“岩石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等相关后续课程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地质学领域。

地质教学实践总结(3篇)

地质教学实践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化以及地球内部和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的科学。

地质教学实践是地质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地质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通过对地质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为今后地质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

二、实践内容1. 课程设置本次地质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等基础课程,以及《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勘查技术》等实践课程。

课程设置遵循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PPT、板书等形式,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地质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2)实验与实习:组织学生进行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实验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野外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实地观察地质现象,了解地质环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地质问题的成因、发展和演变过程。

3.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在线课程、在线讨论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3)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三、实践效果1. 学生地质素养提高通过本次地质教学实践,学生掌握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的地质素养。

2. 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实验、实习和野外考察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地质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创新精神培养通过案例教学和野外考察,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4.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老师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改进1. 教学内容与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师范生教育实践

地理师范生教育实践

一、前言地理教育是培养未来地理教师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我国地理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地理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是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积累教学经验的关键途径。

本文将结合本人参与的教育实践,从实践背景、实践过程、实践收获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地理师范生作为未来地理教师,肩负着传承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人才的重任。

为了提高地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师范生走进课堂,亲身体验教师角色。

三、实践过程1. 实践准备在实践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地理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地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同时,我还与指导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实践做好准备。

2. 课堂教学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

首先,我观摩了指导教师的一堂地理课,学习了其教学方法和技巧。

随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独立完成一节地理课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与指导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反思。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真记录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践收获1.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参与教育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地理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等。

2. 增强职业素养地理教育实践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处理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如何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我与指导教师、其他师范生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 地质学基础》 是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 专 业基 础课 , 是学 习地 理科 学 专业 后 续课 程 的入 门课 , 同时 该课 程 也是 地理 科 学专 业 的必 修课 。学好 它将 为 其他 地理 课程 如 “ 人 文 地理 学 ” 、 “ 中 国地 理 ” 、 “ 世界 地理 ” 等 打下 良好 的学 习基 础 ,并直 接 服务 于 中学 的地 理课 堂 教 学和课 外 地 理活动 ,有助于今后进行地理科普宣传活动及开展乡土地 学科研 , 开发和利用地质 、 地貌资源, 振兴家乡经济 ; 同时 , 对于 大学 生树 立辩 证 唯物 主义 世 界 观也 有重 要 的意 义 。总 之, 掌 握 该 门课 程 的 知识 、 理 论 和方 法 , 是 中学 地理 教 师 智 能修养 的重 要 组成 部分 。另外 ,该 门课程 对 学好 自然 地 理 学, 特别是对《 地貌学》 的后续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 地质 学基 础》 课程 教学体 系 1 . 《 地质学基础》 课程 的教材 、 教辅。《 地质学基础》 课程 以宋春青等人的《 地质学基础》 为教材。国外的参考书 目有: S t r a h l e r . A . N 的 < < P h y s i c a l g e o l o g y ) , D o t t . R . H等人 的< ( E v o l u t i o n 0 f t h e e a r t h > ) , 以及 S e y f e t r . C . K 等人 的< < E a r t h h i s t o r y a n d p l a t e t e c t o n i c s ) ) 等。 国内的参考书目有 : 王维的《 地球的形状》 、 李叔 达的《 动力地质学原理》 、 刘东生的《 黄土与环境》 、 王鸿祯和 刘本培的《 地史学教程》 、 苏文才和朱积安 的《 地质学简明教 程》 、 夏邦栋《 普通地质学》 、 潘兆橹的《 结 晶学与矿物学》 、 李 善 邦 的《 中 国地震 》 以及武 汉 地 质 学 院煤 田教 研 室 的《 煤田 地质 学 》 等。 2 . 《 地质学基础》 课程的教学 目的。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 科学 , 地质学侧重研究地球的地下部分 ; 地质作用分 内动力 地质 作用 和外 动力地 质作用 。对于 地质学 的学 习 , 即注 重 内 动力 地质 作 用对 地表 形 态 的塑造 机 理 ,也 注重 外动 力 地质 作用 对地 壳 物质 和构 造形 迹 的 改造 。不 仅让 学 生掌 握地 质 学 的基 本 原理 , 更 重要 的是 要 做 到加 强 联 系 , 互相 渗 透 , 各 有侧重 , 相对 独立 , 注 重实用 。 通 过本 课程 的学 习 , 使学 生充 分认 识 和 了解 “ 我 们 只有 一 个 地球 ” 的真 实 含 义 , 从 而使 他 ( 她) 们 成 为 一支 在 未来 的生 活 中 善待 地 球 、 保 护我 们 美 丽 家园 的重要 力量 。 3 . 《 地 质学基 础》 课程 的教 学 内容 。 该 课程 主要讲 授地 壳 的物 质组 成 , 地质 作用 的类 型 、 条件 、 作 用过 程 , 地 壳 的构 造 形 变 和改造 , 地质 发展 历 史等 , 共分 十 章 , 共 计 安排 7 2 学时 , 教 学安 排在 同一 学 期 。包括 室 内矿 物 、 岩 石 标本 认识 实 习 。 具 体 内容详见 表 1 。 表 1 地质 学 基础 的教 学 内容 4 . 《 地 质 学基 础 》 第一 一 章 绪论 课 的 圈层结 构 第 三章 矿 物 质 学基 础》课 程 的教 第 四章 岩浆 活动 学 方式 采用 教 师讲授 第 五颦 变 质作 用 与 学生 多媒 体教 学互 第六 毒 沉 积作 用 动的方式结合进行 。 第七 章 地 壳运 动 第八 牵 地 壳运动 的形迹 ( 地 质构 造 ) ①传统教学存在的问 第九 章 大 地构造 学 说简 介 题 ,作为 一 门实践 性 第十 章 地 壳发展 历 史 很强 的课 程 ,在没 有

地质学教学实践报告(3篇)

地质学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起源、发展、演化和资源环境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报告以我国某地质学院地质学教学实践为例,对地质学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地质学教学实践内容1. 地质学基础理论教学地质学基础理论教学主要包括地球科学基本原理、地质学基本理论、地质学发展史等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和野外实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1)课堂教学:教师采用PPT、板书等多种形式,讲解地质学基本原理、地质学发展史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2)实验课: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本实验技能,如岩石鉴定、地质构造观测、地球化学分析等。

(3)野外实习: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实习,使学生亲身体验地质学实践,提高地质思维和野外实践能力。

2. 地质学应用教学地质学应用教学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能源、环境、灾害等方面。

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地质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案例教学:选取典型的地质学应用案例,分析地质学在矿产资源、能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应用。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地质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地质学创新教学地质学创新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实验、创新项目、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开展地质学创新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等能力。

(2)创新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地质学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地质学创新竞赛,展示地质学创新成果。

三、地质学教学实践效果1. 提高了学生的地质学理论素养通过地质学教学实践,学生掌握了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续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2.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野外实习、实践教学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质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实践探索(3篇)

地理教学实践探索(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等多个领域。

地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理解、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地理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地理教学实践探索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二、地理教学实践探索的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地理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理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

(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的魅力。

2.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具体措施如下:(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内容。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

(3)针对难点,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1)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进行地理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组织地理竞赛、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4. 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生物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应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建议:(1)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如地理与历史的结合、地理与生物的结合等。

(2)组织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邀请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地理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地理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以下是一些建议:(1)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师范(简称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按照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地质学基础教学重点为矿物和岩石、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及地壳演化等,以便为地貌学、土壤学、水文学、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等后续课程打下一定的地质基础[1-5]。

新时代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实践性教学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3-5]。

地质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除安排有课堂教学外,必须有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野外实践能力,为今后学习地理学其他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在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多年实践教学基础上,作者系统总结了地质学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希望能对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有所帮助。

1地质学室内实验地质学研究的圈层主要是岩石圈,而矿物和岩石是构成岩石圈的基础,因此,学会和掌握矿物和岩石鉴定是学习地质学其他理论知识的基础,也为地理科学后续课程如地貌学、土壤学的学习打好地质学基础。

为此,以地理摘要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一门必修课,是学习地理学科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效开展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教学目的,设计了一系列地质学室内实验和野外地质实习等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地质学基础;地理科学;室内实验;野外实习中图分类号:P5-4;G642文献标识码:ADOI :10.19694/ki.issn2095-2457.2020.18.13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刘永林杨前进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计划青年项目(KJQN201900519)和遵义师范学院博士基金(尊师BS[2018]07号)联合资助。

AbstractPhysical geology ,which is the basis to study other course ,is amain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geographical science at Normal University.Physical geology is highly practical and important basic technology course ,so it is important to carry out effective practical teaching.According to teaching aims of physicalgeology ,a seriesoflaboratoryexperimentandfieldpractice of physical geology is carried out.Key words Physicalgeology ;Geographicalscience ;Laboratory experiment ;Field practice刘永林198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质环境与健康/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1331)杨前进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1331)33学科课程体系为基础,结合地质学学科特点,将地理学科的地质学基础室内实验分为常见矿物和岩石肉眼鉴定及简单判读地质构造。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_陈鹏宇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_陈鹏宇

第37卷 第3期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Vol. 37 No.3 2017年 3月 Journal of Science of Teachers′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r. 2017文章编号:1007-9831(2017)03-0104-03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陈鹏宇(内江师范学院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摘要:以内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为例,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课程教学体会,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可为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提供参考.关键词:地理科学;地质学基础;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P5∶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831.2017.03.028Teaching method exploration of foundation of geology for geography specialityCHEN Peng-yu(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Science,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 641100,China)Abstract:Taking foundation of geology of geography speciality in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content,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experience,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rom two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Finally,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is proposed,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ers.Key words:geography;foundation of geology;teaching method地质学基础是为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1-2],属于必修课,并在第1学年第1学期开设.该课程以地质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为基础,介绍地球的物质组成、演化规律和发展历史等.它对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和培养地理思维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内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采用宋春青等编写的《地质学基础》[3]为教材,是目前师范类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普遍采用的教材[2,4].该书内容丰富详实,涉及矿物、岩石、构造以及地壳演化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地质学的主要学科[5].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开展了室内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野外实践能力.可见,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丰富,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对象和目标又区别于地质类专业.因此,其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2,6].本文以内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为例,探讨了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1 改进理论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1 注重启发与引导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基本概念和理论,考虑到二本院校的招生水平,课堂教学仍以讲授法为收稿日期:2016-12-29作者简介:陈鹏宇(1987-),男,四川富顺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分析评估、预测预报与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E-mail: cpy_nj@第3期 陈鹏宇: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105主.但讲授法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做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还应注重启发与引导,在讲授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回答和讨论,使原本枯燥的理论讲述变得鲜活.如在讲到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时,可以首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深部岩浆和喷出岩浆,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在冷凝方面有何区别),从而引发对岩浆中矿物结晶的思考.还可以结合一些学生在中学地理有所学习或者比较了解的章节(如地震相关章节),让其自行完成PPT进行课堂演练.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教学技能,掌握了相关知识,也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增强了教学效果.1.2 有效结合多媒体资源对于大量抽象的地质学概念和理论,一般的语言解释和现象描述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地质学变得枯燥无味.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质学基础教学模式相结合已成为主流教学方式[7-8].可以通过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将抽象的地质学概念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CCTV-10“地理中国”电视栏目有大量关于地质学的视频案例,可以在其中挑选视频进行案例教学.学生通过观察视频辅以教师讲解,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直观形象的了解,对野外地质工作的开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3 矿物岩石标本进课堂地质学基础课程虽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但二者完全是独立的,也就是学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野外才能观察到矿物和岩石.在课堂里,学生只能通过图片、视频或教师的描述认识矿物和岩石,这种认识不够直观形象.在讲解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同时,如果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矿物和岩石,不仅能够对其产生直观的印象,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如讲到矿物的概念时,在文字上描述为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但是对学生而言,他们对岩石或许有一定了解,但是对矿物知之甚少,从概念上学生难以理解何为岩石的基本组成单位.此时,如果在课堂中引入花岗岩标本进行实物投影,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矿物与岩石之间的关系,对矿物和岩石的概念有了形象的了解.1.4 知识的系统化和逻辑化宋春青等编写的《地质学基础》[3]教材理论概念繁多,内容篇幅较长,学生普遍反映不易理解和记忆.所以,在有限学时的条件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尽量做到知识的系统化和逻辑化,注重理论概念的系统性,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大的方面来讲,地质学可分为三大重要知识体系:“矿”、“岩”、“构造”,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开来.在岩石中,如火成岩自成一知识体系,包括火成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产状、结构和构造等.在讲授火成岩时,既要做到将这些知识系统化讲解,又要做到这些知识间的逻辑性分析,如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何区别,这些区别又和岩浆的冷凝环境存在密切联系.所以,教师在讲述这些知识时,不能仅是复述这些理论和概念,而需要解释其前因后果,让学生理清各种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出知识体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2 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2.1 增加经费投入,扩充教学资源就内江师范学院地质学实验室的当前现状来看,由于经费条件限制,教学资源匮乏,当前可利用的标本主要为矿物和岩石标本,化石和构造标本缺乏,并且往往是7~8人共用一盒标本,学生观察标本的时间自然减少.除此之外,用于研究矿物物理性质的小刀、无釉小瓷板和稀盐酸等常用教学工具缺乏,用于野外实践的罗盘和地质锤等工具缺乏.高端的仪器设备,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GPS接收机等没有购置.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降低.因此,为了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必要增加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如及时地更新和补充实验教学标本、教学工具和设备.野外实习活动的开展应保障实习经费和实习设备的投入,以保障实践教学效果.2.2 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是地质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内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地质学实践教学可分为室内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2个部分.其中,室内实验教学以学校的地质学实验室为依托,主要包括矿物、岩石的观察与鉴定,一般贯穿于理论学习开展.野外实习教学分为自然地理短途实习和自然地106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第37卷理野外综合实习.野外实习安排在内江近郊和峨眉山区,通过认识实习地区的岩石、化石、地层和构造,以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成果.但从实习的内容来看,室内实验教学缺乏化石和构造等方面的内容,在补充了化石、构造等标本的基础上,可开展这类实验课程.野外实习并非单独的地质实习,而是同地貌与水文学、土壤与植物地理学等课程合并在一起,称为自然地理实习.实习的内容与地点较多,在1~2周的时间内,学生虽然对各项内容都有一定印象,但是对野外地质工作能力的培养不足.除此以外,野外实习的时间分别在第3,4学期,而地质学基础课程在第1学期开设,间隔了一定时间后,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所遗忘,在野外实习时,不能有效地融会贯通.所以,在课程开设学期,可以适当开设学校周边或内江市周边的野外短途实习,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2.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先讲述实验内容和方法,或者举例说明一些典型的矿物和岩石,然后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和描述,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的观察和描述不具备目的性,学生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选择观察对象,观察过程中更多的是满足自己对矿物和岩石的好奇心,而非以探索学习的目的去观察.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教师在讲述完实验内容和方法后,可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之后再由各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最后再预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自主实验和完成实验报告.如在进行常见火成岩的观察与鉴定的实验时,可设置问题:挑选出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的代表性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并对比其在物理性质、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上的区别,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和观察就更具备目的性.实验室内的标本都是经过专业鉴定的典型教学标本,标本的命名都已给出,各项特征都很明显.学生只需根据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所述步骤完成描述和鉴定即可.并且实验报告中所设计的问题一般在实验指导书和教材内都可找到答案,所以部分学生并不是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和描述来完成实验报告,而是照搬书本知识回答.这样,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也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不仅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还可以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自主实验项目.如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周边地区采取样本,并对其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3 结束语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教学、生产及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当前内江师范学院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积极地进行教学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上,应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资源和矿物岩石标本,使得讲授过程生动形象;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逻辑化,构建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在实践教学上,要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要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内容;要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力争通过教学改革使地质学基础的教学质量达到新的水平,为内江师范学院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地学人才.参考文献:[1] 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8-103[2] 常华进.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60-63[3] 宋青春,邱维理,张振春.地质学基础[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韩国栋.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课程教学计划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76-79[5] 张树明,郭福生,蒋振频,等.东华理工大学非地质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267-269[6] 程先富.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教学方法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2):238-241[7] 李海燕.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地质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整合与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9-20[8] 文英.浅谈地质学基础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1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后续课程的入门课,同时该课程也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

学好它将为其他地理课程如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并直接服务于中学的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有助于今后进行地理科普宣传活动及开展乡土地学科研,开发和利用地质、地貌资源,振兴家乡经济;同时,对于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是中学地理教师智能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该门课程对学好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对《地貌学》的后续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1.《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教辅。

《地质学基础》课程以宋春青等人的《地质学基础》为教材。

国外的参考书目有:strahler.a.n的《physical geology》,dott.r.h 等人的《evolution of the earth》,以及seyfert.c.k等人的《earth history and plate tectonics》等。

国内的参考书目有:王维的《地球的形状》、李叔达的《动力地质学原理》、刘东生的《黄土与环境》、王鸿祯和刘本培的《地史学教程》、苏文才和朱积安的《地质学简明教程》、夏邦栋《普通地质学》、潘兆橹的《结晶学与矿物学》、李善邦的《中国地震》以及武汉地质学院煤田教研室的《煤田地质学》等。

2.《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地质学侧重研究地球的地下部分;地质作用分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对于地质学的学习,即注重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机理,也注重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物质和构造形迹的改造。

不仅让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加强联系,互相渗透,各有侧重,相对独立,注重实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真实含义,从而使他(她)们成为一支在未来的生活中善待地球、保护我们美丽家园的重要力量。

3.《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该课程主要讲授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的类型、条件、作用过程,地壳的构造形变和改造,地质发展历史等,共分十章,共计安排72学时,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

包括室内矿物、岩石标本认识实习。

具体内容详见表1。

4.《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

《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多媒体教学互动的方式结合进行。

①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没有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之前,对《地质学基础》采取的授课方式只能是以填鸭式简单描述的教学授课模式,学生们普遍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效果较差。

由于授课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学生们在多数的时间里对一些地质现象常常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授课教师用了大量宝贵时间进行解释也不见得效果有多好,加之该门课程是地质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大综合,初学者面对众多生涩的专业术语往往会望而却步,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影响很大。

②多媒体教学在本课程中的应用:ppt演示,ppt演示不仅具有省时、高效、省力的优点,而且展示图片的功能异常强大。

在《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当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需要向学生传授矿物、岩石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重要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经典图片需要展示,往往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效果非常好。

在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在互联网收集了大量与地质学内容有关的动画,比如岩层的形成顺序、褶皱和断层的形成、物理风化作用、桂林山水的成因、地幔对流过程、大陆漂移和矿床的形成等。

从教学的效果看,事半功倍,非常成功。

动画演示得形象生动,初学者容易理解;视频演示,视频演示在《地质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平常笔者十分重视将该门课程同日常发生的地质事件相联系。

将地质现象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在互联网上的主流网站搜集了大量地质视频影像资料。

比如《火山活动》《日本 3.11大地震》《唐山地震启示录》《四川汶川大地震》《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等。

这些视频资料的播放,仿佛将学生带到了地质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极大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

通过播放一些地质灾害发生的全过程,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地质学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5.《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

《地质学基础》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课后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占室内教学考核总评成绩的20%)、阶段测试(占室内教学考核总评成绩的10%)和期末考试(占室内教学考核总评成绩的70%)等3个组成部分。

成绩皆采取百分制。

平时成绩:课后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

阶段测试:期中考试、实验考核等。

期末考试:以基本概念的理解、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考核重点,试卷一般以名词的解释、综合题(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和论述等)占较大分值(一般为卷面分值的75%左右)。

二、《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地质学基础》课程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学生大学一年级入学后的两门专业课之一;尽管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比如大一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等原因,从对2005~2012级学生的讲授效果来看,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满意程度达到95%以上(评教结果);从期末考试的成绩看,考试分数大都符合正态分布,综合成绩的通过率在90%以上。

通过多年来的《地质学基础》教学,笔者深深地感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多媒体教学。

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传授知识准确;(2)教学形式多样、灵活;(3)教学省时、省力、高效;(4)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劣势,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ppt翻页的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

针对存在问题,多年以来笔者对多媒体教学做了适当的改进。

具体来讲,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适当的黑板板书外,还将多媒体课件发到学生邮箱,以备复习之用。

多年的实践证明,不论多么夸大多媒体在《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都是不过分的。

另外,在《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还要以教材主导,因材施教,加强实验课教学环节。

众所周知,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矿物及岩石的识别方面,让每一个同学在较短时间内认识重要的矿物和岩石,是这门课程的最基本要求。

鉴于《地质学基础》课程是一个地质学这个学科的浓缩版本,而且学习者基本上没有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初的讲授过程中要适当地慢一些,并且要以所学的教材为主,不然会使学生感到不理解的名词、术语太多、生涩,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吃透教材,找出难点、重点,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会做到本门课程学习的事半功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