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_张淑贞3

合集下载

翻译规范理论角度下英译《庄子》研究

翻译规范理论角度下英译《庄子》研究

翻译规范理论角度下英译《庄子》研究作者:李思梦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4期天津外国语大学【摘要】《庄子》是我国重要的文学国粹,英译《庄子》当然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赵彦春的翻译版本具有很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得到学界广泛好评。

本文拟从翻译规范角度评析赵彦春译本,探讨翻译过程,及影响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翻译规范角度英译《庄子》引言吉迪恩·图里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建立了描写翻译理论。

他探讨了如何接受目的语文化背景条件和特点以及如何研究文化交际下的翻译规范。

《庄子》是道家的经典之作。

在众多译本中,赵译本是其中最不凡、最值得研究的译本之一。

在深刻研究原著基础之上,赵实现了其学术之价值,文学之魅力。

本论文目的在于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来研究英译《庄子》,以此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及《庄子》的深刻含义。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图里认为,翻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超越了源文本、语言之间的系统差异,处于文化的层面。

规范处于规则和特性之间。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受限于两种规范: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

初步规范包括翻译策略和翻译政策;操作规范是影响翻译过程的实际抉择。

在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之外,图里还提出了首要规范,它决定了一个译者翻译某篇作品的整体走向。

二、翻译规范角度下英译《庄子》研究在中国,《庄子》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且已传播到世界一些国家。

庄子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段,如重复、隐喻、矛盾、顶针等方式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融入到这本书中,同时他也阐述了对“道”的理解。

翻译规范对翻译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预先规范、操作规范以及首要规范三方面来看英译《庄子》。

1.预先规范。

预先规范是选择文本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源文本是如何进入到目标文本的。

预先规范包括译本的翻译政策和翻译方向的选择。

《庄子》因包含许多蕴含中国经典哲学和文学的次回合表达而有其特殊性。

因此,译者需十分谨慎和缜密来处理源文本。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周亚莉;杨晓敏【摘要】20世纪,翻译规范研究发展的如火如荼.其中以吉迪恩·图里和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研究盛极一时.本文拟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梳理两人的翻译规范论,比较两种规范的差异,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二人的翻译规范理论,旨在为我们今后的翻译研究起到指导作用.【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6(000)019【总页数】2页(P51,64)【关键词】吉迪恩·图里;安德鲁·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作者】周亚莉;杨晓敏【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1888-1968,低地国家著名翻译理论家。

图里继承并发展了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儿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

图里作为翻译研究领域成就最高的理论家之一,硕果累累,共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70余篇。

但在翻译领域,图里的代表著作为1980年出版的《翻译理论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以及1995年出版的《描述翻译理论研究及展望》(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当今世界著名翻译理论家,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随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任教(University of Helsinki)。

切斯特曼补充并发展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在他的翻译研究生涯中,出版了多种专著,其中最具特色的专著为《翻译模因论》(Memes of Translation)。

20世纪70年代,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图里开始着手研究翻译规范,并于1997年完成《翻译规范与希伯来文学翻译:1930-1945》一书。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

方世界好奇《 心得》 中讨论的孔子哲学思想对解决 文化规范和译人语文化规范的取舍问题上 ,译者
当今西方人面临的问题能否具有启示作用 。20 根 据文 本 的实 际情 况掌 握 两种 不 同文化 规 范 的 的 08
年美 国次贷危机引发 了全球 范围内的经融危机 ,
契合点 , 并且在译文中生动地表现出来。译者没有
通大众读者少之又少 。再次是响应国家政策 的结 的一次整整 四天没有出宾馆 , 认真到了较真 的地 果。为了吸引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更加全 步 ” 。圈 面有效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04年 , 20 国家正式启 动 了 “ 国 图 书 对 外 推 广 计 划 ” C i ok 中 ( h aB o n
( ) 要规 范体现 于译 文 的整体 风格 二 首
译文的整体风格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 译
It aoa 。在此基础之上 ,09年又全面推行 入语作品的受众 、受众的母语及其文化风格和源 ne tn1 n r i ) 20 “中 国 文 化 著 作 翻 译 出 版 工 程 ” Po c f 语作品的风格 。《 (r et o j r 心得》 英译本的受众是普通 的大
了前 进 的方 向。
选择 Et r y e e( s e Tl s y 中文名狄星 ) 心得》 h d l 为《
言解读经典 , 拉近了经典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成功 翻译和她的专业素质、生活经历以及工作态度有
的原 因有 :一 是 通俗 ,用一 般 群众 能 听懂 的语 言 关 。Et r y e e 毕业于英 国剑桥大学 , “ s eT l s y h dl 中文专 获得 从 解说 《 论语》二是 : ; 有趣 , 她用古今 中外 的故事 、 寓 业 , 英 国立 兹大 学应 用 翻学 研究 硕 士学位 ,

从图里的文学文本和译本比较模型视角分析《麦琪的礼物》

从图里的文学文本和译本比较模型视角分析《麦琪的礼物》

从图里的文学文本和译本比较模型视角分析《麦琪的礼物》作者:刘晨来源:《教师·中》2016年第01期摘要:本篇文章对以色列翻译家图里及其提出的翻译理论和一些概念,如“文本素”“充分翻译”和“转换”,进行了介绍。

并以图里的有关文学文本及其译本比较模型为基础,分析了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的原文和译文的转换程度,对比较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间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这些概念和模型进行分析,可以拓宽译者文本分析的视野,对文学翻译工作很有意义。

关键词:图里;文本;模型;《麦琪的礼物》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123-03收稿日期:2015-10-27一、图里简介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以色列人,他和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lar)是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

埃文·佐哈尔可以说是图里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启蒙者和合作者。

在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早期,图里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翻译理论。

他只是协助佐哈尔进行文学翻译研究,但在该过程中,图里深受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

他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James Holmes)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图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与翻译规范,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以及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等;②个案研究(case study),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译本的研究来发现制约翻译活动的规律,即翻译规范;③母语译者(native translator)与译者的培训,指出如何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译者进行培训。

这三方面都有自己研究的重点,但都以翻译规范为核心。

图里的研究大大促进了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确立。

基于图里规范翻译理论的沈阳市城市公示语翻译

基于图里规范翻译理论的沈阳市城市公示语翻译

基于图里规范翻译理论的沈阳市城市公示语翻译王心彦【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而公示语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的标志,是一座城市的城市名片,也是外国人看中国的窗口,尽管中国公示语翻译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就其发展现状而言,仍然令人感到担忧.沈阳市作为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一直深受广大外国人的喜爱,但沈阳市城市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各类错误,给外国人的衣食住行带来不便.综上考虑,笔者试从图里规范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沈阳市城市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并给出修改意见,旨在通过正确的城市公示语翻译,提高沈阳市的国际形象,使其成为一座全方位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大都市.【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8)001【总页数】3页(P110-112)【关键词】国际化;城市公示语翻译;图里;规范翻译理论【作者】王心彦【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沈阳市作为一座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然而,作为沈阳市城市文化代表之一的公示语翻译,却存在着拼写错误、翻译不准确,甚至中式翻译等等问题。

笔者发现,存在各类翻译错误的城市公示语在沈阳市并不少见,试想如果外国人无法理解这样的公示语,那么也就无法实现公示语的指示、提示、限制、强制功能,也就无法达到公示语应有的交流沟通目的。

这不仅会影响沈阳市的文明形象,也会影响沈阳市的国际化进程。

因而,笔者以自己在新民三农博览园游览期间所收集的园内公示语翻译为例,针对其中出现的种种翻译错误,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以期通过正确、规范的城市公示语翻译为沈阳市的国际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

图里继承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代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理论。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

在这个大潮流中,文学作品评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作品评论的翻译研究至少应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但是,这类翻译研究却不多,可见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学评论文本旨在介绍文学作品,翻译这类文本应当遵循一定规范,才能让译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评论的翻译能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并对作品本身产生阅读兴趣。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包含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从选材到翻译总策略再到具体的翻译策略都有章可循,可以为文本翻译提供指导。

其中,图里提出的“可接受翻译”原则更多地考虑译语文化规范,而文学评论文本翻译应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使读者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意味着这一原则能为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首要指导。

因此,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以作为此类文本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翻译实践《爱玛》(导读与注释)所遇到的翻译难点为例,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学评论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纯语言性文本规范和文学性文本规范为划分,从词法、语法和句法、文体特征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策略。

词法层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义选择、词类转换以及增译与减译策略;语法和句法层面,本文以翻译实践最典型的被动语句和长难句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选择最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和读者可接受性的翻译;文体特征层面,本文分别讨论了翻译实践中最典型的引经据典内容的翻译方法、为达到相似的文学美感采取的四字格译法和文学评论文本相关术语的翻译方法。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作者:秦文杰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就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该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描写翻译研究;翻译规范吉迪恩·图里(Gide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规范研究,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的论述和译入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构成了图里描写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霍姆斯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

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指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

而图里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不评价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

图里指出,经验科学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规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James Holmes)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意在对图里本人及其翻译理论作比较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描述翻译学研究低地国家多元系统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文本的实证研究、翻译过程的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以此为基础的跨学科整合及文化转向产生于80年代。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渊源。

同时,图里也为现当代译学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值得我们在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本文旨在对图里其人及其主要理论贡献作比较全面的介绍。

1.吉迪恩·图里其人图里出生在以色列的一个港口城市——海法市。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翻译短篇故事等各种文章,其后,做过儿童周刊助理编辑。

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他的父母不让他使用德语,所以他的翻译大都是英语。

图里的翻译生涯是从文学开始的,做一些把英语译成希伯莱语和把阿拉伯语译成希伯莱语的工作。

最初,图里并没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职业,从事翻译只是为了生活。

1966年,他大学志愿填报的是新闻专业,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他感觉新闻不是他所期望的,便离开了。

第二学年结束时,学校新创建了文学研究专业,当时的创办人正物色能够胜任助教的学生,图里就报名参加并成为该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就这样他一步一步深入地了解,从而最终走上了翻译研究的道路。

在图里走向翻译家的道路上,尤金奈达是第一个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奈达的《翻译的科学》是图里读过的第一部有关翻译的读物。

卡特福德的著作也对他影响很深,当然,佐哈尔对他的影响也极大,佐哈尔既是他的同事又是他的导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图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62009一、引言吉蒂昂·图里(Gideo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特拉维夫学派又被称为“以色列学派”,是西方翻译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

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左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里研究的内容很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与翻译规范,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以及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等;(2)个案研究(case study),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译本的研究来发现制约翻译活动的规律,即翻译规范;(3)母语译者(native translator)与译者的培训,指出如何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于译者进行培训。

这三方面各有侧重,但都以翻译规范为核心。

二、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霍姆斯(Holmes)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1]10,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

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研究的重要性,划定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并且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的方法和翻译的定义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制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

规范性翻译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并且“把自己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不考虑文化的大环境”[2]447。

而图里提出以译语为导向(target oriented)进行研究,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

图里把译著视为译语文化中的既成事实(culture fact),不去判断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

图里指出,经验学科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限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他认为,描写研究方法是形成理论的最好方法[1]1。

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主观推断和规定性论述,从而实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3]30。

图里从译语文化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翻译。

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系统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有目的的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1]32。

由此,描写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译本,也包括曾不被认为是翻译的翻译,例如改译、编译、和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等等。

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文化环境中产生出不同译本的影响因素。

图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即翻译规范。

(二)翻译规范的概念和分类图里认为,翻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超越了源语文本、语言之间的系统差异、翻译中涉及到的文本传统、甚至译者的认知能力的范畴,处于社会文化的层面。

处于规则(rule)与特性(idiosyncrasies)之间的社会约束(constraints)就是规范(norms)[4]51。

翻译是受规范约束的活动,而且同时要受到译语规范的约束和源语规范的约束。

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两大类。

初步规范也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翻译政策的考虑,即影响或决定作品选择的因素。

例如什么作者、哪些文学类型、学派、源语文献等等。

二是关于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即是否接受从另外一种语言而不是源语来进行翻译。

例如是否允许从另外一种中间语进行翻译,什么中间语被允许使用或禁止使用或被接受或更受欢迎等等。

初步规范在翻译活动还没有开始前便发挥了作用[4]53。

操作规范是指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

操作规范影响文本的模板,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文本的实际文字表达。

其中,模版规范(matricial norms)决定代替源语材料出现的译语材料的形式和它在文本中的位置与分割。

模版规范还决定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张淑贞,赵宁摘要: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

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中国的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描写翻译研究;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6-0136-02作者简介:张淑贞(1979-),女,内蒙古达拉特旗人,中国民航大学(天津300300)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赵宁(1957-),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语言学。

收稿日期:2008-11-27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072202)。

省略、增加和位置改变的程度。

而文本语言规范(textual-lin-guistic norms)影响或决定译者实际上选择什么译语材料来代替源语材料,或作为源语材料的对等物。

文本规范可以是纯语言性的,或者是文学性的[4]54。

在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之外,图里还提出了首要规范(initial norm)的概念,并且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即译者要么以原文为准则,遵循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要么遵循译语以及译语文学多元系统(或该系统的一部分)的语言和文学规范[4]55。

首要规范决定一个译者翻译某篇作品(甚至是文学作品)时的整体取向。

图里指出,大部分翻译作品都不会处于两个极端,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也就是说,译者会决定牺牲某些源语文化的“规范”,同时也会尝试打破某些译语文化的“规范”,具体位置在译者考虑过“首要规范”后决定。

较少牺牲源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而保留较多译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可接受翻译”(acceptable translation)[4]55。

图里之所以把规范作为其理论核心,一是因为规范是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因素,也是解释包括翻译活动在内的社会活动的关键范畴;二是确立规范可为订立规约翻译行为的法则提供依据[5]64。

而要确立规范和法则,就必须进行大量的个案研究。

三、个案研究图里理论的构建可概括为三步:首先把译文置于译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显著性和可接受性;然后把源语文本同译语文本进行比较,辨识译语文本游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中概括、抽象出翻译行为规范;最后把所析取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法则[5]64。

其中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的。

图里的个案研究主要以外国文学作品的希伯来语译本为对象,包括:1930至1945年之间翻译成希伯来语的文学作品的翻译规范研究,德国儿童文学的希伯来译本研究,莎士比亚诗歌的希伯来译文研究等。

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图里总结了两条翻译的普遍法则:一是渐进标准化法则(the law of growing standardization);二是干涉法则(the law of interference)。

第一类法则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迎合译语代码集中已有的惯常用法,源文本中析出的文本关系在翻译过程中经常被整合乃至完全忽视”[1]268。

图里认为,译者把源语中新奇陌生的文本置换成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的内容或形式,译者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语读者更加顺利地接受译作。

他借用了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提出译作的归化程度取决于翻译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翻译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愈是处于边缘位置,译作归化的程度就愈高[1]268-274。

第二类法则指“在翻译过程中,构成源文本的各种现象(例如词汇特征、句法特征等)趋于向译语文本传递”[1]275。

这种传递既可以是正传递(positive transfer),也可以是负传递(negative transfer)。

该法则表明,源语文本对译语文本产生某种“默认”(default)作用。

这样,欲使源语文本对译语文本不产生任何干涉作用(即无干涉输出),必须具备一些特殊条件,而且译者须做出特殊努力。

图里指出,对干涉的容忍程度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文学体系的威望;人们对从强势语言或文化译入的作品所持容忍度较高[1]275-279。

图里不否认翻译规范的研究对翻译实践可能的指导意义,图里另一研究重点就是如何将翻译规范理论应用于译者培训之中。

四、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图里指出:“规范可以用来确定翻译行为的合适程度,调整所有限制翻译的因素;掌握规范是在文化环境中成为一名译者的前提。

”[1]53成为译者的过程必然涉及对于译语文化的规范的习得(acquisition)。

图里认为这些规范通常是在进行社会活动时内化而习得的。

因此他提出了母语译者(native translator)的概念。

图里认为翻译不是一种天生的技能,而是通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

译者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译者从社会环境中不断获得反馈(feedback)直至获得翻译技能的过程。

其中关键就是“在语境之中”(contextualization)[1]139-254。

与社会环境相比,学校环境中的译者培训有很多缺陷。

首先,在学校环境中老师权威过于强大,学生们更倾向于相信老师的权威,去遵守那些僵硬呆板的原则。

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学生们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忘掉他们所学的规则。

其次,学校环境不是自然的环境。

学生们缺乏环境的反馈。

他们所获得的反馈大部分来源于老师,不仅数量少,而且是单方面的[1]255-256。

但同时,图里认为翻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产生与自然语境中翻译使用的语言本质一样的语言。

当然,学校环境也有优点。

统一、有秩序的课程安排可以节省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同时也可以避免某些错误[1]256-257。

如何在学校环境下更有效地对译者进行培训?图里指出,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从翻译实例中自己总结提炼指导原则和规范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