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十辈拳师雷登云
五座楼村的梅花拳

五座楼村的梅花拳中国年风俗——梅花拳亮拳一天的时间,一个村落,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似乎都不足以让我们去了解梅花拳這个古老而神秘的拳种和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
但是,它历经了几百年仍旧枝繁叶茂的生命力,它在一些历史的节要关头始终勇于亮拳,把民族大义的旗帜高高举起的铮铮风骨,它穿越岁月风尘,如今依然影响着一方人群的价值观和凝聚力的丰富而深邃的内涵……让我们深感震撼。
梅花拳,這扇在我们面前刚刚打开的门,似乎充满着玄机与魅惑,吸引我们走进、思考、感悟。
农历正月,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闲暇下来的人们开始以各种形式来庆祝传统节日——春节,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处在冀南平原的平乡县,就是一方人杰地灵的沃土。
在這里生活的人们,春节期间流行着一个特殊的民俗,就是过年期间,有组织地演练一种古老的武术——梅花拳。
在平乡县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幼稚儿童大都能练上几手梅花拳,练武健身蔚然成风。
這一天,我们从石家庄出发,赶赴邢台的平乡县五座楼村,参加梅花拳的一个亮拳纪念活动。
车到平乡,我们的联络人——五座楼村的梅花拳传人王增臣正在通往村子的路口等着我们,他握手的力气很大,我问他這是否源于梅花拳的功力,他憨厚地笑而不答。
文武兼备梅花拳如果留意,影视剧中经常有這样的场景出现:几个武林高手立于梅花桩上或走或停,或打斗或跳跃,步伐稳健,身轻似燕,闪展腾挪,如履平地,令人目不暇接。
追根溯源,這些高超武功都来自我国一个北方拳种——梅花拳。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我国较为古老而神秘的拳种。
梅花拳典籍《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二余世矣。
”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
据《五护纲领》记载:“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
“古佛”即东方离,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不是指现在的八卦拳、八卦掌),一为“梅花”。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开天 辟地 治世界 , 留下树 木共山川
反复说梅花拳开天辟地已有之。
2起 源 于 西 周 .
据梅花拳 内部经卷 中载 :周 昭二十 五, 古佛生焉 , 居伯 阳后 , 占仲尼先。 昆仑 祖师化 名云盘 , 住昆仑山 , 他创造 了两种 拳, 一种 是梅 花 , 种是八 卦 , 以梅花 一 所 拳在 民间有属昆仑派 的说法 。 3起 源 于 春 秋 战 国 时期 . 在 民间 有 梅 花 拳 起 源 于 春 秋 战 国时 期, 为著名军事 家孙 武子创编 , 故称武子 梅花拳 。 还有 的说起源于公元前 4 7年 , 4 创始人为王秋 白。 4 源 于秦 汉 时期 . 起 起源于秦汉时期 的说法大致有这几
因为梅花拳历来传授严格 .最初只 以家传的形式在民间秘密 流传 。直到明 末清初才在冀鲁豫三省传播开来 。该拳 父传子 、 子传孙 、 又传子 ……父子之 间 孙 密授 。 故称父子拳 。 3梅 花 桩 . 早 期 在 10多 根 桩 子 上 练 功 .又 因 0 它 五 势 成桩 , 名 。 故 4干 支 梅 花 拳 与 五 势梅 花 拳 . 梅花拳演 练桩步 五势 左右对 称 , 宛 如盛开 的梅花 , 花五瓣 , 梅 拳分五势( 、 大 顺 、 、 、 )故名 五势梅花拳 。 拗 小 败 , 桩步按 天干地支分五势 , 宛如梅花开放 , 行步犹 如梅花枝干相连 , 以称 干支梅花拳 。 所 5落地梅 花拳 . 梅花拳早期 在桩上练功 ,由于时代 变迁 , 桩 费时耗物 , 改为地上 练习 , 栽 渐 但保 留了原有的风格与技法 , 故名 。 又有 称落地梅花。讲 究地盘 , 擅长地躺技法 。 6中心 梅 花 拳 . 具体有关 中心梅 的说法不详 .只传 闻中心梅多为蹿跳 蹦跃 . 注重腿法练习 , 中心起势 , 四面 开 花 。 7 心 梅 与 武 子 梅 花 拳 . 穿 穿心梅 与武子梅名 , 二实指一 。 据说 起源于孙武子 . 故称武子梅 , 又因为该拳 套路路线 多呈 “ 字形 , 以称穿心梅 。 中” 所 著名武 师寇 运兴 、 郭力 、 金奎 、 李 贺 平等是其传人 。 8 形 梅 花 拳 . 五 相传起源于宋代杨家以练内外五形 而得 名 。 9义 和 拳 . 在历史上 , 和团原名义和拳 , 义 义和 拳是称 呼梅花拳 的特殊时期 。著名义和 团起 义 领 袖 赵 三 多 ( 花 拳 十 四代 ) 义 梅 起 时恐连 累梅花拳遂将其名改为义和拳 。 1. 子 梅 花 拳 0夫 夫子梅花拳 , 山东菏泽地 区( 是 曹州 府) 对梅花拳 的称谓 。 夫子 , 表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夫 子 梅很 可能 与武 子梅 一样是 由“ 子 ” 音 父 谐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

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238] 梅花拳是我国一支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不但具有博大精深的武功拳法,还有其系统玄妙的文功法理。
为了研究和发展这门古老拳法,在梅花拳发展中心——河北·平乡·道教协会,设立了《梅花拳学术交流处》。
宗旨是对梅花拳文功和武法进行挖掘整理,与世界各地梅花拳师和武术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对冀、鲁、豫梅花拳调访、研习和参悟,特别是梅花拳《文场》法理,历来是不传之秘,向大家谈点体会和看法,共同与道友商榷学习。
一、梅花拳《文武功法》概述 梅花拳武功的练习具有完整统一性,把拳、功、招三法合于一体。
练功就是练拳、练招;练拳就是练功、练招;练招就是练拳、练功。
使拳法、招势、功法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做到招随力发,功随招势,使三者发挥到最大威力,达到出神入化境地。
据山东《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法有五势拳、八卦拳、梅花通臂拳、七十二拿,七十二滚手,七十二破法;器械类有八方截手刀、十二合大枪、三十六花枪、三十六战枪、三十六奇枪、马上六合枪、陆姜大枪、六合棍、梅花十三剑等。
” 河南省《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有两趟架、两趟半、三趟架、四路半、气功架、八步连环拳、八卦拳等。
器械类有梅花刀、六趟刀、六路大刀、单刀、流星锤、单锤、梅花剑、齐眉棍、六路梅花棍、七节鞭、九节鞭、手鞭、六路梢子、梅花双刀、双锤、双枪等。
” 河北省《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有五势拳、八卦拳等。
器械类有走线铜锤、梅花大枪、方天戟、春秋大刀、六合梅花刀、南阳叉、月牙棍、月牙大斧、虎尾三节棍、齐眉棍、梅花双戟、虎头双钩等。
” 据《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文功方面有“梅花拳文功有《香理妙法》、《道场》、《还粮》、《请架》、《拜皇会》(龙华大会)、《佛家功法》、《道家功法》、《儒家功》等。
” 二、梅花拳“五位师父” 据《拳规》规定,学习梅花拳第一步是拜师。
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

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93年5月我法国、丹麦等国朋友访问河北省广宗县前魏村时,七十多岁的梅花拳第13代传人王孟庚老先生告诉我们“梅花拳开天劈地就已有之”,他念道:“先有武当后有天,俺比武当还占先,开天劈地治世界,留下树木共山川。
”据《梅花拳秘谱》记载“五势梅花桩祖师化名云盘,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在昆仑山,因而有昆仑派之称。
”又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二十余世矣。
”又,《后汉书》记载“汉时已有练梅花桩者。
”87年后我和路遥教授调查梅花桩历史时,冀、鲁、豫广大农村的梅拳弟子们都知道梅花拳的始祖是云盘,从西域传来。
据说梅拳文场弟子们第一次见面时都要问:“你是那边来的?”若答“西边来的。
”就知道他是有修养的自家人,因为梅花拳是西域传来的。
至于近四百多年来梅花桩流传的历史,通过调查我们还是搞清了。
路遥教授说“我们发现了十多种梅花拳辈谱,虽然各省地拳辈谱的记载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
第一辈是收元老祖。
收元老祖指谁?没有具体说明。
据梅花拳内部的人说,这是虚拟的人物。
从第二辈开始才有了具体人名,他就是张三省,字登,江苏省铜山县路家团人,后迁到苗家楼村居住。
”第三辈是邹宏义,铜山县北关人。
梅花拳《根源经》上说“张三省是在明朝万历戊子(公元1588)年学的梅花拳,明朝崇祯癸末(公元1643)年归位。
”梅花拳的《皇极宝卷》等经书上都有关于张三省传拳的记载。
该书的后半部《佛说一字根源真经》中就记载着“天真古佛”和“璃呖古佛”临凡普度众生的说教,所谓“天真古佛”系指张三省,“璃呖古佛”系指邹姓师祖。
上述事实就连平乡县后马桩的梅拳弟子们也都知道的,该地邹师祖家女婿的后代田保义家的梅花拳谱,也写的邹宏义是梅花拳第三辈。
根据各地梅拳弟子们的传说及梅花拳内流传的拳谱、经书资料等的记载,梅花拳第二辈张三省和第三辈邹宏义都是江苏省徐州铜山县人,而邹宏义的徒弟,即梅花拳的第四辈宗师除邹宏义的儿子邹文聚外,还有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等,他们都是开州人,即今河南省濮阳市。
梅花拳的源流

梅花拳的源流1梅花拳的形成时间梅花拳( 亦称梅拳) ,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河北一带以及欧、美、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加以发扬。
有关梅花拳形成的时间,文献典籍无徵,但民间传说纷纭,主要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和明末清初说”。
很显然,不管是西周说还是春秋战国说,虽然在民间言之凿凿,有的还记录在内部的抄件中,但大都为故事传闻。
因为梅花拳的出现离不开中国武术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确定,梅花拳的形成时间应在明末清初。
2 梅花拳为何人所创有关梅花拳的源流问题,虽然各地梅花拳内部传承谱系记载的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
梅花拳谱系是以“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为第一辈; 张三省为第二辈; 邹宏义为第三辈;蔡光瑞、邹文聚、王西征、孟有德为第四辈; 杨炳、孙盘龙、韩华礼、张福、王登榜等为第五辈……”[3]。
这里的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是谁? 没有具体说明,据梅花拳内部人说这是虚拟人物。
梅花拳第二辈传人张三省确有其人,周伟良[2]31教授研究认为: “张三省本名张山,明清之际人氏,为徐州铜山人,具体住址或铜山小尖山村,或苗家楼村; 张的武艺( 梅花拳) 是明末社会动荡时期,由一位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所传,故在梅花拳内尊其为二辈; 武艺学成后,其名广为周边地区所称颂,‘黄河两岸,三省广播’,‘从此立下文武教场,收徒讲道’”。
由此可见,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并不是虚拟人物,他就是周伟良所提到的“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
但是,周教授在这里并没有对这位“方外高人”有更多的介绍。
目前,认为法王老祖( 虚拟人物)是梅花拳的第一辈祖师( 即创始人) 的观点,仍然占有主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领导的“梅花拳的源流与发展研究”课题小组,从 2001 年开始就致力于这项课题的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调查走访梅花拳传人,并收集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
正宗武子梅花拳继承人

正宗武子梅花拳继承人----黄海玲传黄海玲,女,1974年月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乡文集村刘庵,现居住在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村。
黄海玲自幼喜欢武术,小的时候在老家跟老拳师齐启容学习传统拳。
1990年来平顶山打工,在公园习武时认识了武子梅花拳正宗传人寇凤仙,寇凤仙是是1936年威震德国奥运会的一代武术家寇运兴之女,是《武子梅花拳》一书作者。
寇运兴(1898——1982),字振华,乳名丑,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生于许州阜民保寇庄村(今属许昌县将官池镇)。
1925年,他师从清末梅花派传人曹振谱,1928年,参加全国第一届国术国考,夺得第一名,1929年担任河南省国术馆教练。
1936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给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来一份邀请函,邀请国民政府组团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中国国民政府除派出69名运动员参加7个比赛项目外,另责成中央国术官在全国武林界严格遴选出寇运兴、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6名男选手和翟连元、傅淑云、刘玉华3女选手组成的国术表演队参加奥运会的表演项目。
这是中华武术首次走出国门。
那一年,奥运赛场中国队惨败,使得被安排前往各地表演的国术队备受冷落,外出表演时甚至没有车辆接送。
一次,队员们扛着沉甸甸的兵器走了很长的路,才搭上公共汽车,又在车上挤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到达指定地点后,一个叫克比尔的接待人员摆摆手把中国队员引到一间临时休息的木棚内就扬长而去。
棚内只有两条长木椅,众人坐下后都默默无语。
1936年7月20日,正式表演开始,各国选手依次上场,大多表演的是民间舞蹈,或赤脚歌舞,或击鼓蹦跳,或披兽皮旋转……轮到中国选手上场了,当晚的表演从8点开始,中国国术队的表演时间被安排在观众早已看得厌倦的10点之后。
面对这种歧视性的安排,队员们很是不满。
轮到中国队上场了,寇运兴表演的是他的看家功夫──舞大刀。
播音员介绍说,这口大刀重达64公斤,观众吃惊地叫起来。
一位身强力壮的德国青年还不相信,跑上台去提刀,非常吃力地才勉强把刀举起来。
梅花拳秘谱!

梅花拳秘谱!梅拳之始因年代之久远而不可知,传石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廿余世矣。
其内容基本则五势四门架子八方成拳拧拳梅花桩等。
五势为大顺拗小败五势是也。
势如梅树之花叶也,而架子如树之根干河之源泉,惟其变化又为其特长矣,兹分志之。
【以下为架子中行步与桩步的主要练法】架子四门此拳路也,均为四平大架子,包含四门五势八方等,亦是学者必由之路,通俗所谓盘架子是也。
四门为练步之法,内含挤箭躐跳跃等,步熟之后,可任意横走竖撞,拗步斜身,亦可曰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则高,俯之则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使敌者如坠入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矣。
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
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
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一动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二光。
【在架子中行步可练步法之轻灵、动作之迅疾。
而桩步则练全身之气血、养精气神之合一。
此段,文字寓意极深,应熟记之。
】大势属金,须涵胸拔背,气敛丹田,静以观动,借劲使劲,或曰顺人之力借人之势也。
顺势属水,其变化歌曰:顺势展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手眼身法步等。
拗势属木,静势则斜身拗步,动作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截步等又为此势中之得意手也。
小势属火,站开其稳如钉,其变化尤多矣,刁拿锁带踢趟拨缩勾挂踩蹁,摧腿截腿尤为其特长矣。
败势属土,千变万化,以快为其母,败中取胜,是其良技也。
八方又名谓群步,即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是也。
为交手时应用之步也。
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似鹄鹰攫兔,静之则如处女守身,绝手乱拳皆包于其中,讲上、中、下三盘。
上盘之用法:刁拿锁带,崩挑劈截,中盘则歙懈柔化,贴身靠打,下盘则钩挂踩蹁、踢镗拨缩、前后扫腿皆包于其中,可搏敌如在迷阵也。
梅花桩览野史阅者可以见之,此为本门独有之特长,他拳之所无,可交手于桩上,遇敌可操必胜之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拳十辈拳师雷登云、雷国卿碑文祥考
由于碑体年深日久,风化严重。
笔者用高象数的数码相机,把碑文分段拍照后,仔细辨认。
碑文是一篇文章,有上下句子,对看不清楚的字尚可揣摩,但名字就不能揣摩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效果还好。
现在奉献给梅花拳弟子及有兴趣的读者们。
一、雷登云思念碑
雷登云略传:雷登云,字凌霄,自幼谙练武功,娴习勇略于干戈之中,推绝技而操奇术。
由于东匪扰乱,雷登云与马统领订谋协议,立乡团剿捻匪屡建功劳。
本来要得到提拔,大有公侯干城之运,可是因“足底平”(平庶足)未果。
后甘守家居授生传徒,播扬梅花,联袂群而群至者不下数百人。
立碑时间:民国三年岁次甲寅年葭月中浣谷旦(☆笔者注:1914年农历11月中旬)
立碑人:门生刘法禹何锡棋刘景善王念恩等108人。
刘法禹(内黄县司马村),何锡棋(内黄县蔡村),王念恩(内黄县后化村)
背面碑文:
自古致治以文,戡乱以武。
不英明不可以言武,不果敢不可以言武。
英明果敢所恃者刚毅强勇之精神。
惟
前清雷公讳登云字凌霄,自幼谙练武功,娴习勇略于称干比戈之中,推绝技而操奇术等。
溯自东匪扰乱,公与马统领订谋协议,立乡团剿捻匪,虽屡被疮痍,而杀敌致果之恨终勃发而莫遏,倘蒙拨擢有人,其英武气概堪与起剪颇牧并美,衛霍英彭争趋,所谓公侯干城、公侯腹心者,非其流亚欤!惟足底平而后甘守家居,授生徒教门下连袂联群,而群至者不下数百人。
此其不慕仕进、不乐宠荣,上则光争日月,下则寿并河山,诸弟子心悦诚服愿为勒石记功,以扬徽号、以诩盛德云!斯为叙。
(标点为笔者所加)
笔者注解:碑文中大量引经据典,撰文者是何人不详。
简要注释如下
称干比戈——所谓称干比戈,就是要进行敌我武器优劣的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屡被疮痍——疮痍,创伤。
出处:《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高帝蒙霜露,沫风雨,赴矢石,野战攻城,身被疮痍。
”也指受伤的人。
《后汉书.袁潭传》:“放兵钞突,屠城杀吏,冤魂痛于幽冥,疮痍被于草棘。
”
杀敌致果——致:使得到;果:果敢除敌。
勇敢杀敌,建立战功。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
起剪颇牧——“起剪颇牧,用兵最良”这是千字文里对战国时期名将的一个总结。
“起”是白起,秦昭王时其秦国大将,一辈子没有打过败仗;“剪”是秦国大将王剪,在统一六国的的战争中他功劳最大;“颇”是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廉颇;“牧”是赵国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抗击匈奴的大将李牧,
衛霍英彭——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皆以武功着称,后世并称“卫霍”,英布、彭越是刘邦的猛将,以武勇著称于世。
公侯干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公、侯:古时爵位;干:盾;城:城池;干城:比喻捍卫。
指为公侯抵御外侮的武将。
公侯腹心——出自《诗经·国风·周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腹心,比喻最可信赖而不可缺少之人。
指公侯可信赖而不可缺少之人。
流亚:指同一类的人物。
语出《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吕乂临郡则垂称,处朝则被损,亦黄、薛之流亚矣。
”
勃发:旺盛的样子;
莫遏——若决江河,奔流莫遏。
连袂——1. 姊妹的丈夫彼此互称。
《幼学琼林·卷二·外戚类》:大乔小乔,皆姨夫之号;连襟连袂,亦姨夫之称。
2. 比喻共同动作。
《文选·潘岳·藉田赋》:蹑踵侧肩,掎裳连袂。
亦作联袂、连襟。
二、雷国卿德教碑
雷国卿略传:雷国卿,字襄云,河南清丰县大屯乡雷家村人。
“少时性颖悟、志宁静,读书虽未成名,而于拳勇之术、技击之法,一经师授,无不心领而神会。
”少年时雷国卿就很聪明、沉稳,虽然读书未能成名,但是对拳勇之术、技击之法心有灵犀,只要一经老师指点便心领神会。
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
民国十三年(1924年)恰逢驻防滑县道口镇的安司令编制武术连,经友人推荐,雷国卿到陆军四十八旅武术连担任教练官。
可惜教练生涯苦短,莫展其才,无不令人扼腕痛惜。
雷国卿有“针砭法丸”之术,回乡后为乡亲们却疾疗灾,亲友徒得暴病,不管远近,都请其医治,无不立即痊愈。
立碑时间: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桂月上浣谷旦(1932年农历8 月上旬)立,1984年8月补修。
立碑人:朋友郝凤仪、王凤来,11辈弟子陈金祥、刘景安、刘志明、张正申、田正忠、雷真印、雷国进、田双功、张致中、张镜中、张梅中、尹万全、董光仁、董光华、杨德兴、杨德学、董光和、董光前、邵法林、邵玉林、胡殿勋、胡殿举、周养言、申明正、宛国昌、秦志平、王学智、雷国录、雷正心、张时中、谢林梅、邵书青等;12辈弟子刘清莲、张冬玉、董清洁、杨金堂、杨升堂、何勤道、何鸿仪、杨春修、李炳烛、孙自田、董清淮等;13辈弟子张万钧、张青云、李耀信、杨殿卿、何万选、尹合义等。
董光仁、董光华、杨德兴、杨德学、董光和、董光前、杨春修、杨殿卿系内黄县丁庄人,何勤道内黄县蔡村人。
碑额:光照千秋
正面碑文:由清丰县庠生马寿仁撰文,清丰县庠生乔克魁校正,师范毕业生周万禄书丹。
碑文如下:
自周诗有拳勇之说周官载击刺之文武术一道由来久矣!兹有雷公讳国卿字襄云者县西北雷家村人也。
少时性颖悟、志宁静,读书虽未成名,而于拳勇之术、技击之法,一经师授,无不心领而神会。
当时同学虽众,而前程著鞭独自公先。
曾于民国十三年适道口驻防安司令编制武术连,经友人推荐,委公为教练官。
淌公由此大展其才略,亦何难与项庄舞剑以击沛公,敬德横槊以刺雄信并著功勋者,惜教练未久,素猷莫展,未尝不为公扼腕也!公尤善针砭法,凡远近亲友徒得暴症,延公医治,无不立愈,此又技艺之堪称者也。
公之子正源早亡,孙天锡仅十余岁,儿妇靳氏自主家政,仰事俯畜,备极周至,公颇慰怀。
今公殁三年矣,受业
门生等感其授受有方,行为可钦,愿列琐珉以志纪念。
笔者注解:
敬德横槊以刺雄信——见《尉迟敬德(尉迟恭)传》:“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堕马”。
素猷莫展——素,平素,向来;猷,鸿图大略。
远大的志向还未实现。
仰事俯畜——《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
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琐珉——纪碑
背面:立碑人名单。
北左右两侧对联:
少林真传千载后重见斯土
和缓遗风一时间共推此君
笔者对此联句的解释:
上联所说“少林真传”梅花拳经过千年的尘封在豫北大地重新面世。
但梅花拳能否属于少林真传?值得商讨。
下联所说“和缓遗风”是什么?
春秋时有两个医生,一叫高和,一叫高缓,得过扁鹊传授,因其医术高明,后人就以“和缓”并称,作为称誉良医的代名词。
“和”、“缓”实质上是代表了一种平和务实,去除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
江苏越进县孟河人氏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出身于医学世家。
年轻时考中秀才,因淡泊名利,不屑于仕途,故悉心钻研医术,继承家学,由儒而医。
后成为清代著名医家,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医术闻名于大江南北,方圆数百里外患疑难杂症登门求治者、各地医家质难问疑者络绎不绝,还先后为道光朝太后及道光皇帝诊治疾病。
其著作有《医醇剩义》、《医方论》、《怪疾奇方》、《食鉴本草》等。
《医醇剩义》中曰:“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
是即和法也,缓治也。
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
亦即和法也,缓治也”。
“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和缓”乃先贤遗风。
费先生进一步指出:“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否则眩异标新,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不和、不缓故也”。
这里包涵着深刻的哲理,疾病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治疗过程也得遵循客观实际,讲究实事求是。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违背自然规律,一味追求新奇,往往事与愿违,加速危亡。
故费先生临床力求醇正,主张以平淡之法获神奇之效,最擅运用“轻可去实”之法,其处方用药大都以轻灵见长。
雷国卿师爷的碑文在写道:“公尤善针砭法,凡远近亲友徒得暴症,延公医治,无不立愈,此又技艺之堪称者也。
”可见他当时不仅是梅花拳名师,而且还“善针砭法”。
一时间被大家推举为具有“和缓遗风”的名医。
上联美其拳法,下联赞其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