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_文场与武场_考辨

合集下载

梅花拳五式拳法

梅花拳五式拳法

梅花拳《五势拳法》一、梅花五势拳法根源梅花五势拳法,又称梅花五行拳,五势桩法。

古佛法王老祖分定天地之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宇宙万物定五行,五行的生克制化,维持天、地、人三才的平衡之时,差遣五方佛祖各管一方,有其根源为证。

五方佛排定五方。

古佛世尊为了渡化众生,在世间开展文武大道,按五行之法,命五方佛祖创下了梅花五势拳法。

五方佛各创一势。

太素佛居西方,创下大势;太乙佛居北方,创下顺势;太始佛居东方,创下拗势;太初佛居南方,创下小势;太极佛居中方,创下败势。

五势即有各势的独立性,自成一套法理;又有生克制化整体理法。

其理法奥妙无穷。

梅花拳无极歌混沌一气内外修,梅花功法至根由;穴穴自然虚无静,仙佛还元始已生。

无极势,又称预备势,起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

身要直,含胸拨背收腹,头往上虚领顶劲,下额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两腿自然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微曲,五指并拢,中指贴于裤缝。

眼观鼻,鼻观口,口合心,凝神敛气,内视于心,立于虚空之地,混沌虚无之境。

无极势,默念无字真经,奉请五方佛祖,从虚无中来,虚空中坐定五行方位,佛光普照,整个宇宙光华布满乾坤,充贯身体大小周天,四肢百骇,使虚无之躯充满佛光,在虚无之境,结出丹田圣胎,无极而太极。

梅花太极歌无极孕育太极生,动静开合两仪形;三才四象八卦转,五行六合七星成。

太极势,由无极生太极,意守丹田,运丹田真元二气,转太极生两仪,天、地、人三才合一,两手走太极,左脚回收提起,左手由下往左上划弧走里面,经过右肩,右胸,向下往左,至左前方,臂与肩同高,正好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右手从下向左,向上走外面经过左胸,左肩,往上至头顶,臂伸直向上,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左脚向左迈出成大虚步,成左大势。

二、大势大势歌诀大势气弘性属金,生顺克拗妙绝伦;金隐于内鼻通肺,五行第一存其真。

(一)、大势动作说明:1、梅花拳大架大势大势,又名横势、打虎势、扑势。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北广宗非遗文化项目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北广宗非遗文化项目

充分挖掘广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文化彰显一座城市的神韵和内涵,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对于提升一座城市的软环境、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文化强县的建设是个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

广宗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发展就是其重要体现之一。

广宗有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太平道乐、柳编和黄巾鼓、跑竹马、八面鼓等多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梅花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宗梅花拳传承人李玉琢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央电视台《第一线》栏目在奥运期间曾专门采访报道广宗梅花拳,2011年7月河北电视台连续播出《‚梅花‘神’拳‛上》和《‚梅花‘神’拳‛下》两集,1997年被河北省授予‚梅花拳之乡‛称号。

梅花拳在广宗的传播是清康熙末年,梅花拳第三代宗师邹宏义从徐州来到广宗县前魏村传拳。

梅花拳的组织形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领导武场。

其文理武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依相生、共存共荣,融阴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

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叱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

梅花拳的特有器械和套路,动作、套路朴实大方,既有表演观赏价值,又有技击实战功能。

风火轮、梅花刺,油瓶枪、判官笔……车上的108个部件,拆开后件件都是仿古兵器,组装起来就是携带方便的独轮兵器车。

九节鞭两头挂在这辆独轮车上,就成了传统独轮车上套在推车人脖子上的颈袢,车轱辘是风火轮,安装车轱辘的则是月牙铲的铲头,车腿是梅花刺,两边的车帮则是两把弓,就连独轮车上的插销都是独门暗器飞镖……拆下兵器车上任何一件兵器,梅花拳传承人耍起来都是虎虎生风。

广宗县委、县政府积极扶持梅花拳的继承和发展。

成立了县梅拳协会,促使梅花拳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的继承发展的轨道。

1996年邢台市体委、体总授予广宗县为‚邢台市梅花拳之乡‛;1997年8月河北省体委、体总授予广宗县为‚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直到今天,梅花拳演练场所遍布全县80%的农村,‚亮拳‛比武的遗俗已成为广宗对外开放的亮点。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梅花桩不仅是一派拳术或养生的方法,而是流传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和“根”。

相传在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有一个祖师化名“云盘”,住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

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

它们的图谱分别是:其中“八卦”的图谱是“八卦”、“三爻”、“阴阳”、“太极”;而“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八方”、“九宫”、“太极”。

图谱的前三项说的是人类认识宇宙、认识万事万物时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思维顺序。

例如“八卦”图谱中的“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或八个卦相,它们也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天地万物的一种简约形相。

“三爻”(又称“三才”),即天、地、人。

“阴阳”,也是阴、阳二爻。

又如“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代表了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性质或五种基本组成因素。

“八方”,即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个方向,因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也都与方向有关。

“九宫”,则指八个方向及中心一点的九个位置,在此它表示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或地形,因为任何事物也都受着它所在的地域、地形的影响。

在以上“八卦”和“梅花”的图谱中都有一个“太极”的图象,这表示上述的两种思维顺序,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思维规律━━“太极”。

《太极图》是一个思维规律的模式,这就是:一、万物都有阴有阳,而且要阴阳分明,达到阴阳平衡;二、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纯净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渗透;三、《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它表示宇宙万物的阴阳变化也是逐渐地,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释:“太极”系由“无极”而来,“无极”为宇宙之始,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于是万物生矣,这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顺序。

初识梅花拳——以武术史学中的四种研究材料为视角

初识梅花拳——以武术史学中的四种研究材料为视角

的六合拳及梅花拳不仅是拳种 ,并且还是当时北方地 区的拳会
组织” [ 2 1 。《 全书》 里对梅花拳的发展历史追溯到清康熙年 间的武 探花杨丙 , 其将梅 花拳传授给滑县朱兆村 齐大壮 , 齐传唐 恒乐 ,
唐传冯克善 。 此后 , 梅花拳遂盛传于豫 、 鲁、 晋一带 。 而周伟 良老
师认 为关于梅花拳的早期传人 ,大致可 以追溯到明万历 年问的 张三省。 百科全书是大型的 专业辞 书, 具有科学性 、 权威性 、 实用
( 遗址等 ) 、 无形的( 民俗等 ) 还有有形和无形的结合 ( 如 以文字和
图画形式 的结合 ) 。史料 的存在形式千变万化 , 为文字 史料 、 实物史 料、 口传史料 、 民俗史料和武术技艺五类[ 4 1 。 这五者是相互联系 的
搏击・ 武术科学

1 0卷 第 8期
【 传统武术研 究 】
初识梅花拳
以武术史学中 的四种研 究材 料为视角
谭珍珍
( 上 海体 育学 院武术 学 院 , 上海 2 0 0 4 3 8 )
摘 要: 武术史学是武术进行各种研究的基础。 文章主要 以武术史学中的四个研究材料 : 文字材料 、 实物
4 6
杨丙 和张三省都是有历 史根据 的, 《 邹 氏家谱序》 这本 书里 发现 ,
记载的第 一辈人是 收元 老祖 , 第二辈人张三省 , 收元老祖被认定
质文化遗产 , 可 以说是精神上的“ 文场” , 其动作 主要靠 肢体来 表 达就是身体上的“ 武场” , 就不仅仅只谈其技能 。 梅花拳的文场是 该拳派 的领导核心 ,文场要求敬祖师, 研究拳理, 有文化典籍世 代相传 。梅花拳的入门弟子应先在武场练习拳术, 学 习拳理 , 接 受文场的传统教育, “三年架子二年捶”, 经过数年 的锻炼, 当武

冠县起事前后的直东义和团——兼议《拳匪纪事》一处史实误记

冠县起事前后的直东义和团——兼议《拳匪纪事》一处史实误记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1 5 [ 作 者 简介 ] 东泽 民 ( 1 9 6 3 一 ), 男, 河 北隆尧 县 人, 毕业 于河 北师 大历 史系 , 副教 授, 主 要从 事义 和 团运动 史研 究.
东泽 民
0 5 4 0 0 1 )
( 邢 台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河北邢台
摘 要 :冠县起 事前后 的直 东义和 团,面貌差异较 大。赵三 多为首 的直 隶义和拳 民以反 洋教 为宗 旨,不抗官 ;他们 的活动多教是公 开的 冠县 首义规模 不大且很快 流产 ,赵三 多遂解散 队伍 。再次与教 民 、官府发 生冲 突受挫后 ,他 只是 率 少数 精英 沿运 河北上转移 。 山东义和 团以冠县 阎书勤的红拳 、鲁西北 朱红灯的神拳 、鲁 西 南刘士端 曹、单两县 的大刀 会 为主 。他们 初期并 不反对 洋教 ,而且可以公开活 动; 由于外 来侵 略加剧 ,他们 才抗教拒 官 。阎书勤与赵三 多共 同参与 首义 ,抗教 失败后 转移到 山 东腹地及 直鲁交界的平原 、茌平 、夏津 、长青 等县活动 ;朱 红灯 的神拳 受挫后 也分散转 移; 大刀会 因会 首被 杀而沉寂。义和 团闻名遐迩应在 1 8 9 9年夏秋之 间,而不是在冠县起事之后不久 。 关键词:直 东义和 团;初期特点;关 系
第3 0卷 第 3期 2 0 1 5年 9月
邢 台学院学报
J 0UR NAL 0F XI NGT AI UNI VE RS I TY
VO 1 . 3 0 . No . 3 S e p t . 2 0 1 5
冠县起 事前后 的直 东义和 团
— —
兼议 拳 匪纪 事 一处 史 实误记
中图分 类号 :K 2 9 1 5 ) 0 3 . 0 0 2 1 . 0 4

梅花桩武功文本文档

梅花桩武功文本文档

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广大农村的梅花拳(古称梅花桩,由于在百余根桩陈上锻炼武功而得名)是一个源远流长古朴而神秘的拳派。据传汉朝时已有,为昆仑派之基本拳,至今已流传百廿余世(注1),但欠调查中发现的仍是由明崇桢年间徐州张三省(又名张山)开始的后一百代流传谱系。
在1998年之前我国史学东就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发现梅花拳是清末义和团反帝斗争中的发动者和主力,这种观点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注意,但真正能深入了解梅花拳奥秘,却是在1988年年底由历史学家路遥教授和我共同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在直隶、山东交界一带的义和拳主要是从梅花拳改名而来。这个拳派能在历史上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并不是偶然的。梅花拳是由文场和武场组成,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籍世代相传。它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修心养性,炼油炼气,称为文功。文场老师领导整个拳派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遵守门规、武德。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梅花拳武功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与当前浒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注2)最后上升到文功。就我们调查中亲眼所见,各地许多著名的梅花拳师,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他们虽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不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且有一定的人体特异功能。
梅花桩武功
作者:山东大学.燕子杰 文章来源:中国小架梅花拳网 点击数:1516 更新时间:2007-9-28 16:09:43
内容提要:
对近代中国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梅花拳,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素养和优良传统、维护团结,反对占乱的古补而神秘的举派,它有文场和武场的组织。文章分析了梅花拳武功的特点及指导广义地说场活动的经典和文理指出:梅花拳的文场集中了该派武功的精华并向高层次深化、发展而形成了一套套炼神炼气,修身养性的理论和功法,成为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的“文武大法”。整个拳派在文场的引导与教育下不仅保存了梅花拳武功的精华和优良传统,也开发了弟子们的智慧,维护了拳派的团结与统一,使它成为活跃在广大下层在农民群众中的一支积极向上的力量,正是由于文场的存在,梅花拳才在义和团反帝运动中起到了那么巨大的作用。

回归与传承:梅花拳之拳理特征探析

回归与传承:梅花拳之拳理特征探析

回归与传承:梅花拳之拳理特征探析作者:赵想想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5年第10期摘要:文章对梅花拳的拳理特征进行归纳,阐释其在促进习练者健身、健心、启迪智慧等方面所具有独到的功能与价值。

研究认为:梅花拳强大的价值功能主要是通过其独到的拳理特征实现的,即梅花拳的文武合一、育人为先、以武修心、四道融合四大拳理特征使其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其诸多先进理念可为现代体育项目的发展与传承所借鉴。

关键词:梅花拳拳理特征文武合一育人为先以武修心四道融合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0—0023—03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梅拳,系汉族传统武术拳种之一。

为演练方便,民众在地面演练较为普遍,所以亦称落地干枝梅花桩。

梅花拳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它既是遵循“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文武合一的古老拳种,又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

梅花拳有着丰富多彩的拳术、器械训练方法和思想,并且招式朴实、变化多端,步法轻灵奇巧、瞬息万变,同时以技击为主。

自清初以来,以河北平乡县为中心,梅花拳习练者遍及冀、鲁、豫,辐射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华北地区具有较广泛的民间习练传统。

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普遍增大的当下,梅花拳在促进习练者健身、健心、启迪智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与价值。

基于此,在回眸梅花拳传承理路的基础上,探寻其独到的拳理特征,对于促进其本身良性发展、发挥其文化价值与功能,进而深入推进全面健身运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文武合一梅花拳作为中国古老拳种之一,其最独特的特点就是自从公开流传以来,有“文场”和“武场”的组织,“文武合一”是其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特征。

梅花拳的武场通过武功锻炼实现强身健体,提高习武者技击能力的目的。

而文场是梅花拳派所特有的组织,其主要功能是教育门人,指导武场和拳派活动,研习文理。

梅花拳文道

梅花拳文道

梅花拳文道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315]梅花拳派内虽含文道、武道、医道三部分,但特别强调“以武济文,文治武功”,以达“文武合一”。

梅花拳把文理看作是这个武学门派的灵魂,这正是它与其它武术门派截然不同之处。

一个武学门派,何以将文理看得如此之重?文武大道的实质梅花拳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三千年而不断,就是以文化传薪火的缘故。

梅花拳弟子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拳打脚踢是小技,文理大道通天地”。

这文理大道,指的是其文场代代所相传的“文武大道”。

而这“文武大道”,实质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的合称,是治国安邦所需秉持的根本。

周易的诞生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人所皆知的故事。

文王之所被商纣王所拘,主要是因为作为西伯侯的他,在诸侯国中以仁慈著称,名望甚高,使纣王渐感威胁,被加之罪而囚于羑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

但在这个地方,他何以能推演出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周易》来呢?商易以“坤”为首中国古代有三《易》之说,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礼记·礼运篇》记孔子之言:“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熊氏安生曰:“殷《易》以坤为首,故曰《坤乾》。

”(孙希旦《礼记集释》第586页,中华书局版)不难看出,殷“易”重“坤”,实际上是重视土地,在科学还相当不发达的青铜器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还主要是土地上的收获。

殷商朝代重视土地与耕作,但也导致但其在政治上的功利思想,加上商朝“重神”、“崇鬼”,以及推行王权专制,故不遵守自然的法则,轻视民众的利益与生计,到了纣王时代,已到极至,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将商朝引入灭亡。

文王之道——道与德我们现在知道,周易重“乾”,以“乾”为首卦,一改的殷商之易学中以“进坤”为首卦的先例。

这是因为文王审殷之过,提出“天命”及“德治”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文化导刊!""#$%&’梅花拳“文场与武场”考辨陈恳摘要:通过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学科原理,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等,对梅花拳“文场与武场”的体育文化内容、体育文化特征及两者辩证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结果显示:梅花拳由文场与武场组成,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藉世代相传。

它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修心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

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

以“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

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为练武目的,最后上升到文功。

文场是该拳派的领导核心,文场领导武场,文场是武场的高级阶段。

关键词:梅花拳;文场;武场;体育文化;考辨一、梅花拳的组成梅花拳由文场和武场组成。

梅花拳经:“小张山立文武大法流通”。

从梅花拳百代祖师的第二代张三省(又名张山———笔者注)开始就已有了文场武场!。

在梅花拳内部所供奉的祖师牌位两侧的对联是:“振三纲须赖真武;整五常全凭大文”,横联是:“允文允武”这里的“文”和“武”是指文场、武场而言,梅花拳又称“文武大法”。

河北平乡县马庄桥梅花拳第三代祖师邹宏义,第四代祖师文聚、邹文瑞故居对联:“文理孰如马庄楼,武技唯有邹家高”。

这里明确提到了梅花拳的文理和武技。

梅拳秘谱:“梅花拳第四代祖师蔡光瑞来河北开道,以道开路,以武诱人,又以文治武。

”这里也提到了文场武场,而且还指明了文场的领导地位。

在梅花拳第八代祖师张从富的根源经上写着:“开武法在世上传留弟子,立文教度元人根招回还。

论文理通上天消灾去苦,要论武本来是武教天元”。

他将梅花拳拳法由大架改为小架,认为是“武教”的开端。

由此可见,梅花拳自公开流传以来就是立的“文武大法”,有文有武,而且是以文治武的。

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藉世代相传。

它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修心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

文场老师领导整个拳派活动,负责教门内弟子遵守门规、武德。

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

梅花拳武功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

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

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

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最后上升到文功。

梅花拳的文场是该拳派的领导核心。

梅花拳的入门弟子应先在武场练习拳术,学习拳理,接受文场的传统教育。

“三年架子二年捶”,经过数年的锻炼,当武功已达“身化”、“气化”并已“懂艺”时,#经祖师批准再重新拜师入门,学习深奥的文理和经典,炼神炼气,修心养性,此为练习文功。

在梅花拳内部能练武功和文功的人才是文场弟子,只有文场弟子才被认为是正式传人,死后他的名字才补写入梅花拳的家谱。

各地文场的老师,大多是当地武艺高强,德高望重的梅花拳老前辈。

他们熟知梅花拳的历史、经典、通晓文理,会“开天门闭地户养气存神,收水火炼阴阳颠倒乾坤”,在武功上能由“形气合一”,“神气合一”而至“浑元一气”、“精气神一体”的境界。

在拳法上,能“灵妙莫测,出神入化”,达到“神化”境界$。

文场弟子是要文武并炼的,这就是“文武大道”,也称为“真文大武”。

二、“武场”的体育文化特征明万历十八年((#%%年)张三省立文武大法在徐州公开传授梅花拳。

他于明崇桢十六年(()’*年)归位,即清兵入关的前一年。

梅花拳开始公开流传,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这期间不论社会风云怎样变幻,它那文场、武场的组织形式,文场对武场的领导关系却始终未变。

它流传广,徒众多。

义和团反帝运动失败后受到残酷镇压,几乎全部转入地下活动;但它没有衰败,也没有分裂,仍保持着它的传统和风格。

这与武场的运动特点及特殊的拳法结构紧密相关。

($梅花拳是没有固定拳术套路:基本拳路称为“架子”。

“架子”有五个基本拳势,称为“桩步五势”,它们在练习时要静止站桩。

此外就是运动变化迅速的“行步”、“桩步五势”和“行步”的练习要在拳场中走遍东西南北各个方向。

也称“四门八方”。

这种串连起来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线周而复始的循环练习。

初学者可以先学基本的和变化简单的,随着功力加深和练功时条件的不同再不断补充和变化各种拳势和动作。

梅花拳的对练拳路“成拳”除了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动作和拳势皆可因人而异,随时编造;到了更高级的对练拳路“拧拳”时,更是“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引进落空,见空按豆,随势而布。

”%这种“架子”、“成拳”、“拧拳”的变化和不定的形态,使得它们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无穷丰富。

这种拳法结构与运动特点可以说是宇宙万物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基本特性的反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是梅花拳文理中说的:“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真艺。

”有拳有艺,有了一成不变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艺了。

正如“道无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变而不变,有而无的,它也是“无形”的。

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无法理解梅花拳的这种特殊结构。

!$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桩步五势”和“行步”。

练“桩步五势”时要站桩,要静止不动;“行步”是不断变化的动作。

要迅速轻灵,这一动一静两种极端的情况要在一个拳路中交替出现。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据,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

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动为阳,静为阴”,在“桩步五势”中的“大、顺、拗、小、败”又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

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按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不断变化衍生”。

!其余如“附柔”、“起落”、“进退”皆可谓阴阳。

梅花拳“架子”梅花拳“架子”的结构和变化,正是一幅“太极图”的景象。

梅花拳若要练好,就必须在练“架子”时“动静”要互化;“刚柔”要相济;“起落”、“进退”要灵利。

这也就是“阴阳不测之谓神”",使拳法出神入化、变化莫测的道理。

#$在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和对练拳路“成拳”中,都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

何谓“四门八方”?即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也称为四正四隅。

此外,在梅花拳的章法、拳法和腿法中也要有“九宫之变化”#,九宫也就是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及中间一点。

拳术的变化也为人体的一种形体运动。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八卦思维是一套直观的形式化系统,它具有巨大的可容性。

梅花拳把各种拳法的变化和应用都放在八个方位上考虑,或者都要符合“九宫”之数,根据八卦爻变道理使其拳法有无穷的变化,从而使武功练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梅花拳的“架子”中有“桩步五势”和“行步”的不同练法。

“桩步五势”可练全身之气,练时要凝神、聚气、调息,懂聚气之法,这显然是在“练内”;而“行步”是练步法动作之轻灵迅速,这主要是“练外”,因此也是“内外兼练”。

不论在练“架子”还是练“成拳”,都要一气贯串,一气呵成,不散不乱,内外一体。

自始至终都要练形、练气、练神。

先要“形气合一”再“神气合一”,达“精气神一体”即“浑元一气”。

梅花拳法中也把人体看做一个小天地。

本“天人合一”之理。

练拳必须知“四时行功加减”及“易筋经”之道理。

梅花拳练拳之目的是要“先固根本”,即:“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功者。

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

内丹既成,灵妙莫测,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

$%&三、“文场”的体育文化特征梅花拳文场主要是炼文功,也就是修心养性,炼神炼气。

炼文功必须要心静,摒除一切杂念,清静无为。

文理中就吸收了很多佛、道两家在修行时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如佛教中的“三皈五戒”,即皈佛———元神;皈法———元气;皈僧———元精。

五戒———杀、盗、淫、酒、妄。

道教中的“三宝五行”,即三宝———精气神;五行———有仁慈———属木利于肝;有义气———属金利于肺;有礼让———属火利于心;有智慧———属水利于肾;有信实———属土利于脾等等,可谓大同小异。

梅花拳文功是“性命双修”的静功$%’,不论文练或武练,都可磨炼意志,陶冶性情,即“练气血养精神心胸开阔,心中和养六腑益寿延年”,梅花拳的弟子们都很重视文理,把它看做是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所以梅花拳也是一门兵学。

梅花拳的文理融进了他们整个身心,它不但是他们炼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他们的生活准则和处世的哲学,也是他们管理拳派和办一切事业的依据。

在冀鲁豫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广大农村里,梅花拳成了一支生存在下层农民中的潜在的社会力量。

文理中还有很多内容是谈功法的,如:“由凡希圣圣希天,反转洛书参静禅”,“要知性命在何方,离坎爻中是祖乡”,“去妄存灭悟本空,正心反内守灵宫,希贤希圣希天容,一念不生万法通。

一条大道少人奔,寻至玄关终入门,养性灵台身有主,神存至善魄成魂”。

$%(以上都是修必养性、入静调息之法。

又如:“修行不论行往坐卧,天门常开地户永闭,专意观息,神不外游,气不耗散,久久锻炼自然心空,心空发射体卦虚空,久而行之自然金丹成就。

见性明心忽然醒悟,认得元性从何而来,往何而去,脱离生死返本皈源”。

$%)以上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根本大法。

又如:“我大道言面壁非有别闭双目如同泰山,去不追来不想不生一念,恐不视惧不惊不开一言,无天地无日月无飞禽无走兽无水无山,无人相无我相无纷无乱,无寿者无众生无火无烟,知止定定后静灵光闪闪,如北辰居其所龟息绵绵,心忘形性忘心真灵不散,静之久忽然的元神出和三光百般景现。

这乃是身内道显发外边”。

$%*这是一个静坐修行的功法,这里不仅是功法,还有练功者的感受和思维活动。

在文理中常把炼功者称为修道之人成佛门弟子,把求得长生或练习文功、武功之理称为无字真经。

如:“金檩金梁金庙台,红门落锁无人来,你说你是佛家真弟子,为啥不带钥匙来?莲为钥匙性为簧,无字真经法内藏,真性打开三簧锁,一条明路到家乡”。

这里说的梅花拳文功的要点:一个是“莲”———即舌抵上腭,使内气做周天循环;一个是炼性,炼成“真性”,这也是“性命”双修的意思。

四、结语梅花拳武功练到高级阶段时,就要懂得炼神、炼气之法,对此就要进行修心养性的文炼。

如前所说,内丹养成,除武练外丹之外,还要用温养之法,也就是文练的方法。

因此文功实际就是武功的高级阶段。

文理,是梅花拳文场中比拳理更高级的理论,它是指导梅花拳拳派一切活动,特别是文场活动的理论和依据。

梅花拳是在清兵入关前后的战乱年代里公开流传并兴盛起来的,从这时起它已有了文场、武场的形式和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