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图鉴全解一线通
【新教材】人教版(五线谱)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学习项目一 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馆 课件

渭城朝雨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境表演
角色:诗人、元二、酒保 场景:一场朝雨,杨柳青青
新知探究——学唱歌曲
请同学们分声部学唱歌曲《阳关三叠》第一叠。
新知探究——学唱歌曲
学唱高声部,先唱曲谱,再填 词演唱。
◎调整坐姿,口鼻呼吸,轻声慢速。 ◎咬字吐字清晰,注意八度音程的
气息支持。 ◎注意变换拍子,每个音的时值唱
饱满。
新知探究——学唱歌曲
学唱低声部,先唱曲谱,再填 词演唱。
◎深吸慢呼,有气息支持地轻声唱。 ◎同音进行时,声音要连贯饱满。 ◎注意力度的把控。
新知探究——学唱歌曲
分声部合唱歌曲《阳关三叠》 第一叠。
◎聆听范唱,感受声部间的声部均 衡、 音色统一。
◎学生分声部演唱,速度一定要慢。 ◎演唱时,有意识地边唱边聆听其
他声部。
课堂小结
通过创建“中国古代音乐博物馆”,我们了解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古 代音乐文化。
通过欣赏、学唱《阳关三叠》第一叠,品味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韵味, 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请思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新知探究——“雅韵新声”专题王维送别友人时所作的诗,后有乐人 谱曲,名为《阳关三叠》。
三叠 “叠”是我国古代同曲变奏结构,“三叠”即“三段”。
速度 慢速
情感 依依不舍
调式 五声调式
表演形式 独唱、合唱、古琴、配乐诗朗诵等
课堂活动——创编实践
配乐朗诵
送元二使安西
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
学习项目一 中国音乐考古博物馆
导入
“八音相合”专题馆
“千年乐歌”专题馆
“远古回响”专题馆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PPT课件
48
•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 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 优。
PPT课件
49
• 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 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这反映出民族器 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这种民族音乐民 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其中华彦 钧(瞎子阿炳)就是杰出的代表。
PPT课件
21
府中重要的 音乐家李延 年
PPT课件
22
相和歌
•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 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 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 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 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 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 型演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PPT课件
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 兴旺发达:西汉武帝时期。 •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
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PPT课件
20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 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 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 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 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 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 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 节奏因素较为突出。
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象的孙家寨彩陶盆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中古下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
❖ 教学目的:了解中古乐器的发展,特别是琵 琶的发展。
❖ 重难点:这一时期出现的《广陵散》、《梅 花三弄》以及鼓吹乐。
❖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南北朝时由 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用丝线,现用钢丝尼龙 制成。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 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 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
等此
文课
献件 资编 料欣赏
!了
陈
秉
义
教
授
《
中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国 音 乐
袁向辉 本人申明保留此幻灯片版权
通
欢迎交流 QQ29291762
史
概
述
》
中国音乐史 古代篇(远古~1840年)
❖ 第二章 中国中古音乐(下)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前254~960年)
❖ 琵琶在中国落户后又很快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缅甸等国, 直到现在,日本正仓院还藏有我国唐时传去的五弦琵琶,朝 鲜半岛至今还有五弦琵琶。
❖ 唐韩熙 载夜宴 图(部分)
白居易《琵琶行》节选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歛容……
中国音乐发展史ppt

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 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明清时期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
中国音乐美的发展史
中国乐风
目录
1
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
3
音乐的价值
2
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共同发展
4
当代音乐的多元化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远古时期
夏、商时期
西周、东周时期
秦、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时期
当代音乐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
近代音乐
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迫迁歌》,“五四”时期痛斥军阀出卖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坚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如《天心顺》,《绣金匾》等。 西洋音乐的传入中国虽可以上溯到元、明时期,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影响于中国应当是清末民初的学堂民歌运动。学堂乐歌作为学生音乐教材,以宣传爱国反帝,拥护共和,以及学习欧美科学文明为内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兴起了传播西洋音乐,改进国乐的音乐活动,并建立了一些音乐社团。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课件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是以礼为本,以 “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 教化作用——一言以蔽之,曰“礼乐思 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2、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作是 《老子》(《道德经》)、《庄子》。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6、阴阳五行音乐思想
• 这时的人们均自然之“六气”(指阴、阳、 风、雨、晦、明,主要是阴、阳)与五行 (金、木、水、火、土,以土为主)来解 释音乐。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尤其重视音乐与风、气的关系。(气是自 然的造化,是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 一方面认为音乐来自“六气”与“五行”, 是对自然之风的模拟,所以要“省风以作 乐”(《左传》),考察自然之风以创作 人为之乐;
前言
• 中国音乐历史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 久,源远流长。
•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音乐就已灿烂辉煌,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社会生活的音乐实践必然促使人们思考一 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形成理论形态, 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据可靠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 现于西周末年。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大 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即: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4)“大音稀声”,这是《老子》最典型 的表述。
•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 ——《道德经》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
• 大音希声,意即合乎“道”的特性的音乐。 理想的音乐是听不见的。所谓“至乐无 声” 。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至善至 美,不会由美变丑,是永恒的音乐美,所 以称它为“大音”。
采撷·阐释·自觉——百年音乐史研究中图像应用历程与展望

作者简介:陈欣(1976~ ),男,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铭浩 (1997~ ),女,山东师范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① 刘再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② 王光祈编:《中国音乐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34年。
③ 刘再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④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万叶书店,1952年。
⑤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⑥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
⑦ 吴钊:《追寻逝去的音乐踪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
摘 要:目前统计百年来产生了227种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可分为20世纪20-30年代“书本”到“书本”、40-70年代“以音乐为中心”、80-90年代多重证据相互辅助和2000年以来学科交叉四个阶段。
图像资料在百年来著作中的应用,从第一部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中已有开端,到21世纪成为学术自觉。
对应音乐史著作的分期,百年来音乐图像的应用历程可总结为“采撷”“阐释”“自觉”的特征。
从音乐图像应用的理论阐释上,又可归纳为最初从图示形象到舞台形式、从表演形式到音乐形态、从古今结合形象到古乐复原音像、从学科交叉展示形象到中华音乐文化特质解读等几种图像研究指向。
随着音乐图像的发现、公布、整合,图像资料还会在音乐史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为微观音乐表演研究注入更多新材料,并逐渐形成音乐图像研究的中国范式。
关键词:百年;音乐图像;中国古代音乐史;历程;学科交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主要以文献为中心”①,当时随着一些学者留洋归国,吸收中西精华,带来了新的音乐学研究方法,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产生了一批音乐史著作。
中国音乐史图鉴全解一线通

大曲和法曲
多部伎
隋:七部伎(开皇初) ——九部伎(大业中)
唐:九部伎(武德初) ——十部伎(贞观中)
坐部伎(6 曲):《燕乐》、《长寿乐》、 《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 《小破阵乐》;一般 3——12 人 坐、立 部伎 立部伎(8 曲):《安乐》、《太平乐》、
《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 《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四大声腔
昆山腔
戏曲音乐 梆子腔
京剧
流派:明代琴界主要分浙派和虞山派
清代琴界主要有广陵派
古琴艺术 代表性作品:《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
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美学专著:《谿山琴况》
器乐音乐
琵 琶——代表性作品:《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
三弦
民间器乐合奏——重要乐种:《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
史(
中国音乐史学——代表人物:王光祈
民
国
时
期
)公
革命音乐运动
工农革命音乐运动 左翼革命运动
元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年
—
沦陷区——代表人物:江文也
—
不同政治区域新音乐的发展 国统区
解放区
年( 二 )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外籍音乐家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代表人物:齐尔品、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外国音乐论著的译介——代表人物:丰子恺
乐器
乐器种类
打击乐器——钟、曾侯乙编钟、鼓、鼗、 铃、罄、缶等
吹奏乐器——埙、龠、言、龢等 弦乐器—瑟和琴等
乐器分类法——八音分类法
乐律学
十二律 旋宫 三分损益法 隔八相生法
儒家音乐思想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1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181、我国音乐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2、这一章提到有哪些古歌和古乐舞?3、远古及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类型?请举出八种乐器的名称。
4、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19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43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我国有明确的音乐教育制度始于何时?如何进行?周代有哪几种重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他们与音乐有何关系?什么叫“八音”?每类列举出两种乐器。
本章论述的时期流行哪几种音阶?十二律是什么?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对于墨子的“非乐”思想如何评价?44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721、名词解释:百戏、乐府、鼓吹、相和歌、京房十六律、李延年。
清商乐、歌舞戏、何承天新律、文字谱、《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古琴曲。
其曲谱最早见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碣石调·幽兰》。
2、汉代俗乐的发展表现哪些主要内容?3、两汉时期,哪几类乐器的发展反映出值得注意的内容?4、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5、《声无哀乐论》和儒家音乐思想有哪些相对立的观点?6、古琴音乐的成熟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7、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
73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1121、九、十部乐和坐、立部伎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2、什么叫大曲?什么叫法曲?大曲的结构有何特点?3、变文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何地位与作用?4、唐代有哪些专门性的音乐著作?5、什么叫“旋宫转调”?“八十四调”与“二十八调”和先秦宫调理论有何不同?113第五章宋、元时期1611、简述宋元市民音乐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律学
“新法密律”
朱载堉及其乐律学成果
“异径管律”
西方音乐的传入——内容上主要限于宗教音乐,流传范围基本上限于宫廷和教
堂
新音乐的发展历程
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 20 年代的初步发展阶 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 以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1911
中
民歌
国
民间歌舞音乐
近
乐器
乐器种类
打击乐器——钟、曾侯乙编钟、鼓、鼗、 铃、罄、缶等
吹奏乐器——埙、龠、言、龢等 弦乐器—瑟和琴等
乐器分类法——八音分类法
乐律学
十二律 旋宫 三分损益法 隔八相生法
儒家音乐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代表著作:《乐记》
音乐思想
墨家音乐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 代表著作:《墨子》
道家音乐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代表著作:《道德经》、《庄子》
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80 年)
相和歌 俗 乐 鼓吹乐
百戏
乐器
吹管乐器——排箫、笛、羌笛、笳、角 弹拨乐器——箜篌、琵琶、古琴
音乐机构——乐府
乐律学
京房六十律 相和三调
两汉时期 董仲舒及其音乐思想 轻视民间音乐
刘向及其音乐思想 提倡宫廷雅乐
音乐思想
嵇康及其音乐思想——代表著作:
乐律学
蔡元定“十八律” 记谱法 :俗字谱 律吕字谱
音乐论著——《乐书》、《碧鸡漫志》、《词源》、《唱论》、《梦溪笔谈》
明清时期的音乐
民间歌曲
(公元 1368 年——1911 年)
民歌 小曲 俚曲
歌舞音乐——以秧歌、采茶、花鼓、花灯、跑旱船、竹马灯最具代表性
说唱音乐——影响较大的有鼓词、子弟书、大鼓、弹词
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智化寺音
乐》、《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等
民歌—代表乐种:长调、藏族山歌、藏族箭歌、土家族哭嫁歌 苗族飞歌、彝族“四大腔”等
民间歌舞——代表乐种:木卡姆、赛乃姆、囊玛、堆谐、锅庄、 少数民族音乐 农乐舞、朝鲜族长鼓舞、孔雀舞、象脚鼓舞、欢乐舞、杵舞
说唱音乐—代表乐种:“好来宝”、《格萨尔王传》说唱、“达斯 坦”、“大本曲”、赞哈等
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与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 隋唐与东亚的音乐文流 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宋元时期的音乐
(公元 960 年——公元 1368 年)
市民音乐
瓦子 演出场所:
勾栏
音乐形式: 小唱、嘌唱、诸宫调、杂剧、影戏、 说浑话、杂扮、叫果子等
行会组织: 书会、社会
歌曲艺术
曲子(宋)——代表人物及作品:姜夔所著的《白石道人歌曲》 唱赚(宋) 散曲(元)
代表人物:丁善德、桑桐、 何占豪、陈钢、吴祖强、 刘德海、刘文金、翟小松、 郭文景、谭盾等
通俗音乐创作
代表作品:《草原之夜》、《青春圆舞曲》、《新疆好》、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祝酒歌》、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太阳岛上》、 《美丽的心灵》、《大海啊故乡》、 《龙的传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在希望的田野上》、《让世界充满爱》、
民间器乐音乐——代表性民间艺人:华彦钧
代
民间说唱音乐——代表性剧种: 京韵大鼓、河南坠子、
音
汉族传统音乐
苏州评弹、四川清音
乐
发
京剧——代表人物:谭鑫培、梅兰芳
展
民间戏曲音乐
程砚秋、周信芳
史
(
民
地方小戏——代表剧种:评剧、越剧、
国
楚剧
时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与明清时期基本相同
期
) 公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说唱音乐——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等
戏曲音乐
杂剧
宋杂剧 金杂剧 元杂剧 ——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
南戏 ——代表作品:“四大传奇”
乐器和器乐
乐器——影响较大的有琵琶、三弦、筝、嵇琴、云璈、 火不思、兴隆笙等
民间合奏形式: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 器乐
宫廷合奏形式:教坊大乐、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
乐器 和 器乐
乐器
打击类乐器:方响、锣、钹、星、达卜等 弹拨类乐器: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吹管类乐器:木质管子(筚篥)
器乐——以古琴音乐的 发展最为突出
重要专著:《琴操》 文人琴家:蔡邕、蔡琰等 著名琴曲:《酒狂》
《碣石调·幽兰》
沿着两条不 乐 律 学——同的思维路
线发展
沿着附会历数,“日当一管”的 乐律学思维逻辑,产生的乐律学 成果:三百六十律
戏曲音乐——代表乐种:壮剧、侗戏、藏剧、吹吹腔等 民间器乐音乐代表乐种:弦索十三套、“白沙细乐”、“文崩音乐”、“打溜子”
祭祀乐 朝会乐 宫廷音乐 宴 乐 巡幸乐
重要曲谱——《神奇秘谱》、《高和江东》、《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琵琶谱》、
《纳书楹曲谱》、《弦索备考》、《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等
记谱法:工尺谱
宫廷 燕乐
大曲和法曲
多部伎
隋:七部伎(开皇初) ——九部伎(大业中)
唐:九部伎(武德初) ——十部伎(贞观中)
坐部伎(6 曲):《燕乐》、《长寿乐》、 《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 《小破阵乐》;一般 3——12 人 坐、立 部伎 立部伎(8 曲):《安乐》、《太平乐》、
《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 《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四大声腔
昆山腔
戏曲音乐 梆子腔
京剧
流派:明代琴界主要分浙派和虞山派
清代琴界主要有广陵派
古琴艺术 代表性作品:《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
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美学专著:《谿山琴况》
器乐音乐
琵 琶——代表性作品:《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
三弦
民间器乐合奏——重要乐种:《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
元
群众歌曲
年
独唱歌曲
—
声乐领域 合唱歌曲
—
电影、戏剧歌曲
代表人物:萧友梅、赵元任、黄自、 贺绿汀、陈田鹤、
刘雪庵、聂耳、冼星海、 吕骥、张曙、任光、
马可、安波、郑律成等
年
(
二胡音乐
一
琵琶音乐
)
中国器乐音乐 筝音乐
代表人物:刘天华
笛子音乐
合奏音乐
器乐领域
西洋器乐音乐
钢琴音乐 小提琴音乐——代表人物:马思聪 室内乐——代表人物:谭小麟 合奏音乐
周秦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前 206 年)
礼乐制度
建立——周代初期由周公建立 等级化的音乐制度
内容 繁复的音乐礼节
宫廷音乐
音乐机构——大司乐
宫廷乐舞类别——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 四夷之乐、房中乐
民间音乐
郑卫之音 南音 《诗经》——《风》、《雅》、《颂》 《楚辞》——代表作:《九歌》 《成相篇》
三国时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声无哀乐论》
阮籍及其音乐思想——代表著作《乐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 280 年—公元 581 年)
音乐文化的融合
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也被带入了中原 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
俗 乐——清商乐 吴歌 西曲
歌 舞 戏——代表剧目:《大面》、《钵头》、《踏摇娘》
史(
中国音乐史学——代表人物:王光祈
民
国
时
期
)公
革命音乐运动
工农革命音乐运动 左翼革命运动
元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年
—
沦陷区——代表人物:江文也
—
不同政治区域新音乐的发展 国统区
解放区
年( 二 )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外籍音乐家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代表人物:齐尔品、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外国音乐论著的译介——代表人物:丰子恺
1911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音乐
(公元 1949 年至今)
歌曲创作
第一阶段(1949——1956 年) 第二阶段(1957——1965 年) 第三阶段(1966——1976 年) 第四阶段(1977 年至今)
代表人物:王洛宾、李劫夫、 时乐濛、李焕之、刘炽、 雷振邦、朱践耳等
器乐创作
民族乐器独奏曲创作 西洋乐器独奏曲创作 民族乐器合奏曲创作 交响乐创作
1949
歌剧领域 儿童歌舞剧——代表人物:黎锦晖 中国新歌剧——以歌剧《白毛女》为标志
普通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
音乐师范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专门的音乐
学院——(国立音乐院)
中
国
近
代
音
中国音乐新思潮——“如何建设我国新音
乐
乐文化的不同认识
发 展
音乐理论
音乐美学——代表人物:黄自、青主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的思维逻辑, 产生的乐律学成果: 何承天新律、荀勖笛律
佛 教 音 乐——音乐节目成为佛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 人 音 乐——琴、琵琶、筝、笛等乐器受到了文人雅士的推崇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公元 581 年——公元 960 年)
民间俗乐
曲子 变文 散乐
乐 清乐体系 器 胡乐体系
多部伎和 坐、立部伎
64——180 人不等 散序 大曲 中序 破
法曲:以《霓裳羽衣曲》最为著名
音 乐 机 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
著名音乐家——万宝常、郑译、李隆基等
乐律学
八十四调 宫调理论 燕乐二十八调
记谱法——文字谱、减字谱、敦煌乐谱、俗乐二十八调音高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