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docx
翻译的策略

翻译的策略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思路,以实现有效和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翻译策略的常见类型:1. 直译策略:直译是最基本的翻译策略,即逐字逐句地将原文译为目标语言。
这种策略可以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语法,但可能不够自然和流畅。
2. 意译策略: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境进行翻译,并灵活地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种策略有助于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但可能会改变原文的结构和词汇。
3. 文化译策略:文化译是指在翻译中注重传达原文背后的文化信息。
这种策略可以确保目标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文化特点和隐含意义,但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
4. 复述策略:复述是指将原文中的信息进行重述或重新组织。
这种策略可以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复杂的句子或概念,但可能会改变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
5. 标准化策略:标准化是指将原文翻译成符合目标语言规范和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种策略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但可能会丧失原文的个性和风格。
6. 专业术语策略:在翻译专业文本时,使用正确的专业术语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策略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库,以确保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专业内容。
7. 灵活变通策略:灵活变通是指根据特定的语境和读者需求,灵活地调整翻译策略。
这种策略要求翻译者具备适应性和创造性,以便在不同情况下做出最佳的翻译决策。
总的来说,翻译策略应该综合考虑原文的内容、语言风格、语境、目标读者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最重要的是,翻译策略应该始终以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为宗旨,而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翻译。
中级笔译培训班教案学习翻译策略

中级笔译培训班教案学习翻译策略一、导言笔译作为一项专业技能,要求译员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翻译能力。
为了提高中级笔译水平,本教案将重点介绍一些有效的翻译策略。
通过学习这些策略,学员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
二、背景知识1. 翻译策略的定义翻译策略指译员在进行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它涉及到对语言、文化、专业领域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
2. 翻译策略的分类翻译策略可以分为语言层面的策略和跨文化层面的策略。
语言层面的策略包括转换、增减、概括等;跨文化层面的策略则包括文化调整、本土化等。
三、翻译策略的具体应用1. 转换策略在某些情况下,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存在语法或结构上的差异,这时可以采用转换策略。
例如,英文中的被动语态在汉语中常用主动表达,译员需要将被动结构转换为主动结构。
2. 增减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有时由于语法或语言习惯的不同,需要增加或减少一些信息,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例如,汉语中没有冠词的概念,当翻译英文句子时,需要决定是否加入冠词。
3. 概括策略当源语言中的句子比目标语言中的句子长时,可以采用概括策略进行翻译。
译员需要抓住核心内容,将源语言句子概括为与之对应的简洁的目标语言句子。
4. 文化调整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文化差异经常导致甲乙方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存在差异。
译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文化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可理解性和符合当地习惯。
5. 本土化策略对于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翻译,为了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需要进行本土化翻译。
本土化策略包括将产品名称、口号等进行本地化,以符合目标市场的文化和习俗。
四、案例分析通过以上介绍的翻译策略,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的分析:源语言句子:The apple is red.目标语言句子:这个苹果是红色的。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源语言中的冠词“The”被省略,同时颜色形容词“red”放在了“苹果”之前。
这是因为在汉语中,颜色形容词一般位于名词之后,同时汉语中没有冠词的概念。
论翻译策略及其应用

要点三
语序的调整
在法律翻译中,有时需要将原文中的 语序进行调整,以符合目标语言的习 惯用法。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 法规则和习惯用法进行调整,以确保 翻译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06
结论
翻译策略研究的意义与实践价值
翻译策略研究的理论意义
对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翻译过程 和规律的理解,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翻译理 论体系。
长句子的处理
科技文献中,长句子是比较多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序,确保翻 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图表和数据的翻译
科技文献中往往包含着图表和数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了解图表和数据的含义,并准确 地翻译它们,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法律翻译中的翻译策略应用
要点一
符合法律语境的用词
要点二
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意义
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
随着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翻译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的应用 等。
翻译策略的研究意义
研究翻译策略有助于深入了解翻译过程和规律,提高翻译实践水平和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02
翻译策略在语言层面的应用
直译与意译
直译
利用语言学、翻译学等规则进行翻译,但需 要人工干预和修正。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
利用语料库进行语言模型训练和翻译模型构建,提 高自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语言表示和翻译,提 高翻译的语义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能力。
语料库与翻译策略的应用
01
平行语料库
提供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对应语 境和表达方式,帮助译者选择合 适的翻译策略。
利用术语管理系统规范专业领 域的翻译,确保术语的一致性 和准确性。
翻译策略有哪些

翻译策略是翻译教材和翻译教学中必须研究探讨的内容。
通过研究翻译策略的构成,分析并归纳现有的翻译策略,根据历史积淀、理论渊源和实践指向,研究专家将翻译策略分为三类,即: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
翻译策略是一个舶来词,我国译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的。
1.直译与意译一直以来,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
在我国直译、意译和音译古已有之。
直译与意译之争和关于音译的讨论贯穿于中外翻译史。
现在主张直译的人一般也不完全以逐词对译或照搬原文结构。
直译可允许改动词序、改变词类在通顺达意的原则下照顾到原文的结构形式。
巴尔胡达罗夫认为逐词翻译的直译,是“层次偏低的翻译”而只有“必要的和足够层次的翻译”才能“传达不变内容并遵循译语的规范”。
“层次”是指作为翻译单位的语言等级体系中词、词组、句子之类的层次。
卡特福德认为,直译是介于意译和逐字翻译之间的一种译法。
“它可能始于逐字翻译但为恪守译文的语法规则而有所变化(如补充额外的词语、变换任何一‘级’的结构等)并过渡到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进行翻译。
”直译的优点是:在吸收外来有益的新因素、在反映异国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情调上比意译更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
但在表达形式上无须另辟蹊径即可达到忠实于原文内容的时候译者自然采用直译。
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 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
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翻译策略漫谈

翻译策略汇总

在添加注释时,需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以免误导读者。
加注释翻译的应用场景
要点一
总结词
加注释翻译适用于需要对原文进行详细解释或补充说明的 翻译场景,例如涉及文化背景、专业术语、历史事件等内 容的翻译。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领域的翻译中,加注释翻译 是一种常见的策略。由于这些领域的原文往往涉及丰富的 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通过添加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 理解原文的含义。此外,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法律文件 的翻译,加注释翻译可以帮助保留原文中的重要信息,避 免因语言差异造成的误解或遗漏。
意译的应用场景
文学翻译
新闻翻译
广告翻译
文学作品通常需要传达特定的情 感和含义,而不仅仅是传达信息。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意译是一 种常用的策略,可以帮助译者更 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艺术风格。
新闻报道通常需要快速、准确地 传达信息,而不需要过于关注语 言表达的细节。因此,在新闻翻 译中,意译也是一种常用的策略, 可以帮助译者快速地完成翻译任 务。
3
科学论文
在科学论文的翻译中,直译也较为常见。由于科 学论文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直译能够确保信息 的准确传递。
02
意译
意译的定义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而不是逐词逐句地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意译更注重传达原文的 含义和精神,而不是保持原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意译强调的是翻译的流畅性和可读性,而不是对原文的忠实度。在翻译过程中,意译允许译者对原文进 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归化翻译强调将源语言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 求。
翻译策略有哪些

翻译策略有哪些翻译策略是指为了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直译是指将源语言中的每个词和句子直接翻译为目标语言,保持基本的语法结构和用词,这种翻译策略适用于一些专业性较高的文本。
而意译则是对源语言的意思进行修改,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2. 同义转换与换句话:当源语言中的某个词或短语在目标语言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同义转换的策略,选择和目标语言中意思相近的词或短语进行翻译。
同时,还可以通过换句话的方式来表达源语言的含义,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3. 增减与省略:有时为了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一些必要的信息或者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这种策略适用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表达风格和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
4. 对调与排列:对调是指调整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使之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序。
排列则是对句子中的词语进行重新排列,以使之在目标语言中更加自然和流畅。
这种策略适用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序不同的情况。
5. 文化转换与本地化: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对源语言中的文化特色进行转换和本地化处理,以使翻译更容易被目标语言的读者理解和接受。
6. 标准化与归一化:在进行大规模翻译时,为了保持一致性和效率,可以采用标准化和归一化的策略,制定统一的术语和表达规范,避免在不同的翻译环节出现差异。
7. 反译与重写:反译是指将目标语言的翻译版本重新翻译回源语言,与原文比较,查漏补缺,发现问题。
而重写则是对翻译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以使其更加准确和自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不同的翻译任务可能需要结合多种策略来完成,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

如果源语言文本比较简单易 懂,而且目标语言读者也能 够理解其含义,可以选择形
式对等。
如果源语言文本比较复杂或 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语言 特点,需要选择动态对等, 以确保目标文本的准确性和 可读性。
05
翻译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保持原作风格
01
文学翻译中,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文体
02
直译与意译
直译及其优缺点
直译
01
所谓直译,就是将源语言的语法结构与词汇直接转换
成目标语言的相应语法结构与词汇。
优点
02 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
更贴近原文,同时能够保留原文的幽默和生动性。
缺点
03
直译有时可能导致译文生硬和不自然,有时可能引起
歧义或语义不清。
意译及其优缺点
归化的缺点
可能导致对源文本的某些文化特色的丧失,无法充分展现源语言的 独特性。
异化及其优缺点
异化
保持源文本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语言表达方式, 让目标语读者领略到不同的文化风情。
异化的优点
保留了源文本的文化特色,有助于促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异化的缺点
可能会给目标语读者带来阅读困难,造成一定的陌生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03
符合目标语言习惯
语言简练
非文学翻译中,要根据目标语言 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使读者能 够轻松理解原文的意思。
非文学翻译中,要尽量使用简练 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复杂的 句子结构。
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科技术语翻译准确
科技翻译中,要准确翻译科技术语,避免误 解和误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引言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也基本上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改进,例如,柯平编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除了提出与张培基教程大同小异的方法外,还提出了变通和补偿手段: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
也有学者(参见刘宓庆1993:196-234)把分切、转换、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肯定与否定、阐释或注释、引伸、替代、拆离、增补、省略与重复、重构、移植等等方法称这“手段”。
以上所引是不同学者所用的不同术语,用以描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
究竟哪些属方法、哪些属技巧、哪些属手段,恐怕是很难讲得清楚的。
我们在这里把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以上所述的方法、技巧、手段)都类归为翻译“方法”;而把那些能够包含多种方法的术语,如直译法、意译法、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见下图)、异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法等,类归为翻译“策略”。
本章讨论的就是这样的翻译策略。
翻译二分法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
“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罗新璋,1984:4)。
“此争论至少从公元前就已经开始。
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Newmark 1988b:45)。
直译、意译在传统译论里讨论得最多。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又出现了其它的提法,例如:奈达(Nida 1964)提出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与“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在本质上和意译与直译是一致的。
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House 1977)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格特(Gutt 1991)的“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与“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图瑞(Toury 1980,1995)的“适当性”(adequacy) 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纽马克(Newmark 1981/1988)提出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与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以及温努提(Venuti 1995) 的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与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以上所述的翻译方法二分法,既有共通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本章将对人们常引用及争论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等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直译与意译关于直译之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赞同者坚定不移,反对者(也即意译的赞同者)坚持已见,互不让步。
其实,英文literal translation 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指逐词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也包括逐句译(Sentence-for-sentence)。
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 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见Shuttleworth & Cowie 1997:96)。
然而,在现代文学译者中,赞同直译的人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Nida 所说,“因为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符号所指的意义或语言符号的排列方式都会有差异。
可以说,语际之间没有绝对的一致。
因而,也就没有绝对准确的翻译”(1964:156)。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张培基等1980:13)。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1994:90)。
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见Shuttleworth & Cowie 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来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
直译、意译是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1980:14-15)。
在原语与目的语有共同的表达方式时,直译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例如:(1) He ran his administration as a one-man show, and loved to exercise authority … Arthur Krock reported that he was “the boss, the dynamo, the works”.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82)(译文)他在政府里惯唱独脚戏,喜欢发号施令。
……阿瑟·克罗报道说,罗斯福“是老板,是发电机,是钟表的发条。
”(王宗炎1983:9)当原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直译又无法把原意传递出来时,意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如:(2) If Main Street didn’t understand this, Wall Street did.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85)(译文)这一点,一般人不理解,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却是明白的。
(王宗炎1983:10)如直译为,“如果主街不理解,华尔街是理解的。
”,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王先生把Main Street 意译为“一般人”,把Wall Street意译为“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把原意清楚地表达了出来,使译文简短明白。
(3) Bette Davies, Spencer Tracy and Frank Capra were Oscars. … Alfred Hitchcock was making a lady vanish.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197)(译文)电影演员贝蒂·黛维丝、斯本塞·屈莱塞、弗兰克·卡普拉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导演了《名媛失踪》。
(注:影片原名是the Lady Vanishes.)(见王宗炎1983:11)原文玩了个文字游戏,很风趣,凡是了解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曾导演the Lady Vanishes的读者,看到这句话时,大概都会忍俊不禁。
但是这样的文字游戏却造成翻译上的极大困难,如直译成“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使一位淑女失踪”,其意思就会与原文相悖。
王先生采用意译的方法,表达了原文的一层意义,说明了一个事实,可惜其双头语的形式消失了,原文的风趣味道也完全丧失了。
对此,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独有的声音、文学、修辞手法和社会习惯,这是无法移植的。
古书说,‘橘逾淮而北为枳’。
橘子好吃,枳可是酸苦的。
翻译正是如此。
一篇好文章,翻译过来往往读不得。
你可以把大意译出,可是原文那些音乐和形象性,原作者那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你会丢了一大半”(王宗炎1983:9)。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 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Newmark 1981/1988:22)。
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
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
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文学、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Newmark 本人也认为,语义翻译并非一种完美的翻译模式,而是与交际翻译模式一样,在翻译实践措施中处于编译与逐行译之间的“中庸之道”(Hatim & Mason 1990: 7),(Newmark 1988: 45)。
(见图一)图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Newmark 1981/1988: 45)翻译方法Translation MethodsSL emphasis TL emphasisWord-for-word translation逐字译Adaptation 编译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Free translation自由译/意译Faithful translation 信译/贴译Idiomatic translation地道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交际翻译”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交际翻译(或交际途径)指的是视翻译为“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Hatim & Mason 1990:3) 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或途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