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合集下载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观之道德观层面剖析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观之道德观层面剖析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观之道德观层面剖析陈杰;吴欣【期刊名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19)5【摘要】Translation ethics is an integrated part of ethic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choice of which translation ethics to follow reflects the choice of morality. Chesterman's theory of translation ethics has achieved considerable acceptance but still suffers contradictions among its individual criterion, while the advent of rule-Utilitarianism and Jürgen Habermas' communicative ethics offers sound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anslation ethics study.%翻译伦理从属于道德观范畴是道德观的一个方面。

对于翻译伦理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道德观的选择。

就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观而言,其具体的伦理标准分别体现了绝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而准则功利主义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出现,为翻译伦理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总页数】4页(P32-35)【作者】陈杰;吴欣【作者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儒家伦理的层面剖析与伦理道德观的积极因素 [J], 邵龙宝2.道德观层面下的法律翻译伦理探析 [J], 陈杰;徐秋霞3.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视角下的霍、杨《红楼梦》两译本比较 [J], 杨夏4.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视域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以带双引号词语英译为例 [J], 邓婷;陈瑾;张梓淇;刘炤慧;谢泽楠5.马克思伦理思想与康德道德观之比较——在历史动源、道德原则、道德目标三个层面上 [J], 辛慧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下《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下《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下《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作者:谢东山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摘要]切斯特曼是在翻译伦理研究方面影响巨大的一位学者,他的翻译伦理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中外译本甚多,中译本就有若干版本。

通过运用切斯特曼五大伦理视角研究和分析张若谷和孙致礼的《苔丝》的中文译本,旨在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视角,为其在语言、人物描写、心理描写提供新的方法,同时也丰富《苔丝》的译本研究。

[关键词]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苔丝[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69-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80[本刊网址]http://一、引言关于翻译规范,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他的翻译模因论,和五大伦理模式受国内外大家的推崇。

对于此理论的研究大部分是从阐述理论方面来研究的,比如陈吉荣的《论切斯特曼认知模因翻译策略的贡献与局限》。

有用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分析文本的,如王浩的《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析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但他分析的是英译。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关于这个作品的译本对比,徐俭的《比较《德伯家的苔丝》两译本的措词》,分析比较了张谷若和孙法理译本的措辞。

何琴的《《德伯家的苔丝》及其三种汉译本的比较》主要通过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来分析种汉译本的各自特点。

但这些文章对于《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名作很少运用某一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切斯特曼五大伦理视角理论框架(一)切斯特曼五大伦理视角的源头和发展“翻译伦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提出的。

之后,安东尼·皮姆(AnthonyPym)发展了翻译伦理方面的研究。

他首次提出了“文化间性”概念,他认为翻译职业伦理是翻译伦理的着重点。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作者:周亚莉杨晓敏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9期[摘要]20世纪,翻译规范研究发展的如火如荼。

其中以吉迪恩·图里和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研究盛极一时。

本文拟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梳理两人的翻译规范论。

比较两种规范的差异,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二人的翻译规范理论,旨在为我们今后的翻译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吉迪恩·图里;安德鲁·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0引言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v),1888-1968,低地国家著名翻译理论家。

图里继承并发展了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儿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

图里作为翻译研究领域成就最高的理论家之一,硕果累累,共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70余篇。

但在翻译领域,图里的代表著作为1980年出版的《翻译理论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rTranslation)以及1995年出版的《描述翻译理论研究及展望》(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and Beyond)。

安德鲁,切斯特曼fAndrew Chesterman),当今世界著名翻译理论家。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随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任教(university of Helsinki)。

切斯特曼补充并发展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在他的翻译研究生涯中,出版了多种专著,其中最具特色的专著为《翻译模因论》(Memes of Translation)。

20世纪70年代,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图里开始着手研究翻译规范,并于1997年完成《翻译规范与希伯来文学翻译:1930-1945》一书。

紧接着,图里在其专著《翻译理论探索》中,正式提出了规范是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Toury,1980,)紧随图里脚步的切斯特曼也对翻译规范做了深人研究。

他利用文化基因解释翻译中的研究对象和翻译发展的各个过程,他从保持传统的视野出发来阐释译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译者的作用。

从规范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苏农译本为例

从规范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苏农译本为例

从规范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苏农译本为例彭婧【摘要】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欧美家喻户晓,尤以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最为成功,其译作在中国也广受好评,这与其译者是紧密相关的。

以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典型的策略进行分析,找寻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

%Harry Potter series,written by the British female writer J.K.Rowling,is well kn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countries,especially the first book called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whose translation is popular in China as well.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translator.Based on Chesterman’s t heory of translation norms,the translator explores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rough find-ing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norms when doing translation by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Harry Pot 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153-156)【关键词】翻译规范;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作者】彭婧【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儿童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学翻译,受其目标读者的高度制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翻译伦理下译者责任的选择——基于切斯特曼五种伦理模式

翻译伦理下译者责任的选择——基于切斯特曼五种伦理模式

翻译伦理下译者责任的选择
———基于切斯特曼五种伦理模式
李梦露 黎程立
摘 要:翻译伦理主要是处理翻译活动中各相关利益方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规 范 问 题. 作 为 翻 译 活 动 的 主 体,译 者 必 然 会 与原文作者、目标读者以及译文赞助者等相关利益方产生不同联系,并对这些相关利 益 方 负 有 不 同 的 责 任. 由 于 这 些 责 任 不 总 是兼容的,所以译者要对这些责任进行选择.本文从翻译伦 理 的 角 度 出 发,以 切 斯 特 曼 的 五 种 翻 译 伦 理 模 式 为 基 础,深 入 探 讨 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如何进行责任选择.
周刊
������������������������������������������������������������������������������������������������������������������������������������������������������������������������������������������������������������������������������������������������������������������������������������������������������������������
再现伦理要求译者要通过译文再现原文.阐释学认为, 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由于译者与读者所处的 时空不同,所听所见 都 不 同,所 以 译 者 是 不 可 能 获 得 和 原 文 作者一样的感受的,也 就 是 说,译 者 不 可 能 做 到 像 原 文 作 者 那样正确的理解原文.除此之外,译者 在 理 解 原 文 时 先 入 为 主的偏见也会使其对原作的理解与原文作者产生偏差.因 而,译者要完整地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内 容 再 现 出 来 基 本 是不可能的.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文化视角下的电视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文化视角下的电视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文化视角下的电视剧剧名翻译□梁丽丽/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跨文化交流也成为经济全球化常态化发展的趋势。

为了更好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必要做好跨文化的工作。

如今我国产出的大量优秀的电视剧正受到西方国家的热情追捧。

为进一步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工作,我们需要更加严格、认真的对待电视剧剧名的英译工作。

本文以翻译伦理为视角,深刻探究各种电视剧剧名的类型特点以选择相对应的伦理模式作为指导,以此通过电视剧剧名英译来承担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职责。

1 关于翻译伦理1.1 何为伦理汉语“伦理”一词从字典上查证,它是与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联系起来。

孔子推崇的“礼”也与伦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无不说明遵循道德规范,言行举止符合礼的标准。

由古至今,伦理一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深深的镌刻在人民心中。

伦理的本质就是道德规范,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

其中蕴涵的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哲理,也包括许多做人的道理,例如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定[1]。

人们的言语和行为需要符合道德伦理的要求,以至于个体方可在复杂的社会群体交流中做出正确的言语和行为选择,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

鉴于此,翻译亦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中涉及作者和译者、原作和译文、语言和文化、译者与委托人、译者与读者、译者与评论家等诸多要素[2]。

纷繁复杂的翻译实践活动便决定了它与伦理学的密切关系,更离不开伦理学的有效指导,以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价值引导,才能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解决好各方面关系[3]。

1.2 翻译伦理研究综述1.2.1 国外翻译伦理研究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法国著名理论家、哲学家安托万贝尔曼(A n t o n i e Berman)。

1813年,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发表了《论翻译的方法》,他提出了实现翻译活动的两种途径:一是尊重作者的思想,二是走近读者。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对比研究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对比研究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对比研究作者:陈婧鸣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本文选取了《傲慢与偏见》王科一与孙致礼的两个中译版本,拟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为理论指导,结合原作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翻译规范的遵循,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翻译规范;中译本;译本对比一、引言简.奥斯汀作为闻名世界的女作者以及英国十八世纪最后一位现实主义古典作家,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爱情与婚姻的坎坷经历及其周围女性的情感问题,指出了阶级间的矛盾和封建社会女性所受的压迫,简洁精练的文风和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印象深刻。

小说的众多中译本中以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版最受读者欢迎,被推崇为其最权威中译本。

本文以描述性翻译研究代表之一的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译本时代的各种影响因素,探寻两位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遵循规范,并对两译本进行客观评价。

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及其内涵描述性翻译研究致力于从实践中总结出能够用于概括并预测翻译现象的普遍原则,图里是第一个将翻译规范概念提升至理论研究层面的人,他认为不同的规范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

赫曼斯点明了图里研究的不足,批判其翻译思想中残余的对等理念,并强调翻译规范在译者身上施加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展现了其规约性本质。

切斯特曼结合前人成果将生物社会学用来解释文化现象演变的概念“模因(meme)”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用以解释翻译现象的各种概念与理论,包括翻译理论、规范、策略和价值观等都可算作“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并将其集合称作“模因池(meme-pool)”。

特定时期与文化背景的社会中同时存在多个翻译模因,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即成为翻译规范[1]。

切斯特曼十分重视翻译实践,他对图里的翻译规范给予肯定并将更多注意力投向翻译过程及其产品,在图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分类: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

从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伦理模式看翻译策略

从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伦理模式看翻译策略

包括 译 者 应恰 当地 满 足 原 文 作 者 、 译 委 托 人 及 读 者 对 诚 信 的 要 翻
求 .应 根 据 翻 译 情 境 的 要 求 使 翻 译 交 际 达 到最 大程 度 的 优化 , 应 确立 并 维 持 原 文与 译文 之 间 适 当的 关 联 相 似 性 。
} 特 曼 对 翻 译 伦 理பைடு நூலகம்的 研 究 最 有 系 统 性 。他 自 己提 出 了 一 刀斯
能从 译 文使 用 者 的 角 度 m 发 进 行 翻 译 创 作 . 对 原 文 作 适 当渊 町 整 和诠 释 。 服 务 伦 理 主 张 “目的决 定 手段 ” 由于 目 的论 的首 要 原 则 是 。
a 再 现 伦 理 体 现 原 文 的 重要 性 。译 员 的职 责 就 是 尊 重 原 作 .
者 意 图 , 于 原文 . 原 文 最 大 程 度 地用 目的语 展 示 来 。异 化 观 忠 将
是 这 一 思 想 的 代 表 。 译 员 处 于 从 属 地 位 b 服 务 伦 理 体 现 译 员 服 务 对 象 的 重要 性 。 员 的职 责 就 是 . 译 使 译文 满 足 使 用 者 需 要 . 于 目 的语 接 受 方 , 原 文 以 使 用 者 最 忠 将 能 接 受 的 方 式 表 达 来 。归 化 观 是这 一 思 想 的代 表 。此 时 译 员 可
条 : 业 责 任 伦理 . 一 模 式 对 译 员提 了应 尽 的义 务 和 责 任 , 专 . 这 以
及 应 当体 现 的 专业 水 准
2切 斯特 曼翻 译伦 理观 反 映 出的翻译 策 略
切 斯 特 曼 的 五大 翻 译伦 理 模 式 反 映 出的 翻 译 策 略 如 下 :
l切 斯 特 曼 的 五 大 伦 理 模 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韩江洪\摘要:本文探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

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

他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

他系统地描述了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是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

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瑞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1·引言近二十年来,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当推图瑞,他的《描写翻译学及其它》系开山之作。

在他之后,不少译论者都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赫曼斯和切斯特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近来国内译界已有评介,如赵宁(2001)和廖七一(2000),而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尚未见介绍。

切斯特曼在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有关翻译规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规范的来源、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等等,首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进而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

他的规范论为翻译规范理论之河注入了一股活水,标志着翻译规范研究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2·翻译规范的来源切斯特曼致力于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理论和看法纳入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

他借用了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meme。

meme是社会生理学家岛金斯(Dawkins)在1976年写的一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这个概念在原书里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

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根mimeme,岛金斯把mi-去掉,是为了使它看上去更像gene。

岛金斯认为meme是文化传播的单位。

切斯特曼把岛金斯的meme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切斯特曼1996:63-71; 2000a: 1-17)。

我们据此姑且译meme为“理念因子”。

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

所有的翻译理念因子构成了庞大的理念因子库(meme-pool),其中有些翻译理念因子没有最终赢得普遍接受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另外一些曾经非常风行却最后又让位于其他的翻译理念因子,还有一些理念因子生命力很旺盛,似乎坚不可催。

不同的翻译理念因子在不同的时期,占据了不同的地位。

一旦某种翻译理念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变成翻译规范(Chesterman1997a)。

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切斯特曼1995:253-268):1.单词阶段———词是翻译的基本单位;2.“上帝之词”阶段———全方位忠实源语文本。

源语文本中的语法形式不可改变,语法形式负载有意义;3.修辞阶段———译者的忠实转向读者,强调译文流畅。

4.逻各斯阶段———译者的创造性和语言的塑造力被置于重要地位;5.语言学阶段———注重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关系;6.交际阶段———强调信息的功能和语用等方面;7.目标阶段———关注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或遵循规范、或打破规范;8.认知阶段———该阶段把我们带回翻译操作中心,也即译者的头脑,探究译者翻译时作出的决定及其理由。

每个阶段都可视为一个特别的理念因子或因子群。

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概念和见解,其中有的概念和见解能够持久生存并进入随后的阶段,它们其实也就是规范。

这些阶段本身也可被视为规范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些阶段各自的顶峰在时间上约略有先后顺序,但阶段之间也有许多重叠,它们逐一累积而并非严格地前后相继,从根本上说,它们代表着思想簇而不是历史时期。

3·翻译规范的分类图瑞较早地对翻译规范作出分类,他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初级规范是指那些决定文本选择的因素以及整个多元体系中的翻译策略。

起始规范制约译者个人的倾向,译者在这种规范的制约下选择重源语文本或者重目标语文本,或者是选择某种程度上居中的态度。

而作规范则是指实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抉择的规。

切斯特曼深受氏理论的影响,但与图氏相比,切氏似乎更注重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或许因为这两种规范与翻译产品和行为本身密切相关。

他把影响翻译产品和行为的规范也划分为两类———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切斯特曼1999:90-97),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期待规范是指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比如在语法性、可接受性、风格等等方面的期待。

这些期待部分地受到目标语文化所盛行的种种翻译传统的制约和类似文本类型形式的制约,也受到经济、意识形态因素、同一文化及不同文化间权力关系的影响。

我们可根据期待规范对不同的译本作出评价,一些译本可能比另一些译本更符合期待规范。

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在一个文化的译本集合体内区分出非常符合规范的译本子集,这一子集以外的其它译本虽未体现期待规范,但仍可被视为译本。

这一区分对翻译研究颇有方法论意义。

期待规范基本上是由于其自身在目标语社会的存在而生效的,人们确实对某些特定文本怀有期望,因而体现在这些期望中的规范是有效的。

但有些情况下,期待规范是因了某种规范权威(翻译评论家、教师、文学评论家等等)的作用而生效。

在任何社会,都有一专家群体,被人们认为有能力确认这样的规范。

他们可以对已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规范予以确认,在此意义上,他们代表整个社会,受到其他成员的信赖。

专业规范制约翻译过程中可接受的方法和策略。

从译者的角度来看,这些规范从属于期待规范,因为他们决定于期待规范。

任何过程规范都决定于终极产品的性质。

这些过程规范来源于规范权威,而规范权威是社会公认有能力的职业译员,这些职业译员又为其他社会的有能力的职业译员所承认,能力”和“职业性”是被以主体间性的方式定义的。

如果人们认为你有能力,你就有能力,而承认你有能力的人们又被他人承认有资格做此判断,如此等等。

期待规范的建立主要源于专业人士,因为他们的译品很自然地变成目标语社会评估后来译本所依据的标准。

换句话来说,专业人士的翻译行为具有建立规范的作用。

反过来,如果一个译本被认为遵守了相关的期待规范,译本的译者就会被认为是有能力的职业译员。

正如可以从译本总集中区分出一个特别符合期待规范的译本的子集,我们也可以从某一特定文化的译者群体中区分出一个模糊的子群体,该群体中的译员都被认为是有能力的专业译员。

那么,从这一群职业译员的翻译行为中我们就可以获得翻译的过程规范。

切氏把这些翻译过程规范称作专业规范。

专业规范又可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及关系规范(切斯特曼1993:1-20)。

责任规范是道德规范,也即译者接受委托人赋予他的翻译工作的责任。

交际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指译者应致力于使参于交际的各方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交际。

关系规范是一种语言规范,主要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

这三种专业规范部分地是经过规范权威的批准而生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规范像期待规范一样,是因了它们自身的存在而生效,即人们接受了它们,承认它们是制约专业译员翻译实践的规范。

打破这些规范通常被认为应该受到批评。

批评或许会受到(被批评的)译者的抵制,从而引发关于应该如何解释规范的争论。

规范总是可以争论的。

一些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或许会声明他们的意图就是要打破规范。

他们故意违反期待规范,往往是由于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优先考虑了一些因素,比如,忠实于源语文本某些形式,坚持某种再现源语文化的最佳方式,或者渴望打造更具说服力的译本。

译本打破期待规范恰好证明了那些规范的存在。

如果人们都期待译本打破某些规范,那么这种期待本身也将变成规范。

因此,期待规范并非静态或永久性的,而是可以修正和改变的。

4·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4. 1翻译策略———译者遵守规范的方式4.1.1翻译策略的特征a.翻译策略是一种过程翻译策略也是理念因子,它们是译者遵守规范的方式,翻译规范通过翻译策略对翻译行为起作用。

译者采取一系列翻译策略,最终获得他所认为的最理想译本。

因此,翻译策略是一种过程、一种行为方式。

b.翻译策略是语篇操纵的形式翻译策略的总体框架是行为性的。

翻译策略描述语篇行为,涉及到译者在生产目的语文本中的翻译操作,这些操作要么关乎彼目的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的理想关系,要么关乎彼目的语文本和目标语中间同类型其它文本之间的理想关系。

所以说,翻译策略是语篇操纵的形式,可通过与源语文本相比较,从译本中直接观察到翻译策略。

c.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指向翻译行为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具有目的性,翻译策略以目的为指向。

翻译策略所指向的目的即翻译规范。

d.翻译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翻译策略是解决翻译问题时采用的策略,问题是翻译策略的出发点,翻译策略以问题为中心。

在较一般的层次,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如何翻译这个或这种文本”,所用策略为“总体策略”,比如译者就目标文本和源语文本间恰当关系的一般性质作出的起始决定等等。

在较具体的层次,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如何翻译这个结构(或这一思想、或这一项)”,所用策略为“具体策略”。

切氏对具体策略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e.翻译策略具有潜在意识性翻译策略能被意识到,或至少被潜在地意识到。

对于一个译者来说,具体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某一特定时刻)比总体策略容易被意识到。

当译者刻意遵守某些规范时,对自己采取的翻译策略就会有清晰的知觉;反之,如果译者不自觉地按照某些规范进行翻译操作,那么,他所采取的策略往往只存在于他的潜意识中。

f.翻译策略具有主体间性对翻译策略往往只能进行不严格的阐述,而很难给予清楚的解说,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主体间性。

当翻译策略在译员中间传播并延续其存在时,通常是被以一种非正式的、很粗糙的方式阐述的,这使得它们具有可学性、可移动性、易接近性。

对于翻译主体(译者)来说,翻译策略是反复实验的过程。

4.1.2翻译策略的分类翻译策略大体上可分为理解策略和生产策略两类。

理解策略关系到对源语文本的分析以及翻译委托的性质。

生产策略实际上是理解策略的结果,它们关系到译者为了生产恰当的目的语文本而采取的操纵语言材料的方式。

切氏(1997:92-112)对生产策略做了详细分类。

他的分类是篇章语言学性质的。

翻译的生产策略共有三大类:句法/语法策略(代号为G)、语义策略(代号为S)、语用策略(代号为Pr)。

句法/语法策略包括:G1,直译;G2,借词;G3,移位;G4,单位转换;G5,改变词组结构;G6,改变从句结构;G7,改变句子结构;G8,改变衔接;G9,层次转换;G10,改变组合。

语义策略包括:S1,使用同义词;S2,使用反义词;S3,利用上/下义词;S4,反译;S5,抽象化和具体化;S6,改变分布;S7,改变强调;S8,解释;S9,改变比喻;S10,其它语义策略。

语用策略包括:Pr1,文化过滤;Pr2,改变清晰度;Pr3,改变信息;Pr4,改变人际关系;Pr5,改变语言行为;Pr6,改变连贯;Pr7,局部翻译;Pr8,改变译者可见度;Pr9,编译; Pr10,其他语用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