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_翻译规范论 (2)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读《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读《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吴欣欣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08(000)019
【摘要】随着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应运而生.本文以图里的代表作<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图里翻译规范的主要思想加以分析,进而指出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以及不足,希望能对当代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吴欣欣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图里翻译规范论视角下的《哈利·波特》人名翻译 [J], 蒋樟健
2.从图里翻译规范论解读理雅各《论语》英译本 [J], 李沙沙
3.从图里翻译规范论解读理雅各《论语》英译本 [J], 李沙沙;
4.图里翻译规范论视角下爱伦坡《幽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J], 邓丽云;
5.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 [J], 张健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阐释施晓菁英译本《骆驼祥子》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阐释施晓菁英译本《骆驼祥子》作者:李素方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6年第06期摘要: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视角出发,分析施晓菁译本的因素研究,研究施译本所体现的翻译规。
通过研究发现,施晓菁对源语文本的翻译选择受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为了达到使英语国家的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就采用了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翻译策略。
英译本整体的西化风格受到了首要规范的影响,不拘泥于形式,侧重于表达源语文本内容和意义。
关键词:翻译规范论;骆驼祥子;施晓菁【DOI】10.19312/ki.61-1499/c.2016.06.085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主要是描述了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由最初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命运,最后失败气馁以至于堕落的故事。
1945年美国翻译家伊文金(Even King)翻译了《骆驼祥子》,该译本深得欧美人士喜欢为老舍先生在欧美国家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
而著名翻译学家施晓菁于1981年将此作品重译,该文将尝试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英译本重新进行解读。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两大类,初步规范也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翻译政策的考虑,即影响或决定作品选择的因素。
比如作者的文化背景,他的文学类型和学派、源语文献等等。
二是关于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即是否接受从另外一种语言而不是源语来进行翻译。
操作规范是指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
操作规范影响文本的模板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文本的实际文字表达。
在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之外,图里还提出了首要规范的概念,并且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即译者要么以原文为准则遵循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要么遵循译语以及译语文学多元系统(或该系统的一部分)的语言和文学规范。
首要规范决定一个译者翻译某篇作品(甚至是文学作品)时的整体取向。
较少牺牲源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充分翻译”;而保留较多译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可接受翻译。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清末科幻小说汉译探究

13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使民开化,纷纷开始翻译大量外国小说。
20世纪初期,大量的外国科幻小说经由翻译传到中国,这类文学体裁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断发展。
此时期的翻译小说数量之盛、对中国影响之大,可谓亘古未有,从而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
然而,这个时期的部分译者及其翻译作品,由于未能忠实于原著而受到诟病,被认为不符合传统的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以今天所公认的“忠实,通顺” 的标准来评判该时期的小说翻译,片面地评价那个时期的小说是不忠实的,甚至有大量的“胡译”“改译”显然是不准确的。
探究清末小说翻译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就必须研究造成这一时期小说翻译产生种种令人困惑的现象的原因,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公正客观地评论该历史时期的小说翻译,需要关注其历史背景和文化需求。
通过研究清末小说的翻译规范及译者行为,可以理解该时期译者所面临的复杂社会、文化和文学规范,并由此认识他们在新旧、中西的鸿沟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本文将借助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考察清末民初的翻译家在小说翻译中遵循的翻译规范, 探讨该时期科幻小说翻译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以此证明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解释力。
一、清末科幻小说翻译研究现状清末,翻译的选材更注重政治性,且小说的翻译尤以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最为兴盛。
尽管清末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小说翻译,但相关的文献研究却少之又少。
科幻小说的翻译在文学翻译研究领域受到的关注相对更少。
近些年,中日科幻小说的翻译似乎引起了外国学者的关注。
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英国教授撰写了Jules Verne, Science Fiction and Related Matters,并对凡尔纳科幻作品的翻译进行了研究。
在他的《鲁迅早期的两个翻译版本》中,探讨了鲁迅早期科幻小说的翻译特点。
1995年,日本学者Kudoh Takamasa 于1995年发表了Translating Purpose of Lu Xun’s Three Early Versions,这篇文章探讨了鲁迅早期作品中科幻小说翻译的目的,包括《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1. 俄国形式主义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 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 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 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 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 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 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 新颖、独特和陌生。
4、对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
图里的描述性研究方法论,为今后的描 述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放弃一对一的对应主张以及文学或 语言上等值的可能性; (2)将目标文化系统中的文学倾向应用 到所有译文中; (3)动摇了原始信息固定不变的概念; (4)将原文与译文在交叉的文化系统的 符号网中进行聚合。
小结:
伊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研究从对转 换的静态语言分析和一对一等值的执迷中摆脱出来, 进而在目标文化历史的和文学的系统中,考察翻译文 学的整体地位。图里注重为描述性翻译研究寻找方法 论,他所提出的译文导向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对原文 与译文的语言比较和对译文文化框架的思考,目的是 发现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从而“重构”翻译过程中的 规范。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去发现可能的 翻译法则,而这些法则或许能为将来的译者和研究人 员提供帮助。
2. 捷克结构主义 捷克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克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试图分析文学与其周围环 境的关系,提出了与文学作品其他功能 共存的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读者将自己的美学和非美学的期待附加 在文学作品上,由此将文学作品与日常 生活联系了起来。因此,文学的演变不 仅来自与文学内部的演进(intrinsic evolution),还来自外界的干扰
初始规范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
在这个大潮流中,文学作品评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作品评论的翻译研究至少应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但是,这类翻译研究却不多,可见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学评论文本旨在介绍文学作品,翻译这类文本应当遵循一定规范,才能让译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评论的翻译能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并对作品本身产生阅读兴趣。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包含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从选材到翻译总策略再到具体的翻译策略都有章可循,可以为文本翻译提供指导。
其中,图里提出的“可接受翻译”原则更多地考虑译语文化规范,而文学评论文本翻译应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使读者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意味着这一原则能为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首要指导。
因此,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以作为此类文本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翻译实践《爱玛》(导读与注释)所遇到的翻译难点为例,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学评论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纯语言性文本规范和文学性文本规范为划分,从词法、语法和句法、文体特征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策略。
词法层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义选择、词类转换以及增译与减译策略;语法和句法层面,本文以翻译实践最典型的被动语句和长难句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选择最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和读者可接受性的翻译;文体特征层面,本文分别讨论了翻译实践中最典型的引经据典内容的翻译方法、为达到相似的文学美感采取的四字格译法和文学评论文本相关术语的翻译方法。
图里翻译规范

determine the choice of the text to be translated
Operational norms操作规范
determine the specifics
Page 7
Initial Norms始发规范 LOGO
决定译者翻译时的整体取向 遵循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充分翻译
2 关于翻译直接性的考虑。是否接受从另外一种语 言而不是源语来进行翻译。
Page 9
Operational Norms 操作规范LOGO
微观: 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 母体规范(matricial norms)决定代替源语材料出
现的译语材料的形式和它在文本中的位置与分割。还 决定省略、增加和位置改变的程度。
Reconstruction of TN textual 文本:译本本身
extratextual 超文本:半理论性或评论性的观点。 如译论者和批评者的阐述,以及译者、编辑、出版 商写的评论等
Page 15
翻译规范研究意义 LOGO
解释翻译现象 指导翻译实践 拓宽研究领域
Page 16
--------The End--------
2)instability不稳定性 规范是不稳定的、变化的实体。
Page 13
LOGO
在边缘徘徊的新规范的维形------前卫 处于中心地位,指导主流翻译行为的规范-----主流 过去规范的残余--------- 过时
Page 14
LOGO
Study Translational Norms
LOGO
Translation Norms ---------- Gideon Toury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作者:秦文杰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就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该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描写翻译研究;翻译规范吉迪恩·图里(Gide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规范研究,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的论述和译入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构成了图里描写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霍姆斯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
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指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
而图里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不评价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
图里指出,经验科学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规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翻译学导论

翻译学导论1. 霍姆斯的翻译学结构图霍姆斯的翻译学可以分为“纯理论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1)按照霍姆斯的解释,“纯理论翻译学”的目标是描述翻译现象(描述性翻译理论),建立一些普遍的原则,用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翻译理论)。
“纯理论翻译学”下面的“翻译理论”分支又可再分为普遍理论和专门理论。
霍姆斯这里的“普遍理论”是指那些致力于描述和解释各种类型的翻译,并加以概括,适合所有翻译的研究。
“专门理论”研究包括:翻译媒介研究、翻译语对研究、翻译层次研究、文本类型翻译研究、翻译时期研究、具体翻译问题研究。
尽管霍姆斯做出了上述区分,他同时也指出,上述“专门”翻译理论的各个方面可以同时适用。
霍姆斯的“纯理论翻译学”的另一个分支是“描述性翻译研究”。
描述性翻译研究重点探讨的是翻译产品、翻译功能和翻译过程。
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成果可以融入“翻译理论”这个分支,建立一种翻译的普遍理论,或者更为可能的是,按图所划分的“专门翻译”理论。
(2)霍姆斯的“应用翻译学”包括三个方面:译员培训、翻译辅助工具、翻译批评。
2. 产品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探讨已经存在的翻译作品。
它可以对单个的原语文本--目的语文本配对进行描述或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个原语文本的一个或多个目的语文本展开比较分析。
这些小规模的研究可以累积成为更大规模的翻译研究,探讨某一特定时期、某种语言或是某种文本类型的翻译。
大规模的研究可以是历时性的(顺着时间的发展),也可以是共时性的(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功能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指的是“在接受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描述[翻译的]功能:这是对背景而不是对文本的一个研究”。
可以探讨的问题包括哪些书籍在何时何地被翻译,产生何种影响。
这一领域,霍姆斯称之为“社会翻译研究”,今天更多地称之为“文化导向的翻译研究”。
过程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和翻译的心理学有关,它主要致力于挖掘译者大脑中所发生的事情。
虽然后来有些研究者在朗声思维(译者在翻译时将他们的翻译过程叙述出来,研究者对译者的叙述进行录音)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这一领域至今仍然缺乏系统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is not a hypothetical ideal but an empirical matter. The translated text exists as a cultural artifact for the replacement of a source text by an acceptable version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பைடு நூலகம்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 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 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 发展了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 论和霍姆斯(James Holmes) 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 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 影响。
Too much idealized
Toury’s own theoretical framework
“Original” texts contain clusters of properties, meanings, possibilities. All translation privilege certain properties/meaning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and the concept of a “correct” translation ceases to be a real possibility(Toury, 1980: 18)
Is based on difference and assumes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Posits hypothetical poles of total acceptability in the target culture at the one extreme and total adequacy to the source text at the other. Translation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Criticism of the current theory context
Skepticism of abstract theories involving ideal authors, translators, and readers.
Aesthetic theories of literary transfer and even pair-bound “objective” descriptions of linguistic possibilities do not account for various factors which clearly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 product.
Target-text theory
As opposed to source-text theory; It focuses not on some notion of equivalence as postulated requirements,
but on the actual relationship constructed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factual replacement”. He introduces a new set of factors that may be more powerful that other factors. The eventual goal of Toury’s theory was to establish a hierarchy of interrelated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translation product. In short, Toury demanded that translation theory include cultural-historical
Toury’s own theoretical framework
Opposes theories that are based upon a single unified and abstract identity or a 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equal” performance.
Despite the lack of conformity with hypothetical model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mistranslations are rare; complete equivalence is even rarer. Near-adequacy is often accidental.
Two Periods of his work
1972-1976, base on polysystem theory framework, reported in Translation Norms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into Hebrew, a comprehensive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novels into Hebrew during the period 193045;
1975-1980, still based on polysystem framework, but he came up a hypothesis which distinguished him from his predecessors, collected in papers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attempt to develop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base on findings of his own field work;
Findings: linguistics and aesthetics played a very small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most texts were selected for ideological reasons; accidents also.
Field work of Gideon Toury
Goal: to discover the actual decisions made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eventually a system of rules governing the translation ;
“facts”, a set of laws that he calls “translation norms”.
3 kinds of norms
Three kinds of translation norms:
1.Preliminary:预备规范 factors such as those which govern the choice of the work and the overall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in a polysystem.( determine the choice of the text to be translated)
Translations themselves have no “fixed” identity; because they are always subject to different socio-literary contextual factors, they thus must be viewed as having multiple identities, dependent upon the forces that govern the decision process at a particular time.
Reasons for lack of concern for “faithfulness”: the translators’ main goal of achieving acceptable translations in the target culture; cultural condition of the receiving system predominates.
Chapter 7 Gideon Toury
toward a target-text theory of translation
Descriptive Tanslation Studies
Toury : a brief summary of his life
Gideon Toury is Professor of Poetic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t Tel Aviv University, where he holds the M. Bernstein Chair of Translation Theory. He is the founder and General Editor of Targ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for years General Editor of the important 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 He has published three books, a number of edited volumes and numerous articles, in both English and Hebrew, in the fields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is articles have also appeared in translation in many other languages, and he is himself an active translator too (with about 30 books and many articles to his credit). He is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or advisory boards of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 2000, he was awarded an honorary doctorate by Middlesex University,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