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合集下载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一、引言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1980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一书,标志着翻译学研究的中心由理论翻译学向描述翻译学转变,确立了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功能性、系统性的研究途径,并把影响翻译的产出和接收的规范视为研究的核心。

二、探索“规范”理论三步骤在《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图里指出,在完成理论框架的建构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一套方法论用以寻求文本中的翻译规范,从而达到解释翻译现象的目的。

这三个步骤可以概括为:(a)对源语文本进行文本素分析,形成充分性翻译并且分辨出源语文本的文本素;(b)把相对应的目的语文本单位和这些源语文本素进行比较,并且注意前者相对于后者的转换;(c)在进行许多彼此平衡而独立的文本素(部分)比较的基础上,对目的语和源语的对等与充分性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

2.1文本素图里曾说过:“任何翻译作品作为翻译现象只有从它在目的语系统中的功能看待才有意义。

从操作层面来看,这种体现在文本中就是有文本功能的元素,即文本素。

图里为了使充分性翻译体现的更完备,从源语文本的文本素开始进行分析,他认为这种分析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充分性的概念。

2.2充分性翻译由于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系统的活动,在每一层次都涉及两套规范系统。

译者总是面临着在这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选择,即起始规范的选择。

依照这一选择,译者可以使自己遵循原文的相关准则,或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具体到译语文化中容纳、接受译作的范围内的准则。

若译者选择遵循原文,其翻译就会与原文语言文化的准则相符,其特点是追求在译语中表现原文文本中的关系,不打破原文的语言结构,这种选择同译语准则、特别是涉及语言之外的准则和以译入为导向的实践不符。

若译者采取的是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其翻译将不可避免出现偏离原文的迁移。

总之,若译者选择向源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充分性;若译者选择向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可接受性;从图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个相对应的文本单位构成了比较中的不变量,实际上也是图里所认为的改变过且减弱的充分性的版本。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性,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语境、认知和交际的关联性,对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需要结合语境寻求最佳的关联性。

在翻译中,关联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认知联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和解释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隐喻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而英语中的隐喻则更注重逻辑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

译者应通过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寻求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准确地翻译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龙”往往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的生物。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转换。

(二)语境信息的关联性语境信息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寻找最佳关联性,准确理解并翻译隐喻。

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春风化雨”可以翻译为“t o bring about change gently and effectively”,通过解释语境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含义。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汉英口译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隐喻翻译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结构,而意译则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解释和转换。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清末科幻小说汉译探究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清末科幻小说汉译探究

13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使民开化,纷纷开始翻译大量外国小说。

20世纪初期,大量的外国科幻小说经由翻译传到中国,这类文学体裁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断发展。

此时期的翻译小说数量之盛、对中国影响之大,可谓亘古未有,从而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

然而,这个时期的部分译者及其翻译作品,由于未能忠实于原著而受到诟病,被认为不符合传统的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以今天所公认的“忠实,通顺” 的标准来评判该时期的小说翻译,片面地评价那个时期的小说是不忠实的,甚至有大量的“胡译”“改译”显然是不准确的。

探究清末小说翻译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就必须研究造成这一时期小说翻译产生种种令人困惑的现象的原因,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公正客观地评论该历史时期的小说翻译,需要关注其历史背景和文化需求。

通过研究清末小说的翻译规范及译者行为,可以理解该时期译者所面临的复杂社会、文化和文学规范,并由此认识他们在新旧、中西的鸿沟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本文将借助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考察清末民初的翻译家在小说翻译中遵循的翻译规范, 探讨该时期科幻小说翻译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以此证明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解释力。

一、清末科幻小说翻译研究现状清末,翻译的选材更注重政治性,且小说的翻译尤以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最为兴盛。

尽管清末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小说翻译,但相关的文献研究却少之又少。

科幻小说的翻译在文学翻译研究领域受到的关注相对更少。

近些年,中日科幻小说的翻译似乎引起了外国学者的关注。

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英国教授撰写了Jules Verne, Science Fiction and Related Matters,并对凡尔纳科幻作品的翻译进行了研究。

在他的《鲁迅早期的两个翻译版本》中,探讨了鲁迅早期科幻小说的翻译特点。

1995年,日本学者Kudoh Takamasa 于1995年发表了Translating Purpose of Lu Xun’s Three Early Versions,这篇文章探讨了鲁迅早期作品中科幻小说翻译的目的,包括《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作者:秦文杰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就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该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描写翻译研究;翻译规范吉迪恩·图里(Gide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规范研究,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的论述和译入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构成了图里描写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霍姆斯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

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指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

而图里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不评价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

图里指出,经验科学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规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两汉译本比较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两汉译本比较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两汉译本比较研究《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讽刺之作之一。

由于小说中包含大量的隐喻、幽默和讽刺,对于译者来说,如何准确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和细节成为一项巨大挑战。

本文将以《格列佛游记》的两本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规范的视角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格列佛游记》的两本汉译本分别是罗基尔汉和吴用忍的译本。

罗基尔汉的译本是首个将《格列佛游记》引入中国的版本,译者秉持着对原文精神的尊重和忠实的原则进行翻译。

吴用忍的译本则是根据罗基尔汉的版本进行修订的,力图更好地传达原著的幽默和讽刺。

首先从词语翻译的角度来看,两本译本在翻译规范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罗基尔汉的译本注重准确翻译原文的词语,并尽可能保留原著的幽默和讽刺。

然而,在一些地方,由于中文语境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使得翻译后的词语更容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

相比之下,吴用忍的译本更注重在译文中加入一些细节和描写,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原著的幽默和讽刺。

其次,在语法结构上,两本译本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罗基尔汉的译本在尊重原著语法结构的同时,力图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吴用忍的译本则更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适当地调整了一些语法结构,使得译文更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在翻译策略上,两本译本也有所不同。

罗基尔汉的译本更注重对原著情节和语境的忠实传达,尽量保留原著的风格和氛围。

而吴用忍的译本则更注重对原著的解读和译者的理解,通过一些增减和调整,使得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接受习惯。

总的来说,《格列佛游记》的两汉译本在翻译规范的视角下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罗基尔汉的译本尽可能保留了原著的风格和细节,比较贴近原著的字面意义。

吴用忍的译本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调整和增减。

对于读者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翻译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然而,不论是哪个版本的译本,都无法完全传达原著的幽默和讽刺之处。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James Holmes)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意在对图里本人及其翻译理论作比较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描述翻译学研究低地国家多元系统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文本的实证研究、翻译过程的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以此为基础的跨学科整合及文化转向产生于80年代。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渊源。

同时,图里也为现当代译学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值得我们在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本文旨在对图里其人及其主要理论贡献作比较全面的介绍。

1.吉迪恩·图里其人图里出生在以色列的一个港口城市——海法市。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翻译短篇故事等各种文章,其后,做过儿童周刊助理编辑。

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他的父母不让他使用德语,所以他的翻译大都是英语。

图里的翻译生涯是从文学开始的,做一些把英语译成希伯莱语和把阿拉伯语译成希伯莱语的工作。

最初,图里并没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职业,从事翻译只是为了生活。

1966年,他大学志愿填报的是新闻专业,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他感觉新闻不是他所期望的,便离开了。

第二学年结束时,学校新创建了文学研究专业,当时的创办人正物色能够胜任助教的学生,图里就报名参加并成为该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就这样他一步一步深入地了解,从而最终走上了翻译研究的道路。

在图里走向翻译家的道路上,尤金奈达是第一个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奈达的《翻译的科学》是图里读过的第一部有关翻译的读物。

卡特福德的著作也对他影响很深,当然,佐哈尔对他的影响也极大,佐哈尔既是他的同事又是他的导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图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本文以《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中第一章的翻译为例,具体探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历史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图里作为描写性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要受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规范”这一概念。

翻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无论是译前的翻译素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还是译中的具体翻译技巧应用,都需要有规范的指导。

在本文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发现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如何在翻译标准的指导下做到“信、达、雅”,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提高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度。

要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发挥影响,译者首先要考虑目的语文化中影响素材接受度的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素材;其次,根据自己翻译目的,确定遵从哪种语言和文化的规范;最后,在确定翻译大方向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遵从上述规范。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具体到本次实践中,便是先根据预备规范选定历史文本,然后根据初始规范决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后根据操作规范的要求使用多种翻译技巧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传达源文本的意义,达到翻译目的。

具体到操作规范层面,本文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采用加注、词性转化、语态转化和拆分重组等翻译技巧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

在这个大潮流中,文学作品评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作品评论的翻译研究至少应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但是,这类翻译研究却不多,可见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学评论文本旨在介绍文学作品,翻译这类文本应当遵循一定规范,才能让译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评论的翻译能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并对作品本身产生阅读兴趣。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包含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从选材到翻译总策略再到具体的翻译策略都有章可循,可以为文本翻译提供指导。

其中,图里提出的“可接受翻译”原则更多地考虑译语文化规范,而文学评论文本翻译应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使读者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意味着这一原则能为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首要指导。

因此,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以作为此类文本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翻译实践《爱玛》(导读与注释)所遇到的翻译难点为例,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学评论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纯语言性文本规范和文学性文本规范为划分,从词法、语法和句法、文体特征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策略。

词法层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义选择、词类转换以及增译与减译策略;语法和句法层面,本文以翻译实践最典型的被动语句和长难句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选择最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和读者可接受性的翻译;文体特征层面,本文分别讨论了翻译实践中最典型的引经据典内容的翻译方法、为达到相似的文学美感采取的四字格译法和文学评论文本相关术语的翻译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