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论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翻译规范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翻译规范的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还要文化背景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本文将探讨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及其研究途径,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一、翻译规范的定义与分类翻译规范是指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这些原则和标准可能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
根据其性质,翻译规范可分为以下几类:1、语言规范: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和句法转换的规范。
这些规范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文化规范:涉及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和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同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
3、社会规范:涉及社会习惯和礼仪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循目标语言的社会习惯和礼仪,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期望。
4、心理规范:涉及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分析和把握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心理活动,以确保翻译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二、翻译规范的研究途径要研究翻译规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与相似之处,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利用语料库资源,对大量的翻译实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翻译规范和技巧。
3、实证研究法: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对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揭示翻译规范的实际情况和应用效果。
4、跨学科研究法:将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翻译规范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翻译规范的应用与评估翻译规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翻译阶段和审校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翻译规范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翻译规范的应用进行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准确性评估: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避免了歧义和误解?2、流畅性评估:译文是否通顺、易读?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3、文化适应性评估:译文是否适应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否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4、社会认可度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社会的价值观和习惯?是否得到了目标读者的认可?总之,了解并遵循翻译规范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The Nature and Role of Norms in Translation 翻译规范

文本语言规范影响或决定译者实际上选择什么译语材料来代替源语材料,或作为源语材料的对等
物。
元规范与操作规范的关系 一般说来,元规范在逻辑和顺序排列上优先于操作规范,因为译者首先要慎重考虑翻译什么和选择 何种译本的问题。同时,两类主要规范之间相互影响甚至互为条件。例如,作为操作规范重要内容的 篇章切分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或模式),他们之间的差别对翻译来说都起一些暗示作用,通常,篇 章切分越接近目标文化传统翻译作品的可接受性就越强,所以,操作规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与不足
贡献:
他把翻译纳入到一个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研究,使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对文本进行孤立的 、静态的对比中解放出来。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多维性质,使译者的策 略和一些翻译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不足
1)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束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论是描述性的,而翻译标准本身的描述性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翻译规范的本质分类多样性以及建立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与不足gideontourygideontoury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在多元系统论的基础上研究希伯来文学的翻译提出以译语为中心的翻译观强调以实证的方法对大量译本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从而找出译语文化中制约翻译过程中种种决定的规范
1
Gideon Toury简介
翻译规范的本质
规范的定义: 社会公认的普遍的价值观和观念,以区别正确与错误,适当与否。作为适用 于特定情况下的行为规范,可指导具体行为,可建立和保持社会秩序。规范 适用于一切文化活动或构成文化的任何系统。
图里认为翻译是受社会文化规范制约的活动。
制约翻译的因素
源语文本;语言之间的系统差异;文本传统;译者的认知能力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的研究摘要: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被誉为”西方的红楼梦”(han,2004)。
这本著名的小说出现过多个中译本,然而,对其翻译的研究仍然很有限。
目前,对这本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学层面,这对研究翻译作品来说视角过于狭窄。
本文选取了两个中译本-张振玉的《京华烟云》和郁飞的《瞬息京华》,从翻译规范的角度探讨两译本的不同。
关键词:moment in peking;翻译规范一、moment in peking及其研究moment in peking写于1938年,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小说,是一部近代中国的史诗,也是林语堂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精美的英文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了世界,而其中文翻译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
林语堂一直对其译作不甚满意,这也是为什么林的小说没有散文流行的原因之一。
(lin,1991)目前,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学及文学人物对比分析上面,而对其中的社会文化等制约因素缺少考虑,无法全面地探讨译作的差异及影响的成因。
因此,用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探讨这部小说的不同译作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解释各个译作在读者中的不同反应以及译本的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林的小说。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规范”的定义强调在目的语中翻译行为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
规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制约人们生活的传统的或大众默认的行为,道德准则。
(a.2002)翻译规范是图里描述性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是将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描和研究,以此构建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翻译活动中,作为理论指导。
(toury,1995)图里认为翻译是规范指导下的活动,将其分为三种:初始规范、预先规范和操作规范。
一,初始规范:图里认为这是规范论中的核心概念。
分为两级,充分性性和可接受性。
倾向于源语语言文化的译者行为叫做充分性,译者忠实于原文。
从翻译规范论视角评析辜鸿铭英译《中庸》

后期 的理论支柱 ,并进而影响到了整个 国民的文化心理 模式 。它所包含的思想是 中华民族 的宝贵财富 ,对世界
文 明的理想。所 以他 主要采用归化法为主 、异化法为辅
的翻译方法 ,使译文在表达思想方面能起到 与原文相同
其他 国家的文化也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从 1 世纪至今 , 6 《 中庸 》不断地被译为外文 ,但是在众多译本 中,辜鸿
每个 层次上 ,翻译规范都在运作 ” T uy20 :1 0 。( o r 0 0 3 ) 译者选择何种文本进行 翻译 以及在 翻译中采用何种 翻译 策略 ,与 目的语文化 中的各 种规 范有 着重 要 的关系 。译 者所 选择 的文本 一方 面基 本符 合 目的语 文化 的各 种规 范, 而且 能够满足 目的语文化 当时 的某种文化心理需 求 ,
类的 “ 翻译的标准” 而指 的是译者 在进 行翻译 时所面对 , 的种种制约 ,这些制约主要来 自译入语社会及文化 ,去 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决定 。 二 、辜鸿铭 《 中庸》英译 中翻译规 范的运作
以来 ,翻译研究 出现 了文 化转 向。以埃 文一 哈和吉迪 佐 恩一 图里为代表 的 “ 翻译研究 派学者” ,他们关注译文产
就要 向 目的语语 言及 文化规 范靠拢 ,翻译规 范便 由此显现 出来。在 扼要概述 图里 的翻译规 范论本质 分类后 ,本 文通 过对辜鸿铭 《中庸 》英译本的分析论证翻译规 范的运作 方式。 关键词 :《中庸 》 ;辜鸿铭 ; 目的语文化 ;翻译规 范
中图 分 类 号 :H3 59 文献 标 识 码 :A 1. “ 翻译 过 程 的每 个 阶 段 中 以及 在 其 产 物 及 译 文 的 在 规 范 的 支 配 。 翻 译 规 范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可 以说 是 译 者 在 两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
在这个大潮流中,文学作品评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作品评论的翻译研究至少应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但是,这类翻译研究却不多,可见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学评论文本旨在介绍文学作品,翻译这类文本应当遵循一定规范,才能让译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评论的翻译能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并对作品本身产生阅读兴趣。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包含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从选材到翻译总策略再到具体的翻译策略都有章可循,可以为文本翻译提供指导。
其中,图里提出的“可接受翻译”原则更多地考虑译语文化规范,而文学评论文本翻译应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使读者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意味着这一原则能为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首要指导。
因此,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以作为此类文本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翻译实践《爱玛》(导读与注释)所遇到的翻译难点为例,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学评论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纯语言性文本规范和文学性文本规范为划分,从词法、语法和句法、文体特征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策略。
词法层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义选择、词类转换以及增译与减译策略;语法和句法层面,本文以翻译实践最典型的被动语句和长难句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选择最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和读者可接受性的翻译;文体特征层面,本文分别讨论了翻译实践中最典型的引经据典内容的翻译方法、为达到相似的文学美感采取的四字格译法和文学评论文本相关术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墨子》英译对比研究

翻译规范论视角下《墨子》英译对比研究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墨子》的英译中翻译规范的应用,比较不同译者对翻译规范的理解和处理,探讨翻译规范在译文质量上的影响。
为此,文章首先定义了翻译规范,概括了英译《墨子》的历史,并分析和研读了英译《墨子》的典籍,指出了郑樵的英译规范如何不同于其他译者的英译规范,从而提出了郑樵的英译《墨子》具有较高文本质量的结论。
本文可为今后译者翻译《墨子》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提升有关翻译规范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墨子》;英译;翻译规范;郑樵随着《墨子》入选为大学哲学类教材,关于《墨子》的英译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诸多译者也因此而纷纷进行翻译,其中郑樵的英译《墨子》也取得了较高的认可。
然而,在这些翻译中,翻译规范的实践似乎并不是重点。
今天,翻译规范在英译《墨子》领域却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能够改善译文的翻译质量,而且有助于更加有效地上译文本的意义和形式,进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本文将以翻译规范论视角下《墨子》英译对比研究为研究对象,探讨郑樵与其他译者如何理解和应用翻译规范,以及翻译规范在译文质量上的影响。
第一部分为引论部分,旨在介绍《墨子》及其英译历史;第二部分为翻译规范论视角,用于阐述翻译规范的基本概念及各类翻译规范;第三部分为《墨子》英译的对比研究,分析和研读了不同译者的英译典籍,比较郑樵与其他译者在翻译规范上的不同处理;第四部分为结论,概括本文研究结果,并指出郑樵的英译《墨子》具有较高文本质量。
本文以示例英译文献的基础,审视不同译者如何运用翻译规范,以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以期能够为今后英译《墨子》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探究翻译规范的理解与应用。
第一部分《墨子》简介及其英译历史《墨子》是中国古典哲学作品,它由墨翟所著,是战国时期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
在中国古代,《墨子》备受重视,它深受明清时期科举考生及文人的推崇。
《墨子》探讨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其中包括道德理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学中崇尚礼法、仁义礼智的教义等等。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作者:秦文杰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就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该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描写翻译研究;翻译规范吉迪恩·图里(Gide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规范研究,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的论述和译入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构成了图里描写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霍姆斯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
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指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
而图里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不评价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
图里指出,经验科学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规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赫曼斯翻译规范理论评析

三、 翻译 规范 理论 内容及 实 质
( 一) 规 范概念 及其 在 翻译 中的引入 在 文化 学 派 看 来 , 翻译是社会化 的交际行 为。
交流 各方需 要 一定程 度 的人 际协调 。而 常规 、 规范、 规则 、 模式 是 解决人 际协 调等社 会互 动 问题 的要 素 。
规 范作 为基本 的社 会 、 文化现 实 , 不 仅仅 与实 际翻译 操 作过 程有关 , 更 主 要 的 是 它在 其 中 发挥 决 定 性 的 作 用 。基 于此 , 图里首 先将 规范 概念 引入 翻译研 究 。
充 实 了多元 系统 论 的规范 概念 , 增 加 了“ 规范” 这 个 术 语 的所 指范 围和 复杂程 度 , 从 而延伸 了这 个概 念 ,
借以分析翻译现象 的多种决定 因素 , 提 出了翻译规
范理 论 。
2 0世 纪 是 翻译 研 究 取 得 巨大 发 展 的 时 期 。 从 早期 的翻译 传 统译 论 到 中 期 的从 心 理学 、 语 言学 方 向科 学 地研究 翻译 , 直 至最 近 翻译 文 化 学 派 及 各 种 各 样 的文化理 论 , 如后 结构 主义 、 后 殖 民主义 和女 性 主义 等等 的兴起 , 可 以说 每个 阶段 的 翻译 理 论 都 极 大地 促进 了翻译 研 究 的发 展 。但 是 , 我 们 必 须看 到 其 中的 问题 与不 足 。西 方 传 统 译 论 大 多 是 规 范 性
l2h六结语综上所述赫曼斯以翻译规范概念为核心的描述性翻译研究虽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形成了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但是作为一个理论框架该理论在试图解释翻译过程中种种复杂而又微妙的问题时还是有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第2 9卷
V o 1 . 2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原文译文中哪部分进行对照分析具有随意性;(赫尔
斯曼,1999:97)
图里规范论的不足之处:
2.关注翻译作品或翻译活动的文化意义 ,对原/译文转换过
程中的具体问题则不太在意。
3.片面强调研究者的客观中立 , 过于避免价值判断。(忽
略了译者的主体性,而且过于理想化,没有办法实现)
总结
图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描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与翻译规范,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以及翻 译规范的定义、分类等;
(2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译本的
研究来发现制约翻译活动的规律,即翻译规范;
If it is towards the ST, then the TT will be adequate; if the target culture norms prevail, then the TT will be acceptable.
——Toury 译者可以选择遵循原文(原语文化)或译文(译语文化)
规范论的成就
(1)摒弃一对一的对应主张,并排除文学/语言上对等的
可能性(除非出于偶然);
(2)在任何翻译文本的制作过程中考虑目标文化系统中
的文学势态;
(3)推翻原始信息的地位固定这一概念;
(4)结合原文和译文,一并归入交叉的文化系统的符号
网中。
(Gentzler 1993/2001:131)
忠实于原语或者目的语之间做出选择时的判断标准;
操作规范 (Operational Norms ),操作规范则是译者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和目的的变化, 并且在初始规范的基础上做出的具体决策。
初始规范 (Initial Norms ): Acceptability & Adequacy 可接受性与充分性
图里翻译“法则”
(1)标准化法则,指“在翻译中, 原文内的文本关系往
往被修改,有时甚至完全被忽略,以附和目标语文本中 【更】惯常的语言选择”。即指在译文中改动原文模式, 选取在目标语种较常见的语言措辞。
(2)干涉法则,干涉法则将原文对译文的干涉看作是对
原文的一种“默认”翻译,干涉是指在译文里复制原文的 语言特征(主要是词法和句法模式)。
图里 规范论
A B C
图里简介
三个规范&两个原则 规范论的成就
D
规范论的不足
图里简介(1942-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理论家。 主要研究兴趣:是翻译研究的方法
论,文化设计与翻译、翻译史。
他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出发
点,沿着霍姆斯开创的翻译研究学 派的基本路线,做了大量的翻译描 述和理论建设工作。他系统地阐述 了霍姆斯提出的描述翻译思想,为 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最大贡献。
的规范,若译者的选择偏向原文,则译文就会是充分的; 若译语文化规范占上风,则译文将会是可接受的。
归化&异化?
操作规范
它又被分成两个次级规范:母体规范 (Matrical Norms )
和篇章—语言规范 (Textual- linguistic Norms ),其 中前者决定对源文部分或全部的翻译,影响译文的宏观结 构,后者涉及对源文中具体词汇、句子、 段落等内容的 取舍或改变、修辞手段的变更或取舍,影响译文的微观结 构。
(3 )母语译者 (native translator) 与译者的培训,指出
如何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于译者行为,并把 翻译规范分为三个类型:
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取舍;
预备规范 (PreliminaryNorms ),主要涉及对翻译文本
初始规范 (Initial Norms ),初始规范是译者在倾向于
图里规范论的不足之处:
1.所谓“规范”并非完全客观或具有普遍性的: 一种企望通过个案研究进行概括(乃至过分概括)的愿望;
(根茨勒)
根本无法得知关于翻译的所有变量,也不可能找出翻译的
所有法则;(赫尔斯曼,1999:92)
“充分性”与“可接受性”这两个术语,在其他语境中有
评价性含义,本身就存在含混之处,建议使用“译文导 向” (TT-oriented )和“原文导向”( ST-oriented) ; (赫尔斯曼,1999:97)
尽管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但以图里为代表的 翻译规范论在翻译研究上的作用是显著的。
没有将视野局限于静态、封闭的文本体系 , 而是将目光投向 更为广阔的领域 — — —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环境 ,探索翻译 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之,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为翻译从传统的规范研究走向描 述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描述性翻译的进一步发 展,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