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_袁孝亭
任雪莲-观袁教授画图有感

观徒手画地图,悟教学新思路—听袁教授课有感而发地理绿色家园任雪莲那日听了袁孝亭老师的课,如沐浴春风,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打开了教学思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今后的教学努力方向更明确。
听了袁老师的课,我有很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
一、深入浅出的教学,更通俗易懂地理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论,可是不管多么抽象难懂的问题,袁教授他总能用巧妙的方法,形象的事例巧妙的化解,将难化易,深入浅出的解决问题。
这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
初中地理侧重基础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有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就要注意了,不能干巴巴的讲,也应结合生活事例,或是用打比方的形式来讲解,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有所收获。
这是我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我就要努力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增强专业知识。
二、板书条理清晰,体现思维过程,突出重点袁老师讲课总能层层推进,条理清晰的把所学习的知识展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握学习的重点。
想想我自己,越来越懒,不愿意往黑板上写字,特别是使用多媒体后,常用多媒体展示,更不愿意动笔往黑板上写板书,现在想想这是错误的,要不得的。
多媒体有它的不足,还是板书更具体,更明了,以后一定要设计好板书,多动笔,将一节课重点知识呈现在黑板上,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三、准确流畅的版图令人赞叹。
袁教授的博学、睿智、幽默就不说了,单单是徒手画地图的本领就另外我赞叹、崇拜,以为妙绝。
单凭一支粉笔就在黑板上流畅的、准确的画出各大洲的,各国的,中国各省区的轮廓图,功底之深厚,技艺之娴熟,堪称一手绝活。
更令人佩服的是还能对轮廓图加以修饰变成小动物,惟妙惟肖,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结合,使人记忆深刻。
这一手要是学会了学生一定各个喜欢地理课。
课堂上如果能教师边画图边讲解,或是让学生填一填老师自己画的图,会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我也在课堂上,黑板上画过大洲图、中国轮廓图,可是太不像了,就算是个草图吧,那学生们学得还挺起劲的,如果我能画的更好,更准,那学生岂不更愿意学了。
袁孝亭老师--地理教学视角

• 地理位置是阐述区域特征的出发点: 位置不同,充填其内的内容和内容 的组织不同;位置不同,产生相应 的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的位置特点, 可以概括区域的特征 • 地理位置是编制地理知识系统的重 要依托 • 学生掌握了某一地区的位置特点, 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空间观念
觉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
• 在教学中要致力于使学生: • 形成一种敏锐性:即对地理事物空 间格局的敏锐性; • 掌握这样的技巧: 借助不同的参照 系归纳概括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 态;按空间结构系列识别地理空间 格局。
•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展开范围的比较及其 原因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占相当的比 重; • 对地理区域尺度识别占有一定的比重。
案例: 对空间展开范围大小的 考查——2001年广东卷
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共 大体分布于中纬地 同 带的大陆西岸 特 点
不 同 特 点
主 要 原 因
其分布北界的纬度, 主 在欧洲比在北美洲 要 高得多(1分);其分 原 布区的东西宽度, 在欧洲比在北美洲 因 宽许多(1分)
“空间尺度及其转换”思想的内容
• 内容一:地理空间尺度有大有小, 并有一定的等级,分析和解决地理 问题,要对尺度大小进行选择。 • 地理学家认为地理区域的内部复杂 性和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
总结
• 尺度的大小反映了基本的地理学思 想。
• 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 性,根据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 和地点来理解地表。
• 地理事物和现象展开的空间范围的 大小、宽窄
空间尺度大小思想指引下的教 学设计例析
遵循空间尺度大小思想教学的主攻方向: 1.如何增强学生对尺度大小的敏感性? 2.如何使学生体会运用“划区”的方法 认识地理环境的“妙味”,使学生掌握” 划区“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方法?
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袁孝亭
【期刊名称】《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
其中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
但在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地理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不够科学准确,有的甚至存在较大偏差,直接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成效。
准确理解和把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对于发挥该项目标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7-9)
【作者】袁孝亭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3
【相关文献】
1.在高中实验教学中渗透过程与方法目标
2.论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达成r—以《中国的古代艺术》为例
3.准确理解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对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
5.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教学需依循的方法论——袁孝亭

• 例证:为什么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 洋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看教学的关键点
• 最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是确定“问题的指向”和“ 应答域”。
• 问题的指向是指所要回答的问题所指向的对象 。
• 应答域是对问题解答所做的预设或限定。
• 例证:为什么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
?
• 为什么 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 影响?
谢谢大家
• 经济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政治地理位置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案 例 1
• 如同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北端高纬的东北地 区形成了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冷湿型森林植被, 地貌类型多冻土、沼泽,土壤类型以漂灰土、 暗棕壤为主,整个自然环境结构以冷湿为其主 要特征。而南端低纬的华南地区,形成的是热 带雨林、季雨林和高度化学风化、处于脱硅富 铝化阶段的砖红壤、赤红壤景观,热湿是其自 然环境结构的主要特色。
如何应对?
• 地理教材的区域地理部分,实际上是按“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加以认识”的路数编制 的。因此,教学时用一点儿时间和精力认 识教材的这种结构与编写特点,一方面有 助于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另一方面 也是在渗透地理认识世界的方法。
如何应对?
• 在解决一些地理问题时,引导学生体会 “划区”认识的“妙味”,并学会用此 方法认识地理环境。 • 案例:北美洲地形的认识
• 在解决地理问题时,首先要把认识的对 象置于地球表层的特定空间里,即要“ 划出一块地方加以认识”——“划区”。
现实情况
• 按道理, “划区”认识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方
法,宜作为重要的“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来对
待。
• 具体地讲,就是要使学生体会到“划区”是地理
学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一种方法,体会到“划 区”认识的“妙味”。 • 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所学习的区域都是已经划分 好了的。
听袁教授讲学科关键能力及其培养

听袁教授讲学科关键能力及其培养昨天晚上,东北师大袁孝亭教授莅临全国地理旗舰总群报告厅,为老师们做了《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及其培养》专题报告。
高峰时段高达860多人参加了昨晚的活动。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是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以地理思想方法为“抓手”,是梳理、归纳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旦抓住的关键能力,可以将书由厚变薄。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是稳定的,从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根本思想方法。
地理是从空间看待一切,看什么呢?袁教授指出,看的内容有:它在哪里(变成学科知识是位置与分布)?它是什么样子(变成学科知识就是地理特征,包括要素特征和综合地理特征)?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即地理过程)?它产生了什么作用(即地理联系)?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即人地关系)?那么地理如何看空间?袁教授指出了基本方法,主要有将世界组织为区域加以认识,通过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加以认识,从要素、时空、地方综合的视角加以认识,从人与地相互关系的视角加以认识,从动态的视角加以认识,等等。
接着,袁教授以认识新疆为例说明了如何运用这种方法。
认识新疆自然地理特征,它是什么样子?把认识对象放在地球表层特定空间,在地球表面所占的空间的位置。
放在一个大的尺度上,最基本的认识,与海洋的空间关系。
新疆深居大陆内部,在此基础上推理,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推理出气候干旱。
这是把新疆放在一个大的尺度背景上,与四大洋的位置关系容易看出来。
此时,新疆轮廓并不是特别重要的。
然后再具体认识细节,要认识地形特征,区域尺度放小,如用地形图认识新疆地形。
随着尺度进一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细节慢慢就出来了。
这样,组织成区域认识,改变空间尺度来认识,这是区域认知。
为什么要这样梳理?袁教授认为主要是追求这样一种效果:以地理学思想方法为广角镜和高观点,把握地理学科内容的关联性和结构化,进而明确应该遵循怎样的学校逻辑,适用怎样的学科思维方式、方法与技能来发现与解决问题。
“地理规则”及其教学(袁孝亭)

“地理规则”及其教学袁孝亭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概念和规则是智慧技能的核心成分,也是认知策略的核心成分。
在地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教给学生地理认知策略,就应当对地理规则及其教学方式有所了解和研究。
什么是规则呢?教育心理学把以命题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间的关系,称为规则。
这里的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根据命题是否具有概括性,可将其划分为非概括性命题和概括性命题。
规则中的命题属于概括性命题,而非陈述的具体事实。
例如:“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是对地球上所有地中海气候空间分布的最一般概括,它反映了地中海气候与纬度、海陆分布的最一般空间关系,因而这一命题形式可以认为是一项气候分布的规则。
由于地理规则是以命题形式表现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一般关系。
所以,地理规则应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有必要将其中重要的规则区分出来,作为地理教学的主攻目标。
我们认为,应重点学习的地理规则主要有如下四类:①有关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规则,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则;②有关地理事象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则,如地理循环过程、演变过程、节奏性变化过程、波动性变化过程等的规律;③有关地理事象相互联系的规则,包括地理因果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关系的原理、规律等;④地理原理方面的规则,如工业布局原理、水平衡原理等。
地理规则通常由规则、规则的例证以及规则的应用三个要素构成。
所谓地理规则的例证,是指可以证明地理规则的具有特殊性的事物关系的描述。
例如:“水量平衡原理”是规则,外流区域、海洋、全球的水平衡现象是其例证;“工业布局要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是规则,那些体现这一规则的工业基地,如鲁尔区、五大湖工业区、鞍山钢铁工业基地等是其例证;“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是规则,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地域,如非洲南端、南美洲智利中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等是其例证,等等。
地理关键能力及其培养2017.7——袁孝亭

由六大地理问题衍生出的核心概念
• 地理位置与分布
• 地理特征与差异
• 地理因果关系 • 地理过程 • 空间的相互作用(空间联系) • 人与环境的关系
微观一些的论述
• 法国地理学者马东尼提出地理研究的原则,包括: • 分布的原则:即地理研究的现象,应能在地表找寻其分布。 即:找寻分布是“看空间”的重要内容
• “将世界组织区域”是认识地球表面复 杂性的一种方法,其本质是将“地球表 面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 个部分”,其目的是方便进行空间的概 括,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 序”。
通过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 加以认识
为什么要关注尺度?
• 地理学的尺度是认识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思 维方式。 • 当我们所用的尺度发生变化的时候,问题 ——以及问题的答案——就发生了变化。 • 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能认识地理过程和 现象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及其培养
通过梳理地理核心概念 把握某类内容认识的“方法论” 由此进一步确定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
如何梳理地理核心概念?
路径: 从地理学思想出发进行梳理
从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 根本思想方法
地理都从“空间”看什么
• 它在哪里?
• 它是什么样子的?
• 它为什么在那里? • 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 它产生了什么作用? • 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
由“微观论述”衍生出的核心概念
• 空间分布
• 地理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地方与全
球的联系)、要素间的联系、人间研究的基本内容
• ①地理空间的宏观分异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
• ②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分布方式和
分布格局; • ③地理事物在空间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特点; • ④地理事物在空间中所表现的基本关系以及此种关 系随距离的变化状况;
高考地理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模板

高考地理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模板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
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
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
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目标要求。
袁孝亭教授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
高考题考查最多的是地理演变过程。
由于地理过程具有动态性、时空性、规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地理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当学生遇到过程类试题时,常出现过程表述不完整、答题不全面、语言太啰嗦,甚至逻辑混乱、无从下手等情况,导致失分严重。
试题分析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充分体现了能力和素养立意,突出考查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核心素养。
选取的素材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现实以及科学研究成果,以区域为载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融汇地理思想方法,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有效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象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规律、演变的趋势。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角度对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和探讨,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命题特点【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