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

中国文化曾被许多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

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

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

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

名译派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

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1.翻译的定义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日:?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英语翻译课件翻译的定义、历史、标准、策略、过程

英语翻译课件翻译的定义、历史、标准、策略、过程

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 不必担心太早.(不要杞人忧天)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忠诚又正直)
He met his Waterloo.
“译事三难:信、达、雅”
B. Some revisions such a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 (信、达、切),
刘重德 ;
精选课件ppt
8
C. Fu Lei’s (傅雷) spiritual conformity (神似)
D. Qian Zhongshu (钱钟书)’s sublimed(升华 了的) adaptation (化境)
E. 鲁迅: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
丰姿。反对牛头不对马嘴,提出“宁信而 不顺”之原则。
翻译有“标准”, 却又没有标准;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精选课件ppt
9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 Preparation: basic knowledge about both languages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basic skills in translation are necessary;
Unit 1 General Principles
WELCOME TO THE WORLD OF TRANSLATION
精选课件ppt
1
Begin by a story:
Tower of Babel

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

⼀、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定义:历史上⼈们对于翻译的定义分为三个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进⾏了研究:1)传统语⽂学研究阶段:借助实际经验来理解翻译,对于翻译的定义往往是⽐喻式的。

例如: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2)现代语⾔学研究阶段:将⽬光集中在语⾔的对等上。

例如: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本材料的替代,奈达认为翻译是原语信息的在现;3)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研究翻译的教的变得多元,从⽂化、社会、符号、⼼理学等多个⾓度对翻译做定义;由于翻译时⼀项极其复杂的活动,通过对翻译本质特征的简要归纳,尝试作出如下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段,意义再⽣为任务的⼀项跨⽂化交际活动。

•翻译活动翻译活动不是⼀种置⾝于时空之外的静态活动,它是翻译主体在⼀定历史条件和⽂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转换⽽进⾏的⼀种⽬的⼗分明确的实践活动,涉及众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对内部进⾏纵向的思考和探讨——语⾔:三个层次1)思维:根本上翻译活动赖以进⾏的基础是全⼈类具有思维活动的事实,⼈类思维的共性构成了翻译的思维层次;2)语义:思维的实现需要语⾔,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的,⽤⼀种语⾔符号传达另⼀种语⾔符号的意义,构成了翻译的语义层次;3)美学:语⾔除传情达意之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尤其是⽂学语⽂,更⾼层次的要求。

对外部进⾏横向的思考和探索——⽂化:三个层⾯1)意愿:翻译活动具有⽬的性,它总与某种政治、宗教、经济或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因⽽翻译⽬的影响到了作品选择、翻译⽴场和翻译⽅法;2)现实:不同国家民族在语⾔、⽂学、⽂化、⼼理⽅⾯存在差异,阻碍翻译活动的顺利进⾏,促进⼈们对翻译可⾏性的思考;3)道德:翻译主体——译者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法从⼼所欲;对翻译的评价也⽆法摆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之⼀的道德的约束;•翻译的特性:1)社会性:翻译活动存在是因为⼈之间的交流需要,⼈与⼈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关系具有社会性;2)⽂化性:翻译的本质作⽤——克服语⾔障碍的精神沟通,通过⽂化层⾯的交流得到;翻译活动也收⽂化语境的影响;翻译的实际操作——语⾔转换,不能不考虑⽂化因素;3)符号转换性:巴斯奈特》翻译是⼀种语⾔⾏为,本质上属于符号学范畴,翻译活动⾸先体现在符号的转换层⾯;4)创造性:翻译的全过程是参与原⽂创造的能动的过程——语⾔结构重建、⽂化语境重建、新的读者和解读;5)历史性:翻译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着内涵和形式;翻译能⼒随历史发展——新的翻译可⾏性;翻译⽆定本——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以及不断超越局限不断突破的必要性;⼆、翻译的过程•中西翻译简史:1)西公元前三世纪中叶 / 古罗马对希腊作品的译介 / ⽤拉丁语翻译改编希腊作品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 / 圣经的翻译 ⽤拉丁语翻译圣经中世纪中期 / 典籍的翻译 / 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欧洲⽂艺复兴运动时期 / 翻译活动深⼊到思想、政治、宗教、哲学、⽂学各领域 / 民族语⾔的地位⽂艺复兴后 / 翻译古典著作和近现代作品 /⼆战后⾄今 / 机器翻译 / 翻译的规模范围形式都⼤变2)中东汉到宋 / 佛经翻译明末清初 / 西学翻译鸦⽚战争到清末 / 西学翻译改⾰开放⾄今 / ⼤规模的翻译活动•中西传统翻译观:1)西译者理解作品意思译者掌握两种语⾔译者不屈从逐字翻译译者遵守约定俗成的译法译者注意表达和谐、措辞连贯、衔接紧密,语⾔优美、赏⼼悦⽿缺点:未提及忠实——“信”的程度2)中译者的道德修养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主义的语⾔观倾向于⽂学翻译的艺术性理论基础——哲学和美学•翻译活动的丰富性:翻译类型多样性: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语际、符际翻译过程多样性:翻译形态多样》合作翻译、独⾃翻译、传教⼠翻译活动;⽂本形态多样性》1920前后译作的规范;翻译策略多样性》直译/意译、忠实/再创造翻译结果多样性:变译现象(翻译变体)•翻译的过程:指翻译的动态意义,有⼴义和狭义之分。

翻译的历史概述

翻译的历史概述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的⽂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

但⽐较⼀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年,即公元⼀四⼋年。

根据翻译的内容,可以把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

⼀ 东汉⾄北宋时期 这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千四百多年。

后汉时安息国⼈安世⾼,他将梵⽂《安般守意经》等九⼗五部佛经译成汉⽂;过些时候娄迦谶来到我国,他也翻译了⼗多部佛经,他的学⽣⽀亮,⽀亮的弟⼦⽀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望的⼈;还有⼀个名叫竺法护的⼈,他也译了⼀百七⼗五部佛经,对佛经的⼴泛流传作出了贡献。

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个阶段。

隋代的释彦琮,梵⽂造诣深,并总结出⼀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

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个翻译巨星⽞奘。

⽞奘于唐太宗贞观⼆年去印度求经,⼗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七部,译出七⼗五部⼀千三百三⼗五卷;并将⽼⼦著作的⼀部分译成梵⽂,成为第⼀个把汉⽂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

⽞奘在翻译理论⽅⾯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既须求真,⼜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定的指导意义。

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

宋太宗还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盛况已不如唐初的极盛 时期,到南宋,则渐渐地⾛向衰落。

佛经的翻译 ,对中国影响的是思想和⽂化⽅⾯。

由于佛教思想是⼀种迷信思想,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如亚洲的国家和民族,迷信思想严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中。

在⽂化上的影响有语⾔、⽂学、学术思想等,尤其在语⾔⽅⾯,⾮常显著,不仅吸收了梵语词,还利⽤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如菩萨、刹那、因缘、天堂、地狱等,语法的长定语、倒装句也多起来。

其他的如⾳韵学、雕刻、建筑、⾳乐、绘画等都有佛教的烙印,敦煌艺术就是明显的例⼦。

⼆ 明朝⾄五四运动时期 这是我国翻译事业进⼊⼀个新的转折性阶段。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 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 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 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 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 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 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 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 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 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 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 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 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 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
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 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 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 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 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 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 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 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 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 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 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 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 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 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 业。

中国文学外译历程-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国文学外译历程-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国文学外译历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学外译是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并在国际上传播的过程。

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中国文学外译一直是跨越国界、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学外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后的汉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就开始出现译作,例如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字。

而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译风格。

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初期,中国文学外译主要集中在对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的翻译上,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外译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了古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现当代作家的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同时,随着翻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文学外译的影响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国文学的外译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使得国际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其次,中国文学外译也为中国作家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推动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

此外,中国文学外译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外译是一个漫长而又不断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学外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翻译水平和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外译事业的发展,并为更多国家读者带来中国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和安排方式,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所呈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中国文学外译的历程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学者候林平将历史上人们对“翻译”定义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定义:
(1)第一阶段是传统语文研究阶段,这时候对翻译的定义是比喻式的,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
(2)第二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研究阶段。

英国的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言文本材料的替代。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3)第三阶段是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
在《翻译语言学》理论中,卡特福德开宗明义,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体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过程。

关于翻译的定义中国较为熟悉的有以下几种:
1)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3)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三世纪中叶罗马对希腊古典作品的翻译,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以形形色色的《圣经》译本的出现为标志。

第三阶段发生于中世纪中期,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其中有大量用阿拉伯文翻译的希腊典籍。

第四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第五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翻译家不仅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作品也有很大兴趣,如莎士比亚等,东方文学译品也相继问世。

第六个大发展阶段在二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西方经济稳定为翻译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特点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代大不相同,取得很大进展。

机器翻译的出现是对几千年来传统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人类翻译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翻译事业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一次翻译的高潮出现在东汉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以佛经为主,佛经的翻译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明朝后期至鸦片战争期间,翻译的内容主要涉及西欧各国的基督经籍、科技、哲学、文学等著作。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期间翻译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第四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的成立,使得我国的翻译事业得到了大解放,翻译活动也进而进入一个最兴盛,最繁荣的发展新时期。

2联系所学的商务翻译课程,阐述翻译的标准、过程及方法
1标准:一般而言翻译须遵从“信”“达”“雅”三个基本原则。

相对于文学翻译,商务翻译关系到贸易是否能够达成等重要事项,要求正确及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翻译中“信”最为重要,忠实的传达原文表述的意思,且,商务翻译中很多涉及法律法规翻译,应当严格照原文意思,不可随意添加自个人理解及意见。

其次,“达”即语句的通顺与流利,商务翻译要求各类文书的翻译符合本国语言,语句通顺,不得出现歧义等。

最后相对文学翻译的雅,商务翻译并不是特别注重。

2过程(1)分析原文,侧重文体,即通读全文,了解是信函还是法律文书等文体,进而确定翻译的基调。

(2)初稿翻译,初稿翻译前再通读全文,将不知道的词查阅,之后进行初稿翻译。

(3)认真检查初稿译文内容,特别注重准确性和连贯性。

检查语句是否通顺,商务翻译是否正式,是否符合汉语或本国语言的习惯。

(4)从问题上检查译文。

对照原文检查是否漏译,错译之处
(5)检查译文的拼写,是否有错别字,标点符号和格式。

(6)采纳他人的意见,交换意见,看别人的翻译中的优点,共同探讨,寻找最佳翻译3 方法:一般而言翻译有直译,意译,减译不译等方法
商务翻译用的最多的是直译,直接传达原文意思,因具某些文书有法律效力不可随意添加个人理解。

在商务翻译中要把源语言用准确、忠实的信息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让读者阅读时获得与原文内容相等的信息。

同时,不可随意减译、不译。

再者,正确使用贸易术语,正确使用商务翻译中专业术语、缩略语、以及出现在不同领域中的专业新词语。

最后,合同翻译因对贸易双方具有约束力,在翻译时对于不明确的地方明确后在翻译。

使得合同严谨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