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合集下载

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国际商务英语对国内外商务交流、我国对外商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翻译失准、缺乏新意等问题,在这一定程度将会影响我国对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因此,在对国际商务英语进行翻译时,应根据不同商务文本的不同类型,并结合相应的翻译标准,进行相应的翻译,以促进我国的对外商业发展。

标签: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标准;措施“商务英语”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义转换,同时也是信息、文化、内容的转化,想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参考标准。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存在突出的“二元对立含义”,而后随着翻译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外学者逐步认识到了翻译的“多元化”,意味着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应该以更为包容的态度来承认翻译中存在的若干个标准。

促生“多元理论”的成因较多,如商务法律、商务法规、商务广告的翻译方法不同,许多学者认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应该具有“最高原则”,而笔者认为,翻译是将原文本所包含的内容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在某一个原则下对翻译质量、尺度进行约束。

在“多元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根据不同商务英语文本的特征,根据行业特色,进一步将翻译方法细化。

1多元化翻译标准相关理论概述1992年AndreLefevere曾指出:“翻譯是一种对原文进行重新的活动,不能切实地展现出原文的面貌,主要是由于翻译总会受到思想、文化及社会三大因素的影响。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化,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击与碰撞。

由于中外文化历史不同,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也必然不同。

对于译语系统与原语系统而言,在交际环境、文化意识、语言风格、风俗习惯、语篇文体各个层面,它们都有属于自身特有的规范,对于不同的规范,译者必然会进行不同的选择。

2005年,我国汉语研究者杨自检教授曾提出:“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组建一个多元化的研究中心。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广告语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广告语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广告语的翻译策略广告语是一种宣传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其翻译策略涉及到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活动的系统,其意义在于语言使用者与语境的相互作用。

在广告语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考虑广告的目的、受众、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因素,以确定合适的翻译策略。

广告语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促使其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注重保持广告语吸引力和说服力。

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隐喻等,以突出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翻译者需要适当调整语言风格,使其符合目标受众的口味和喜好。

广告语的受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因此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到目标受众对广告语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翻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的文化价值观、习俗和口头表达方式等,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广告语时,翻译者可以采用文化转换策略,将特定文化概念和习俗转变为目标文化中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广告语往往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隐喻等语言形式,以达到引起消费者兴趣的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注意这些特殊语言形式的传达。

可以采用直译、意译、解释等翻译策略,以保持广告语的艺术感和创意性。

翻译者还可以采用同音翻译、替换翻译等方法,以保持广告语在目标语言中的效果。

广告语通常需要简洁明了、鲜明有力,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传达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当注意保持广告语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可以采用省略翻译、合并翻译等方法,以便在目标语言中尽量保持原文的表达效果。

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广告语的翻译策略应当综合考虑广告的目的、受众、文化背景等多个因素。

翻译者应当注重保持广告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并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要注意传达广告语中的修辞手法和隐喻等特殊语言形式,以及保持广告语的简洁明了和鲜明有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广告的信息,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并促使其购买行为。

多元系统理论presentation

多元系统理论presentation
多元系统理论
01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02 东欧学者有关翻译研究
----依瑞·列维 Jiří Levý

03 图里旳规范研究及描述
翻译学
01
背景起源
1、背景
发源地:以色列 历史:1948年建国 地理:地处欧、亚、非三大洲旳结合处 文化: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诞生
在中东这一地域 语言:希伯来语(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
依瑞·列维 Jiří Levý
主要翻译思想、贡献、应用
一、 列维旳主要翻译思想:
1.翻译旳忠实性问题
列维在《翻译旳艺术》一书中指出,翻译旳忠 实性就像描写旳真实性或论证旳合理性一样,都是 一种总范围中旳部分现象。
(错觉论、语义综合体、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 分)
2. 翻译规范:再现规范(即忠实性、精确性旳原则) 和艺术性规范(即美旳原则)
• 文学系统由一种中心构成,它往往处于主导旳、受 尊敬旳、权威旳地位,并伴随时间旳推移而逐渐僵
化,最终被系统边沿发展产生旳更新、更灵活旳形 式所取代,文学旳演进就在于“系统旳变异”。

蒂尼亚诺夫《论文学旳演进》
小结
① 系统、系统旳系统 ② 系统旳异质性和层级性 ③ 系统动态旳演变过程
东欧学者翻译研究
• 俄国形式主义者旳这种建立在陌生化作用之上旳形式辩证自 生理论,其缺陷就在于完全断绝了文学与文学形式之外旳一 切联络,否定了文学演变中外因旳作用,企图在纯粹旳和封 闭旳文学系列 内 部 揭 示 出 形 式 发 展 旳 内 在 规 律 性”-----巴赫金
• “将非文学原因逐出文学批评旳殿堂是愚蠢可笑旳。”---穆 卡洛夫斯基
Even-Zohar Polysystem Theory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批判性阐述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批判性阐述

112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批判性阐述赵 勃 西北师范大学摘要:多元系统理论是由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主要说明文学系统行为和演变,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特别是文学翻译方面影响巨大。

因此,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缘起、主要观点和概念以及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三个层面对该理论进行了批判性阐述。

关键词: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系统;当代翻译理论一、多元系统理论的兴起与主要观点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了文化层面。

最为著名的流派是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学派。

其代表人物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

他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这一理论主要研究动态文化和异质文化。

佐哈尔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互动,受系统关系的制约,是一项复杂的动态性活动,而不是一种预先可以固定的活动。

所以,从文化形成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某种互动。

因此,翻译在系统范围内也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互动相互密切关联。

佐哈尔还认为,传统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弊端,过分侧重于实证主义和物质内容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大量的个案研究基础之上,用现行的功能主义范式进行取代。

因此,他批评了以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为代表的日内瓦结构主义学派的静态系统观和非历史观(埃文-佐哈尔,2002:20),转而在总结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之上,创立了一套崭新的理论,即多元系统理论。

基于形式主义,多元系统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是由系统组成了混合体(杨柳,2009:31)。

佐哈尔把文本看作由多个层次组成的结构,让这些结构变成了一种多变的动态网络。

一方面,他吸取了索绪尔的“结构”这一概念,同时全面摒弃了索绪尔用静态结构来解释语言系统的做法;另一方面,为了强调社会文化系统的历时和共时的互动作用,提出了“动态结构”的概念。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定义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定义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定义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理论框架,旨在探讨翻译活动中的多种因素和变量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文化和跨语言之间的复杂交流过程。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考虑了诸多因素,如语言结构、文化差异、认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以深入理解并解释翻译的本质和实践。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1. 翻译是多维度的交互过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多维度的交互过程,涉及到多种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包括源语言系统、目标语言系统、文化系统、认知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等。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在这些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转换与传递,以达到准确和适宜的翻译效果。

2. 翻译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结果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翻译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语言结构、文化背景、个体认知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

不同的因素和变量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翻译结果往往是多样的。

3. 翻译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任务时,需要对源语言文本进行理解、加工和转换,然后生成目标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巧,如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概括和推理等,以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中的决策和行为。

在实践应用中,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得到体现:1. 跨文化适应性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跨文化适应性是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增加文化背景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并在翻译过程中善于处理文化差异。

2. 专业化知识与素养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化知识和素养。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宋越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4期摘要:多元系统理论发源自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的延伸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初,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研究热潮,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缺陷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93-02一、多元系统理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之初,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研究热潮,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以形式主义为基础,把社会的各种符号如语言、文学、经济等等看做是一个开放且动态的大系统。

佐哈尔把这样包含多种社会符号的关系网看做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互相交叉组成的大多元系统。

这个大多元系统中所包含的子系统有的处于中心位置,有的则处于边缘位置,它们的地位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它们永远在争夺中心的位置。

多元系统理论发源自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的延伸和发展。

翻译研究学派以探讨译文的产生和作用为主。

到了发展后期,翻译研究派与多元系统学派逐渐融合,但此时的多元系统派已不满足于翻译研究派所取得的成果,他们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的“多元系统”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

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多元系统派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改变了以往传统翻译理论分析的视角。

多元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新理论,将翻译现象与时代社会背景下的语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二、多元系统理论中的翻译观在多元系统中,翻译通常是被认为处于次要地位的。

佐哈尔则认为,文学翻译在一个文学系统里的位置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如果从某一文化的文学状态的角度来观察,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地位,也可占次要地位。

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1. 俄国形式主义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 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 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 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 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 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 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 新颖、独特和陌生。
4、对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




图里的描述性研究方法论,为今后的描 述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放弃一对一的对应主张以及文学或 语言上等值的可能性; (2)将目标文化系统中的文学倾向应用 到所有译文中; (3)动摇了原始信息固定不变的概念; (4)将原文与译文在交叉的文化系统的 符号网中进行聚合。
小结:

伊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研究从对转 换的静态语言分析和一对一等值的执迷中摆脱出来, 进而在目标文化历史的和文学的系统中,考察翻译文 学的整体地位。图里注重为描述性翻译研究寻找方法 论,他所提出的译文导向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对原文 与译文的语言比较和对译文文化框架的思考,目的是 发现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从而“重构”翻译过程中的 规范。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去发现可能的 翻译法则,而这些法则或许能为将来的译者和研究人 员提供帮助。

2. 捷克结构主义 捷克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克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试图分析文学与其周围环 境的关系,提出了与文学作品其他功能 共存的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读者将自己的美学和非美学的期待附加 在文学作品上,由此将文学作品与日常 生活联系了起来。因此,文学的演变不 仅来自与文学内部的演进(intrinsic evolution),还来自外界的干扰
初始规范

翻译理论与实践-多元系统理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多元系统理论
systems • Authors and other writers • Differing literary systems • Differing sociological aspects
(eg:publishing,distribution) Advantage of the systemic approach: more applicable.
• She s shifts on a microstructural level(eg: words, clauses, setences),relate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microlevel shifts on the macrostructural level(eg: characters, events, time), and categorizes them.
The very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is dependent upon norms and how they work in any given system/society.
(P133)
5、Kitty Van Leuven-Zwart 凯蒂.范.路文兹瓦特
• She is a Dutch scholar, former head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Deparment(翻译研究部) at th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 Contribution: Their system theory work helped translation studies break down certain conceptual barriers and find a method for better describing translation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对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




图里的描述性研究方法论,为今后的描 述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放弃一对一的对应主张以及文学或 语言上等值的可能性; (2)将目标文化系统中的文学倾向应用 到所有译文中; (3)动摇了原始信息固定不变的概念; (4)将原文与译文在交叉的文化系统的 符号网中进行聚合。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 系统的人。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 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 (relational entity)。所谓的文学作品、 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 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 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 相互关系。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 统。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 的。
小结:

伊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研究从对转 换的静态语言分析和一对一等值的执迷中摆脱出来, 进而在目标文化历史的和文学的系统中,考察翻译文 学的整体地位。图里注重为描述性翻译研究寻找方法 论,他所提出的译文导向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对原文 与译文的语言比较和对译文文化框架的思考,目的是 发现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从而“重构”翻译过程中的 规范。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去发现可能的 翻译法则,而这些法则或许能为将来的译者和研究人 员提供帮助。
初始规范

初始规范
从属于原语文化规范 从属于译语文化规范
充分的翻译
可接受的翻译
预备规范
预备规范
翻译政策
翻译的直接性
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
母体规范
篇章语言规范
3、翻译“法则”


图里希望通过描述性研究揭示翻译的规 范,累积起来,能够形成翻译的可能性 “法则”(laws),并由此形成“翻译的普 遍法则”。下面就是他提出的一些初步法 则: (a)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法则 (b)干涉 (interference)法则
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Contents
02 03 04
01
什么是多元系统理论
提出背景
图里的翻译行为规范及法则
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
一、何为多元系统理论


1、多元系统理论简介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隶属于动态功能主 义(dynamic functionalism),强调历史 连续体(historical continuum)中文化系 统的复杂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多元系统论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分析现象 间的关系。系统中各因素与其周围因素 密切联系,且其价值也取决于其在这个 系统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多元系统论属于功能主义的范畴。

2、多元系统理论定义 多元系统被视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多 个系统的聚合体,其中各个系统相互作 用,促使整个多元系统内部持续的动态 演变过程。即,多元系统是一个由多个 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分层级的 (stratified)集合体,当这些因素相互发 生作用时,这个集合体便随之变化和变 异。
二、理论提出背景
四、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



切斯特曼提出了另一套规范,包括了图 里的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它们是: 1、译品或期待规范(expectancy or product norm) 2、专业规范(professional norm) (a)责任规范(accountability norm) (b)交际规范(communication norm) (c)“关系”规范("relation" norm)

2. 捷克结构主义 捷克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克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试图分析文学与其周围环 境的关系,提出了与文学作品其他功能 共存的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读者将自己的美学和非美学的期待附加 在文学作品上,由此将文学作品与日常 生活联系了起来。因此,文学的演变不 仅来自与文学内部的演进(intrinsic evolution),还来自外界的干扰


1. 俄国形式主义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 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 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 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 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 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 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 新颖、独特和陌生。
三、图里的翻译行为规范及其法则

所共享的普遍价值或观念, 例如对正确与错误、适当的与不适当的 看法,转换为适当的且适用于特定情形 的行为指南。 2、规范类型 初始规范(initial norm) 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 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